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晰的目标是从容的前提
规划孩子的未来,家长最容易从上“名校”开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家长往往不惜重金,去追逐“名牌”幼儿园、“重点”学校,似乎这样才能放心。我们真的需要去“追逐”吗?
人们常说,穿鞋要合脚,适合孩子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学校不应该是目标,而是平台,“名校”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实现目标需要一定的起点,学校(平台)只要在起点之上就行,刻意追求高于起点很多的平台可能会得不偿失。让孩子从容地成长,让幸福始终相伴,目标就容易清晰,行为就能够适度。
一、目标始于家长的期待
这是一段来自刘易斯·卡罗尔《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对话:
“柴郡猫,”爱丽丝胆怯地说,“……请你告诉我,离开这里应该走哪条路?”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去哪里,我不大在乎。”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说。
柴郡猫是一只爱笑的猫,由于童话故事的影响力,现在西方人都把露齿傻笑的人称为柴郡猫。爱丽丝没有目标,所以柴郡猫也帮不了她。
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己帮自己的人。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先天的因素,二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理念等。先天因素对孩子的将来会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早期教育(和持续得当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小孩子当然不懂得自己规划未来,孩子最早的目标来自家长的期望。家长希望孩子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的走向。
家长希望孩子什么,不一定就能成为什么,这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方法是否恰当、条件是否具备、主观上是否努力。
如果家长没有希望孩子什么,那就很难有什么。
二、“完美”教育难完美
“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老卡尔·威特在他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描述。
《卡尔·威特的教育》详细记述了作者(老卡尔·威特)把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少年天才的过程,该书写于1818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论述孩子早期教育的最早书籍。在作者的系统教育下,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得吉森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学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老卡尔·威特把儿子培养成了闻名德国的神童。
老卡尔·威特秉承两个教育理念,一个是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另一个是洛克的白板说。爱尔维修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的名言“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洛克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老卡尔·威特非常认同白板说,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教育,把小卡尔·威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天才人物。
老卡尔·威特认为,只有知识的人,很可能会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这种人弱不禁风,做不了任何有用的事;有的人虽然具有强壮的体魄,但由于没有知识和品德作为后盾,他们的强壮就显得非常单薄和无力。
为实现自己的完美教育,老卡尔·威特从改造儿子的母亲开始,怀孕期间保持妻子的心情愉悦、改掉各种不良习惯,“母亲的一切都会影响到孩子”。而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系统教育,不仅是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也包括完美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防止孩子产生“自满”、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等。老卡尔·威特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素质的人,不满足于培养他在学问、品德和身体三方面的发展。
小卡尔·威特成为了当时闻名遐迩的天才,老卡尔·威特在儿子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让老卡尔·威特始料不及的是,成年后的小卡尔·威特虽然满腹经纶,却变成了一个木讷寡言、拘谨而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人;虽钟爱但丁研究,但迫于父亲的压力,一直只能偷偷地把它作为业余爱好;直到五十多岁才在国王的资助下专心研究但丁的作品,成为但丁研究的专家。小卡尔·威特度过了一个光鲜的童年、郁闷的青年和中年、小有成就的晚年,与老卡尔·威特完美教育理念的结果相去甚远。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卡尔·威特的完美教育不完美?
