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敢骗你:FBI教你一分钟识破谎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FBI说:一切从心开始(2)

没多久,这匹马就由于吃得太好、缺乏运动而得肥胖症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为了表达对这匹马的宠爱,他决定以大夫之礼厚葬这匹马。

这实在是一件荒唐的事情!群臣听说后无不痛心疾首,对待一匹马的礼遇竟然高过了人!这对大家来说是尊严扫地的事情,于是群臣纷纷反对,一些忠直之士甚至以死相谏。可是楚庄王所有心思都在死去的宝马身上,臣子们越是反对,他越是固执己见。

这时从大殿门口传来号啕大哭的声音。吓了众人一跳,楚庄王问左右:“是谁在外面大哭啊?”

左右出去一看,回话说:“是侍臣优孟。”

于是楚庄王将优孟传进殿内,问优孟:“你怎么了?在外面哭得那么伤心。”

优孟哽咽不止,边擦眼泪边说道:“大王心爱的马死了,我比大王还要伤心。我们楚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也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大王要将心爱的马风风光光地下葬,并且要以大夫之礼厚葬,这没什么过分的。照我看,这样的规格还是低了一些,那可是大王最爱的汗血宝马呀。”

优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臣请大王把这匹宝马以国君之礼厚葬,赐给它玉雕棺材,还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来这里为宝马负土筑坟。此外,还要通知邻国前来吊唁,也好让全天下的人知道大王您爱马比爱人还要情深,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哗然,楚庄王已经够荒唐的了,这优孟还来瞎掺和。一时间,大家指责起优孟来。

只有楚庄王默不作声,优孟话里有话,他听得很明白。过了一会儿,他轻声说:“我要以大夫之礼葬马确实有些不合适,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我的话既然已经说出了,怎能反悔呢?”

优孟不失时机地答道:“臣请大王将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分给群臣饱餐,让大家永远记得大王的宝马。然后把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它在九泉之下也会安心的。”

就这样,优孟先发制人阻止了楚庄王的荒唐行为。可是为什么在群臣之中,只有优孟能够劝服楚庄王呢?

优孟服侍楚庄王多年,了解楚庄王的脾气秉性,他知道楚庄王是个爱面子且刚愎自用的人,当楚庄王已经做出决定的时候,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的声音,所以这件事情就不能用“大王,这样使不得”之类的话来阻止。不如先顺着他的意思来,不但要顺着他,还要将这个事情抬到一定的高度,让楚庄王自己都觉得这么做简直太荒谬了,于是自己改变了主意。

优孟太了解楚庄王的弱点了,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联合抗曹

三国时候,刘备兵败逃亡,曹操在后面穷追不舍。刘备知道仅凭自己的实力,就算拼死杀敌,也未必能留个全尸,更不用说反败为胜了。想要扭转这个败局,只能和东吴孙权联合抗曹。

当时的局面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都在等着另外两方打起来,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同时也都在防着另外两方联合起来,以免自己惨遭兼并。

于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去东吴劝说孙权。

诸葛亮很清楚孙权这个人,他年少气盛,自尊心强,而且很有抱负,一心要振兴东吴。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诸葛亮决定从这里下手。

诸葛亮到了东吴,拜见孙权,并对他说:“眼下曹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您光有英雄气概,想来是不够的,再加上我军已经败退,现在就剩您和曹操对垒了。曹军人多势众,要是没有足够兵力与之对抗,我想您还是干脆投降算了。”

这些话戳到了孙权的痛处,孙权反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们为何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回答说:“我主刘备乃汉室后裔,具英雄之姿,就算目前境况这般困难,仍有壮士慕名而来。对抗曹操,那是天命所归,岂有降于他的道理?”

孙权一听,心里暗想:“你主是大英雄,誓死不降曹,难道我就是个贪生怕死的人?”

诸葛亮早已看穿孙权的心思,他接着说:“曹操这次追击我们,一夜跑了三百里,已经没有力气了。我们若是被曹操剿灭,他都不用回去,转个身就会来针对你们。到那个时候,您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吗?可能您会想,您和曹操一直井水不犯河水,他打刘备,不关您的事情。但您了解曹操吗?他那雄霸天下的野心您真的丝毫没有看出来吗?我们死了,您的活路有多少?”

这些话扑灭了孙权心中最后的希望。事实上,对于这件事情,他的确是抱有侥幸心理的。曹操害怕他和刘备联合而差遣过使者来告诉他,请他不要帮助刘备去对抗自己,刘备一灭,天下就是他们两个的了。到时候,南北分水而治,互不侵犯,岂不美哉。可惜诸葛亮一语道破事实,的确,曹操在消灭刘备之后,真的会跟自己和平共处吗?其实孙权并不相信。

诸葛亮看着孙权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知道时机已到,于是接着说:“曹军虽然人多,但他们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如果您愿意和我们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我们就算以不及曹军十分之一的兵力也能取胜。”诸葛亮又巧妙地恭维孙权,说他是当世英雄,他的哥哥孙策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孙权半点不比孙策差,而且比孙策更聪慧,更有国君之气势。刘备也是乱世之英雄,如今英雄与英雄的联合,才是众望所归啊。

对于这番劝说与恭维,孙权很受用,虽然心里有些忐忑,但他答应了与刘备联合抗曹。等到诸葛亮走后,孙权手下的谋臣都劝说孙权不要趟这个浑水,如今刘备已是强弩之末,就让曹操和他斗到底,东吴在一旁看着就好了,为什么要损失兵力去帮刘备呢?

