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规则意识:严格管理与督促,让孩子保持严谨的生活习惯(1)

1.忍耐点儿,一会儿再换尿布

刚满7岁的苗苗第一次迈进小学校门就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质,一节40分钟的课,不少孩子往往坐不住,要么中途嚷着上厕所,要么就是东张西望,什么都学不进去,只盼着马上下课。苗苗却不仅能端端正正地坐40分钟,并且能认真听讲,老师提问的问题她都会。

这让其他孩子的家长十分羡慕,纷纷请教苗苗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苗苗妈妈笑着告诉他们:“这是因为我从小就培养苗苗的忍耐力,让她很小就学会了等待。”她给大家讲了自己的经历:

我们家隔壁是一个德国家庭,在我们还没有孩子前,隔壁家的小男孩雷奥就出生了。

有一次,我听到隔壁家传来雷奥不停的哭声,担心会有事,于是跑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小雷奥的妈妈从容地坐在门口修剪花木,我问她孩子为什么大哭,她微笑着说:“没什么,可能该换尿布了。”

我很奇怪,她为什么不赶紧去给孩子换尿布,还有工夫跟我谈笑风生。这时雷奥的哭声渐渐弱了下来,她一边过去换尿布,一边告诉我:“我要让他忍耐一下。”

雷奥3岁多的时候,明显比同龄孩子成熟稳重许多。同龄的中国孩子做事情总没有什么耐性,手里的面包没吃完就会丢下嚷着要吃巧克力;玩积木时,看到别人有好玩的遥控汽车会马上丢下积木,和别人抢汽车;做一件事情,一旦感觉做不好马上放弃;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立刻会发脾气,甚至情绪失控……

在雷奥身上,这些问题却都不曾出现,小小的雷奥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德国人特有的沉稳和耐心,出现什么事情也总会像小大人一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拿哭闹或耍赖当武器。对此,我感慨颇多。

不久后,我家苗苗出生了,学着邻居家女主人的样子,我也尝试着让苗苗从小接受忍耐教育。但最初的时候,因为火候掌握不好,有段时间我和苗苗的关系变得很紧张,苗苗甚至不喜欢我了。

苗苗很小的时候,为了让她更有耐心,她每次哭闹我从来不管。后来她哭时总是叫奶奶,都不叫我,让我十分伤心。后来邻居家女主人耐心地告诉我,宝宝哭闹是寻求帮助的信号,虽然为了培养宝宝的忍耐力,不能听到哭就像救火员一样随叫随到,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因为这样会让宝宝产生疑问,以为你不在乎她所以不管她,从而在其内心留下阴影。

在邻居的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规律,刚开始的时候,在苗苗哭闹几声后我会满足她的需要,然后慢慢延长时间,让她一点点地习惯。不过我始终会刻意做到一点,无论反应快速还是缓慢,都会让她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和她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鼓励她下次等待更长时间。

其实苗苗等待的时间对我来说每一秒钟都是煎熬,但为了帮她养成良好的耐性,我一边努力强迫自己,一边跟她说话,分散她的注意力。她1岁多的时候,等待的时间明显延长了。

等苗苗可以用语言和我交流的时候,我也逐渐掌握了教育规律,比如她想吃东西,我会告诉她:“我知道你饿了,等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饭就做好了,就可以美餐一顿了。”再比如她很想把喜欢吃的糖果吃完,我会告诉她:“这里有6颗糖,一天吃一颗,吃完就到周末了,咱们可以去游乐场玩,如果你提前吃完,游乐场计划只能取消了。”用这种办法,苗苗慢慢学会了耐心等待,而不是靠发脾气来消磨时间。

听完苗苗妈妈的讲述,其他孩子的家长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回去后也按照这种办法指导孩子。

德国父母这种办法,很多早教专家也曾提出过。对孩子来说,忍耐力往往和年龄成反比,但“耐性”必须要从小培养。如果错过了婴儿期,那么在幼儿到小学阶段就必须及时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和坚毅的性格。

