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铸就信任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说过: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追随者,且要获得他们的信任。因此,毋庸置疑,一个领导者的至高素养便是诚信。没有它,就没有真正的成功,无论是在公路养护班、足球队、军队,还是在企业中都是如此。如果同事发现他品行不正、缺乏表率作用,他也同样不会是成功的领导者。因此,真正的领导者最需要的是,诚信和远大的目标。
一位荷兰管理学专家,皮特·布鲁因(Peter Bruyn)认为,权威并不意味着老板拥有比下属更多的权力,而应该是一种影响下属,使下属认同、接受这种权力的能力。他将此称之为一种“交易”:只要领导者以一种下属能接受的领导方式领导他们,那么下属自然也会以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作为回馈。那么,布鲁因的理论精辟之处是什么呢?很简单,即管理者必须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信誉;下属必须相信管理者能真心实意地对他们。
在很多时候,企业高层管理者都期望员工“跟随并服从”他们。通过设立新职位、颁布新规定,来杜绝背道而驰者的出现。遗憾的是,他们的权威并未奏效,未能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有问题出现时,他们总试图寻找外因,忽略内因。他们因缺乏诚信而失去权威。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每400位管理者中,只有45%的人信任其高层领导者;1/3的人并不信任他们的直接领导者。在这样一个急需诚信的时代,每个企业中的领导者都必须有所作为,来提高和改善这些数字背后的现状。
卡韦特·罗伯茨(Cavett Roberts)说过:“如果人们理解我,我便得到了他们的关注;如果人们相信我,他们便会以行动来证明。”一个真正的领导者需要的并不是办公室门上挂的头衔,而是其追随者的信任。
诚信具有很高的影响价值
爱默生(Raplh Waldo Emerson)说过:“每个伟大的组织机构都犹如一个被拉长的人的影子。领导者的品格决定了组织机构的品质。”这与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的观点极其相似:“人们的思想要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改变,而不是靠争执。”眼观为实,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根据对1300名企业高管的相关调查得知,诚信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品质。在提高管理者效率的16项品格中,71%的人都会把诚信列在首位。
可悲的是,诚信的影响价值已在社会中逐渐淡出。R.C.史普罗(R.C.Sproul)在其著作《对异议的回复》(Objections Answered)中,讲述了一个在德国生活多年的犹太小伙子,因为看到父亲主张家庭生活要以他们信仰的宗教实践为中心,并虔诚地带着他们去犹太教会堂,而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
然而,在他年少时,家庭被迫搬到了德国的另一个城镇。这个镇上的人只信奉基督路德教,镇上并没有犹太教会堂。有一天,父亲决定整个家庭摒弃犹太教传统,加入基督路德教。当家里人震惊地问及原因时,父亲解释道:“这样有利于我的事业发展和前途。”这令这个小伙子困惑不已,不知所措。深深的失望很快让他勃然大怒,并且感觉有一种强烈的痛苦折磨着他的生活。
随后,他便离开德国去了英国学习。每天穿行在大英博物馆的他,一直在为新书创作、构思,书中介绍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设想改造这个世界的举动。他认为宗教就是“麻醉大众的鸦片”,并承诺没有上帝,跟着他进行阶级斗争定能使生活改头换面。他的想法道出了几乎世界一半人民的心声。他就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由于父亲对他价值观的扭曲和颠覆,致使他对整个20世纪的历史影响深远。
诚信促使高标准
领导者应具有比其追随者更高的标准。这一观点和多数人关于领导力的想法相异。在这个一路由特权保驾护航而不断攀向成功的社会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其中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真正的领导者即使舍弃一切,都不应放弃责任感。小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 Jr.)曾说过:“我相信,与每一次的机遇、义务和财富一样,所有的权利背后都暗含着一种责任。”下图会说明这一原理。
很多人都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却对应承担的责任视而不见。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L.Evans)在其著作《开放之路》(An Open Road)中写道:
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人是最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人一旦交给他任务,不仅能认真有效地完成,还能落实到每个细节;反之,如果一项工作在完成一半时,总是反复检查、修改,不断验证,那么很显然此人工作并不称职。
汤姆·罗宾斯(Tom Robbins)曾说:“切勿让自己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不允许我们被击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趋势,将个人道德责任的缺失归结为身处的社会环境,使自己免除责任,但却要以出卖灵魂为代价。谁知品行上的瑕疵才是我们真正的局限所在。”所以,当领导者的品行低劣时,他们做人做事的标准也会江河日下。
诚信带来的不仅是形象,更是坚实的信誉
外在形象是他人对我们的印象,而诚信是我们该有的本真。两位老妇人在一处拥挤的英国乡村墓地附近散步时,看到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一位政治家,一位诚实之人,长眠于此。”
其中一位妇人对另一位说道:“哦,天哪,这太糟糕了!他们竟然将两个人放到了同一块墓地里!”