也许问题就出在“完美”上!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实例,老卡尔·威特有选择性地让小卡尔跟两个小朋友玩,发现小卡尔染上了一些毛病,很紧张,试着修正未果,因害怕不良后果就终止了他们的交往。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完美是相对的,缺陷才是绝对的。缺陷与完美是一对兄弟,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能让人追求进步、追求完美,缺陷具有积极的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和“病树”之后是“千帆过”和“万木春”的美好景象。
老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种成功最终没能“让儿子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仅因为担心小卡尔“学坏”就中止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一生幸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过于“完美”的目标让这一切化为乌有。
三、“天才”教育毁天才
鲍里斯·塞德兹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撰写了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俗物与天才》,此书在当时获得了巨大反响,在世界各国家庭教育和儿童潜能开发领域获得极高的评价。
鲍里斯·塞德兹原是俄国人,20岁来到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30岁之前先后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在老师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下,鲍里斯·塞德兹系统地研究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结合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专长,从一岁半开始对小赛德兹进行系统的“天才”教育。鲍里斯·赛德兹非常欣赏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全赞同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和洛克的“白板说”,在教育过程中鲍里斯·赛德兹特别推崇“激发兴趣”和“诱导潜能”的教育方法,小赛德兹成为轰动一时的少年天才就是鲍里斯·赛德兹“天才”教育的结果。
鲍里斯·赛德兹非常不满当时的基础教育方式,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听话和纪律作为衡量标准,孩子的行为不是源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出于老师、家长的命令,出于本能的害怕;学校只是兜售学问的零售店,老师只是其中的店员,在这样的场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俗物。
小赛德兹16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鲍里斯·赛德兹的帮助下去休斯敦某大学任教,教授数学,但很不成功,一年后离职;再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未获博士学位,后因其政治倾向(社会主义)和参加游行被捕,判一年零六个月入监;患精神分裂症,在鲍里斯·赛德兹的诊所休养治疗一年;1922年离家出走,终生未娶;厌恶思考,选择简单的机械工作来逃避现实,1944年以小职员的身份去世。一个少年天才,最终甚至没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小赛德兹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并不是“江郎才尽”,他写了几本书,用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还有几本手稿;他能同时用两只手熟练操作两台加法机,用胳膊肘按空格键,一小时能完成别人八小时的工作;去世前几年在一次智力测试中IQ超过250。小赛德兹的问题不在他的智力和知识,而在于人格培养的缺陷。
有一种说法,小赛德兹的天才来源于遗传,他的父亲有两个博士学位,母亲自小也是靠自学成才,长大后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家族中爷爷辈和堂兄弟姐妹智商都很高,小赛德兹的智商高并不是因为后天的培养,按照他的智力水平和家庭条件,走正常的培养路线,最后成为他父亲那样的知名学者并不难,因此说鲍里斯·赛德兹的天才教育“毁”了小赛德兹的天才一点都不过分。
也许,鲍里斯·赛德兹的“天才”教育目标本身并不可取。当然,如果鲍里斯·塞德兹的天才教育再多一点点,能够克服小赛德兹的“逃避现实”,可能就功德圆满了。不管是目标不可取,还是目标不正确,总之,是在目标上出现了问题。
功德圆满的事在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穆勒出生于1806年(和卡尔·威特同时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穆勒也是一名神童,他从3岁就开始读希腊文,8岁开始学拉丁文、代数、几何,9岁遍读希腊史家的重要著作,少年阶段结束时,他已经具备了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广泛的知识。1823年在他17岁时进入东印度公司任职,直到东印度公司在1856年解散为止。总结他的学习生涯,没有玩伴、没有嬉戏,只有书籍和父亲的话语,这样的生活在1826年出了问题,在那一年他进入了一种精神危机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思索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何在,失去了目标。后从华滋华斯(Wordsworth,1770—1850年)的诗中得到一些启发,两年后精神危机慢慢过去,他的思想也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且开始大幅修正原来的效益主义观。在生活方面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开始大量阅读具有不同观点人士的著作,例如英国浪漫派哲学家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与圣西蒙(Saint-Simon,1760—1825年)等;在对民主政治的讨论上,他受到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年)很大的影响。
约翰·穆勒的成功得益于他20岁时的自我修复,找到人生的价值并重新找回目标。
四、单纯追求“优秀”难优秀
第一个“优秀”是指出色、非常好,说的是结果,第二个优秀(即未加引号的优秀)是指从容,说的是过程。
第一个“优秀”是指局部范围,小环境、小圈子里最好的(之一);第二个优秀指全局范围,除了在小环境、小圈子里好,还能很好地适应大环境,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为“优秀”,从而容易自满,容易受到赞誉而自喜,往往能得到比他人更多的荣誉和回报,难免患得患失,所以“优秀”,容易使人承受更多的负担;也因为这份“优秀”源自于狭隘,一旦置于大环境、新环境,容易因失去优势而崩溃。“优秀”于从容的过程无益,“优秀”难优秀。
袁远很出色,但最终因潜意识的“优秀”而崩溃,我们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优秀”只是过去,不能让“优秀”成为包袱。
小卡尔·威特是神童,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因为不具备把握生活的能力而平庸;小赛德兹是天才,也因为仅仅只是天才,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而且,世俗意义上的“优秀”是狭义的,也是“狭隘”的。
《西游记》对孙悟空学艺有这样一段描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勤学苦练。
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洪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扠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悟空道:“这个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拜求。祖师教悟空觔斗云,一觔斗就有十万八千里……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觔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
“霞举飞升”是优秀,放在当今应该可以轻而易举拿到跳远或跳高世界冠军了,已是大大超越了人类极限;悟空不知道真正的腾云是‘朝游北海暮苍梧’,原来外面的世界很大,视野一旦开阔,原来却是海阔天空。“霞举飞升”的优秀原来不值一提,沾沾自喜于此岂不是井底之蛙!