假如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忍耐力,那么长大后势必会吃这方面的亏。比如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觉得无法忍受,不能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承受挫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而懂得忍耐的孩子,无论是儿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是日后的工作和交际上都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不管是运动还是游戏,让孩子学会忍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上文中的方式方法,我们还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呢?德国教育专家建议:

首先,刻意给孩子等待的机会。

如今很多孩子没有耐性,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和小伙伴打起来,遇到很小的困难马上就会放弃……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从小没有过等待的经历。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生活中哪有机会让孩子等待呢?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

当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某件东西时,你可以告诉他,他可以得到,但必须等一会儿。对已经可以听懂大人说话的孩子,要给他讲解“等待”的概念,为他讲一个小故事或唱个短小的歌谣,让他了解“等待”不过是段很短的时间。

在让孩子等待的时候,你可以用行为来引导他,比如妈妈接电话,让孩子安静2分钟,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就告诉他:“宝贝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作为奖励,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如果孩子做不到,接下来的5分钟不要理他,并告诉他原因。

其次,不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有这样的本能,饿了马上想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立刻就想抓在手里,一旦不如愿就会用哭泣以示不满。此时父母不要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以培养孩子的耐性。

当孩子想吃东西或想喝水时,如果你恰好有其他事情在做,此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放下手上的活儿马上飞奔过来满足他,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给他一个平时没有见过或不怎么让他玩的东西。当他弄明白这是什么时,你手上的工作就已经做完了,可以从容地满足他的需要了。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这样的办法屡试不爽,如果是3~4岁的孩子,则应该鼓励他在等待的时间里自己找事情做,比如画张画或翻翻书,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还能让他学会充分利用时间。

再者,培养和孩子之间的默契。

当父母在路上遇到熟人要交谈几句时,孩子往往会因为渴望得到关注而不断捣乱,让大人无法顺利交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事先训练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默契,比如让孩子将手放在自己手里,握住他的手,以此来告诉他:“我了解你的想法,我会尽快满足你。”等交谈告一段落时,可以给熟人介绍孩子,并适当称赞几句,让他获得满足感。

最后,做出正确的榜样。

不少孩子没有耐心,其实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为了不做出错误的榜样,父母必须要保证不让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在开始一项新活动之前,一定要让他将正在进行的活动先做个了结,比如让孩子洗澡,应该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完这张画,就要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前认真检查画完了没有。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还能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所有希望孩子拥有耐性的父母,自己首先必须要具备忍耐力,在为孩子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的同时,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年龄、能力和脾气秉性,还要时刻注意在生活中的表现,做好典范。

想让孩子像德国人一样沉稳,有耐心,具备高度的忍耐力,作为父母,必须做到以上这些。

浓情智语

德国有这样一句谚语:“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

严谨的德国人深知,在很多事情上,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因此,他们不仅自己努力做到忍耐,还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意识,使其从出生就具备这种品质,这也让德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懂得忍耐和等待,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为孩子此后成功的人生之路做好坚实的铺垫。

2.6岁不做家务,就违法了

袁熙在国内一家外企工作,工作3年后,获得了一次去德国出差的机会,便打算顺便去看看早年赴德留学,后在德国定居的弟弟。袁熙的弟弟已经结婚多年,与德国媳妇有了一个叫迪克的儿子。

风尘仆仆的袁熙下飞机后,来到弟弟家。在客厅里,她看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正吃力地站在小板凳上擦桌子。这就是弟弟的儿子迪克,今年6岁半。

小迪克很热情,见家里来了客人,放下抹布,与袁熙打招呼,还来了一个德式拥抱与亲吻。之后,小迪克又接着擦桌子,擦完后,居然又跑去厨房帮妈妈洗碗。

袁熙看到后,急忙进了厨房,从他手中拿过抹布,说道:“来,让姑妈帮你擦。”

谁知小迪克抢回了抹布,用德语说道:“谢谢,可我想自己来。”

晚饭后,袁熙还看到小迪克主动帮忙扫地和抹桌子,惊讶极了,不禁问他的爸爸:“你们平时是怎么教他的,他怎么这么勤快?”