我们所有人都认识些表里不一的人。不幸的是,他们中很多人直到“功败垂成”时,还对自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实浑然不觉。即使是那些自认为了解他们的好友也会非常吃惊。
在中国古代,人们建造了坚如磐石、牢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然而就在长城建好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仰坐其中、安心享乐时,却遭受了外敌的三次入侵。每次侵袭者取胜都不是因为攻克了城墙,而是因为他们贿赂守城官兵后,不动声色地进入了城内。这便是古代中国人“忙于砌墙,疏于德行”的事例。
回答以下问题,你的答案将决定你是否注重外在形象、忽略内在修养。
相容性: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表里如一吗?
选择权:当面临对自己更有利的境地时,你会做出对他人也有益的决定吗?
赞扬:他人为你的成功做出努力和贡献时,你会毫不迟疑地认同吗?
托马斯·麦考利(Thomas Macauley)曾说:“考量一个人真正的品行,就是要看他在四周无人时会做些什么。”生活就像一把老虎钳,有时让我们痛苦不堪。有压力时,人们的真实面目则会原形毕露。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本就没有的东西。虽然外在形象能承诺很多,但始终无法兑现。但诚信则永远不会令人失望。
诚信意味着在领导他人之前,自己必须是诚信之人
比起并不真实的自己,我们更无法带领他人走得更远。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关注在过程中寻求捷径后带来的结果。然而一旦涉及诚信,从来都没有任何捷径。因为到最后,事实总会水落石出。
最近,就美国一些大型企业的品质管理问题,听到了一位咨询顾问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对话。他说:“在品质管理上,我们从不担心最终的产品,只在乎过程。只要过程准确无误,那么结果自然会有保证。”对于诚信也是如此,良好的品行才能保证信誉。
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美国人才震惊地发现质量控制部门早已警告过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航天飞机并未完全具备升空的条件。但和很多领导者一样,相关部门人员不顾其他,执意要求航天飞机升空,结果导致“挑战者号”的坠落。
我想起了篮球教练,唐·内夫(Don Neff)对我们球队特别强调的话:“赛场上打球要和你们平时训练时一样。”如果我们不遵从这一点,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领导者若做不到这一点,也会丧失信誉。
诚信不仅使领导者有些小聪明,更有助于提升可信度
我曾经和联邦快递首席行政总监弗雷德·史密斯共进晚餐,这个充满智慧的商人与我分享了聪明之人和可靠之人的差异所在。他说头脑灵活的那些领导者不可能永远强盛。他的话让我忆起了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聚在教堂讨论重要事宜的牧师们说过的一段话:
高效领导者的最终要求应是赢得信任,否则就不会再有其追随者……所谓领导者就是有人愿追随你、信赖你,但信任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同意。领导者要对他所说的话负责,也就是对一种非常传统的所谓的“诚信”坚信不疑。
领导者的行为和其所宣扬的信仰必须一致,或至少能相互对应。高效领导者——这也是先辈所遗留下的智慧——并不是以头脑的聪明为前提,而是要言行一致。
诚信的领导者不必将此公之于世。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问心无愧。同样,无论一个管理者是多么有能力、多么称职,其伪善、虚伪也不可能被掩盖。
赢得同事的善意和尊重的唯一方法便是坦诚相待。没有人能永远愚弄他人。最终,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识破,露出本来面目。
安·兰德斯(Ann Landers)说过:“诚信之人都期待拥有他人的信任。他们知道时间会为他们明证,也愿为此等待。”
诚信得来不易
