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与教育制度,开创了东方儒家思想,他就是──至圣先师“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出生时,鲁国建国已经将近三百年了。


父亲孔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曾担任陬邑大夫。元配生九个女儿,妾虽生一个儿子孟皮,可惜腿部残障。六十四岁以后,又娶颜征在,据说颜氏是颜回的亲族。孔叔梁纥与颜氏夫妇两人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之后才生了孔子。


孔子刚出生时,头顶凹陷,因此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孔母颜征在带着孔子从陬邑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武王灭殷之后,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没有前往封地,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


伯禽把曲阜作为鲁国都城,依周朝制度习俗来治理。为了去除当地旧习俗,伯禽花了三年才完成初步稳定。


而鲁的邻国齐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太公以营丘作为齐国首都,因应当地风俗,简化周朝制度、礼节,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只花五个月便稳定下来。当时周公便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政策不如齐国方便近人。


由于周公帮助周朝建国与统治功劳很大,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在文王下葬之处追随文王,以示不敢把周公视为臣子,更下令让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因此鲁国成为周礼保存、实施的礼乐之国,世人称“周之最亲莫如鲁,周礼尽在鲁矣”。


伯禽在位四十多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加上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


鲁国的礼乐传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孔子五六岁时,曾看过一次郊祭会,从此他玩游戏时常摆各种祭器,学大人祭祀的礼仪动作,扮演主祭的模样。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曾在宋国宫廷职司上卿,后来因政治迫害而迁到鲁国,到了孔子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没落。由于父亲曾当过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资格进乡学读书。


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过世了;十九岁时,娶宋之并官氏为妻,第二年生下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给孔子。孔子得国君赏赐感到很荣耀,所以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也因此后来演变成“孔门不食鲤”的习俗。


孔子从很小便很好学,尤其是对周文王时代的西周礼制特别感兴趣。孔子年轻时,东夷小国郯国国君郯子,前来朝拜鲁国。孔子知道郯子对黄帝尧舜的文化非常了解,便设法进见郯子,向他学习古代官制。


孔子说:“一个东夷小国竟然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听说天子丧失官学,学问存四夷诸侯。这话真实可信。”


孔子年轻时,便以学问广博闻名于世。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在齐鲁边境打猎,顺便来到鲁国,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


孔子很喜欢音乐,二十九岁时,跟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三十四岁时,孔子曾到周京洛邑参访,学习西周文化礼仪,并跟音乐大师苌弘学乐,跟大哲家老子学礼。孔子回国之后,便成立私学堂广收学生,以礼乐之学教授学生。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昭公率师攻击季平子,季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昭公,昭公兵败逃到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齐国,受到齐景公赏识,齐景公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宰相晏子阻止。孔子只好回到鲁国继续教学。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国外,鲁定公当政,但鲁国政权还是控制在三桓季氏手中。


距当时一百多年前,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君主成为鲁国第十六任国君鲁庄公;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被封为卿,后代便形成三个大家族。由于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都出自鲁桓公,所以称为“三桓”。


孔子说:“鲁国丧失实权已经五代,政权落到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


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


孔子说季氏:“以天子八佾之舞在庭院中舞蹈,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忍?”


孔子说:“‘诸侯辅助,天子肃穆。’这样的歌词怎能在三家的庙堂唱呢?”


孔子看不惯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不愿意当官,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而学生们也越来越多了。


孔子五十一岁步入仕途,担任鲁国中都宰。由于孔子正确地施政,中都大治呈现繁荣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男女有别,物不虚价,鲁国各地都纷纷效仿中都的政策。


鲁定公十年夏天,定公欲与齐国修好,孔子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峡谷。由于孔子事先有所准备,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还迫使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孔子也因此获得鲁定公重用升任司空、大司寇并兼任国相,主掌鲁国国政。执政的第七天,便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


