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百事交困,只因不明内与外(1)
中国有句名言:定乎内外之分。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句话的意思。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这样解释:
一个石头扔进水里,水就会泛起阵阵涟漪,人自己就犹如处在涟漪的中心,而社会上的其他关系,就犹如涟漪一样层级展开,越来越远。对于做事而言,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这些每个人心中其实都应该有一个预估值。这样格局既定,规划已明,一切都要各就各位。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就像给一般的异性朋友以男女朋友的待遇,对方不是胡思乱想就是痛苦不堪,自己亦不知所谓、进退失据,给大家都带来了烦恼,最后也未必有好结果,何苦呢?
所以说,百事交困,主要源于我们自身不能分清内外。
君子无祸,勿罪冥冥
一个人如果平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事不懂得分场合,为人不懂得分内外亲疏,而且不及时纠正自己的小过错,终有一天会酿成大错,那时再后悔就太迟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这些问题。例如:在个人行为方面,有些人在公开场合脱鞋,引得众人侧目而不自知。还有一些人连朋友的亲疏都分不清楚,明明只见过一面的人,倾尽全力帮忙,而对自己亲友的危难却视而不见。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其实都可日渐累积铸成大错,所以,平日里一定不可以对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实际上事关重大的过失掉以轻心。
《菜根谭》上说: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
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这段话的大意是:肝脏染上疾病,眼睛就会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会听不清。病虽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外在没有过错,必须从内心修持开始,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富兰克林在《得不偿失的哨子》中写道:
当我还是一个7岁孩子的时候,有一次过节,朋友们往我的衣袋里塞满了铜币。我立刻向一家卖儿童玩具的店铺跑去。半路上,我被一个男孩吹出的哨子声吸引住了,于是就主动要求用我所有的铜币换他的哨子。然后我回到家里,吹着哨子满屋子转,非常得意,却打扰了全家人。我的哥哥、姐姐和表姐们知道了我所做的这笔交易,便告诉我,为了这个哨子我付出
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他们还使我懂得,用那些多付的钱可以买到多少好东西啊。大伙儿都笑我傻,竟使我懊恼地哭了。一想到这件事,我就懊悔不已,并且这种懊悔远远超过了当初哨子给我带来的乐趣。
不过,这件事情后来让我受益匪浅,那只哨子频频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所以,当我受到诱惑想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对自己说:“别为那只哨子付出太大的代价。”这样就把钱省了下来。当我长大走入社会,目睹了人们的所作所为,我觉得我遇到许许多多的人都“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当我看见一个人过分热衷于猎取恩宠荣禄,把自己的光阴虚掷于侍候权贵、谋求接见中,为了得到这种机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自由、品德甚至朋友,我便对自己说:“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当我看见另一些人醉心于虚名,无休止地投身于政界的纷扰之中,而他自己的事情却被忽视、被耽误了,我说:“他的确也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我听说有个守财奴,他为了积累财产,宁愿放弃各种舒适的生活、一切为别人做好事的乐趣、所有的同乡们对他的尊重以及慷慨无私的友谊的欢乐。我要说:“可怜的家伙,你为你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遇到一个寻欢作乐的人,他不是去改善自己的心灵或命运,而是一味地寻欢作乐,为此糟蹋了自己的身体。“误入歧途的人啊,”我要说,“你不是在寻找乐趣,而在自讨苦吃。你为你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看到一个人沉迷于外表,装束华丽,住宅漂亮,家具精致,耳环很美,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财力。为了得到这一切,他举借外债,最后以被投进监狱而告终。“天哪!”我说,“他为了他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类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事物做出了错误的估价——也就是说,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是的,正如富兰克林所说,人们往往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从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他们认为看到的眼前利益就是最大的、最好的,因此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上面。而等把事情办完了才发现,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往往可以做完好几件。虽然每一件利益都不是最大的,但是做的事情多了,到最后一比较就会发现,总利益往往会超过前者。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犯这样因小失大的错误。
