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社区管理概述(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政府和企业在体制改革中剥离出来的职能要由社区去承接,社会管理的重心要向社区转移,广大群众生活需求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社区密切相关。同时,社区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社区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和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要加强社区管理,首先要了解关于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念、机制、模式等相关常识。
(一)社区
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早先,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后来,在广大乡村社区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1.社区的概念
“社区生活”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说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却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社区”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是在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首先提出。西语中的community具有“社会”和“共同体”,的双重含义,其初始含义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而在滕尼斯的眼中,社区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当然,他当时讲的共同体仅仅局限于或等同于农村社区,重点在于考察农村社会与近代工业化社会两类不同的组织与人际关系。滕尼斯所分析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帕克于1936年对社区的研究中,试图从基本特点上对社区下定义。他认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二是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中。”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于1955年通过对社区有关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发现共有94种社区定义。在此基础上,他自己也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即“社区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乔治·希勒里的社区概念包含了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中文的“社区”是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人从“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1948年,费孝通在期刊《社会研究》第77期上发表的论文中,谈到了滕尼斯的著作及其汉译词汇“社区”的形成过程。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把“社区”引入城市管理。由于社区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加上不同学者研究视角、方法论上的差异,迄今尚难找到一个能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社区定义。
社区是指区域性的社会,是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规模,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要,凭感觉能够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具有四个基本要素:(1)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2)居住着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区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生活人群;(3)有共同利益和管理组织;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什么是社区?简单来说,“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所以,“社区”可以说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
2.社区的特点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常常被喻为“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一个县、一个市,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直接关系的较小型的社区,如农村的村或乡、城市的住宅小区。
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间的,有着一定的地域界限。有些社区地域范围较大,有些较小,还有些适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以往无论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小城镇,还是一个城市,其地域范围都具有比较确定的疆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地方性的差异逐渐减少,社区地域范围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么分明了。如,一个大城市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原先相对独立的社区,但在市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行政区划分上则又可能与原先各社区的地域分界不一致。现代社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区以外的地方去上班。
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也离不开一定的人口。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的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但从广义上来讲,社区人口也包括在该地域范围内从事生产等活动的人们,譬如驻区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看作是准社区居民。
农村社区所据地域较广,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稀疏得多。当前和今后,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和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在我国,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的城市社区,大多数住户规模限定在1000~3000户,人口数在3000~9000人。
社区内还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各种社会组织及其组成的方式和相互关系。在我国农村,设有村委会等组织,有的村还兴办若干个乡镇企业。在城市,一条街道上往往就分布着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商店等各种社会组织或单位。一个乡、县或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会组织和单位就更多了。
在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中,典型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其中,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决策和议事机构,社区居委会是执行机构。一个社区,如果其居住环境舒适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社区认同感强,则说明该社区有着良性的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反之,则说明该社区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问题。
社区文化也是社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包括社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认同感等。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社区里的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小型居住社区里,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在现实的社区实践中,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无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
3.社区的类型
了解社区除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外,还要明确社区的不同的类型。由于用来划分社区的标准不同,因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区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1)按纵向的时间,把社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即传统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它是传统社会的遗存部分。目前该类社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②发展中社区,它既保留了传统社区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现代社区的内容。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也是目前我国社区的主要形式。我国的许多城镇和村落都属于这类社区。
③现代社区,其表现为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往来于城乡之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得方便、快捷、更加现代化。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2)按横向的空间,把社区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自然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居住区,主要包括城市、乡镇和乡村村落。这类社区内的成员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密切,家族势力较大。
②专能社区,即人们从事专门活动形成的地域上的产业优势聚集区。其中包括工业、商业、林业、渔业、牧业、旅游、文化等社区。比如,北京著名的科技文化社区中关村,沈阳著名的商业区五爱街等。
③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它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可以在地区间明确地标明。法定社区有时与自然社区是重合的,这类社区内有较发达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有满足社区内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相应的各类服务设施,使社区居民生活多样化。
④精神社区,也称为心理社区。按照英克尔斯的说法,“精神社区指它的共同成员情感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上”。从空间特征上看,人们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有着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信仰。
(3)按结构及其综合特点,把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类型。
①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密集人口,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农村区域社会。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即使是在今天,世界范围内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生活在农村社区里。农村社区的特点表现为:
1)人口密度低,社区成员同质性强;
2)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3)家庭在生活中地位重要,血缘关系浓厚;生产活动季节性强,生活节奏慢;
4)人际关系密切,具有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②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具有多种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在聚居形式方向上的一个飞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特点表现为:
1)人口密度和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2)社会结构复杂;社区成员异质性强,生活方式多样化;
3)人际关系松散;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薄,等等。
(二)社区组织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现实社会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虽然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服务,推进就业创业,尤其在利益诉求、矛盾化解,促进社会融合,实行社会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组织培育的力度仍然不大,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小,社会管理的主体突出的表现仍然为“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因此,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就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维,确保社会管理职能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发挥。
1.社区组织的类型
目前,在人们生活的各类社区中,由于社区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有的是商业性的市民社区,有的是机关单位的家属院;有的是农村社区,有的是城市社区……不一而足。社区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也会培育和催生出不同类型的社区组织。
生活或工作在社区中的人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这种秩序既来自于社区的传统,也来源于社区的组织。换言之,社区成员既是以个体身份存在的,同时也是以组织身份存在的。
什么是社区组织,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持动态观点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计划、动员、实施社区规划完成社区发展目标的过程。这种意义上的社区组织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持静态观点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由社区各种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体系的社会系统。持广义态度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内承担一定社区功能的所有组织,包括社区的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组织。持狭义态度的人则认为,社区组织是指能够承担社区基本功能并能起到整合社区内其他组织作用的组织。这里采取的是静态和狭义的立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内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承担着一定社区基本功能并满足一定社区人群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承担着一定社区基本功能并满足一定社区人群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