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温暖”靠自己争取(1)

1.推翻“白纸论”,享受彩色童年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在中国,大多数的父母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但是,英国人早就推翻了“白纸论”,他们通过科学研究证明,孩子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已经开始了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维、思想以及“知识库”。

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的身上已经附着了很多独特的气质,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不像很多中国父母所认为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对成人日常品德行为的观察中,以及学校老师的教诲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有时甚至比大人懂得还多一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品德方面知识的获取欲望会愈发强烈。

不知道中国的父母是否留意过,很多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看一眼身边的父母,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确定这件事是否应该做,也就是说他需要父母此时给他正确的品德指导。比如,一个小孩用纸擦完鼻涕后,会看一眼父母,说明他不知道这个纸是不是应该扔在地上,这时身边的父母就应该引导他将鼻涕纸扔进垃圾桶,然后对他说“不能随地乱扔垃圾”,此后他就记住了这个道德规范。

英国父母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从来不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而是积极配合孩子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其享有应有的品德教育。

唐文娜虽然是一个中国孩子,但是由于她是个孤儿,所以还不满一岁就被一对英国夫妇领养,自然也就接受着英国式的教育。英国人虽然对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宽松,但是他们不会忽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因为他们觉得健全的人格比突出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自从上幼儿园开始,唐文娜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道德品德方面知识的获取欲望,而她的英国父母并没有忽视她的这一表现,相反,总是想尽办法地满足她对道德知识的渴望。

有一次,英国父母带着唐文娜去游乐园玩,那天天气很热,而且时间有点仓促,所以他们决定打车去。因为那天是周末,所以打车的人比较多,他们开始在人群中排队,慢慢挪动前行的步伐。

就在马上就要轮到他们坐车的时候,突然唐文娜发现身后有个阿姨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于是和这位英国妈妈说:“妈妈,这个阿姨抱着小宝贝应该很累吧?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她们先打车啊?”

“亲爱的宝贝,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就是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现在就把这个权利交给你了。”英国妈妈鼓励她说。

听完妈妈的话,唐文娜就跑到了那位阿姨身边,怯怯地说:“阿姨,你这么累,先去上车吧。”那位抱小孩的阿姨赶忙微笑着和她道谢。

从这以后,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幼儿园,她会以帮助别人为乐趣,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和她在一起玩,她也因此赢得了很好的人缘,当然,老师也让同学们将其当成榜样,让大家向她学习。

其实,唐文娜这种极其想获得道德知识的欲望经常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妈妈不小心将菜掉在了饭桌上,她会说:“妈妈,掉在桌子上的菜还要不要吃?”有时候,爸爸下班回家很累,会将衣服随手扔在沙发上,她会说:“爸爸,老师说了,要将脱下来的衣服叠好放在衣柜里。”

每当遭到唐文娜的疑问或“教导”,这对英国父母都会积极配合,赶紧将饭菜捡起来,立刻将衣服叠整齐,并对其夸赞一番。而父母对唐文娜一些不好的言行也会及时给予制止和正确的引导。

现在的唐文娜,正在用心涂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起码已经将自己的“品格火车”驶入了正轨,这些都离不开这对英国父母积极的配合和正确的指导。

唐文娜是幸运的,因为她碰到了一对懂她的父母,没有将其当成一张什么都不懂的“白纸”,而是让她在自由的天空翱翔,并及时地给予配合和指导,由此才使她掌握了足够的道德知识,并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将孩子视为一张“白纸”的观念根深蒂固,总是觉得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总是理所当然地忽视孩子对道德知识的渴望和需求,甚至按照自己的行为标准,肆意给孩子灌输错误的道德知识。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班里有个同学丢了一支钢笔,刚好在小明的抽屉里找到了,于是这个同学便在教室中大声囔囔:“他是小偷,真不要脸,偷了我的钢笔!”小明怎么解释,这个同学都不予理会,其他同学也对他指指点点。

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件事,经过详细地调查发现,原来小明是在楼梯口捡到了这支钢笔,刚巧当时上课的铃声响了,于是小明就将这支钢笔放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准备下课后交给老师处理,没想到被同学看到后,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后来,那个同学也向小明道了歉。

回到家以后,小明将白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讲给妈妈听。然后对妈妈说:“我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虽然我被同学误会了,但起码他的钢笔没真的丢掉。”上小学六年的小明已经有了明确的道德观。

“什么?你傻啊。告诉你以后不要做这种好事,管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妈妈对其训斥道。

“可是,对别人的事情,能帮忙就应该帮帮忙吧……”小明的脸上写满了疑惑。

“你小孩子懂什么!告诉你怎么做你怎么做就是了,哪来那么多可是!”妈妈对儿子的反驳极为恼火。

“哦……”小明虽然十分不解,但没敢继续问下去。

可能一次这样的说教并不会对小明以后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每当小明做完这样的好事都会遭来妈妈的一顿训斥,相信他以后再也没有信心做这样的事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做永远得不到肯定,反而会遭到斥责的事情,何况还是一个孩子。

在这一点上,英国父母的确值得所有中国父母学习。英国父母极其推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观念,他们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仅仅是权威的象征,更是孩子正确品格的提供者。当孩子在某方面的行为标准上出现模糊不清的意识时,父母就要当他的引路人,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言行才是正确的。这样,孩子才能够养成正确的优良品格,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智慧锦囊

