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交场合的小动作(1)
社交活动中,语言的沟通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试图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得体、更传神,不过,在很多时候,一句小小的、不合时宜的口头禅,会不经意地抹黑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在别人的印象中一落千丈。
赶紧行动起来,找出那些被我们无意中说出口的、让人讨厌的“黑暗系”口头禅吧!
口头禅20:那又怎么了
——为人比较叛逆,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喜欢去做
现场情景
李丽喜欢在工作的时间穿一些奇装异服。虽然公司有规定,上班时须着正装,但是李丽却置若罔闻。
老王看他一次又一次地踏进雷区,就提醒她说:“你的这种衣服,不适合在工作时间穿。”
李丽却总是满不在乎地说:“那又怎么了?”
一句话的产生
喜欢说“那又怎么了”的人,属于比较叛逆的一类人。他们渴望与众不同,于是便处处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标榜自己的独一无二。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能激起这类人的兴趣。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心理。
当年,土豆被法国人称为“鬼苹果”,当地的农民都不愿引种这种“可怕”的农作物。著名法国农学家帕尔曼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他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了土豆,并且派遣了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夜晚的时候,卫队故意撤走了。结果,农民们都悄悄地来挖土豆,并引种到自己的田里。没过了多长时间,土豆就在法国推广开了。
逆反心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说,某些电影、书籍,越是被禁止就越火爆。人们将这种心理称之为禁果逆反心理。
禁果逆反心理
禁果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别人的要求故意采取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天神宙斯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把魔盒交给潘多拉时,宙斯叮嘱她:千万不要打开这个盒子。但是,宙斯的这番告诫,反而激起了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于是,她不顾神的禁止,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人类有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起人的各种推测和假设,这时候,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人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往往会冲破禁忌,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
改善贴士
好奇心强的人,可能是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这种人可能有不迷信、不盲从、求知欲强的优点,但是也非常容易走弯路。
要想避免毫无节制的禁果心理,就要学会借鉴别人的意见,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能够听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懂得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那么即便是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也是有益无害的。
口头禅21:我讨厌别人(迟到、撒谎……)
——这样的人容易片面地评价别人
现场情景
刘敏是个大龄单身女青年,待字闺中好多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最近,她的朋友莉莉给她介绍了一个男孩子,他们约好了在酒吧见面。
约会过后,莉莉问刘敏:“感觉咋样?”
“不咋样!”
“为什么啊?”
“我讨厌穿牛仔裤的男生。”刘敏如是说。
莉莉感觉非常不可思议,怎么仅仅就凭这么一个小细节就完全否认一个人呢?
一句话的产生
有些人,之所以喜欢说“我讨厌别人……”并且仅仅因为别人的一个疏漏,就将别人完全否认,是因为他们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客观地去认识,完全根据个人的好恶去评价他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他人的其他品质。当然,在大部分时候,这种推论是不成立的。
对于这种人而言,如果他们认为对方是好的,那么就什么都好,完全看不到缺点。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对方是坏的,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缺点,也会被他们全盘否认。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晕轮效应。
轮晕效应
所谓的晕轮效应,又叫做“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在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就好像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难以消散的巨大光圈。
在生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有时候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如此一来,就很难再真正认识一个人了。而那些动不动就说“我讨厌别人……”的人,往往是特别在意第一印象的人,因此,他们对人的认识也常常是仅停留在表面。
晕轮效应最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心理学家戴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志愿者看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则显得比较平凡。然后,他让志愿者根据自己自己的第一印象去猜测照片中人物的性格。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从认知的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个别特征,但是却要对事物做出整体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是非常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改善贴士
在人的一生之中,不仅仅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要正确看待他人。如何正确地看待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对生活的态度。
认识别人的关键在于客观。不能仅凭自己的一时好恶就去武断地给一个人“定性”。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涵,要真正看清一个人,需要时间、需要接触,切不可轻易盖棺定论。
口头禅22:我也是/我也去/我也要
——依赖性很强,急需被认可
现场情景
小张似乎总是没有什么主见,总喜欢说“我也……”这样的话。
几个朋友想要去踏青,聚在一起商量具体到哪儿去。
一个朋友说:“我觉得去西山比较好。”
小张说:“我也觉得是。”
另一个朋友说:“要不咱们还是去东郊吧?”
小张说:“嗯,我也觉得那里不错。”
最后大家都讽刺小张是个墙头草,没啥主见。
一句话的产生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了一个人格调查后,拿出两份结果,让人们判断哪一份才是自己的。这两份结果,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真实结果,另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结果,绝大多数参加者都认为平均结果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失去主见,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自己的意见。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随大流”。
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测试人群中,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由此可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一种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越强的人,就越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在生活中,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来讲意味着“稳妥、不用负责”。但由于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没有自己的主见,则是非常不可取的,就属于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了,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心理。
改善贴士
要避免从众心理,首先要学会面对自己。
有一道测验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她的第一反应是捂住哪里呢?答案是捂住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不愿面对自己的典型案例。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就一定会盲目地服从于他人。所以,告别盲从心态的第一个关键,就在于面对自己。
其次,是培养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人之所以会盲从他人,是因为自身缺乏判断力,不能够明辨是非,混混沌沌的,只好服从于大多数了。
要想改变盲从,就应该凡事都先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想,不要人云亦云,也别想当然。如此一来,自然就不会盲从了。
口头禅23:满嘴脏话,习惯辱骂他人
——为了炫耀权力,其实自己是没有实力的人
现场情景
“奶奶的!”
