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温暖”靠自己争取(2)

智慧锦囊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是通过父母的“过滤”再传递给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模仿父母的行为。中国父母容易犯的毛病是“说一套,做一套”,总是教导孩子要尊老爱幼,可自己坐车的时候却从不给老人让座;教导孩子拾金不昧,却在捡到钱的时候急忙揣进自己的腰包;教导孩子诚实守信,却经常自己谎话连篇……

这些言行怎么能够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呢?所以说,中国的父母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正用自己那双纯洁的眼睛关注着你的言行。也许他现在还不会对你不良的品德进行指责,但在他纯洁的内心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会不加分析地将父母的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从而进行无意识的模仿。

这是多么可怕的结果啊!相信没有哪对父母愿意孩子到了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会说出“当年你都不赡养我奶奶,有什么资格教育我呢?”的话吧。

3.拿出勇气,敢于与陌生人问好

当今社会,很多不法分子会抓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的弱点而对其进行拐骗,这种社会现状令很过父母担忧不已。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不让孩子和陌生人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与人交往的意识就会逐渐淡薄,不愿意与陌生人打招呼,甚至出现了胆小、懦弱等缺乏勇气的不良表现。

萌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

萌萌今年4岁了,乖巧懂事,性格也很活泼,总是能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成一片”。对亲戚朋友等熟人也非常有礼貌,能够主动向人问好,但就是一见到陌生人就显得很害羞,有时候还会一头扎到妈妈怀里,直到陌生人走了才肯出来。

有一次,妈妈将萌萌从幼儿园接回来,然后突然想起单位还有些事需要做,就带着她一同回到单位,当时,单位里还有两个同事在加班,于是妈妈就对萌萌说:“这是张阿姨,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问好。”

可是,萌萌只是对那两位阿姨露出了羞涩的笑容,然后就躲到了妈妈的背后。妈妈赶紧将其拉出来说:“躲什么啊?赶快给阿姨问好啊!”

萌萌一声不吭的表现让妈妈感到很没面子,于是大声训斥道:“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啊,在家里挺能说的,一到外面就不吱声,真是没出息。”

妈妈这么一说,萌萌觉得委屈极了,放声哭了起来。

其实,在萌萌2岁的时候并不惧怕陌生人,每次出去都会用她那稚嫩的声音叫“叔叔”、“阿姨”……可是回到家后,妈妈就会经常和她讲外面的坏人很多,一不留神就把她带走了,以后她就再也看不见妈妈了,教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一来,在她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样的观念:“陌生人都是坏人。”自然也就不敢说话了。

可是,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口中的陌生人和萌萌脑中的陌生人并不是一回事,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所以她觉得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就都不予理睬了。

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保护孩子的意识过于强烈,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便采取吓唬的手段,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说“危险”。特别是在对待陌生人的问题上,中国父母总是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警告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方面又要求孩子主动向陌生人问好。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主动与陌生人问好是在培养他开朗外向的性格,以便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不和陌生人说话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但关键在于,中国父母并没能将二者很好地区分开,以至于孩子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不知道如何区分。久而久之,孩子就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从而变得胆小、怯懦,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在这一点上,英国父母就做得很好,他们会告诉孩子与陌生人说话并没有危险,但会和他讲清楚,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以及和陌生人走才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这两种行为是坚决不允许做的。

同时,他们也会让孩子知道与人打招呼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是孩子第一次见到的,只要是孩子眼中的“陌生人”,英国父母都会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向他们问好。

每次带安妮出去,爸爸妈妈总会引导她和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在小区里散步,只要遇到向他们微笑的人,安妮的父母就会说:“宝贝,那位阿姨看着你笑呢,说明她很喜欢你哦,快说阿姨好!”“那位奶奶和你外婆一样慈祥,你要不要问声好?”

这样可以让安妮先熟悉一下第一次见面的氛围,即便是第一次她不开口也没关系,如果在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她说:“宝贝,你要说什么呢?”如果5岁的安妮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父母就会一再提醒她,通常情况下,她都会主动问好,而且往往会得到对方的赞扬,这无疑给了安妮继续打招呼的信心。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只要旁边有人注视着安妮,父母就会引导她向人打招呼,而且会引导她说:“叔叔,你去哪里啊?”“奶奶,你怎么买这么多东西啊!”……

去超市买东西时,父母都会将钱交给安妮,让她自己去结账。而售货员也总是高兴地接过钱,并把东西递给她,还会夸奖她很能干。每当这时,安妮就觉得很满足,也就更愿意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了。

当然,父母也不会忘记经常给她灌输安全意识:“宝贝,有父母或亲人在的时候,你可以与陌生人问好,但是如果是你自己就要尽量少的和陌生人讲话,尤其是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不能和陌生人走。”

有一次,妈妈带着安妮坐出租车,妈妈在和女司机聊天,突然,坐在旁边的安妮大声问道:“阿姨,你有孩子吗?”女司机一愣:“你是在问我吗?”安妮点了点头,女司机兴奋地回答道,“阿姨当然有孩子了,而且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呢,他是个小哥哥哦。”

之后,女司机对妈妈感叹道:“你的孩子可真厉害,才这么大就能主动和大人问话了。”

而安妮像个小大人似的说:“如果妈妈不在,我不会随便和陌生人讲话的。”她的回答更是让那位女司机惊讶不已。

妈妈欣慰地看着安妮,并对其竖起了大拇指。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妮的父母并没有逼着她去和陌生人打招呼,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小小年纪的她感受到向人问好的快乐,因为她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回报——赞许、夸奖,这些给了她继续这种行为的信心和勇气。

