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秘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北派”与“南派”

两大盗墓派别

国幅员辽阔,地形资源丰富。地域的不同、气候的差异,造成各地地貌土壤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水利条件造成墓葬埋藏条件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地区间墓葬结构、材质的差别。针对不同的墓葬,盗墓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经年累月,形成了两大派别——“北派”与“南派”。

南北墓葬的差异

南北方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的差异,造成了北方和南方墓葬的不同。千百年来,南北方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传承着两种不同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多为土坑墓。北方的中原地区以黄土为主,土质较黏,因此墓葬形制除土坑墓之外,还有洞穴一样的土洞墓。南方地区由于土地沙质,土质比较松散,难以挖凿洞穴,所以墓葬多为土坑墓。

先秦时期,礼制逐渐形成,等级规范化的同时,南北方墓葬文化特征的差异日渐明显。两周时期,北方除周王朝统辖区域外,主要诸侯国有三晋、秦国等,南方的诸侯国主要有楚国、吴越。三晋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秦墓的最大特点是在地面向下挖一个竖穴,再在竖穴底部横向挖墓洞来放置木棺。总的来说,北方的墓葬多是土坑墓、土洞墓,墓圹的周围常常会开凿小的龛室放置随葬品,这是因为北方黄土质地黏稠,容易凝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此外,北方大型墓葬内经常有大量的砾石存放在木椁和墓圹之间,这是一种对墓葬的保护措施。南方地区的楚国墓葬对周边文化影响深远,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的墓葬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楚国的文化因素。楚墓最大的特点是木椁分做好几个椁室,如君主墓葬的椁室为九个,大夫墓葬的椁室为七个,这些椁室根据位置的不同,存放不同的随葬品。南方地区墓葬也有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由于南方地区水系发达,土壤中水分较多,木椁和墓主人尸体容易腐烂,所以大型墓葬中一般都会放置木炭,墓圹壁上也会涂抹一层青膏泥,其目的无外乎防腐。

两汉时期,南北方墓葬仍持续着前代的差异,北方地区出现多墓室的墓葬,墓室之多有时可达十余个。南方地区则继续流行多个椁室的土坑墓,著名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便是多椁室土坑墓的典型代表。

进入南北朝,直至隋唐时代,墓葬形制变化的速度逐渐减慢。北方墓葬以土坑墓或土洞墓为主,形制多样,但总的来说都是长方形墓室前有一条墓道。南方墓葬则多为砖室墓。北方土墓、南方砖室墓的格局便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传承千年的。

宋代之后,南方继续流行砖室墓,北方则由于长期为少数民族统治,在墓葬形制方面显现了文化借鉴与交流,如契丹族、女真族的圆形砖室墓、蒙古族的秘葬等。

南北方墓葬文化的差异致使南北方盗墓者盗墓方法各有不同,经年累月,经验和技术不断成熟、固定、传承,最终形成南北方两大盗墓派别——“南派”与“北派”。

粗放型的“北派”

“北派”盗墓者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盗墓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墓葬所在的具体位置。北方地区土质较黏,所以墓葬多为土墓。针对北方土墓的特点,一种方便而又能快速、准确定位墓葬具体位置的工具应运而生,这就是洛阳铲。

洛阳铲是洛阳地区盗墓者惯用的一种寻找墓葬的工具。洛阳铲的端部用金属锻铸而成,截面呈月牙形状。使用时利用惯性将洛阳铲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铲头就能带出土来,根据洛阳铲带出的土,有经验的盗墓者就能判断此处是否有墓葬。一般来说,有墓葬的地方,洛阳铲带出的土为五花土,没有墓葬之处的土为生土。由于洛阳铲携带方便、用法简单,探测墓葬准确,因此在中原、北方地区十分流行。可以说,洛阳铲是“北派”盗墓的象征。