可是孙权想到自己既然已经答应了诸葛亮,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出尔反尔,不是大丈夫所为。

这一点是诸葛亮早就料到的,他知道孙权手下的人会极力反对,他也知道孙权是个明事理而且说一不二的人,所以从孙权那里离开后,就放心地去喝茶了。

正是两家联合,最终将曹操击败,阻止了他席卷南方、统一天下的步伐。

诸葛亮抓住了孙权的弱点,先发制人,才使得孙刘联盟得以结成。

那么弱点究竟是什么?

弱点其实很广泛,我们可以理解为触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喜好、怨愤、创伤等,这些都是人可以突破的软肋。当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时,眼神会变得柔和起来;当我们的对手看见我们眼中出现这种柔和的眼神时,就会窥到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对那个人的喜爱,就是我们的弱点。

真诚度,决定交往的尺度

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先考察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再确定与这个人交往的尺度。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反常理,就是矫情,矫情则必假,这样的人往往另有图谋。

疏远这些人

春秋时期,管仲是齐国国君齐桓公最仰仗,也是最信任的人,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齐桓公的霸业最终得成,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管仲。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这个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人病重,快要死了,齐桓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去和他告别。

病榻前,齐桓公问管仲:“仲父,在你之后,大臣中谁可以做国相?”

管仲虚弱地对齐桓公说:“大王,知臣莫若君,不过我现在命在旦夕,有些话要向您交代。我死之后,朝中的易牙、竖刁、常之巫以及卫公子开方您一定要疏远开来。”

这四个人都颇受齐桓公宠爱,管仲此话,让齐桓公大惑不解。

管仲继续说:“这几个人都是奸佞之人,恐怕在我死后,他们会对大王不利。”

齐桓公问:“不会吧,易牙为了让我知道婴儿肉是什么滋味,把他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煮熟给我吃,这样的人难道不忠心吗?”

管仲答:“但凡是人,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个易牙连自己最亲的孩子都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呢?”

齐桓公又问:“那竖刁呢?为了能近身侍奉我,他把自己给阉割了,这样的人难道不忠心吗?”

管仲答:“但凡是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大王呢?”

齐桓公接着再问:“常之巫能够卜算生死,祛病除灾,我留着他总不是坏事吧?”

管仲答:“生死有命,这是天定,不是常之巫能说了算的。如果大王不固守常道,偏偏相信邪说,那么他肯定会因此而骄纵,最后变得无所不为。”

齐桓公最后又问:“那卫公子开方呢,他跟随我15年,就连他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该算忠诚了吧?”

管仲答:“人没有不爱惜、不尊重自己父亲的,这是人之常情,他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大王呢?”

齐桓公叹了口气,说:“好吧,寡人听仲父的就是了。”

后悔莫及

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把这四个人赶走了。可是,没有了管仲扶持的齐桓公在政事上显得吃力,再加上这四个能让他开心、能给他安慰的人又不在身边,齐桓公感到很孤独。不久他又把这四个人召了回来。这些人受到重用,逐渐专权。

没过多久开心日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病了。据说能祛病除灾的常之巫放出谣言,说自己卜算到齐桓公死的日子。之后,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一同作乱,关上宫门,筑起高墙,任何人不得入内,就这样断绝了宫中和外面的联系。可怜的齐桓公躺在病榻上,连口水都没有人端给他。临死之前,齐桓公讨要水喝,只有一宫女冒死爬进去送水。

齐桓公多宠姬,儿子也很多,这为齐国内乱埋下了隐患。在齐桓公病重的日子里,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诡、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夺国君之位。

这一年的冬天,齐桓公在疾病与饥饿的双重折磨下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悔恨交加,长叹了一声,说道:“仲父真的是见识深远哪!”

