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菜根谭的心理平衡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迷茫惶恐,最看不开苦与乐(5)

很多年过去了,小女孩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美丽窈窕的姑娘,并成为小有名气的歌星。她忘不了在学校操场发生的事情,很感激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师。于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她来到学校寻找那个老师,苦苦寻找之后,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她不放弃,又找学校最年长的老师询问,这才知道那个她感激的老师,其实只是学校里的环卫工,而且最主要的是,他是个聋子,而且是天生的聋子。

这个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静静听她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师竟是个聋子!

可见,赞美能够改变一个人,这是一种言语带给人内心的力量。有时候,不经意的话语就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阿德勒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虽然此话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尊重。赞美的力量,犹如一束光,射向人们摇摆不定的内心。即使是伟人,也不会吝啬赞美别人。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出身贫民家庭,做过救生员、电影演员,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总统之一。他在自己78岁生日宴会时说:“我的母亲从小对我说,要处处说别人的好话,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所以此后我一直牢记这句话,可以说这个信条的塑造,母亲对我的帮助很大。”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访华。当他们行握手礼时,周恩来称赞尼克松:“你的握手跨越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和23年互不交往的历史……”

毛主席也是赞扬高手。他赞美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赞美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他称刘伯承元帅为“过江的猛龙”,他称陈毅元帅是个“好同志”。

如何看待一个人,甚至如何看待自己,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自己是否有肚量、胸怀广、境界高的表现。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如果事事拆人台,别人就不会记得你的好,说不定也会有人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结果可想而知。

赞美要是发自内心的,应该是由衷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客套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人们很容易区分,因为真正赞美别人的人,心中十分坦然。从一定的角度来讲,学会了赞美,其实也是学会了做人。

赞美别人,欣赏别人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如果能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自然前途似锦。一个团队,会因为赞美的声音而结合得更加紧密。要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不会赞美,处理不好和周围人的关系,无异于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铺满了绊脚石。

生活需要平和,如此才能够如静水流深;生活需要赞美,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的认同和感知。

执迷不悟,苦之源头

“人就这么一辈子”——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刻。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却最能让人警醒。它能使人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旷达。

是的,人就这么一辈子,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即使有不能化解的、不能忘怀的,不也就过这短短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能够这样想,又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如果是英雄,理解了这句话,便会建立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是学者,理解了这句话,便能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心中有爱的人,理解了这句话,便要大胆地告诉他。

《菜根谭》上说: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躯壳,我要看破宇宙间的一切,万物看破则空,这样内心就会清净,就会明白事理。这句话其实是在教育我们不要执迷不悟,要有伟大的胸怀和清醒的头脑,要学会看穿世间的琐事,更要学会看透凡尘的烦恼。

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世局如棋局,身处其中,很多人难以看透,而有的人却有着洞穿世事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来说,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才不会痛苦。

一群比丘在给孤独园中围坐着,感叹佛陀在取舍之间的超脱。当年佛陀出家正值青年,这个年纪恰是欲望之火正盛之时,但是佛陀却放弃娇妻和美满的家庭,选择了艰苦异常的修行生活,因此自然有人怀疑他的智慧和人生观。

一个比丘问佛陀:“大多数人都极力追求人间富贵,您却能够放弃,不沉溺于所拥有的一切,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佛陀微笑着说:“贪名、贪利、贪图享受都是凡夫的迷处,众生须时时心系本心,由迷转悟,才是成佛之道。”

说到这里,佛陀讲了一个故事:

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国王非常英明神武,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歌舞升平。百姓都很爱戴他,可是有一天他忽然疑惑,自己在哪里,他为了大家如此努力,那为自己做了什么?

于是他对一名侍卫说:“一旦发现我有第一根白发时,就立即告诉我。”从此,国王的头发专门让这名侍卫梳理。

刚开始,并没有什么改变。

过了很多年,这名侍卫终于发现了国王的白发。于是他很尽职地告诉了国王。国王于是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已经老了,前半生努力安邦治国平天下,后半生该是我追求自己人生的时候了。”

于是,国王把王位让给了儿子,并告知他一定要爱民如子,兴邦立业。

那么,国王去哪儿了?他选择了出家,消除人世间一切烦恼,在摩迦罗果园的精舍潜心修行。这是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这里的生活让他萌发出永生永世出家的想法,多年以后,由于潜心皈依,他终于超脱凡身成佛。

