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揭秘人际交往中的怪异现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7)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数学题,只存在唯一的答案。看似无路可走,那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将自己限制在了思维的牢笼里。不妨勇敢一点,睁开眼睛看看既定轨道之外的世界,跳出霍布森的陷阱,给自己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大家都选择的就是好的吗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篇课文吗?

兔子在森林里听到“咕咚”的一声,被吓了一跳,然后大叫着:“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结果森林里的狐狸、小熊、小猴甚至大象、老虎等动物,都不明所以跟着一起逃跑。结果,那只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而已。

2003年“非典”时期,有人说板蓝根可以防治非典,结果大家一哄而上,把板蓝根抢了个精光;张悟本说绿豆可以包治百病,结果引发绿豆荒,绿豆的价格直线上升;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核污染,有人说食盐将会奇缺,结果很多人的家里现在还有没吃完的存盐……事实上,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奇妙理论——从众心理。

从众有多厉害

一位钻石大亨死后进入天堂,发现已经没有位置。于是他大喊:“地狱里发现钻石矿了!”周围的人听了,一个个抢着往地狱跑。很快,天堂只剩下这位大亨了。他随口而出的话,竟然让大家都跑光了,这让他有些疑惑——难道地狱里真的有钻石?于是,这位谎言的始作俑者也跟着去了地狱,结果他跟前面的人一样,都陷入了苦海中。

对于幽默故事,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如果放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从众心理引起的真金白银的损失,可就不那么轻松了。

在如今的社会交流中,“谈股论金”已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新朋老友的聚会上,围绕着股票、基金的讨论总是不绝于耳。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的侃侃而谈。每当这个时候,小王总是很苦恼:“我炒股的时间不比他们短,下的功夫也不比他们少,为什么他们就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功,而我总是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层面上呢?”

也难怪他会这么想。虽然小王买的几只股票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不能称得上是成功。尤其是与同事相比,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同事小刘买的一只股票10元建仓,如今已经涨到60元;老同学小李买的一只股票连续四天涨停,全仓买入,结果赚了十几万……

渐渐地,小王放弃了自己的选股眼光,不再买入行业龙头股票。每当身边的“成功人士”提到哪只股票有潜力的时候,他都会记在心里,然后加入到“自选股”中。长此以往,小王的买股策略由“稳扎稳打”逐渐向周围人群“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的潮流转变。但让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犯错”的概率总是大于“错过”的概率,收益比以前大幅下滑。

股市是能让人一夜暴富的地方,许多人觉得这里遍地黄金。但股市的成功关键就是眼光和信息,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已经成为广大散户共有的心理。就像小王一样,放弃自己的眼光,盲目跟从身边的投资高手和小道信息。正如股神巴菲特说的那样:逆反行为和从众行为一样愚蠢。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投票表决。从众心理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成为了无独立意识的投资行为者,其中必然蕴含了极大的风险。

大众的就是正确的吗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盲目选择跟从就形成了消极的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认为,如果你不这么认为的话,那你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另类”。而当你的行为与大众的行为保持一致的时候,即使这种行为是错的,你也会有“没有错误”的安全感。街头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人越来越多,后面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想凑上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逐渐造成了交通堵塞。当大家一哄而散的时候,有谁会为造成了交通堵塞而感到内疚?

福尔顿是一名物理学家,为了科研工作的需要,他运用最新的测量方法测试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结果,按照这种方法测试出的比按照传统理论计算出的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不可思议,这个结果与大家认可的结果相差太大了,如果把它公布出去,难免会被科学界认为是哗众取宠。出于这种心理,福尔顿没有对此声明。不久之后,美国的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在试验工程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经过试验,得出的结果跟福尔顿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名年轻的科学家立即将这一结果公布出去,结果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福尔顿后悔莫及,以至于在后来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就这样,福尔顿一时的从众心理,把这一科研成果拱手让给了别人。

对从众心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因此,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要发扬“从众”的积极面,避免“从众”的消极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时候,既要慎重考虑大众的行为,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确保自己的判断保持客观正确性,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动。都“从众”或者都“反从众”的观点和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坚持己见,不盲从

从众心理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学行为,造成从众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一般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相同,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淀,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俗、道德、宗教、信仰等规范,并充当着历史遗传基因的角色,世代流传下来。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不断地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自己的行为也渐渐融入社会大群体中。心理咨询师还发现,群体越大,对个人的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有多少有个性、有棱角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三是个性心理的差异。心理素质低下、性格内向、内心自卑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凡事都要按照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从众心理有其积极的作用:它能促使团队成员产生一致的行为,有助于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它能促使群体内部的团结稳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持群体的良好秩序;有利于改变群体内个体的不当行为与错误观点,确保成员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感。同样的,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压制了个体的个性发展,束缚了思维的发散能力,使个体逐渐变成没有独立思想、墨守成规的行为个体。

对于消极的从众心理,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克服。

一是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锻炼。很多时候,不从众意味着要和大多数人的行为观点发生冲突,这时候,我们要做好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就连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都曾被拥护亚里士多德的对手们排挤打压过。但是伽利略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进行实验,终于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二是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要本着“唯实”的科学精神,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方案,不唯上,不唯书。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红透大江南北。更早之前,《我的中国心》被香港演艺界的大腕们一致认为土气,不愿意唱。而身为电厂工人的张明敏喜欢这首歌,觉得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豪情,于是他不顾别人眼光,录制了这首歌曲,从而有了众人皆知的《我的中国心》。

