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鬼魂与灯的约定
“鬼吹灯”之谜
随着网络小说《鬼吹灯》的风行,这一特有的名词成为盗墓文化和网络时尚的通行标志。那么,“鬼吹灯”究竟是小说家的杜撰,还是真实盗墓中的一种现象呢?它是来自盗墓者内心的恐惧,还是另有蹊跷?
解密“鬼吹灯”现象
“鬼吹灯”这一说法最早来自盗墓者中流传的一句谚语——人点烛,鬼吹灯。民间传说,每个人生来身上便有三盏凡人看不到的灯,一盏在头顶上,两盏在肩膀上,这三盏灯点明的是人身上的阳火。人在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时,如果有人叫他的名字,那么千万不能应声,也不要东张西望。叫名字的并不是人,而是漂泊无归的野鬼,来招路人的魂魄,人身上亮着三盏有阳气的灯,能够震慑野鬼,可一旦身上的三盏灯熄灭了,野鬼便没有了忌惮,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路人的魂魄勾走。
盗墓者与所盗墓葬的鬼之间也有一个关于灯的约定。盗墓者掘开墓葬,进入墓室时,要在墓葬的东南角放上一盏灯,如果这盏灯长明不灭,则说明这墓中的鬼魂默认了盗墓者的偷盗行为,不会加以干涉。可一旦东南角的灯灭了,那么盗墓者就要立即离开,从此再不能觊觎这座墓葬,否则性命堪虞。因为那盏灯是墓中的鬼吹灭的,鬼吹灯的目的是为了警告盗墓者,这座墓葬不允许他染指。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中的无稽之谈,相信很少会有人信以为真。但盗墓本身是一种背离道德的偷窃行为,盗墓者内心难免自责和恐慌,更何况盗墓是一种与死人打交道的营生,在素来信奉神鬼的中国,盗墓者进入墓葬,直面死者时的内心恐惧可想而知。所以,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大多数盗墓者都愿意相信“鬼吹灯”,而“鬼吹灯”事件在盗墓过程中也屡有发生,这便给这一奇特的盗墓现象渲染了神秘的色彩。
那么,“鬼吹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魂存在,何以会出现“鬼吹灯”现象?“鬼吹灯”究竟是盗墓者的恐惧心理作祟,还是有另有隐情?
其实,“鬼吹灯”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古代,灯一般以松油为原料,近代的盗墓者一般会用蜡烛照明,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利用火来起到照明作用。众所周知,物体燃烧的必备条件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点的温度以及氧气。古墓深埋地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空气自然无法流通,而一般的小型墓葬都要埋藏在地下一两米左右,大型贵族墓葬往往深入地表可达十几米甚至二十米。在这样一个深度,不能通风的地方,显然缺少氧气。盗墓者开启尘封的古墓,只是在墓顶开凿一个仅容身体穿过的小洞,短时间内进入墓葬的空气有限。因此,墓葬中缺氧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当盗墓者将灯放入墓葬的某一角落,灯很快就因墓室内氧气不足而熄灭,这便是被后人传得诡异无比的“鬼吹灯”现象。
一旦出现“鬼吹灯”,盗墓者必须尽快离开墓葬,这并非是鬼魂阻挠,而是墓中缺氧,人长时间停留在缺氧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危险。这便是那些无视“鬼吹灯”继续盗墓的盗墓者们命丧黄泉的原因。
盗墓者的照明工具
灯可以警报墓内缺氧,另外,偷坟掘墓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都是发生在夜间,灯也会起到照明的作用。因此,对于盗墓者而言,一盏灯是必不可少的。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中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一篇中,讲述了一个盗墓世家子弟朱真盗墓的故事。在朱家世代相传的盗墓工具中,有一件叫作“皮灯盏”的油灯,其作用便是在盗墓时照明。朱真在盗掘周胜仙墓的时候,点亮了这盏皮灯盏。由于周胜仙墓是一座新坟,墓葬被盗时墓内空气流通尚好,皮灯盏未灭,朱真便顺利地盗空周胜仙墓。不仅如此,先前假死的周胜仙还因此复活,这说明墓葬中有充足的氧气。
“鬼吹灯”并非神鬼作怪,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只是因盗墓的神秘诡异而被人们传说得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