理解了优秀,就不会让“优秀”成为负担,而是让优秀成为一个让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一个享受的过程。
五、目标模糊,结果更模糊
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发现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有长期清晰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精英;10%有短期清晰目标的人,大都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27%完全没有目标的人,生活过得都很不如意;60%目标模糊的人,大都只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青少年阶段,表现比较“普通”的孩子更容易模糊,而普通的比例也许能达到87%。
“优秀”学生很容易把目标定得明确,比如成绩在年级前十、前五十,这样的目标能让自己有成就感,能得到家长、老师的赞赏,会让同学羡慕。“普通”学生就不同,你把目标定在200名、300名,就会感觉说不出口,而且往往找不到参照,所以自然也容易模糊。
不管是“优秀”还是“普通”,目标都应该明确。“普通”学生可以选择进步的空间更大,因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更多。
有这么一个经典故事,揭示明确目标的重要性,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游泳健将,她是在英法两国之间第一个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1952年7月4日清晨,她又开始了新的拼搏,她要成为第一个横渡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从卡塔林纳岛到加利福尼亚海岸21英里的洋面上,海水冰冷刺骨、海面浓雾弥漫,她甚至连护送自己的小船也看不到。不知不觉间,15个小时悄然逝去,查德威克疲惫不堪,全身冻得已经麻木,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后,也就是从她出发算起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
当浓雾逐渐散去后,查德威克惊讶地发现,人们拉她上船的地方,离目的地加州海岸仅有半英里!之后她不无遗憾地回忆说“假如我当时看见陆地,也许能够坚持下来!”查德威克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功亏一篑,因而刻骨铭心。两个月后,查德威克成功横渡卡塔林纳海峡,她不仅是成功横渡的第一位女性,而且比当时的男子纪录还要快两个钟头。
查德威克足够优秀,但当她无法望见目标的时候,即使目标就在眼前,也会失去斗志,选择放弃。
六、简单是目标的精华
莎士比亚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最简单的目标往往是最有效的。
《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学艺,目标非常简单,“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躲过阎君之难。”长生不老,这样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里是神话故事。孙悟空说干就干,放弃作为美猴王的优越生活,花了10年时间,飘过两重大海、跨过一座南赡部洲,终于找到了菩提祖师。又过了7年,已能识得祖师道中妙音,才等来机会,但祖师提出的‘术’字门中之道、‘流’字门中之道、‘静’字门中之道、‘动’字门中之道,由于不能长生,被孙悟空一一否决,惹得祖师恼怒,“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辛苦赚来的机会差点泡汤。
孙悟空目标简单而且坚定,最终学成了长生不老之术,成就了后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不朽神话”。
女儿读六年级时看完《西游记》,要写一篇读后感,不知从何着手,我提了个问题:唐僧看起来懦弱无比,却为何能带领一群本领高强的大圣大仙完成艰巨的取经大任?女儿认为是因为唐僧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记得这篇读后感老师还给了个优。
如来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担心众生因得来太易而不珍惜,欲去东土寻一个善信,“交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唐僧自告奋勇,“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誓不回国,永堕沉沦地狱。”自此,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前四难在取经之前),不受锦华生活诱惑、不惧浑身碎骨磨难,矢志不移。
“求取真经、普渡众生”的团队目标和“修成正果”的个人目标,把师徒五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铁杵成针。
七、什么是从容的目标
从容是一种坦然,是一份渴望。
坦然体现的是自信、满足;渴望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如果我们目标的目的“单纯”、目标的参照合适、目标的可行性明晰可辨、目标的执行有度,我们就能获得这份从容。