三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意识。大家都去追随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大家都认为正确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挑战了传统“地心说”的权威地位,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思考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不要用“别人是怎么想的”或者“别人会怎么做”来制约自己的思想、行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是敢为人先,勇于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玩蹦极的人是谁,我们无从得知。我们能知道的是,他们肯定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美味、刺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真正感到遗憾的,不是那些失败,而是那些自己没有敢于尝试的事情。《大话西游》中说:如果再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很多时候,打破常规,敢于尝试身边的人不敢做的事情,也是克服从众心理的一种方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赢得起,输不起,大家都一样

遇到重要的决策会患得患失,担心万一失败怎么办;在麻将桌上输了钱,会觉得十分窝火,万分沮丧;不要过分怪自己小气——赢得起,输不起,大家都一样。

蛋壳里的烦恼

王小姐家添了新成员——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这一大喜讯给家里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王小姐夫妇自不必说,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是天天给买这买那,唯恐照顾不周。一家人围绕着这个小宝贝各种操心,恨不得摘下天上的星星、月亮给他玩。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家长却发现,教他说话的时候,只要遇到第二遍不会念的情况,他就会闭口不学或是大发脾气。面对发着小脾气的儿子,王小姐又好气又好笑,还担心长期如此,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好的影响,十分着急。

其实,在小孩的成长历程中,这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很多孩子喜欢赞美和成功,一旦失败,就会无法接受,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这种像鸡蛋壳一样脆弱敏感的心理状态,就被称为蛋壳心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呢?多年以来,孩子变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即使省吃俭用也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无论吃喝玩乐,都要精挑细选,使孩子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未体验过批评和失败的感觉,一旦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

另一方面,孩子正处在一个快速学习的阶段,他们在本能上就希望自己能把一切都做好。然而,由于大脑和各项身体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沮丧感。

教育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因为这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父母应该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面对严峻的现实的。适当给予批评,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样的小挫折,会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是心想事成,世界并不是他的游乐场,也不会围绕他转动。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就会有更强的心理素质,对将面对的困难有所预期并进行准备。

让孩子有更多同龄的玩伴也是很好的办法。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不会被照顾得很好。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孩子堆里玩耍,能够组建起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并学会忍让、分享等可贵品质。

孩子会表现出承受能力差的一面,成年人也难免如此。

老高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打麻将。他也不玩大的,都是邻居间一块两块地打着玩。赢了自然开心,但是输了滋味就很不好受了。

有一天,他运气特别差,连着打了十几圈,居然一次都没有赢,输了二百多块钱。老高的脸色有点臭了,然后一个牌友打了一张他想要的牌,又收回去了。老高很不高兴,死活都要他打出来,言辞间有点趁机出气的意思。其他几个人看情势不对,赶紧提议牌局散了。从这件事之后,牌友们很少再主动叫他一起打牌了。

二百多块钱,在平时不过是老高一顿饭的价格,他本来不会在乎的。为什么现在竟然不惜和熟悉的牌友们恶语相向呢?

这还是输不起的心理在作怪。老高之所以会觉得输得太多,承受不了,其实是有一个相对的比较。二百多块钱去吃一顿饭,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价格,但是一次输二百多是没有过的经历,他不能接受的是在牌桌上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失败。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卡尼曼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调查:假设爆发了一种罕见的传染病,估计在这场爆发中会有600人丧生。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采用方案一,将会有200人获救;采用方案二,那么有1/3的可能会使600人获救,也有2/3的可能没有人能获救。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请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做出判断。

在不看下面结论的情况下,你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呢?

在这个调查中,绝大多数的被试者选择了方案一。

接下来看另一个测验:同样的情况下,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如果采用方案一,将会有400人死去;采用方案二,有1/3的可能不死人,2/3的可能使600人死亡。你选哪一种呢?

请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然后作出判断。

你是不是又转而支持方案二了呢?

在这两种测验中,尽管两种方案造成的后果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人们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确定能有人获救的选项。“有人能获救”是判断哪个选项正确的最显著特征。人的天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尽量避免做出具有很大风险的举动。这种直觉判断因显著因素影响而受局限的现象被称为“框架效应”。

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很多进退两难的决策,都是因为我们害怕风险,害怕承受挫折。我们通常过于详细地考虑某件事的不良后果,因而不愿意为此冒险,也就是“输不起”。这种不良后果,包括害怕失败后被人嘲笑、生活陷入困境、失恋后无法适应自己一个人生活……

放宽心,有一个开放包容的胸怀

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气量不够大,不能承受失败。其实,我们需要适当宽慰自己。光明背后是黑暗,一个事情总是有两面。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是最繁华的城市,人们纷纷涌入这几个繁华都会,导致城市更加膨胀。生活压力的增加使一些人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其实,无论去留都有利弊。逃离的人看到了它们的高物价和强压力,进来的人看到了它们的发达交通和包罗万象。这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并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你自己看中什么、追求什么。如果你得到了想要的,那么你就是幸福的,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

如果你有想追求的事情,但是因为顾虑而畏手畏脚,怎么办呢?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遇上一场比较重要的考试,考试前都非常紧张——有人频繁去厕所,有人会碎碎念,还有人一句话都不说,心情非常差。但是到了答题的时候,反而就忘记紧张了。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真的身临其境了,反而就能正常应对了,可能还会应对得非常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往往会为自己的行动设置很多人为的障碍,在思想上就把自己锁死了,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