张小海吓了一大跳。他刚进会议室的门,就听见同事曲玉萍来了这么一句,张小海赶紧问:“出什么事了?你咋开始骂人了?”
原来,是曲玉萍负责的一个实验,当初一个公司明明答应过来,但是却临时变卦不来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来换一家别的就是了,为什么要说脏话呢?”张小海安慰道。
“奶奶的,我不说脏话,不骂骂人,这口气就出不来!”曲玉萍愤恨地说。
一句话的产生
现今世界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脏话的成分,由此可见,人类似乎天生就喜欢说脏话。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没有人教他们说脏话,但是孩子们总能学会。
那么,脏话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来推断脏话的根源。这种假设被心理学界称为“语言魔力”。
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的人类,相信语言是有魔力的,可以用语言去诅咒或者是保佑某个人,后者以某种方式影响了人类的行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人类才学会了用脏话去诅咒怨恨的人。
研究表明,人们经常说脏话的时候有:
意外发生痛苦时,比如不注意被打开的门碰了一下头;遇到让人沮丧和失望的事情时,比如在前往应聘的路上,遇到了堵车。
当然,在大部分时候,人在愤怒的时候是最容易说出脏话的。
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喜欢说脏话,那么,就是不正常的了。
这样做的人,大多数都是缺乏实际地位,但却总自居人上。他们没有实力,却想炫耀权利,于是,说脏话成为他们的一种表达手段。
脏话的“运行机制”
如果想理解脏话的独特性,必须先要搞明白大脑是如何“制造出”脏话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通常来讲,左半球主要是负责语言加工和处理,而右半球则负责情绪的产生。
语言加工是大脑比较高端的一项工作,情绪和本能则相对低级。尽管脏话属于一种语言,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产生脏话的大脑区域并不是在大脑“高级”区域,而是在比较“低级”的功能区。这就意味着,脏话在很多时候和情绪与本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脏话往往会脱口而出的原因。
改善贴士
我们知道,脏话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所以,要想改正喜欢说脏话的毛病,就要挖掘它产生的根源。在现实中,很多人出口成“脏”,是因为他们把说脏话当成了一种可以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时尚,颇有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他们需要认识到,满嘴脏话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不论年纪多大,如果不能做到文明用语,就说明这个人还是不够成熟。懂得控制情绪,懂得说“对不起”,才叫做成熟。
只要认识到这个根本问题,摆脱说脏话的毛病就是时间问题了。
口头禅24:哎,我这个人就是时好时坏的……
——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情绪不够稳定、心智不够成熟
现场情景
朋友聚会上,一帮人正在兴高采烈地谈天说地。
一开始莉娜也非常积极地和大家聊天,可是过了一会儿,人们发现,她的脸突然沉了下来。大家都在想,是不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她呀,所以都变得非常小心起来,聚会的气氛瞬间也降至冰点。
终于,有人忍不住问:“莉娜,我们是不是什么地方惹你不高兴了呀?”
莉娜说:“没有啊,哎,你们不要管我,我这个人就这样,心情时好时坏的。”
一句话的产生
有的时候,我们似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刚才还好好的,瞬间心情就可能低落下来,连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自己:“哎,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时好时坏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证明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陷入到了“心理摆效应”的怪圈中。
心理摆效应
所谓的心理摆效应,是指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非常明显的两极性和不确定性。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人的情绪,不仅在短时间内呈现出非常大的波动,而且从长期来看,这种波动似乎是一个由高涨到低潮的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心理学界所说的心理摆效应。
通常来讲,心智不够成熟,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心理摆效应的表现就越是明显。
改善贴士
要想克服心理摆效应,首先要有意识地记录自己情绪起伏的状况,以确定情绪变化的周期。按照周期性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开因心理摆效应而耽误重要事项。
其次,是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你需要明白,人生不能总活在高潮,没有谁能活在诗一样的人生里。聚散、苦乐,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不能希望自己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氛围中,如果对平凡生活状态总是心存排斥,心情难免就会大起大落了。
总而言之,就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能总是奢望不平凡的际遇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奢望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失望,会让我们的心情难以平复。
口头禅25:我头疼/胃疼/难受……
——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
现场情景
小吴似乎总是在生病。
星期一刚上班,他就对同事说:“不知道咋回事儿,今天我头疼得厉害。”
到了中午,吃完饭,小吴又叨叨着说:“是不是吃坏了什么东西呀,我咋这么胃疼呢?”
过了一段时间,小吴大病一场。同事们纷纷议论说:“天天怀疑自己这里有毛病,那里有毛病,不生病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