(1)目标的目的“单纯”。
老卡尔·威特的目标太完美,鲍里斯·赛德兹的目标有一定的功利性:过多的媒体曝光和些许的试验成分,其“优秀”的目标并不是关注优秀品质本身。
如果老卡尔·威特只是想让小卡尔·威特优秀、鲍里斯·塞德兹只是要充分发挥小塞德兹的天分、袁远更多地欣赏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也许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目的决定了目标的属性,而“单纯”是一种境界,意味着简单、坦然。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寻师学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学成长生术(现实生活中这个目标当然是空想),为自己,也为他的猴群,并不关心别人怎么看,或取得多大的成就。这里就有一个境界的成分,孙悟空不“追求”成就,但结果是其成就非凡。
(2)目标的参照合适。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目标也因其参照而定成败。
参照可以是自我、所处的小环境和所处的大环境。是以充分发挥自我和超越自我为目标?还是满足在所处的小环境出类拔萃?抑或是把自己放在大环境中成为沧海一粟?不同的参照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结果。
孙悟空学艺,先为“霞举飞升”而开心,因为他超越了自我;而他的“飞举腾云”在当时的师兄弟中也算是独此一份了;但当他知道真正的腾云是‘朝游北海暮苍梧’后,产生了更大的渴望,终学成十万八千里的“觔斗云”。悟空学习腾云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参照之间的相互关系:先超越自我、不满足小环境的出类拔萃、追求大环境中“超凡脱俗”的高境界。
发挥和超越自我是从容目标的前提。
参考并突破小环境约束是从容目标的关键。小环境的比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切不可因出类拔萃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落后于人而焦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理解大环境并置于大环境之中,是从容目标的归宿。
小威特和小塞德兹超越了自我,也没有被小环境所局限,所以成了闻名的少年天才,但对大环境的理解和融入上出现问题,最终出现了天才“陨灭”的假象。
(3)目标的可行性明晰可辨。
老卡尔·威特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一生幸福”作为大目标是可以接受的,问题在“接近完美”,而且似乎和一生幸福有了某种因果关系。首先完美的定义模糊,其次任何形式的完美都不符合自然规律,有所得必有所失,而且完美也不是一个静止状态,在人一生的追求中她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为定义了“接近完美”,所以本来比较容易达到的“一生幸福”也化为了泡影。
查德威克因为看不到目标而准备放弃时,她的母亲和教练要她坚持,说是离目标已经很近了……我有个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查德威克离目标只有半英里了?是规则不允许还是她的母亲和教练也不知道?我们不讨论规则不允许的话题,如果是属于后者,那么她母亲和教练的劝说只能算是一种安慰与鼓励,并不具备说服力,而不能让查德威克坚持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也看不到目标。
(4)目标的执行有度。
“度”代表了能力范围,力所能及;“度”代表了难易程度,容易的要迅速完成,困难的要全力以赴;“度”代表了合适的方法,深刻了解目标本质,仔细规划,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真正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领旨去东土寻取经人,如来佛祖吩咐:“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同时交待:“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需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为完成取经大业,如来佛祖考虑非常周全:寻一个合适的取经人,帮他把路途察看清楚,提供关键资源(五件宝贝),组建有能力的团队。观音执行到位:一路上察看了各种地形,形成解决方案,如经过流沙河界担心取经人“浊骨凡胎,如何得渡?”最终收服沙悟净,解决实际问题;一路上收了四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各施其职、搭配合理。到唐僧动身时,取经成功的各种条件都已妥当,万事俱备,只欠西行。
老威特的“耳”“眼”结合教语言的方法,让小威特在短时间内掌握6门外语;赛德兹的“激发兴趣”、“诱导潜能”让小塞德兹成为少年天才;小邵不到一个学期前进200名、小曾半年追上150分(总分)的差距(两个事例在后面有详细记述),得益于“自知之明”和执行有度。
八、从容的目标让孩子更从容
1)大目标