帮助孩子成长是每对父母都要面临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所谓帮助,既不是“圈养”,也不是“放养”,而是要对其引导和指正。比如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在家中表现出“孔融让梨”的举动,并且将“梨”让给别人后,向你投去期许的目光,此时你是应该给予肯定、引导还是生气、斥责,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会大相径庭。

所以,中国的父母应该醒悟了,不要把孩子当成“傻瓜”,认为他是没有思想的“白纸”,在道德教育方面,更应该采取积极配合的手段,给予正确的指导,否则,你就会用自己的“爱心”将其教育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目无尊长的孩子,相信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所以,父母要从现在开始积极配合、培养孩子的道德观,杜绝不良言行在自己身上发生,并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感染”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学习品德

一位英国教育家说过:“父母不要以为你们只有在同孩子谈话、训斥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其实,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即使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你们如何穿戴,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对待老人和儿童……这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意义。”

的确,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父母的处事态度、思想作风、行为习惯,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孩子。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

在英国,中小学的“品德教育”被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如何自律才能融入社会,在社会中良好的生存。而这一切良好品德的形成,英国人认为不是通过课本或者上课教导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出来的,尤其是父母的“感染”教育。

威廉的妈妈艾玛是英国一座小城的小学教师,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而且她非常提倡“感染”教育,也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她相信,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母的熏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艾玛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不管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还是在邻居同事面前,或者在陌生人面前,都会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人愿意与她接近,愿意与她交朋友。究其原因,就是她从不与人斤斤计较,而是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对待周围所有的人。

有一次,威廉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艾玛买了一瓶洗发水,已经在柜台前结完账了。可是在超市的出口她突然找不到那张结完账的账单了,而旁边的收银员用轻蔑地口气说道:“想不付钱就走吗?真是笑话。”艾玛对他解释说:“不好意思,我不是不想付钱,我是在里面付过钱了,而现在找不到那张账单了,请允许我再找找好吗?”

可是那个收银员仍然不依不饶地冷嘲热讽,意思就是说她的行为等于在偷东西。最后,是在威廉的口袋里找到了,原来艾玛掉在地上后,威廉捡到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忘记给妈妈了。掏出那张账单后,收银员羞得满脸通红,但艾玛只是说了一句:“真是对不起,让你等那么久。”就带着儿子离开了。威廉看到的是周围人对妈妈投来的赞许目光。

这件事给威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威廉在初二的时候遇到过这样一件麻烦事:一次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尽情玩耍。一个男同学踢足球踢热了,就将身上的外套脱下来,让旁边的威廉照看一下。威廉接过外套就顺手将其挂在树枝上,自己在旁边看着。

这时,上课铃声忽然响了起来,那个男生对着威廉大喊:“我的外套!”威廉赶紧拉下外套,扔给了那个男生。但是树枝将外套下摆刮开了大约两寸长的口子。男生立刻气势汹汹地要求威廉给他赔,因为这是一件新买的名牌衣服,价钱不便宜呢。威廉平静地答应了他。

周末时,他将那个男生的外套带回了家,告诉妈妈:“你把这个缝缝我来穿吧,我用自己的零用钱和压岁钱给他买件新的。”

艾玛听到儿子这么说,就故意说道:“那你就好几个月没有零用钱花了哦!”

“只要保证我必要的开销,其他的我可以暂时不用。我也希望像妈妈那样,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妈妈是女人都能做到,我是个男子汉,就更应该大度一点了。”

儿子的话让艾玛很欣慰。其实她知道是那个男生有点过分,这么小的口子又在衣服的下面,好好缝上根本就看不出来,如果给他缝上再赔些钱是很不错的处理方式了,没有必要非要赔件新的。而且威廉是帮着那个男生照看衣服的,怎么说也是在做好事啊。

但是,艾玛并没有把这些话说给威廉听,因为她知道,威廉能够这样做,就说明他真的体会到了宽容的意义。

一个孩子具有宽容的品质,就说明他不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懂得替别人着想。而艾玛以身作则的“感染”教育,才是威廉形成这种良好品德的根源所在。

试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父母与孩子的身上会怎么样呢?不管孩子怎么处理,相信很多中国父母都会出于偏爱自己的孩子,而替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不会心甘情愿地赔给对方一件价格不菲的崭新外套,即便是孩子有这种想法,父母也会用“你傻啊,凭什么赔给他一件新的啊……”这样的语言给予反驳。

在父母这类言行举止的影响下,孩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不容许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就会很难与人相处。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很多中国父母对教育孩子的问题很头疼,平时没少对孩子进行管教,可孩子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其实,很多中国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好品德是在受感染、受熏陶中逐渐形成的,而非枯燥、粗暴的说教所能培养的。

周日到了,豆豆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去公园赏花。爸爸买完门票,领着豆豆正准备进入的时候,豆豆指着远处一个流浪者说:“爸爸,我们给他点钱吧,他应该很饿,老师说应该助人为乐。”

“这些人看着穿的破破烂烂的,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别上当了,没准他们比咱还有钱呢。我们赶快走吧。”说着,就拉着豆豆进了公园。

从此以后,豆豆每次碰见行乞的人,都绕道而走,还会对身边的同学说:“这些人都是骗子,我们可别上当了。”

父母是孩子世界观的领路人。成年人碰到这样的事往往会三思而后行,是成熟的表现。但是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他只知道给乞丐钱是助人为乐的表现,如果用一两元钱就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世界观,换回他灿烂美好的童年,又何乐而不为呢?要让孩子知道,毕竟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父母的培养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孩子在日常行为中学习良好的品德,关键是父母要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孩子,因为这样要比说教孩子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