第9章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用儒学淬炼心态(3)
5.把眼光投放回内心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古语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普通人总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围绕,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压力,展现在脸上都是满面愁容。而达到心灵超越的人则能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在面对生活中的顺逆境界时,心境坦荡荡、不忧不悔。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去追悔;面对未来,也不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当我们把心灵投放回内心,时时审视自己,天长日久,就能够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拥有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被别人的见解所动摇,即便是贪邪欲念、高官厚禄,也不会有丝毫的疑念,他会始终钟情于自己的理想、操守,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了三句话。第一句便是“修己以敬”,即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要想达到这种心态,首先要“修心”,让自己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想象一下,一个每天抱怨的人,只能看到没有得到的,内心永远贫瘠,不能体验到幸福快乐,更无从“修己”。
“修己以安人。”这是孔子的第二句回答,除了修养自己,还要使周围的人安乐。这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世界上幸福感排在前10%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可见从古到今,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你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因此喜欢、欣赏你。君子成人之美,其实也在成全自己的幸福。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也许有人会疑惑,孔子一生并不得志,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的窘境,何以想到安百姓呢?心理学家认为,生活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人们如何想问题,如何看世界。因此,乐观的心态是幸福感的保证。生活中不缺少苦恼,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是积极行动还是沉湎悲伤。如果多做几件快乐的事儿,哪还有时间悲伤呢?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
而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恐怕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智者了,他们一定无忧无惧。
如果我们按此修为,每天都尽力这样去做,那么你就是仁者、智者、勇者了。
现在,我们来品味一则哲理故事吧,它也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树木茂盛,可是人烟稀少,只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寺庙。可是两座庙里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动不动就动手打起来,乙庙的和尚却是一团和气,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一片温馨。
甲庙的和尚就很奇怪,同样是住在寺庙,乙庙的和尚为什么那么和睦呢?他们非常羡慕乙庙的和尚。于是有一天,甲庙的住持来到乙庙,向一位小和尚请教他们和睦的奥秘。
住持边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一边看着周围的环境,乙庙里面整洁干净,人们脸上都带着微笑。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告诉住持:“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啊。”
甲庙的住持没听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当这时候,看见一个和尚急匆匆地跑进来了。走进大厅的时候他没留神摔了一跤,这时候正在拖地的和尚赶紧跑过来扶起摔倒的和尚说:“都怪我不好,是我的错,我把地拖得太湿,害你摔倒。”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跑进来了,说:“是我的错,我没有及时告诉你里面的师兄在拖地。害你摔倒,对不起。”而摔跤的和尚没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跟你们没关系。”
甲庙住持看到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乙庙的和尚可以相处得这么愉快。
自责是一个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检讨,也是对他人的道歉和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理解。而一味地责怪他人、逃避责任则只会带来人与人的抱怨和争论。
这则故事给我们指明,执着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戴上手铐、脚镣,行动无法自由。但若把眼光投放回内心,以自责的方式时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叩问,进行心灵的审视,那么就会获得心灵的超越。而这正是让我们放下执着、摆脱身心桎梏的绝佳途径。
追求心灵的超越,就是达到解脱、自在,不会为利、衰、苦、乐、嗔、讥、毁、誉所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遭遇到各种境况时,立刻会生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参悟人生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还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亡所烦扰。
城市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忙,孤独渐渐成为心灵的顽疾。其实,心态是自己选择的,换一种心态对待身边的人,也许就能多些温暖。
遇到爱你的人,要学会感恩。认为别人的爱和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人不会幸福,因为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对方的美好,也不能给付出者积极的反馈。所以请认真感谢别人为你做的一切,并告诉他这有多重要。
遇到恨你的人,要学会道歉。没有无来由的爱,也没有无原因的恨。因此,你的道歉是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也是为了卸下自己身上的包袱,少一个人恨自己,就少一些孤独。
遇到不懂你的人,要学会沟通。遇到误解,争吵或逃避只会让人更加孤立无助。其实,误会一旦澄清,往往带来更深的理解。不妨把别人的“不懂”,当成加深理解的机会。
遇到你欣赏的人,要学会赞美。赞美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是零成本高回报。善于赞美的人,总能给周围的人带来自信和快乐,让人们不知不觉围在你的身边。
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消极的环境,才会获得心灵的解脱,解脱后的心灵,才可以自由自在,不但能超越眼前的“樊笼”,更能超越的是自我。心灵只有安于“家”里,才会好好反省自己,从反省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们也许失掉些许利益,可我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快乐豁达的心态,即便铁门重重,也关不住自由的心灵;憎恨狭隘的心灵,即便驰骋于天地间,也感觉不出自由的空间。生活中的磨难是我们心灵的监牢,如何打开“牢笼”只在转念之间。想想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断的磨难中磨砺自己,从不断的磨砺中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吗?