女儿于1992年出生,小天使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对女儿的教育刚开始我们没有像老威特和赛德兹那样有系统的计划,而且在对女儿的期待上,我和妻子并不统一,有时候分歧还会很大,这也成了我们产生矛盾的主要根源。妻子刚开始崇尚的是精英教育,为此买了不少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书来研读,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她很快就归于平和;我刚开始没什么要求,但慢慢转向精英教育。我们的不合拍是很明显的,好在开始阶段孩子比较小,影响不大。到女儿上学后,我们开始调整,大方向上达成一致,即“让女儿健康快乐成长”;不一致的部分各自负责,在考虑对方感受和合理安排的前提下,过程互不干涉,让事实说话,偏差各自调整。到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后我们已经能配合得比较默契,产生的基本上都是合力了;女儿上初中以后,我们的分工就比较明确了,爸爸更多地负责学习和带女儿玩,妈妈更多地管生活,思想教育商量着来。
父母在孩子教育方式方法上的默契至关重要,任何不一致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个大目标虽然有些抽象,但我们之后的小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都以它为衡量标准,不符合就调整或放弃,这一点执行得很坚决,这也是女儿能从容的主要原因。
所有小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都是一个初步清晰的过程。
女儿上小学,我们也曾“追逐”过名校。为了能上闵行区的“重点”小学,我们把女儿的户口迁到了小学所在地的亲友家,但因户口迁移的时间稍迟而未能如愿;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我们搬到了徐汇区,也曾试图去找民众眼中的名校,但名校的老师说,我们的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学写作文,你们孩子来了也跟不上进度……出于担心,我们放弃了进名校的努力。回过头来看,追逐名校的想法确实有些盲目,孩子的一切主要还是靠自己,只要自己把握好,“草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2)学习上阶段目标
学习上,小学的前4年是比较模糊的,这段时间主要还是处于观察阶段,同时加强一些单项训练。女儿比较喜欢看书(从小养成的习惯),学习基本上能保持在班级的前几名,而且学得比较轻松。这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形成一个观点:女儿有学好的能力和潜力。四年级结束的暑假,我们将女儿初中升学的目标定在本区的几所民办中学,并为此积极准备。从暑假开始,我们报了西南位育初中办的奥数培训班,含暑假和五年级两个学期共3期,因为是套餐,连带报了语文和英语。报奥数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竞赛,只是为开拓思路和增加点学习的深度,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难一点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没有参加竞赛的目标,女儿并没有感觉到压力,相反,因为接触的都是学校不教的,女儿更多的是好奇和兴趣,我也常跟女儿讨论其中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比如学到二进制,“11111111”8个“1”从右至左分别代表20,21,…,27,即十进制的1,2,4,8,16,32,64,128,后面几个“1”之和是前面一个“1”代表的数字减去1,我让女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8个二进制“1”所代表的十进制数字,相应的题解答起来就得心应手,女儿很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因为觉得有趣,没有压力,女儿学得不错,3期下来,3门课程都得了全A,顺理成章拿到了西南位育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学习上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也许是老天爷嫌事情太过平常,后面出现的机会让我们意外惊喜,我们所在的徐汇区有一个“素质教育实验班”的计划,计划连续办7年,初、高中连续,到女儿时已经是第三年,选拔分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语、数、外和智力,考生以徐汇区为主,面向全市,先由学校推荐。女儿所在的公办小学6个班级共推荐了15人参加考试,考生总人数600多人,录取两个班88人,可以算得上百里挑一了。女儿顺利考上,我们开玩笑说“额头撞到天花板了”(运气好),这一阶段目标的超额完成得益于我们的平常心和有备而来。奥数的思路开拓、语文写作的重点加强、英语的特色训练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女儿可以轻松地面对这样无准备的考试。
女儿所在小学只考取了一人。女儿平时在班级虽能基本保持前三,但并不能保证在年级领先,不过,我们能考进素质教育实验班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我们平时并没有要求女儿成绩做到最好,用老师的话说,你们孩子的潜力很大(在老师看来女儿属于不怎么用功的一类);另一方面,我们没有让女儿把精力放在一个平面上,学习上更多的体现层次,学习成绩只要保持在上等水平就行。所以在遇到无需准备的考试时应付自如,有两点值得注意,不特别关注平时成绩让女儿没有压力,学习上的层次让女儿思路开阔、适应能力强。
