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快乐学习:不逼迫孩子,将学习变成享受(2)
用画笔“讲故事”也是如此,法国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所以他们经常引导孩子用一幅画来讲一个故事,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亲爱的父母,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才”能力吧,不要怕孩子“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孩子才能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3.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勉强,也不应该勉强,这一点,法国的父母就做得很好。
法国父母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不会随便干涉孩子的爱好,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孩子喜欢热闹、爱交际,法国父母就会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喜欢音乐、舞蹈,法国父母也会遵从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相应的培养;如果孩子喜欢画画,他们就会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其创作灵感。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强迫他去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但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父母都不能完全做到尊重孩子的爱好,甚至会做出无视他们兴趣爱好的事情,甚至是用暴力手段来剥夺孩子的权利,有的孩子逆来顺受,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刚烈,那么其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下面一则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小刚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平时喜欢打篮球,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很多比赛,得过很多奖。小刚想考体校,但这件事,妈妈一直很反对。
自从上初三以来,别说考体校了,甚至是篮球,妈妈都不让他碰了,说是影响学习,怕考不上重点高中。对此,小刚极力辩解说:“打篮球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也是我快乐的源泉。我喜欢篮球,想考体校,请父母不要剥夺我唯一的权利。”
虽然小刚极力辩解,但是他的妈妈并没有听进去,反而安慰小刚说是为他好,希望小刚体谅一下父母的心情。后来见小刚“不领情”,爸爸直接走过来呵斥小刚,小刚见反对无效,篮球也被妈妈没收了,还规定他:放学必须按时回家,不能在学校逗留。
此时,泪水充满了小刚的眼眶,他默默地关上了房门,晚饭也没吃,无论爸爸妈妈怎样敲门他都不开。
从此,一向乐观开朗的小刚变沉默了,不与人交往,对父母也是爱理不理,原本学习不错的他成绩直线下滑,最终连普通高中的分数都不够。
小刚父母悔恨至极,但这一切都已经晚了。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不要强迫他们做父母单方面“想当然”认为正确的事情,否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同样,在法国,孩子的兴趣会被父母高度重视,他们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不会给孩子束缚,更不会有意限制孩子的自由。
乔治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喜欢玩爸爸的爵士鼓,整天在房间里敲,为此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乔治爸爸看到儿子对爵士鼓如此热爱,于是从乐器城买了一架崭新的爵士鼓放到儿子的房间,供他练习。
为此,乔治爸爸的中国朋友很不解,问道:“你儿子都不去上学了,你还鼓励他?”
“孩子的兴趣不能剥夺,他对此那么有热情,我作为父亲,必须支持他!况且,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疏导教育,但是不能打击他的兴趣,他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乔治爸爸说。
乔治看到爸爸为自己买的新爵士鼓,相当长一段时间都高兴不已,还表示要在周末去正规的乐器店接受学习,但乔治爸爸提出一个条件,课余时间随便怎么都可以,但是不能耽误学习。此时的乔治已经很满足了,便愉快答应了。
这就是法国人教育孩子的独特方式。法国父母不会像美国人一样对孩子一味放纵,也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对孩子进行打压;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压制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然”成长。
法国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应该多样化,而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因材施教就成了法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法宝”,他们认为“兴趣”对孩子极为重要。的确,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这件事做起来往往会事半功倍。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所国际学校,有两位学生都很喜欢小汽车,一位是中国的小强,另一位是法国的亚尼斯。两位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摆弄汽车模型,但对于这一爱好,双方父母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小强的父母认为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玩汽车模型会影响学习,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因此经常私自翻小强的书包,只要发现里面有汽车模型,他们就会将其没收并呵斥孩子不听话,有的时候,甚至做出当着孩子的面将汽车模型摔碎的行为。
可最终的结果是,小强看起来是听话了,父母再也没有从小强的书包里翻出过汽车模型。小强回家也不再多说什么,一进家门就直接走进卧室休息。
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这一切都是小强的伪装,他并没有放弃,反而变本加厉,晚上等到父母睡着后,他就偷偷在被窝里玩,甚至在白天上课时也无心听讲,总是摆弄那些模型。
最后,小强的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对此却无计可施。
亚尼斯的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亚尼斯的父母知道后,并没有反对孩子玩汽车模型,相反,他们还很高兴,因为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兴趣。父母煞费苦心地给亚尼斯买各种汽车画册和模型,当作各种节日时的礼物送给他,尤其是亚尼斯的爸爸,他也是一位汽车爱好者,非常喜欢看车展,并且每次都会带着亚尼斯一起去。
亚尼斯的爸爸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这样对亚尼斯说:“制造高质量的汽车,需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你现在爱好汽车模型,有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
亚尼斯想了想回答道:“我想要制造汽车,我制造的汽车要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独一无二的,我要拥有最伟大的杰作!”
