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患得患失,人生最难舍与得(2)
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情,此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怎么做都觉得是错误的。所以说,谨防这种一念之差犹如渡海时携带的救生气囊一样,容不得哪怕针尖一样大小的裂缝。只要是好的事情就都去做,才能一生无悔无愧。这种自我修持就应该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需要众多林木给予扶持一样,要在生活中多多积累善行。
欲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欲望本身没有好坏,就看我们临事的时候那个想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为欲望所困,便会走向地狱,理智对待欲望,才能远离灾祸。
人生最难舍与得,一个人的欲望尤其难控制。对于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欲望就如黑洞,永远也无法填满;而对于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欲望却如远方的绿洲,永远吸引生命向前。一个人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没有了欲望,生活就会如一潭死水;但是,一个人的欲望也不可太多,太多了就会将自己淹没在欲望的沼泽里。
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想要做一个调查,看看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到底有多大,他将目标锁定为经常出现在学校门口的一个乞丐。
这位教授来到乞丐面前,对他说:“现在,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只要你如实回答提问就能得到一定的报酬。”乞丐高兴地答应了。
教授问:“假如我现在给你100元钱,你拿到这笔钱后,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呢?”
乞丐想都没想,立即回答说:“100块的话,我就去路对面的熟食店买两只烧鸭,几瓶啤酒,吃个美,喝个够。”
教授听后继续问乞丐:“那,假如我现在给你1000元呢?”
乞丐高兴地说:“那我就休息两天,把在地铁口忙活的老伴也叫上,我们两个人一起好好地吃上一顿,然后找个招待所,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再美美睡上一觉。”
教授继续提问:“那么,给你1万元呢?”
乞丐听后,不相信地摇了摇头:“你咋会给那么多呢?”然后又继续说:“真的给1万吗?”教授说:“假如,我是说假如。”
这个时候,乞丐稍微想了一下,然后说:“那我和老伴都买上几件好衣裳,像你们一样体体面面地在大街上走走,四处逛逛公园,看看风景。我们肯定不会继续睡在街头了,一定得租个房子,省得连个好觉也睡不上。或者我们两个回家一趟,看看孩子们。”
听到答案后的教授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停顿了一下,继续问:“假如给你10万呢?”
乞丐立即来了精神,头一昂高兴地回答:“我立马回老家,把旧房子拆了,盖上新房子,再承包几亩好地,春夏种种庄稼,冬来打打麻将。再也不来这地方要饭了。”
听到这里,教授微微停止了一下,但又马上继续说:“如果我现在决定要给你50万呢?”
乞丐微微一愣,继而满脸红光,幸福顿时溢满脸庞,喜滋滋地走到教授身边,悄悄地说:“这么多钱,那我就得和我们县里的大款一样了,穿金戴银,住个小别墅,开个小轿车,每天没事的时候到歌厅去唱唱歌,天底下有什么高兴的事情,我都做一遍,好好地享受享受。”
这个答案,并没有出乎教授的意料,正如他所想——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有多少钱,就会有多少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明末清初时,出现了一本书叫作《解人颐》,这本书里也对人的欲望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人的欲望就是这样,无限膨胀。如果我们对欲望不加以控制,那么,好一点的下场就是南柯一梦,欢喜恩怨都只是落得一场空,而严重点的却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富人很有钱,可是却总是不高兴,他觉得自己内心充满烦恼,总认为自己有很多欲望都达不到,为此痛苦万分。为了能摆脱这种境况,他来到一座寺庙中,请教一个禅师说:“师父,人的欲望是什么?”
禅师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对他说:“我现在很忙,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再来,记住来的时候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这个人非常不解,也有些生气地回家了,认为禅师太傲慢了,这么做简直就是对他不礼貌。要知道,自己这么有钱,如果禅师能好好对自己的话,他会捐一些给寺庙的。
可是想了一晚上之后,他又认为禅师可能是另有所指,虽然不明白师父的目的是什么,但还是决定照办。
第二天,他饥肠辘辘地来到寺庙。禅师看到他后,就问道:“看你现在精神状态不佳,是因为没有吃饭而感到饥渴难耐吗?”