由此可以看出,常人做的平常之事,诱惑烦恼太多,为利益争斗,反倒为自己增添迷茫。

人为何出生?为何死去?为何要经历人世?人生有无终点,若有,又在哪里?尘世间有太多的困苦、烦恼,虚度光阴、贪生怕死、爱慕虚荣等等,这些都是佛陀放弃的东西,看上去他一无所有,实质上他得到了世界。舍小家小国,心系天下苍生,这才使得他超凡入圣。

有一个孩子脾气非常坏,常常因为忍不住脾气而伤害了许多朋友。他的爸爸没说什么,只是找了一袋子钉子给他,并告诉他只要他发脾气,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这个孩子居然在墙上钉了37根钉子。钉完钉子后,他果然不再生气。就这样日复一日,这个孩子每天钉钉子的数量都在减少。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已经没必要往墙上钉钉子了,他很高兴地去告诉爸爸。

这个时候,爸爸对他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男孩每次控制住脾气的时候,都会拔出一根钉子。直到最后,男孩对父亲说,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孩子。可是,你看看墙上那些洞,还能再消失吗?”

墙壁再也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想一想,你生气时是否也会像钉钉子一样,给他人造成无法修补的伤痛呢?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回一句“没关系”,有些伤痛注定永远在那里。

曾经看过一个话剧《你好,打劫》,故事说的是两个看起来很绅士的土匪要打劫,他们既想风度翩翩,又想穷凶极恶,还要大谈哲学。这场温文尔雅的打劫,比单纯刺激眼球的血腥场面更让人印象深刻。四个银行职员成为人质,他们和劫匪斗智斗勇,却最终不得不一步步不由自主按照劫匪设计的方向走下去,最后竟然被误认成了劫匪。在失去工作,失去社会、家庭的信任以后,拥有良好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银行职员们真当起了劫匪,而且与真的劫匪相比毫不逊色。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是执迷不悟。

每个人都有执着的地方,有的是出于自己本身,有的则是迫于环境的压力以及对别人看法的一种回应。可是无论对事业、金钱、爱情还是其他事情执着的人们,都执迷不悟地挣扎在人间炼狱中,在盲目执着中丢失了自我。

这些执迷不悟的打劫者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在共同的执迷不悟中,他们达成了共识,也成了现实冰冷车轮下的牺牲者。

佛家经常讲,一个人要破除执迷不悟,前提就是要看破。佛陀告诉世人世事无常,不会永恒存在,看破无常才能戒掉嗔念。

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出家人穿的罗汉鞋上两边有六个洞。这六个洞象征六度,其实就是为了提醒修道人要低头看得破。只有当我们看破世事的虚幻不实和人生的短暂苦空之后,才会不再有烦恼担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其实,佛教里的每一种法器都有其含义。不仅是罗汉鞋,僧衣僧帽也是,无不处处提醒修行人世事皆空。我们要看破财色名利等一切身外之物,要舍得,要放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如意自在,快乐过活。

世界上有太多人因为一时贪念毁了人生,丧了性命。就贪心而言,人们对于财富、名利这些东西的追求永无止境,很多人都绞尽脑汁去获得。若一个人对财富、名利等东西看不破,只能是囚禁了自己。

虽然我们在这里大谈执着如何让我们充满痛苦,如何去破除这种执着,但不能否认,人生在有些阶段是需要执着精神的。比如,有一个人坐火车,永远都会有座位,大家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知道火车票有时候很难买,能买到站票已经不容易了,更何谈有座?这个人微微一笑告诉大家,秘诀就是执着。如果没有座,他会执着地从车厢的这头走到车厢的另一头,从一个车厢走到另一个车厢,直到找到空座。原来火车上人多总是集中在某几个车厢,而其他车厢却很宽松,但有些人懒得动,更怕失去目前站的地方。而这个人的执着却让他找到了空座。这里的执着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不能缺乏积极的态度。

那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执着呢?

那就得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真正可怕的事情,包括执着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执着而执着,不懂得什么时候该执着,什么时候不该执着,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地执着,这才是人生最痛苦的地方。

在一个大山深处,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寺庙。一天,这个寺庙来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对寺里的师父说:“师父啊,我想出家。”

师父就问:“你为什么想出家啊?”

这个年轻人说:“我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执着,什么时候该放弃,结果常常陷入犹豫不决的矛盾中,常常做错事,又因此后悔。我不愿再后悔,所以想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