不知不觉、顺理成章,还能带来惊喜,这个过程体现了从容。
本来,素质教育实验班是7年一贯制,平时的学习是以能力培养为主,初中阶段每周安排一天到高中上课。后来由于政策的原因,素质教育实验班没能坚持办下去,女儿从初三开始进入中考应试模式。我们这一阶段的目标锁定在上海位育高中,由于素质教育实验班的下一个定向学校之一就是上海位育高中,这个目标基本没有难度,所以孩子也没有任何压力。
没有了升学压力,女儿学习起来自然轻松。不过我们自己并没有放松,记得在女儿预初的时候我们去南京旅游,在夫子庙女儿面对孔圣人的雕像许下心愿,将来要上北京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会喜欢学什么)。因为有了实验班的底气,再加上一点自信和决心,这个目标就成了对我们的一种激励(不是压力),针对阶段性目标和上北京大学的愿望,根据女儿自己的兴趣,我们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英语通过看原版小说和听英文歌曲来打基础,语文通过参加古诗文竞赛来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物理参加不以竞赛为目的的竞赛培训,数学到初三也增加了一些高于中考要求的学习。这些学习和准备本身具有比较多的趣味性,女儿是在一种很放松和享受的状态下进行的,效果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女儿在班级的综合评分中得到了第一,直接推优进了上海中学(上海市最好的中学之一),这个结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目标。
能直接推优进上海中学,得益于我们积极配合实验班的教学和我们有计划打下的扎实基础。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满足的是普遍规律,而家庭的教育是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其特殊性,学校教育是基础,提高靠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比较容易达到,其次是能为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提供基本保障。容易达到女儿就没有压力,同时能增加自信和些许成就感,女儿有一句口头禅“让我们小小地自恋一下”,这是一种调侃,也是一种满足。而以西南位育和位育高中作为起点,实现下一个目标也已经足够充分。
由于女儿无需中考,上海中学组织推优生和A档学生提前一个月集训,在集训结束时临时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写好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上交,女儿提交了这样一份目标:成绩保持在年级前三十,参加文、理竞赛并拿奖,参加一些社会工作,课外学法语。结果老师进行了不点名地批评,说有的同学把自己当超人……女儿并不沮丧,回来说给我们听,感觉自己的目标定得很实在。这个目标跟女儿的大目标是一致的,根据上海中学前几年的情况,每年有五十多人进清华北大,其中一部分是通过竞赛保送的,要上北京大学,加点安全系数得出了前三十名的成绩目标;上高中前就有参加竞赛的想法,而且女儿自我感觉有能力获奖(只是获奖,并不要求多高的奖项);通过社会工作锻炼锻炼也是我们的既定目标;学法语的事女儿已经想了好久了,她觉得法语很好听,早就想尝试了。老师的批评我们也是理解的,上海中学可是全市优秀学生聚集的地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分散许多的精力。女儿的目标我们认为也是实际的,其实这样的目标我们平时有过多次沟通和分析,女儿没有城府,把平时想的都写出来了。对这样一份“超人”的目标,女儿心里是很踏实的,这里体现的其实就是一份从容。
这份从容让我想起了孙悟空,取经路上经历的那么多磨难,孙悟空自始至终就没有过担心和害怕,总是从容面对,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该找谁找谁,一一化解,其实我们想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高中三年,女儿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保持在学校的前几位,还多次名列第一,高考以上海中学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女儿参加的物理竞赛获得了上海赛区的二等奖,“上外杯”高三英语竞赛获得上海市二等奖,科技英语竞赛也多次获奖;女儿在班级、校团委分别任职,高一还获得了徐汇区的优秀团员,因此获得了到上海烈士陵园担任业务讲解员的机会,并获评优秀讲解员(优秀讲解员的奖品双肩包成了到美国读书时的书包);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学法语200课时(高一阶段每周六连续5小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基础。女儿当时定下的“超人”目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真正做到了从容。