故而,君子要想外在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小事,谨防因小失大。要知道,表面上看上去很小的过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春秋时期,有个山区小国叫仇犹。这个小国只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和国外通连,交通十分不便。它的邻国晋国是个大国,晋国的掌权人智伯早就想吞并它,并且已准备好人马踏平仇犹国,但苦于仇犹国的道路狭窄,军队无法进入。后来智伯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他花费巨资命人铸了一口大钟,这口钟比仇犹国的道路还宽大好几倍,并且派人告诉仇犹国的国君,不久要送给他,让他做好迎接的准备。
仇犹国国君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为了迎接这口大钟,他下令民众赶快砍树凿石修路,好迎接智伯送来的大钟。
仇犹国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字叫赤章曼枝,他是仇犹国的第一谋士,也是朝中的重臣。当他知道这件事后,立刻去见国君。他对国君说:“这条路千万修不得!之所以现在许多小的国家都灭亡了而我们的国家还存在,周边一些大的国家也不敢侵犯我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怕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是个山区小国,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关隘险要,只需要用几百名兵士就足以守住。如果把路修平加宽,就等于给侵略者的军队铺平了道路。一口钟事小,失国事大,请大王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国君听了哈哈大笑说:“真是少见多怪,我们不花一个钱,得到这么大一口钟,怎么是个小事呢?晋国是一个大国,人家能送给我们一口大钟是看得起我们,是要和我们友好往来,建立亲密的邦交关系,怎么说人家要侵略呢?”
赤章曼枝说:“国君有所不知,晋国的智伯是个阴谋家,他对我们国家早就垂涎欲滴了,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不是他不想消灭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路使他们进不来。以臣之见,他要送给我们大钟是假,想吞并我们的国家是真。等您把道路修好,他前脚送来大钟,大队人马随后就会跟进来。那时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我们的国家。这实在是个大阴谋,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呀!”
仇犹国国君非常生气,不由分说让人把赤章曼枝赶了出去,然后下令继续修路。路修好之后,悬灯结彩,鼓乐喧天地准备迎接大钟的到来。智伯果然把大钟送来了,但是不久之后,晋国的军队也随之而来,轻易就将仇犹国占领了。
仇犹国君因为贪图晋国的一口钟而没有听取赤章曼枝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因为贪图小利而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样的事例历史上可谓比比皆是。
古人说:“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些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祸患的降临,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忘乎所已,最后得不偿失的还是自己。
从前有一个国王,既好享受,又很吝啬,他总是喜欢让别人侍候他,又不愿意付工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为他效劳。在他所统治的国家,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歌女,她不但长得美若天仙,更有一副好歌喉,还弹得一手好琴。由于她才貌俱佳,很多有钱人都愿意出高价请她去弹唱助兴。歌女的美名很快就传到国王的耳里,他也很想听听歌女的演奏。一天,国王对侍臣说:“听说有一个歌女,不但人长得美,歌唱得好听,琴弹得更好,我很想请她来弹奏几曲。你去对她说,我出一千两银子请她来。”“是!”侍臣领命。侍臣找到歌女,讨好地说:“你可真有福气啊!国王出一千两银子请你去表演呢!”歌女早就听说国王是一个吝啬的人,原本不想去,但是不敢得罪国王,况且国王这次出的价钱也不低,就只好去了。
“拜见陛下。”歌女说道。
“免礼。我听说你琴弹得很好,所以出一千两银子请你来,你可要好好为本王演奏几曲呀!”
“是,陛下。”
歌女使尽平生所学,用心弹奏起来,她边弹边唱,歌声清丽,琴声悠扬,国王和一旁的大臣都听得如痴如醉。
“啊!可真像仙乐般美妙呢!”一曲奏完,国王不禁连声称赞,“我活了几十年,第一次听这么美妙的乐曲,你今天可是让我大饱耳福了呢!”
“多谢陛下夸奖。”
“你先回去吧!今后可一定要常来弹琴给我听啊!”
“是,陛下。”歌女犹豫了一下,还是壮着胆子问,“可是,陛下,我的赏钱呢?”
“什么赏钱哪?”国王假装糊涂。
“您不是说出一千两银子让我为您演奏吗?”