孔子为恢复公室大权,决定“堕三都”逐步消除三桓势力。费邑、郈邑、成邑三都是三桓的私邑领地。费邑是季孙氏的封地,郈邑是叔孙氏的封地,由于郈邑与费邑曾多次叛乱反抗朝廷,季氏与叔孙氏为削弱家臣势力,都支持孔子的主张。


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桓子派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


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反对拆毁孟家领地成邑的城墙,孟氏也在暗中支持。鲁定公亲自发兵讨伐,但无法攻下。齐军出兵到边境支援孟氏,迫使鲁君退军。


鲁定公十三年,自从孔子任国相后,齐国担心鲁国强大后会威胁齐国。齐国大夫黎鉏为阻止孔子当政,便挑选齐国美女八十人,骏马一百二十匹,送给鲁君。鲁定公与季桓子果然沉迷其间,日益荒淫,有时三天都不上朝听政,同时也不再信用孔子。春祭大典分祭肉给大夫,在季桓子授意下,独独不给孔子家送祭肉。


孔子非常失望,便带领弟子颜回、子路、仲弓、冉求等数十人离开鲁国,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生涯,寻求推展自己的政治理念。


这段流离诸侯各国期间,经历了楚国包围蔡国、晋楚两国争强、吴国侵犯陈国等很多次战争,生活十分不稳定。孔子师徒一行人曾到过宋国、楚国,但大多居住于卫国与陈国、蔡国之间。数度借居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卫国大夫蘧伯玉、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家中,并在借居处附设学堂教学,收了很多学生。


孔子虽然见过很多君主,也数度晋见卫灵公,虽然有很多位诸侯君主问政于孔子,但孔子的仕途并没有获得进展。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曾在匡地遭遇匡人包围之难、在宋国受到宋司马桓魋伐树趋赶之辱、在陈蔡之间受断粮七日之困、途经蒲地遭遇卫叛军阻拦四次重大危难。


由于孔子一路不得志,也曾遭受卫国扛草筐者、隐者长沮、桀溺和楚国狂人接舆、鲁国隐士微生亩等人嘲讽。


鲁哀公十一年,季桓子早已过世,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携带礼物请孔子回国,于是孔子结束长达十四年的颠波流离的生活,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


孔子归国以后,鲁哀公与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还是不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仅以“国老”家居,继续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平时则在洙水泗水之滨讲习,传授门人礼乐。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受到孔鲤、颜回、子路接连死去的一系列打击,孔子知道自己时日已经不多了。


这年孟春四月,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拄着拐杖吟唱:“泰山就这样崩坏吗?梁柱就这样摧折吗?哲人就这样凋谢吗?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世人都不能遵循我的治国理想。”


七天后,孔子便过世了。


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国都城以北的泗河边上,弟子守坟三年,并在墓地附近栽植松柏和各种珍木,以寄托哀思。


三年服满,大家相互告别时,又相对而泣。只有子贡在墓侧结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去。以后,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在此安家的有一百多户,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


由于当时各国诸侯君主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有才学的弟子们也分散到各地传播孔子之道。樊迟、闵子骞和宓子贱到棠地办学,传道于济水一带。

被后世称为“传经”之儒的子夏,也应魏文侯招聘,承担教育魏国子弟的责任。


而被后世称为“传道”之儒的曾子,则留下来,致力于孔学传授。曾子就利用这个环境,聚集了鲁国的年轻人,从事儒学的传布工作。


曾子和子游、子夏在对孔子学说的传承是有所不同的。子游、子夏这一派着重在形式的仪礼和实际的政务。而曾子所重视的,却是孔子学说中人类自觉精神的忠恕诚信之德。


曾子所传的孔子之道,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传承接续,子思死后,再由子思的门人传给孟子。孔子的思想通过弟子们一代代地传承,传到今天,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太史公司马迁说:“《诗经》说:‘像高山一样令人景仰,像大道一样令人遵循。’虽然我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但内心却非常向往。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象他的为人。”

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的第一个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展他的治国理念却不受重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各国当权者害怕孔子的到来,会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孔子想到列国执政取代他们原本的政策与地位,无疑和与狐谋皮、与羊谋肉一样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