我们在制定学习方面目标时,对自己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目标偏保守,执行时充分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同时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加强层次。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和理解是以积极的态度理解精神,不盲目。比如女儿小学四年级时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做题要认真,规定算式中的“等号”要用尺子画,我们跟女儿讲,老师要求的实质是要认真做作业,用尺子画等号只是形式,不是目的,所以只要认真做作业就行。领会了实质,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权。高二暑假因为要准备物理竞赛和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物理作业女儿就一题未做,但在开学时的摸底考还是获得了高分。在学校教育体系下找到自己的节奏是我们从容的关键,否则就真的是老师说的“超人”了。
西南位育(初中)、上海位育(高中)、北京大学是我们学习上的3个阶段性目标(学习平台),这些目标的目的很单纯,前一目标能成为下一目标的起点,每一个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自己的能力(潜力)和愿望,每一个目标都清晰可见并有具体的、系统的计划措施来保障。所以,目标从容,执行更从容。
曾经有人跟我说,你的孩子聪明。我们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承认女儿比较聪明,不过,以女儿所在的上海中学8班为例,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上海全市尖子中的尖子,女儿能在这个集体里表现突出,并不仅仅是因为聪明,更多的是跟个性教育有关。每个人都能超越自我,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有进步就是超越,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习惯了超越自我就能从容。
目标决定成就,这一点在女儿的物理竞赛上体现得很充分。女儿把物理竞赛定义为“参加”,而不是获一等奖,所以不管是学校的还是校外的竞赛课程,女儿都只是定位于“上上课”,课堂上积极思考,搞清楚所学的东西,仅此而已。能够听不同的名师上课,女儿很享受……最后只获得了二等奖,也没什么不满意。拿一等奖的好处是明显的,以女儿的学习成绩和其他各方面表现,获得赛区一等奖就可获得保送资格,不用参加高考,还可以多出半年多的时间。我们考虑到把目标定在一等奖,高中的学习生活势必会是另外一种节奏,包括放弃一些社会工作,放弃一些业余爱好,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全面性,再加上女儿希望参加高考,用女儿的话说,“中考已经没参加了,再不参加高考,人生就不完整了。”虽然是句戏言,但也确实体现了我们当时的心态。如果我们当初把目标定在获一等奖上,经过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相信还是有机会的,但竞赛的“应试”可能会让我们少一些从容。
上到高中,女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容易过得从容。保持平常心、不为外力所惑,是制定从容目标的关键。
邵是我们同事的女儿,这个孩子从小能力就强,很有主见,她申请赴美读研的事就被我们当成案例在分享。她申请的是会计专业,目标很简单,希望就读的学校专业排名靠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将来工作好找。为此她仔细筛选,广泛调研,包括找美国朋友了解情况,最终选定了威克森林大学,由于准备得充分,邵的面试非常成功,学校很快就来通知录取。邵只申请了一所学校,在别的同学还在忙于提交申请资料时,邵已经轻松地在为留学做准备了。邵也考虑过专业和学校排名都高于威克森林大学的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但她觉得香槟分校中国学生太多,有悖于她留学的初衷,同时发现就读于威克森林大学的会计专业找工作更有竞争力,她不为虚名所惑,果断放弃。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选择和操作都很简单。
3)音乐修养
学校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我们认为加强一些音乐修养对女儿将来会有好处,对智力开发有益。我们准备以某门乐器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女儿也有学习的愿望,考虑实际情况,我们选了电子琴。作为父母,我们都没有音乐基础,电子琴的学习我们打算跟大班,完成总共十级的考试,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也有一点点苦的“差事”。我们希望一旦开始就要坚持,所以,我们很慎重,先找同事借了个琴让女儿感受一下。尽管女儿还只有5周岁,这个决定还是让女儿来做,我们就问3个问题:想学吗?跟班就得考级,愿意吗?考级就得考完,有信心吧?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们就开始了长达7年的音乐学习“征程”,曾经有一阶段女儿想放弃,来做我们的工作,说是把电子琴卖了还能卖点钱……跟着考级是有些乏味,如果我们能教,或者单独请老师纯粹以欣赏为目的当然好,但受条件限制,需要妥协。我们也理解女儿的想法,在跟女儿沟通时提示她,任何时候都会受一定的条件限制,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和利用可用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和开心。女儿很快就调整好,开开心心地考完十级,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呢。
