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知止”是两个招式

下面,我们接着讲“七证”的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修学的阶梯就在这几句里面。实际上,我个人的体会是,七证的部分是整个《大学》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入手的修学指标。可惜的是,历代儒家讲《大学》,对于“七证”都讲得不多,我们看朱子的注解及白话的翻译,对七证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连“七证”这个话都没有提,白话翻译也是轻描淡写。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讲“七证”的大义。

“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说了三个步骤,即,知、止、定。“知止”是一个词,但是这里的“知”必须单独提出来讲,因为它太重要了。

知是什么?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本能,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本能就是知。这是我们学习一切的基础,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础。我们生而为人,每一个人都具备“知”的能力,所以有“知”才有一切,无“知”就没有办法做人了。过去骂人很文明的,就骂你“无知”,这实际上是很厉害的骂人方式了。古人很文明,文质彬彬就把人骂了。因为“无知”就是白痴嘛,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你想让他学习《大学》,让他变成大人君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七证”修养的第一个关键,就是培养自己“知”的能力。佛道修行有一句话,叫“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些修行人要修炼成佛、成仙、成神,境界好高、好玄妙,但一切玄妙都离不开这个“知”字。人如果离开了“知”,就不可能进入大道的玄妙,说实话,一个没有知觉的人,连妄想都打不成,更不用说提起修行的正念了。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它是学修的第一个关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的知觉敏锐起来,有感就有应,这就是一个“知”的直接反映。一个火星溅到你手上,你马上就会缩手,这就是生理系统上“知”的感应。我们待人接物,别人一个眼神、眉头一皱,你也马上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处理,这是我们在心理上的“知”的感应。那么,我们说学修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在精神上的“知觉”能力。自己内心的一念善恶,马上能“知”,马上就能有相应的对策。所以,一个在“知”的能力上培养得不够的人,往往是懵懵懂懂的,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知”是第一个关键步骤,有了“知”,我们才能谈第二个步骤,就是“止”。

“止”是“知”的对象。我们知的对象是什么?不是天知、地知、什么都知,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什么你都想知,那是不行的。在心性的修养上要知止!一个人一定要有“止”的感觉。大家想一想,这个“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一个人的生命,从时间上来说,也就是短短几十年,而我们的人事圈子也就这么大一个。你要想天知、地知,什么都想知,那你的一生就会没完没了,永远处在饥渴状态,活得很累。所以,“知”最重要的是知“止”。

我们平常爱说“知足者常乐”,这就是一种止,我们要知足。我们在做事时同样要知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的感知范围内,在自己的知觉范围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我们可以去有所作为,但超出了我们自己的能力范围,我们就要知止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家喜欢钱、都爱财,但要有合理合法的收入才行,不能去抢银行、不能去黑吃黑,这就有一个“止”的问题。过去说“登徒子好色”,但一定要止于伦理,要适可而止。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吸引,这都很正常,但也要知止,不然就会惹麻烦上身。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经验,我们还要把这个知止,上升到大学之道上来。大学之道的“知止”,应该处在什么层面呢?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纲”之一的“至善”。要止于至善,这才是我们“知止”所要达到的理想。要进入这样一种“止”的精神状态,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之下稳定住,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下安定下来,不变味不走样。这就是大学之道的“知止”,也是大学之道最崇高的目标。有了对这个目标强烈的信心,就可以进入下面一个步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