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转眼间进入教育行业已第16个年头,这一路从国际学校任教、培训中心做少儿英语老师到出国留学和工作,再到回国进入早教行业,让我越发认可那句从小听到耳朵起老茧的话“三岁看到老,七岁定终生”。
我在国外干早教
2004年移民到加拿大生活前,我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了解基本属于空白,更没有关注市场上那些早教机构。出于对国外教育的懵懂和好奇,我毅然决定辞职,飞往大洋彼岸。在我后来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的择校和选择工作单位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求低年龄化工作或是实习、实践要多于理论,然后就是感受西方教育理念、体验西方教育。我将自己沉浸在一个西方早教的环境中,全身心去体验每个外国家庭的生活、他们早期的育儿观念以及0—6岁阶段幼儿园到底都在做些什么。
在加拿大求学工作的5年中,有幸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前儿童家庭,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对早教理念的最初认知。由于中西文化不同,隔代教育很少在老外家庭中出现,加之新妈妈产假可以长达1年,社会早教社区资源相对比国内丰富,所以在新生儿的第一年大部分都是父母自己带孩子,而到了1岁以后他们都会选择家庭社区或是工作单位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全托,让孩子开始最初的早期教育。
当我第一次进入3岁以下的宝宝幼儿园的时候,我看到的是8个月在大理石地面上自由自在爬来爬去的小家伙,是13个月自己喂自己吃饭的小萝莉,是24个月就开始学习自己独立穿衣的小帅哥。夏天他们会在操场上玩沙子或是穿着尿布尽情地玩水,冬天只要温度在零下25度以上,孩子们就会穿上厚厚的雪衣在雪地里面打滚。因为幼儿园的工作,开始有机会和很多小家伙更深一层地互动。我发现这些一两岁的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普遍较强。9个月开始学着吃饭,16个月自己坐好吃饭,24个月开始自己学着穿鞋穿袜等等。作为独立人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照顾自己,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外的孩子自理能力都很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想在早期先让他们在生活上独立照顾自己应该算是个非常重要的启蒙教育了吧!
另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教育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在一次搭积木的活动中,一个30个月的男孩子在拼搭失败发脾气后,走到我身边告诉我“Linda,I am very frustrated.Can u help me to do it again?”(琳达,我很挫败,你能帮我再搭一次积木吗?)天哪!挫败,多么准确的一个情绪词语。相比很多孩子只知道哭闹,这个小家伙准确告诉我他的心情和迫切探求帮助他的方法。我必须说培养情商真的要趁早。
出国前,很多文章都说,在国外小朋友画了绿太阳,老师也会说很棒,而在我工作中,我的确看到了一个老师对着一个孩子画的黑色太阳说“Very good.”(很棒),然后再让孩子和大家分享了他的黑太阳的故事,小家伙只是怒气冲冲地说了句“She's not happy. Because her Mom not give her candy today.”(她很生气,因为她妈妈今天没给她糖)。事后我们才了解到是早上妈妈没有给小家伙糖,所以她不开心。但这不就是艺术吗?在艺术的创作中,创意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只有不同,不是吗?
就这样带着无限的新奇和探知,转眼在加拿大学习工作了5年。在这5年中,我有太多的感触。简单用三点概括一下:
(1)父母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人给予尊重。
(2)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早期教育更侧重兴趣和学习能力发展。
(3)亲子关系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情感需要最真实直接的表达。
很多家长会说,国外难道没有熊孩子吗?当然有,而且也不少。但在我迄今国内外十几年工作经历中,我发现每一个所谓“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这个“熊”不是家长的学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不了解;对早教阶段孩子需要什么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了解;再有就是错误的教育观念的输出。
我在国内干早教
回国那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之前的工作经历再加上国外那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把我的事业方向和目标锁定在了早教行业。因为我始终坚信“孩子的差异其实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而在0—6岁特别是在0—3岁,孩子所受的教育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希望尽我所能把我有限的早教经验和专业知识分享给学龄前孩子的父母。
在我回国的2009年,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国内一线城市,对于早教还是有非常多的不理解。那个时候家长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早教干什么的”,“这么点儿的小孩儿听得懂吗”,“你们这儿孩子到底都学些什么”,“把孩子放这儿,我们等会来接就行了是吧”,当时对于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而那时我就开始在早教中心举办各种早教育儿沙龙,当时一场也就二三十个人参加,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都还在“不好好吃饭”、“打人”等等基本的生活起居和行为层面。
而到了2012年,上海的很多家长的意识开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孩子生活起居已经开始延展到社交能力、性格培养,特别是有些家长已经开始深深地意识到孩子没有问题,问题来自家里带教人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2013年,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播出更是掀起了一股亲子热,不同父亲的教育方式以及相应孩子的表现不同,引起了很多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而这个时候再来到早教中心的家长们也开始不那么“功利”,不那么急躁,他们开始懂得早教的真正含义不是孩子要学到什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参与,通过在早教中心与老师和小伙伴的互动中,无论是从运动、社交、语言还是认知上都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而有些家长感慨地说“这哪里是孩子来上早教,这整个就是我也要来学习。”而每每听到这样的感慨,我都会从内心给家长鼓掌。其实早教中心只是提供了早教环境,而真正要接受早教的其实是每个家庭。父母们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在早教阶段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爱和信任是教育的基础,而在早期教育阶段,显然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对于孩子自我认知、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家长对于国外早教的误区
回国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在一线和家长进行互动和交流。每每提到国外教育,家长都会给国外教育贴上“轻松”、“自由”、“开心”的标签。而当我继续和家长探讨对“轻松”、“自由”、“开心”这几个字眼的认知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把“轻松”定义为没有作业就是玩儿;把“自由”定义为孩子想干啥就干啥不用管,把“开心”定义为孩子只要不高兴就什么也不要做也不要引导。