“噢!你这个人做事也太认真了。你弹琴给我听,只是让我听了感到高兴,实际上并没有带给我些什么。我说出一千两银子,也只是让你听了高兴,实际上也不必给你些什么啊!”歌女听了只好无奈地回去了。
国王虽然保住了一千两银子,但是失去的却是自己的德行以及人民对他的信任。相比之下,损失最大的还是这个国王。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轻心。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要有愿意把小事做细的精神,不要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明白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道理,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
转变思维,换个想法
如果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并在这个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那么首先得学会用良好的心态去思考问题。积极良好的心态,是适应社会的良药。遇事不躁,冷静思考,才能避免思维的单一,不为思维定式所困。就像每件事都有正反两面一样,看待一个问题也应该学会转变思维,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片面地做出决定。杂草虽然杂乱,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杂草也会构成自己特有的风景。同样的道理,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宽广。
《菜根谭》上说: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听到黄莺婉转的叫声时,内心会感到愉悦;而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时就会感到厌烦;看到娇艳的花朵,自己也想栽培;看到杂乱的野草就会想到如何去铲除它们。然而这一切的衡量标准都出自于我们本身对事物的喜怒爱憎。若根据生物的天性来考虑,不管是黄莺婉转优美的叫声,还是青蛙呱呱的叫声,都是动物出于天性的鸣叫;同样,不管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是肆意生长的野草,也都是植物自然生发的表现。
有两个人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沙漠上,炙热的阳光十分毒辣。他们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实在是难以忍受。其中一个人拿出水壶,摇了摇,失望地说道:“我们只剩半壶水了,真糟糕,这下该怎么办啊?”听到这话,另一个同伴却笑着答道:“我们居然还有半壶水,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由此可见,面对同样的情况,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希望和动力,消极的人看到的是失望和无奈。
在一座寺庙门前,一位老婆婆似乎每天都在那里哭泣,就连下雨天也不例外。大家看到这个婆婆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她为何要哭泣。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哭婆”。
寺庙里的方丈发现后,便走上前去问这位老婆婆为什么在这里哭泣。
婆婆看着方丈,伤心地说出了自己哭泣的原因:“我在为我的两个儿子掉眼泪。”
方丈不解地继续问道:“难道你的两个儿子遭遇到什么不幸了吗”
婆婆伤心地说:“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做生意的,大儿子做雨伞生意,小儿子做鞋子的生意。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儿子没法做生意;而在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大儿子却没法做生意了。我担心他们,于是就哭起来。”
方丈听完后耐心地说:“你换个角度想一想,就知道你现在在这儿掉眼泪是大可不必的。下雨天,你大儿子有生意可做,你应该替他高兴才对。同样的道理,若是在大好的晴天,小儿子能红红火火地做买卖,你更加应该替他高兴才对。所以无论是下雨天还是大晴天,你的两个儿子总会有一个能做生意,这岂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吗?何必为此掉眼泪呢?”老婆婆听完后豁然开朗。
这两则故事,看似很简单,可是背后却蕴藏着很深的哲理。细细品味这两则故事,我们就能发现周围也有很多遇事就愁眉苦脸的“哭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心情。“哭婆”变成“笑婆”,仅仅只是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按照常理来看待问题,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感到迷惘。若我们能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烦恼。
这里还有一则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打破常规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在吃苹果的时候,一般都会按照常规从上往下纵向切开来吃。而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切苹果的时候,不听父母的劝告,直接将苹果从中间横向切开了。切完后,小女孩睁大了双眼,很兴奋地叫道:“苹果里面有星星,苹果里面有星星!”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收获就不一样,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要想人生色彩斑斓,就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世界的美。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你就会发现,世界的样子取决于你凝望它的角度。
爱迪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爱迪生在发明灯丝时,进行了一万多次实验。由于灯丝材料的问题,实验屡屡遭遇失败,但是实验的失败没能减弱爱迪生对科学的热爱。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他仍旧不停地做实验。人们很好奇地问爱迪生:都已经失败几千次了,究竟什么让你能够继续研究下去?这时,爱迪生非常自豪地说道:“谁说我失败了?我做了这么多次实验就没有失败过。在几千次的实验中,我发现了几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这难道不算成功吗?”听完爱迪生的这番言论,这些人都哑口无言,同时对他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