亚尼斯的爸爸笑着说:“好啊,但是现在你必须要认真学习,不能耽误了功课,否则你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亚尼斯听到爸爸的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要想制造汽车,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好好学习。从那之后,他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教育方式结果也会不同。文中小强的父母采用强势、暴力的手段来教育孩子,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约翰的父母则是采用鼓励、引导和启发的教育方式,效果反而立竿见影。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兴趣,父母不应该横加阻拦,这样做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正面的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极端反应。
作为父母,请不要轻易剥夺孩子的兴趣,更不要以各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来逼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的兴趣是积极向上的,说不定将来在这上面会大有作为呢。父母若是这么轻易就将孩子否定,日后一定会追悔莫及。
父母应该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和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从而忽略孩子的喜好和想法。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能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心力,才能更容易成功。
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见识就越多,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亲爱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加丰富的人生,必须要给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选择权。
选择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孩子和父母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法国父母会感到庆幸,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能够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值得鼓励的。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因为孩子的不同见解苦恼,认为孩子是错的,不肯听从父母的意见,是“孺子不可教”的行为,于是想方设法要改正孩子的错误观点,最终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分歧,甚至引发更严重的争执。
怎样给孩子选择权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设定兴趣的目标,并且保证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任他们天性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的做法真的是错误的,父母可以适时引导,但是最后拥有决定权的一定是孩子。
第三,不代替孩子回答任何问题、做任何选择。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喜欢代替孩子做选择。例如,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主人问孩子喜欢吃什么蛋糕,往往这时候父母总是喜欢代替孩子回答,这是不对的。
快乐妙语
法国父母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尊重并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兴趣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以及日后的事业发展。而没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他们很有可能因此而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从而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会比较投入,也更容易做好。法国父母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通常以启发为主,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法国父母育子开明的地方。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更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亲爱的家长,多多向法国父母学习吧,你的孩子也会更加优秀!
4.与孩子一起参加艺术活动
提起法国,你一定会想到香水、香榭丽舍大街、农庄、葡萄酒等这些浪漫元素。你不明白,为什么法国人会这么浪漫?你也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大多是法国人?
其实,这和他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法国人注重感性教育,注重对幼儿艺术方面的培养。对此,有关法国专家解释说,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创造力,即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国内,我们的教育偏向于文化课,推崇数学、语文等学科,与之不同的是,法国的教育则偏向行为艺术,注重音乐和美术。尤其是美术,在法国居然被看成幼儿教育的根本。
曾看过这样一篇讲述法国美术教育的报道:
当法国的孩子读幼儿园时,美术教学活动就开始了,老师们会引导儿童观察各种各样的形状、物体,给孩子讲述一些简单绘制、着色的知识和拼贴能力。同时,法国的幼儿园教师还会为孩子讲解一些简单的线条空间知识等。
法国孩子读小学时,教师则注重引导学生联想,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组织一些实践体验,例如:让孩子在卡片纸或者石膏模具上用铅笔或者彩色粉笔进行绘画,有时还会进行雕塑等艺术的实践,以此引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到了中学时期,法国的孩子就已经能制造艺术品了,像一些比较专业的平面作品、立体构成、装饰艺术等创作。
当然,这是法国的教育体制,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但是法国的教育除了教学机构的重视,法国父母也是付出很大心血的。
为了能更好地营造艺术氛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法国父母就会给孩子买很多手工制作材料,例如一些剪纸画,让孩子不受束缚地来一通“即兴创作”。有的父母甚至还将家里的墙面上贴满绘画的纸张。
不仅在绘画上,在其他艺术行为上法国父母也很重视。法国父母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
下面是一位法国妈妈培养女儿艺术行为的故事:
朱莉的儿子还不到1岁时,朱莉就对他进行了早期教育,例如:平时给他听一些婴儿歌曲,或者拿几张有色彩的图片放在他身边,小家伙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孩子大一点儿的时候,朱莉常会带他去大自然转转,看一看有形状的建筑,感受这个世界不同的色彩。平时在家里,朱莉会放一些儿童歌曲给孩子听,并让他一起学唱。
转眼间,孩子读幼儿园了。除了在幼儿园中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外,朱莉还会让孩子选择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如将各种乐器摆在他面前,看他喜欢玩哪个。
孩子绘画涂鸦的时候,朱莉会引导他用语言讲述他涂鸦的意思。在周末,会带他听听儿童音乐剧、看看童话剧和画展等。
每天电视上的歌舞晚会,朱莉都会带着孩子一起看,小家伙甚至还会跟着电视机里的舞蹈跳起来。
孩子耳濡目染,参加的艺术活动多了,肯定会被潜移默化,就如音乐可以培养孩子韵律,舞蹈可以培养孩子对形体美的认识一样,美术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所以,法国的孩子对建筑物、美术、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如果你举办一场画展,随便拿出一幅画,其他国家的孩子可能会一无所知,但法国孩子就能谈论一番,包括整幅画的色彩、线条、素材、构图等等。
法国父母重视孩子的艺术修养,所以在周末时,如果哪家剧院或者音乐厅有精彩的演出,父母都会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带孩子去欣赏。
法国孩子从小就被带进这样的音乐殿堂,所以他们的艺术修养要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深厚得多。
但是在中国,父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特别是跟考试有关的科目,并不注重素质教育,更谈不上艺术修养。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大众人才,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很单调。对于一个将来可能从事历史或者科研工作的人来说,音乐自然不会成为他与别人竞争某个职位的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对他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
有这样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