英国的心理学家指出,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如果在他们不想向人问好的时候,父母强迫孩子这样做,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用沉默表示反抗。

除此之外,英国人往往会先一本正经地把孩子介绍给“陌生人”,把他当成一个大人看待,让孩子产生自信,觉得受到了重视,这样,孩子就会大大方方地向陌生人问好。即便是孩子采取了沉默的态度,英国父母也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进行一番数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是让其顺其自然,也许在第二次、第三次见到这个“陌生人”的时候,孩子就会主动向其问好。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主动向陌生人问好,并不是件多么难的事,关键在于方式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要拿出你的细心和耐心,学会欣赏孩子、尊重孩子,并对其加以巧妙的引导,相信你也可以向英国父母那样教出勇敢的孩子。

智慧锦囊

当孩子不愿意向陌生人问好的时候,父母要先找出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天性使然,本来性格就很内向拘谨,还是因为在陌生人面前没有安全感,又或是父母的言行上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让他不愿意开口问好?

不管是什么原因,父母都应该积极地给孩子创造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孩子鼓起勇气与陌生人说话。当孩子拿出勇气,像文中的安妮一样敢于与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4.播种友好,收获真诚的友谊

友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伟大的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尤其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拥有几个挚友,不仅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对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如今,“人际关系”技能已被英国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范围内,正像英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一个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所以,英国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社交培养。

汉克是英国爱丁堡城市里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气冲冲地推开家门,也没有向妈妈打招呼,就直接冲进自己的房间。因为他平时是个很懂礼貌的孩子,所以,妈妈觉得很奇怪,便走进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汉克显得很生气,对妈妈说:“昨天晚上本来是贾斯汀值日,可是他说有事,就让我替他,但今天老师表扬了他,还说打扫得很干净。贾斯汀居然默然接受了,这明显是在盗用我的劳动成果嘛,我明天一定找他理论清楚。”

听完汉克的话,妈妈笑着说:“孩子,你别着急,先听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一个猎人叫穆罕,他经常在森林中安装一些捕兽的套子。因为他在这片森林中居住多年,所以十分熟悉野兽出没的线路,自然每天都有收获。

“有一天,他去收取自己装的套子,却发现野兽已经被人拿走了,套子上只留下动物的些许毛发。穆罕很生气,于是掏出了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生气的脸,挂在套子上。第二天他去看的时候,发现套子上多了一片大树叶,树叶上画着一个圈,圈里面画着一座小房子和一只很凶的狗。穆罕不明白这幅画的意思,心想:为什么他取走了我的猎物还画幅这样的图呢?觉得有必要和这个人见面理论一番。于是,他就画了一个高高挂起的太阳,然后还画了两个人站在捕兽套的旁边。

“第三天中午,穆罕重新来到这里,看到一个浑身插满鸡毛的印第安人站在那里。他们之间语言不通,因此只能通过手势沟通。印第安人对穆罕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这里是他的地盘,穆罕不可以在这里下套。穆罕也打手势对他说:这是我装的套,你不能拿走我的猎物。两个人的神情看起来都很奇怪,彼此看着看着‘扑哧’笑出了声。

“这时,穆罕想:与其树立个敌人,还不如多结交个朋友。于是,就干脆地将那个用来捕兽的套子送给了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

“不久后,有一次,穆罕在打猎的时候,遭到了狼群的围追,不得已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等他苏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帐篷里,旁边给他上药的正是之前取走他猎物的那个印第安人。从此以后,穆罕收获了一份诚挚的友谊,他们一起打猎、共同生活,成了生死与共的患难知己。”

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对汉克说:“你觉得穆罕做得对吗?”“他做得很对,这样他就多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呀。”汉克坚定地回答。

“没错,孩子,你要想收获真诚的友谊,就要先展示自己的友善,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否则走入社会以后,也会处处树敌,怎么能取得成功呢?我想不用妈妈说你应该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了吧?”汉克点了点头。

第二天,汉克不但没有向老师告发贾斯汀,反而还对他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谁让我们是朋友呢!”贾斯汀为此很感动,主动找老师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而且与汉克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彼此都互相帮助。

汉克的妈妈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他善待别人的好处,让他明白,只有对人友善,才能得到一份真挚的友谊。而在之后的生活中,他也确实体会到了多一个朋友的好处。

俗话说,付出才会有回报。英国人经常将这句话运用到孩子交朋友的事情上,他们认为,孩子首先要赢得同学或伙伴的认可、信任,才能获取真诚的友谊。而认可和信任的基础就是要表现出自己的友好态度,主动关心别人、宽容别人,学会以诚待人,这样别人才能将你视为知心朋友,对你“投桃报李”,这才是真诚的友谊。

然而,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溺爱和疏于管教,很容易导致孩子“唯我独尊”或依赖父母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大多不会主动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即使与小朋友相处,一旦对方稍不顺他心意,他就会产生攻击的行为,表现得很不友好,这样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友谊。而很多中国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就限制孩子与同伴在一起,这样更阻碍了孩子的正常交友活动。

大宝是家里的独生子,而且父母有他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所以非常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宝贝”。从小就对他倍加宠爱,他喜欢吃的东西,父母一口都不动;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哪怕是花掉半个月的工资也要尽量满足。久而久之,养成了他自私霸道的性格,小朋友的玩具,他说抢就抢,而他自己的玩具,却从来不给别人碰。

有一次,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宝,一进家门就给父母告状:“班级里有个叫平平的男同学,拿了铅笔却不还给我。还有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我玩。”

“什么,还有这种事?明天妈妈就去找你们老师。”儿子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大宝的妈妈显得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