孔孟对你说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6.多闻慎言,则行寡悔
人在没有多少见识之前,必得多闻多见才行,这是拥有智慧的前提。但要行事正确,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慎言、慎行。唯有如此,言语、行为上才很少有悔恨,即孔子所谓“言寡尤、行寡悔”。孔子对言行的谨慎简直到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的地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
《论语》里记载子张向孔子求学谋求食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要求子张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议论,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错误,减少失言的怨尤;多看,保留有疑惑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行动,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食俸禄就在这里了。
为人行世,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你到一个机关去工作的时候,根本不了解里面的环境,不知道里面的派系斗争,最好不要说话。一旦站错了位置,说错了话,你可能终生得不到重用。刚进机关的时候这一点特别重要。多闻、多见、阙疑、阙殆、慎言、慎行,那么到最后就会寡尤、寡悔。这是做人的非常经典的名言。
多闻,意味着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人的经验来源于个人自身的实践,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临,我们很多情况下必须接受大量间接经验,也就是说我们接受的是间接经验多于直接经验。多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这对你非常有好处。
祸从口出,这个教训极多。古人说“君子三缄其口”要“谨于言,敏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言笃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人活在世上,必然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中要学会说话,要有原则地见人,见机行事,不能信口开河,倘若一句话说不妥,就可能引起灾祸。据说当年清宫的一个太监和慈禧太后下象棋,下得兴起,这个太监吃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马,随便地说:“我杀了您的马。”这个杀字惹恼了慈禧,慈禧说:“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一句话说坏了,全家被斩。
通常在职场中,高层管理者更应管好自己的嘴,做到“沉默是金”,否则你会被轻视,或让下属笑话而在下属面前失去尊重和威望,给你的工作前途带来阻碍,严重者无容身之地,只得另谋“高就”。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及时纠正错误,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受到影响。
某公司的总经理,不仅没有作为领导宽宏大量和广纳人才的气度,相反,他的语言、举止、行为总是让下属觉得难以接受。这位领导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找各种机会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作为领导的高不可攀。还经常借此来打击下属,弄得自己在公司人心尽失。
这位经理刚刚到任3个月,在一次集体会议上,他对各个部门经理说:“我看你们对管理都很陌生嘛,尤其是王经理,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让我给你好好上课啊?让你借此机会好好跟我学学,什么才是管理,看看你们部门被你管理得乌烟瘴气的,成什么样子!”王经理不置可否,微笑带过。谁知道下午,这个领导就接到王经理的一封邮件。
邮件内容是公司员工的执行力培训手册。领导觉得不错,把王经理请到办公室,对他说:“这资料很好,你光给别人发资料,你自己从头到尾看上一遍了吗?空闲时认真学学,积累些知识,省得对管理那么缺乏。看看这里面写得这么详细,你回去好好学习研究一下,不要下次还让我为这个事情批评你了。”
王经理这时候依旧微笑,关上办公室的门对领导说:“这是我半年前花费3个月业余时间综合公司的实际状况,为我们公司专门编辑的培训资料,您有空看看,如果哪里不合适我再修改。”总经理听了以后非常尴尬,脸红一阵白一阵,过了半晌才说:“我看你是不务正业,自己的工作还没做好,还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从那以后,总经理再也不敢挑王经理在管理上面的错误了,甚至提也不敢提了。
作为总经理,应当对属下了如指掌,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下属面前要有威信、身份,但要平易近人,不与下属争高低。当下属有不懂的地方或做不好的地方,你要指导或引导下属,让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利用这个机会显露自己,贬低下属,给下属难堪,这会让他在内心记恨你,排斥你,并且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和动力,阻碍公司发展。王经理用一种看似谦逊的方式告诉总经理,能力是装在心里、用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摆在嘴上的,其用一种讨教的方式告诫了对方自己的实力。
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没有确认的事情不要乱讲,或在公共场合质问别人,最好保持沉默,或以询问的方式打探,否则会被训斥或自己给自己难看,自取其辱。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
近代许多文人学者大多是重在行动、说话谨慎的人。马寅初不鸣则已,一说就是人之不敢言的真话。要知道,人之不敢言的真话,是在他经过多少次实际考察和多少次思考才得出的结论。顾准说话,说的是经济理论、他说出的话绝非张口即来,这也是在观察当时的状况后,结合理论与实际才得出来的。遇罗克说的是出身论。在写《出身论》之前,他深刻体会到《血统论》的不正确观点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说的都是有影响、有价值的话。
有的话说之前是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的,而且说了话就要去做,也就是要言行一致,讲诚信,说到做到。商鞅曾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梅贻琦言传身教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佳话。
我们应该寡言慎行、言出必行。要做到说话少犯错,做事少悔恨,必须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养成谨言慎行的好习惯。而且每天要自我反省,不断改善。有机会还要多听、多看、多学习。慎言笃行,几千年中华文化遗留下来的精粹,我们必须把它深深地烙在我们的灵魂里,成为我们性格不可磨灭的印记。
孔孟对你说
言语其实可以演变成“癌细胞”,把人与人之间健康、良好的情感吞噬掉,直到无可救药,不可挽回。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唯有多听少言,谨慎地对待周围的朋友、同事及任何人,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在任何场合、对象面前不随意乱讲,慎于思考,慎于表达,才能成为有福之人。福气是用个人的修行和口德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管不住嘴,就会失去很多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