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就开始兴兵互相攻伐,齐国国内一片混乱。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国国君无诡才将齐桓公收殓。

可怜齐桓公一世英名,到了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坑害他的这四个人偏偏是他晚年最依赖的四个人,管仲明明提醒他这四个人的忠心有假,可他还是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和他们走得那么近,导致最后的惨剧。

作为一国之君,齐桓公手下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当中也有真正忠诚的,也有矫情伪装的,辨明他们的真诚度,然后亲贤臣、远小人是必需的。因为小人就算不祸国殃民,也可能蛊惑人心。

齐桓公为什么最初照管仲的意思做了,之后却把这几个人召回来了呢?因为当他拥有了权势和地位,并且拥有的时间长了之后,就很容易失去警觉,觉得那些恭维的话越来越顺耳,而别人的逢迎也就越来越理所当然,离开了这些逢迎和恭维,就浑身不舒服,最终被奸人所害。

我们与人交往,也需要识人。辨别哪些人可以多亲近一些,以诚相待;哪些人是那种唯恐天下不乱,凡事恨人有笑人无的,这种人就应该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后一种人就算他不会来坑害你,他的行为和作风也可能影响到你。

不要低估对方的智慧

以为自己很聪明,自视甚高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聪明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很多聪明的人却在竞争中失败,原因是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的聪明,却忽略了对方的智慧。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抬着骄傲的头,根本不去观察对方的能耐,这样导致的惨败的确无话可说。

得寸进尺的东胡人

秦朝末年,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匈奴发生内乱,头曼单于被自己的儿子冒顿射杀,冒顿当上了匈奴的单于。

与匈奴邻近的东胡非常强大,东胡人见匈奴内部已经乱了阵脚,便借机挑衅勒索。东胡王派遣使者来到匈奴,向冒顿索求头曼单于在世时骑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纷纷指责东胡,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白白给他们。”然而冒顿似乎并不生气,他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人,还安慰大臣们说:“不能因为一匹马伤了与邻国的和气吧。”

东胡人觉得冒顿很怕他们,不久,他们又派使者对冒顿说,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就此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气愤不已,都说:“东胡太无礼了,竟然要求娶阏氏!我们应该去攻打他们。”冒顿说:“怎么能为一个妇人得罪了邻国呢?”于是把自己喜欢的一个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人先是要千里马,后来又要宠姬,冒顿都满足了。这下子,所有人都觉得冒顿软弱可欺,甚至有些痴傻,否则常人怎么可能如此受气,还能够忍气吞声呢?从此,东胡人根本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东胡王更加肆无忌惮,乘机向匈奴的边境进军。

匈奴并不懦弱

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块方圆一千多里的荒废土地,没有人居住,两国在这块地的两边修建哨所。东胡王派人到匈奴去,要求冒顿以此地相赠。冒顿召集群臣,征求大家的意见。群臣对冒顿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之前那些无理的要求冒顿都答应了,这次要一片荒原,他肯定会为了求和不肯拒绝吧。于是有大臣说:“反正这是一块空地,给不给他们都行。”冒顿大怒说:“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这块地就算是片荒原,也是我匈奴的领土,怎么能随便将领地让给别人呢?”他处死了那些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随后暗地里调兵遣将,准备发兵攻打东胡。

匈奴将士都受够了东胡的气,这次看冒顿单于终于不再退让,人人奋勇当先,大军气势锐不可当。由于冒顿之前表现出的“妥协退让”使东胡人一开始很轻视他,没有对他加以防备。结果冒顿带领匈奴军队大败东胡,将东胡的土地、百姓和牲畜财产都收归己有,而东胡王也死在了战乱之中。

起初,东胡的势力强于匈奴,冒顿也知道这个局面,所以他假意蒙蔽东胡,让自己显得软弱无用,更没有统领一个部族的能力,让东胡人放松警惕,直至东胡人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然后,在东胡人最放松、最得意的时候,冒顿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击败了强势的东胡。

东胡之所以会惨败,不在于他们国力不强盛,也不在于他们兵不多、将不够,相反,他们实力强大。被灭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太过低估匈奴人的智慧,将冒顿的韬光养晦当成软弱无能,最后败在匈奴手里。

冒顿征服东胡回来以后,又攻打月氏国并获胜,之后向南兼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并收复了秦朝时蒙恬镇守的匈奴土地。匈奴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力量也逐渐增强。当时中原地区正是刘邦和项羽对垒之时,无暇顾及匈奴,于是在冒顿带领下的匈奴在这段时间变得非常强大。

到吴国当人质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一帮死士向吴军挑战,他们排成三行冲进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这情景把吴军都震住了,越王勾践趁着吴军没有缓过神的时候发动了袭击,吴军大败,阖闾重伤。

阖闾临死的时候,让伍子胥推荐继承人。伍子胥认为夫差堪当大任,于是吴国的大权在阖闾死后就交到了夫差手上。阖闾咽气之前,对夫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勿忘越国”,意思是让夫差雪耻。

公元前493年,勾践听说夫差在勤加练兵,要报复自己,于是他打算先发制人,在吴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去进攻。谋臣范蠡阻止勾践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情,使用凶器,亲身参与最下等的事情,必定会失败的。”

勾践主意已定,不听范蠡劝告,执意举兵攻吴。

夫差听到消息后,动用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阻击越军,最后在夫椒大败勾践。勾践最终只剩下不到5000人,退守会稽山。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