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大学》,享受人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为大家选择的这本国学经典——《大学》,就很能说明问题。《大学》历来被称之为“大人君子”之学,在古代中国,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学习。什么人能够学习呢?是那些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同时对社会、对族群有责任感、有义务的人,说白了,就是真正的士大夫阶层的人,他们才有资格学习像《大学》、《中庸》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
那么,学习这些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皈依之处,精神的皈依处。我们精神的皈依处在哪里?就在《大学》这本经典的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神,皈依到我们天赋的德性、精神之中。我们明白了这个东西,我们的精神就有了归属。“明德”,就是天赋于人的光明德性,这是我们学习一切圣贤学说的基础。那么,人的最高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大学》里就提出了“治国平天下”。这个最高价值,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的。因为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内修上、在精神修养上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而且它还要求在人生的外部条件上、在机缘上、在人生境遇上,都有一个非同一般的机遇。当然,这就涉足人类千古以来最大的一个命题——命运。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最高目标,只是极少的人才能实现,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最高需要也可以得以实现,那就是在精神上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精神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西方标准来说,就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是生而平等的,是自由的,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平等的,这就是西方人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感觉。那么在中国,用中国古代的精神来说,人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很多种解释,但在儒家精神里面,天人合一就是我们天赋的使命和我们人生的目标,应该达到“合一”的境界。这实际上是每一个修学传统文化,每一个修学国学的人,都能够在精神上达到和实现的。至于能不能够投身社会去“治国平天下”,那跟他的人生境遇、跟他有没有这个“命”有关。但起码在精神内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平等、自由,明白我们自己天赋的使命,从而认真履行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享受我们生而为人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