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情感机器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不真的凭我的眼睛来爱你,
在你身上我看见了千处错误;
但我的心却爱着眼睛所轻视的。
——莎士比亚
坠入爱河,本美妙无比,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可能要惊醒无数“梦中人”了。为什么体验如此美好,现实却如此残酷?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自动忽略那“千处错误”,而“爱着眼睛所轻视的”?
事实上是,我们的大脑很容易会欺骗我们自己。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对人类思维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类大脑包含复杂的机器装置,并由众多“资源”(resource)组成,而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的转变,都是因为在激活一些资源的同时会关闭另外一些资源,这改变了大脑的运行方式。所以,愤怒用攻击代替了谨慎,用敌意代替了同情。
而这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情感机器”的关键所在。
1956年,明斯基与约翰·麦卡锡一起发起并组织了达特茅斯会议,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而这场会议也成了人工智能的起点。期间,人工智能经历了两次上升、两次寒冬,终于在今日迸发出了野蛮生长的态势。而明斯基,在这段历史中一直是一位闪耀着耀眼光彩的杰出的人工智能权威,是当之无愧的人工智能之父。
随着历史车轮的迈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能机器时代:工业机器人开始替代很多高重复性的人类劳动,甚至进入极端环境实施救援工作;轮式机器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人类排除在外、实现交通零事故的目标将指日可待;被植入云端“大脑”的家庭机器人能听得懂人说的话,陪护机器人开始成为老人、儿童的新伙伴,陪他们度过了或孤独或患病的那些难熬的日子;而世界第一家机器人酒店也在日本开业,从前台到后勤的工作岗位全由机器人担任……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如果机器能够模拟人脑,具备意识、思维、自我观念等人类特质,会作出决断,是不是人类就能在无人驾驶和医疗这些关键领域实现质的飞跃?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那么,大脑要进行何种变化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机器应该如何演化,才能让它们具备人类的常识、常识性思考与反思能力?
在《情感机器》这本书中,明斯基为我们研究更高阶的人工智能——情感机器,提供了一幅详尽的路线图。他指出,情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在洞悉思维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思维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塑造未来机器的6大维度——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揭示了人与机器根本性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独一无二、足智多谋的原因,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
毫无疑问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各国的研究者都将努力致力于更高阶人工智能的领域,但正如明斯基所言:只有当这些机器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掩盖自己的种种缺点后,我们发明的系统才不会出现新的缺点。
情感机器,这一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答案,还将让人类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