利斧也是“北派”常用的工具之一,作开凿墓葬时用。尤其是对于汉代有“黄肠题凑”的大墓,利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除此之外,考古者在发掘墓葬时,经常能在先前被盗过的墓葬中发现凿、耜、镐、锹、镰刀等,这些都是“北派”盗墓者偷坟掘墓得心应手的工具。北方墓葬的盗洞一般开在墓顶正中,盗洞直径大概在0.4米至0.7米,因此锋利的工具对于“北派”盗墓者来说必不可少。

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发掘墓葬,“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单纯依靠工具锋锐,所以我们将“北派”盗墓称为“粗放型”。

安徽淮北市郊的一座东汉中晚期墓葬

汉代时,北方墓葬有洞室墓、砖室墓等,墓室数量增多。到东汉时,中原地区形成了有前、中、后三室的大型墓、双室的中型墓和单室墓这几种墓葬形制。此墓呈东西走向,墓门朝东,前有墓道,由前室、四个侧室和后室组成,券顶、铺地砖和两个耳室的券顶完好无损,两个侧室的券顶已经倒塌。这座古墓遭人盗挖,现已毁坏严重,清理时发现随葬物品大部分已经被掠盗、破坏。

精于技术的“南派”

与“北派”盗墓者相比,“南派”的绝活是寻找墓葬。在寻找古墓的过程中,“南派”盗墓者运用各种技术与先人传承下来的经验,可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

“南派”以今天的长沙地区为中心。由于南方地形复杂,墓葬埋藏的地理环境多样化,致使墓葬所处环境各有不同,寻找起来相对困难,而南方墓葬多以坚硬的青砖作为建造材料,也使得“北派”中的洛阳铲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南派”盗墓的重点和难点便在于如何寻找深藏地下的砖室古墓。有人形象地用中医诊疗的步骤形容“南派”盗墓技术过程,即望、闻、问、切。

望,就是看风水。墓葬选址都是依风水而定,一般所谓的风水宝地、荫庇子孙之所,如依山面水之处,必然也是墓葬聚集之地。除了风水,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对于“南派”盗墓者来说,也可传达重要信息。

闻,为闻气味,依气味的不同来分辨墓葬的有无。历代墓葬的填土、墓葬填充物不同,因此墓葬可以散发不同的味道,如秦汉时期墓葬中常常灌注水银、随葬朱砂防腐,而唐宋之后墓葬外侧习惯涂抹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所散发出的气味也许一般人难以察觉,可那些盗墓者却能敏锐地辨别这些气味,从而进一步精确定位墓葬所在地。

问,即与当地老乡攀谈,历史、传说、地名、古迹等无一不透露着遗迹的信息。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古地名、古传说仍有价值。例如,有的村庄以“窑”命名,那么就要注意方圆百里是否有过烧窑遗址的存留。而地名中有“王坟”二字的,其地多半有大型墓葬。

切,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一般的做法是用工具在地表打几个洞,通过洞来判断墓葬具体方向、大小,然后顺着洞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焦四的广州盗墓贼神乎其神的判断墓地的技巧。焦四他能靠听风、听雷、观草色等方式判断墓葬所在。一天,焦四和其他盗墓贼到郊外寻找墓葬。当时是正午,天空却电闪雷鸣。焦四赶紧让手下人到不同的方位观察雷雨闪电,回来向他汇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回来报告说,打雷的时候,他觉得脚下有浮动,而且地下还有回声。焦四兴奋地说:“那里就有古墓。”盗墓贼们赶过去挖掘,果然下边有一座大墓。很显然,这个故事中焦四一伙运用了“南派”盗墓中的“望”和“切”。

“南派”盗墓者们多是依靠技术寻找墓葬所在,这些技术往往都有科学依据,并非无稽之谈。

环境的差异、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促使南北方文化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而千百年来屡禁不止的盗墓行为也在这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走向分化。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都因地制宜地将盗墓技术推向各自的高峰,同时也为文明传承带来一波波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