诚信并非每个人生活的必备条件。它是自我修养、自信自律的结果,是生活中方方面面坚持不懈地保持诚实。不幸的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品格的力量却非常稀罕,也几乎没有了诚信的楷模,而我们的文化也无法再造就出时代的英雄和道德模范。我们身在一个模仿的国度,但真正值得模仿的领导者却寥寥无几。
诚信的含义已被侵蚀。不管是在好莱坞、华尔街,还是在商业街提及这个词,你所能看到的只有茫然相视。对很多美国人而言,“诚信”也只会让他们联想到假正经或目光短浅等词语。在这样一个连事实都被操纵的时代,基本的道德标准一夜间便被击碎在地。
或许诚信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对立的。包罗万象的生活哲学引领着的文化下只剩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且其中的物质渴求已取代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思想。
当我们出卖他人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赫斯特(Hester H.Chomondelay)在他的短诗《犹大》(Judas)中也强调了这一真理。
如古老谚语中所言,
人们总是自食恶果。
为30枚银币,犹大出卖的是自己,
而不是耶稣。
比利·格雷厄姆曾说:“诚信犹如黏合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鉴于此,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地守护诚信,使其完整无缺。
“一个人失去财富,无关紧要;失去健康,便没有了身体之本;然而失去诚信,则会一无所有,孑然一身。”
若要将你的生活构建在诚信的基础之上,不妨视埃德加·格斯特(Edgar Guest)的诗作《我对自己真实吗》(Am I True to Myself?)为一面镜子来反照自己当前的行为。
我不能再坐享其成,
所以是时候让自己幡然醒悟。
时光飞逝,我期待证明自己的成长,
在目光中看到坚定正直的自己。
不愿在日薄西山之时,
看到孤立无助的自己。
置若枉然,
不愿靠在闭室辗转反侧,
自欺欺人。
以为世人戳穿不了真实的自己,
在虚假中盛装粉饰
并非我愿。
我只要抬头挺胸,
赢得尊重,
即使在名利之争中也能够爱护自己,
而非随波逐流,虚张声势。
我不再愚弄自己,
愚弄众人,
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始终自尊、自重、良心永存。
接下来,做一个有关约瑟夫·贝利(Joseph Bailey)的“导师的试验”。他曾问过30多位高层管理者对领导是否诚实,随后发现所有领导者都是直接得益于导师的教诲。爱默生说过:“我们终其一生所渴求的就是有伯乐这样的人能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为我们指引,助我们一臂之力。”一旦这样的人出现时,我们需要时时反省自己:“我是否完全地学有所用呢?”若在此过程中弄虚作假,则是对导师和自己的伤害和辜负。
最后,再做一个“大众试验”。问问自己:“对追随者是否真诚?”作为领导者,我们要心知肚明,错误的决策不仅对自身不利,而且也会影响周围追随你的人。然而,不当动机导致的错误决策则截然不同。在领导力登至顶峰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传授自己所学所知的同时,也在重复着真实的自我。诚信是积于内心的修养。
在其追随者面前,詹姆斯·库泽斯(James M.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 Z.Posner)是“可信赖模范”的鼓吹者,他们在《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The Leadership Challenge)一书中,共同阐述道,对于领导者而言,追随者最期待的四种品质是:诚实、能干、愿景和激情。
将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也是你长期膜拜的一种信念和原则,是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信仰。那么,试问你坚持的信念又是什么?
问问与你熟悉的人,在他们看来,你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哪些方面互相矛盾、言行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