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小学四年级时女儿参加了学校的口琴队,没有考级的压力,女儿学口琴的积极性非常高,小学毕业后还跟着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在校期间学校还组队到北京参加口琴比赛,这是女儿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比赛加旅游,女儿开心极了,唯一的遗憾说是没有吃到正宗的北京烤鸭,因为为了安全起见,带队老师规定没有家长陪同的小孩不能单独外出。回来后他们还到上海音乐厅汇报演出,有机会出现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女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来一点音乐修养的目标不带任何“功利”因素,女儿因此去北京比赛开阔了眼界,到上海音乐厅演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为有电子琴的基础,上大学后女儿开始弹钢琴,让紧张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后来应邀参加了班级的“水”乐队,时常参加一些表演,自得其乐。“水”是他们的自嘲,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放松的心态。
4)体育锻炼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保障,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坚持两条:一是有益健康,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接受专业指导。我们认为,接受专业指导更能体会运动的精髓,能培养一种精英的心态。
我们全家有一个共同的锻炼项目,长距离快走。周末或者假期,我们一次走个六七公里是常事,最长的一次是沿着沪闵路步行了十多公里。快走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边走边聊天,许多信息的交流、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困惑的解决,在快走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聊天时也融入了不少的八卦,顺带还可以饱饱眼福和口福,开销也不大,可谓是一举多得。
游泳是女儿小时候的第一个跟班体育项目。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我本来尝试自己教,这方面应该说还是有点经验,我自己就是“自学成才”的,试了一下,发现两个问题,自己教女儿很怕,难以进行,另外发现自己教的小孩游泳姿势五花八门,游起来难看、费力、不能持久,所以马上就决定让女儿去跟班学。一个星期的时间,女儿蛙泳就游得像模像样了,第二年再去学了个自由泳泳姿。后来,游泳成了我们父女夏天锻炼身体的常规节目了。
定向越野是女儿第二个接受专业训练的体育项目。女儿初二的时候学校要组队参加在斯洛伐克举行的世界中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男女队员各5名,要求长跑好和学习好,女儿很幸运入选,从零开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女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记得有一个周末,老师带队到太湖的一个岛上训练,周六周日两天,女儿周六一早有一堂很重要的课,但她也不愿意错过这次训练,一上完课就赶火车到苏州,我再从苏州开车送她去小岛,有这样的积极性,再苦再累也是开心的。斯洛伐克之行让女儿过了一把国家队队员的“瘾”,附带学习成绩也稳定了下来,后来综合评分班级第一,免去中考,用女儿的话说,欧洲之行开阔了眼界,站得高、看得远了。
上海位育高中有定向越野的传统,女儿来上海中学还为此唏嘘不已,高中阶段还参加了多次业余比赛,女儿一直兴趣不减。
乒乓球是女儿第三个接受过专业指导的体育项目。也是在初二,学校组织乒乓球团体赛,以班级为单位,每场比赛两个男生、一个女生,女儿看了看班上的女生都打得不好,回来跟我说,爸爸你能不能教教我很快上手,估计我上去会比她们强。这之前女儿从来没有摸过乒乓球拍,我用两个周末花了四个小时给女儿“速成”了一下,结果她还赢了几盘,班级也拿到了团体第一,决赛的时候女儿已动身去斯洛伐克,得知他们班拿了第一还着实兴奋了一阵。后来女儿在一个退休体育老师的指点下练了一段时间,用妻子的话说,女儿挥拍的动作很舒展。之后我们每周都会去打一次球,既锻炼了身体,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大学阶段女儿进了学院的乒乓球队,每周都会参加一次训练。
参加体育项目的初衷是锻炼身体,意外的是对学习还有很直接的帮助,很多需要“苦口婆心”才能明白的道理,在锻炼过程中轻松地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