爸爸笑了笑:“他做家务其实并不是我要求的,而是德国法律规定的。”

袁熙听后半信半疑,法律怎么会规定让小孩子做家务?这事也太稀罕了。迪克爸爸见袁熙满脸的疑惑,便解释了起来。

原来,德国法律条文中确实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内容包括:6岁以前,可以不必做家务;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等;10~14岁,剪草坪、洗碗、擦鞋等;14~16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每个星期都要清扫一下房间。如果孩子不想做家务的话,父母可向法院申诉,督促孩子履行法律义务。

袁熙听后啧啧叹道,德国的这项法律实在太“冷血”了,硬是强迫着孩子做家务。迪克的爸爸笑着说:“其实即便法律中不规定,我们家的‘家规’也有这么一条的。”袁熙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你不觉得,这样对孩子来说太残忍了吗?他那么小,会做什么啊?”

迪克爸爸说:“通过做家务,孩子从小就能懂得自立自强的道理,而不是只会依靠家人;孩子在做家务过程中,既使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身体;另外,做额外的劳动还可以得到零花钱,这会让他从小就知道金钱来之不易。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不呢?”

“迪克今晚会帮您铺床,准备好拖鞋、毛巾,他还会和您一起整理行李,这样他就可以挣到零花钱。”迪克爸爸笑道,“他正好需要一些钱买一支新钢笔。”

到了晚上,迪克趁着袁熙洗澡的时候,将袁熙的床铺好,把毛巾折叠整齐放在床上,将拖鞋放到卫生间门口,还在爸爸的帮助下,打开袁熙专门放衣服的行李箱,将衣服放在了衣柜里。袁熙洗完澡出来后看到这一切,不禁再次感叹,在德国生活的孩子还真就不一样啊!

当袁熙在迪克家住了两个礼拜,准备回国时,迪克的爸爸还对她说:“等迪克再大一点后,我准备让他去找个早晨送牛奶的工作,让他挣点买球鞋和球衣的钱。”

袁熙听后告诉弟弟:“你这套办法真不错,我回去也要把这一条制定到‘家规’里面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管教孩子,孩子将来就成什么样。在许多国人眼里,德国的所谓“家务法”似乎不近人情,却恰恰给了父母与孩子“强迫”劳动的机会。将来孩子走向社会,不会成为生活“低能儿”。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中国法律中没有这一条,中国父母就不用对孩子有这个要求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德国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并非仅仅是因为法律规定了,而是他们认为这是锻炼孩子的最好机会,在他们看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最主要的一点是看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如果能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爱做家务的好习惯,那么即便学校没有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他们将来也能具备较高的生存技能,不至于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

在家务上锻炼孩子,始终是德国家长十分愿意去做的事情,这一方式让父母减轻家务压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幼年就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生存能力。

不仅如此,让孩子学做家务还能帮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父母的不容易,进而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苦心,懂得父母行为的真正意义。既然让孩子做家务有这么多好处,那么作为中国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呢?

首先,要有明确目的。引导孩子做家务,分担父母的辛苦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教会孩子单纯做某件事,比如怎样整理房间,如何打扫卫生等也不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千万不要把让孩子做家务看成可有可无,孩子有兴趣就干,没有兴趣就不干。你需要将一些家务活作为孩子经常性的“工作”固定下来,让孩子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其次,要从小加以引导。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有帮助妈妈的强烈愿望,2岁左右就能主动做一些杂事,不要觉得这样是对孩子不好,因为这是他心甘情愿的。因此从孩子2岁开始,就可以对其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最初可以让孩子将打扫卫生作为一件娱乐活动,逐渐养成习惯。此时不要因为孩子干不好就阻止他或不让他参与,以免挫伤他刚开始萌芽的劳动积极性。有些家务活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完成,并从中教他一些劳动的技巧和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也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让他们做力不能及的事情,更不要在他做家务时指手画脚,即便因做家务损坏了东西,也不要横加指责,只要提醒他下次注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