在这样的片面认知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散养”的教育理念。孩子刚刚进入早教由于环境不适应而哭闹,家长就说他不喜欢,我们走了;孩子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家长说小孩儿都这样,长大就好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家长说这个孩子不喜欢,老师教得太难啦!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是会放下一句“他高兴就好,他不喜欢就不要做,人家国外小孩儿都这样的,长大就好啦!”,却全然忘记了作为家长,自我带教技能的提升以及需要对孩子作出的最基本的引导。“轻松”不等于“没有作业”;“自由”不等于“放纵”;“开心”不等于“没有规范和引导”。
在这些年进行的大量0—3岁家庭教育咨询中,我看到的是我们的孩子被夹在了家长所谓的“西方轻松、自由、开心”先进教育理念中间,无法适从。那天听个家长说个笑话,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说喜欢班上一个小女孩儿,然后和妈妈说“妈妈,妞妞要过生日了,我要爸爸给她买房子和车子,她一定就喜欢我了。”说罢周围的一群家长笑开了花。而我却陷入了思考。童言无忌,但这何尝不是孩子用稚嫩语言来表达他开始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呢?所以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说“比吃苦耐劳,我们和韩日的孩子差一块儿。比创新动手,我们和欧美的孩子差一截儿。如果继续这种所谓‘西方轻松、自由、开心’教育,俺们的宝贝儿,就剩下收房租了。”说这话是讽刺但更是一种心痛。看到这里很多家长疑惑了,难道国外小朋友不轻松、不自由、不开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利弊。而教育模式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国情等等元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没有绝对的轻松、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开心。孩子学习和参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凡是成长,在某个阶段抑或是某种程度上都会需要突破自我,这其中就一定会伴随走出舒适区的不安、焦虑和不开心,而作为全世界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其实要做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本我性格,发挥其性格优势然后帮助孩子突破自我局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逃避或是推脱责任。所以,如果非要说说“轻松”、“自由”、“开心”,简单来说应该就是:
(1)轻松:学习生活和个人兴趣爱好时间均衡以及作业的形式多样有趣
(2)自由:思维的多元化和家庭及社会的尊重程度和接纳度高
(3)开心:教育形式多元化,尊重个体优势鼓励创新创造
三十年后看早教
为什么说三十年后的早教,因为那个时候在读这本书的你我想必已经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也将为人父为人母。
在很多的大型讲座开场我都会和家长互动“三十年后的我们也会成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请问在座的家长有多少愿意向我们的父母一样,帮我们的儿女全职带孩子的呢?”无论是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还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家长,在这一点上倒都是格外的一致,参与的比例不到10%。那么那个时候我们的隔辈亲们都要去哪里呢?所以从每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来看,早教用什么形式融入每个家庭生活中,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个时候也许到处都是早教中心,或者早教中心也开始线上线下,或者我们开始也有新生儿的幼儿园,再者国家开始鼓励妈妈全职带宝宝到3岁,谁又知道呢?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早教的核心永远是正确的育儿观念配合宝宝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应该是无论何种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中心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将是成长中的终身导师。
说说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家长,想必这一定不是您读过的第一本关于早教的书籍。那这本书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本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在早教中心家庭咨询中的一些实战案例。案例的主题覆盖老生常谈的隔代教育、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到这些年一些热议话题二胎教育以及单亲宝宝的成长。在这些案例中,家长们或多或少会看到自己家庭的一些缩影,同时也会获得一些非常实用的家庭育儿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分四篇介绍了十六个育儿技巧,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用,为家长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和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分为三篇,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别是自己的性格。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因材施教,但在我们目前的实际教育环境中师生比例、教育观念以及高考指挥棒的高压下,很难得以实施。但在早教阶段家长可以充分地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为后续孩子提供什么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做到因材施教。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地就是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这一章节我多解释,但相信家长看后会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是爸爸妈妈早教说。这一部分是鲱鱼宝宝早教中心的家长们用他们亲身的经历和大家分享早教在孩子成长中对孩子特别是对家庭的影响。希望从这些真实的分享中,能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早教真正的意义。
我的小小期望
记得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教授和我道别,她说:“我要去巴西教书一年。”我问:“去大学吗?教谁呀?”她回答我说:“是去给巴西22岁以上的女孩子上课。让她们知道孩子早教的重要性。巴西政府相信,如果他们能够改变一代女人的思想,就有能力改变巴西下一代人的命运。”这件事情我一直都记在心里。我们也许拥有很多个证书,大学时候的英语四六级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工作后会计师、育婴师等等。而当我们要承担另一个生命的人生导师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学习。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从目前的育儿困惑中获得一些启发,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您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这条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年轻的父母是在孕育一个生命前就有机会去了解什么是早教、怎么做父母、怎么走进孩子的心里,想想那一天就觉得无限美好!
2016年3月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