“是的,我非常饿,非常渴。您再不给我吃的,可能我就会饿死。”富人有气无力地说道。
禅师笑了笑:“真是不凑巧,禅院的斋饭时间已经过了,那咱们先去山后面摘些苹果吃吧。”
两个人来到了寺庙的后山,后山上有一片苹果园,禅师递给他一只大口袋,说:“这是寺院的果园,现在你可以到果林里随便采摘,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在果园里就地吃,必须带回到寺庙,到我的禅房去吃。我还有一点事就先走了,我会在禅房等你的。”说完就先行回去了。
这个人拿着一个硕大的口袋,急匆匆进了苹果园。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禅师才看到这个人扛着满满的一袋水果,步履蹒跚、汗流浃背地出现在自己面前。
禅师微微一笑说:“好,现在你可以吃苹果了。”
经过之前的饥饿,再加上刚才的劳动,这个人几乎已经到了虚脱的边缘,于是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过一个很大的苹果,顾不上说话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完了一个苹果,这个人意犹未尽。然后继续吃第二个,顷刻间,两个苹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干净。
吃完两个苹果后,这个人抚摸着自己鼓胀的肚子,说:“师父,我吃饱了,现在你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吗?”
禅师却问道:“你现在还饿吗?需不需要再吃几个?”
“不用了,我现在饱了,什么也吃不下了。”
只见禅师指着那剩下的几乎是满满一口袋的水果,说:“既然你只能吃两个苹果,那么你千辛万苦,耗费这么长时间,采摘来的这一大袋苹果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人听后目瞪口呆,顿时恍然大悟。
这就是欲望,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我们吃两个苹果就可以了,但人们却往往不顾自己的真实需求,费尽力气去采摘满满的一大袋子苹果,而忽视了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两个足够充饥的“苹果”而已。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心中的欲望,客观看待物质需求,千万不要盲目追求。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需要的只是用来充饥的“两个苹果”而已,剩下的其他“苹果”,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些毫无用处的累赘罢了。
快意人生,何须计较
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和负,真和假,善和恶,美与丑,付出与回报,给予与索取,等等。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要想有所收获,必定得付出一定的劳动。有时候,即使你付出劳动也未必会有收获,所以为人处世,还必须学会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不必耿耿于怀,正所谓快意人生,何须计较。
《菜根谭》上说: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还有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各种不同的事情,如果以我们普通人世俗的观点去看,肯定会觉得世事变幻无常,令人头晕目眩。但是如果我们能从道的角度,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去看的话,则无不相同,尽属平常,有什么必要去分别去取舍呢。所以说,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法也就各有不同。那么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本着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和取舍呢?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岩,一个叫李鑫。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两个人同一年出生,他们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读书,成绩差不多,家庭背景也差不多,而且他们的品性都非常善良,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先来了解下王岩,怎么说呢?王岩是一个非常大方的人,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不爱财的人。他在大街上碰到乞丐,不管乞丐真假,他都会掏钱救济。很多人都说,你太傻了,那些乞丐都是假的,你还给他们钱。王岩总是不说话,不辩解,但下次依然如此。其实王岩的家并不是很富有,不过温饱而已。
但是,王岩认为,“舍”比“得”重要,所以只要王岩去寺庙参观,或者只是无意中到了寺庙,总会主动给寺庙捐助一些香火钱。不仅如此,王岩和同学朋友之间也都是一团和气,而且他一向都很大方,一起吃饭一般都是王岩出钱。有一次,王岩身上只有50块钱了,可是和李鑫约好了一起吃饭的王岩,在结账时依然抢着埋单。
还有一次,王岩受朋友的委托,到机场去接几个外国朋友,可是谁知道,等到下车的时候,那三个老外,谁也不愿意付钱,也都没有AA制的意思,反而是收入最少、和他们毫无关系的王岩给付了钱。他不但毫无怨言,事后也没有找朋友索要。
还有一次,他有一个好朋友要移民国外,他大老远地赶到机场对朋友说:“虽然我没有什么钱,但还是为你准备了一个小小的礼物,送你100美金,希望能在关键时刻帮到你。”朋友非常感动,并在日后帮了王岩不少的忙。
王岩不斤斤计较的同时,还是一个不习惯麻烦朋友的人。他总是在自己面临困境需要帮忙的时候,把自己藏起来,不去麻烦大家,自己一个人渡过难关。而当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挫折和困难,或者出现好的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会请同学朋友聚会,自己承担聚会的全部费用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王岩刚刚度过了他人生的低谷期或者王岩刚刚经历了什么难过的事情。
和王岩同一个地方出生的李鑫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李鑫是一个非常计较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鑫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虽然温饱没问题,但还是属于不富裕的人,所以生活需要艰苦朴素。其实这样的观点也对,但只用这种观念去约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即可,而李鑫则把它用在了任何场合。
朋友请客聚会,他几乎从来不参加。如果参加的话,也是从来不埋单,更加不会主动地掏钱请朋友们聚会。他总是对自己说,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有理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自我约束,很快为李鑫带来了超级好的人缘,大家都愿意伸出双手来帮助李鑫。
同学会刻意请他吃饭,同事会帮他无意中买什么东西,甚至谁家有不穿的衣服、不用的东西,都会拿给李鑫,李鑫也坦然接受,认为自己的确比大家都穷,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朋友家里淘汰电器,李鑫也会想着自己家里是不是有用。有一次,一个朋友家淘汰了一个液晶电视,这样的电视在农村绝对是非常好的电视,所以李鑫非常动心。朋友看出了李鑫的意思,就把电视送给了李鑫,李鑫非常高兴,将电视带回老家送给了父母。那个时候,大家都夸奖李鑫,觉得李鑫是一个懂事的会过日子的好孩子。
的确,看到这里的话,谁都会觉得李鑫是一个踏实的好孩子,而且懂得金钱来之不易,反而认为王岩有点装大款,不懂得珍惜。
可是即使是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虽然一直帮助李鑫,但是却发现他的境况越来越困难,而且李鑫越困难就越计较,越计较就越去衡量自己的得失。朋友给他介绍工作没有成功,他不会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觉得朋友介绍的工作太不靠谱了,根本不适合自己。慢慢地,出力不讨好的朋友们也疏远了李鑫,李鑫却认为大家是嫌他太穷。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猜猜王岩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王岩的生活过得非常地好,王岩在朋友的帮助下也出国学习了,最后自己在华尔街创业,现在已经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李鑫依然是一个没有稳定工作,朝不保夕的打工者。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李鑫太过斤斤计较。朋友对自己的帮忙,自己过后就忘,反而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就连大家一块出去玩,李鑫也坚决不会帮朋友买一瓶水,更别提专门请大家吃饭了。见到乞丐,李鑫也从不掏钱,他认为掏钱的人都太傻,甚至大家组织去一家孤儿院做公益活动,李鑫都推说忙着工作没时间。李鑫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计较着,把自己计较成了现在的状况。
李鑫不懂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人生的长河中,一个不懂得“舍”的人,怎么会看到“得”的存在?
所以说,不计较是一种宽容,一种智慧,一种责任。如果我们能将不计较作为我们的人生信条,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更旺的人气、更好的机遇和财富,从而达到我们所期盼的快意人生。
《菜根谭》上说: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
尧夫云:“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
人常作如是观,便可解却胸罥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事百态、人情冷暖都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宋朝的大儒邵雍曾经说过:“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还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经常抱有这种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
一个渔夫在打鱼的过程中,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非常高兴,拿着珍珠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忽然,他发现这颗珍珠上居然有一个小小的斑点,真是美中不足啊!这个渔夫感到非常遗憾。他想,如果能有什么办法将这个小小的黑点去除的话那就太好了,这颗珍珠也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珍珠了。
这个时候,路过的一个邻居告诉他,去掉这个小斑点非常容易,直接削去珍珠的表层就行了。
这个人觉得说得有道理,然后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珍珠上的斑点居然还在。于是,他又削去了一层,结果斑点还在。就这样,他削去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变成了一堆粉末。
如果这个人不是太认真,不去计较珍珠上那一个小小的斑点的话,他就能拥有整个珍珠。
还有一个人,找了很久的工作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终于,他幸运地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并且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不仅有发展的空间,也非常稳定,所以他每天都工作得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