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互联网+协同制造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指导意见》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转型过程中,制造企业要制定个性化定制产品策略,对协同设计作战略思考,做好协同供应链管理,并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协同生产和协同服务。
互联网+”是制造业转型必然路径
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的“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许多大型的传统企业早已开始试水,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因为“互联网+”势不可挡,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路径。在这方面,家电制造业成为“互联网+”最近的入口,因此,下面我们以家电制造业来说明这个问题。
●家电制造业成为“互联网+”最近的入口
在“互联网+”的热效应下,金融、医疗等纷纷开始融入其中,发挥独特优势。对于家电制造业来说,其实与互联网融合的这些行业中,它是最接地气的。“互联网+”制造业是众望所归,毕竟互联网化不是要革命,让传统企业恐惧,而是一种帮助传统制造辅助升级的工具。融合后,“高大上”的智能家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本冰冷的家电开始变得有感情了,能与人沟通了,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用手机通过软件就能实现家联网的控制,比如回家前通过手机打开空调,做上米饭,到家进门时,门会自动打开,灯自动亮,窗帘自动关闭,厨房的饭也已做好。若不想动,还能用智能炒锅做好菜,完全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这些可以根据自身习惯、需求,通过系统软件更改操作,个性化定制,家电显然成为一个随时为自己服务的“助手”。家电制造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通过手机APP连接,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及时做出反馈,实现了智能控制。家电制造业积极迎合互联网,通过数据收集、挖掘、分析和整合资源,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家电制造业虽然反应慢一些,但是却是“互联网+”的最近入口,一进入领域,就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使得家电制造业快速升级,成为传统制造业中最瞩目的焦点。
美的与阿里合作,签下110亿元大单,在网络建设、智能云平台、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互联网+”制造业深度范本;京东与家电制作业自建的专卖店合作,通过拓宽家电销售渠道,完善物流配送渠道,改善了家电零售渠道,助推家电行业发展;海尔强势出招,对内实现智慧家庭,通过U+平台为用户提供定制生活入口,对外连接互联工厂,建立模块商资源平台,实现全球物联网,满足用户多方需求。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大型家电企业已与“互联网+”融合,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商业模式,成为家电行业的领头羊,这有助于带动中国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发展。
●家电制造业携手“互联网+”向工业4.0迈进
工业4.0是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传统的行业将消失,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提出要让制造业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个机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建立完整体系的制造业。在一场制造业升级的国家战略下,美国提出重返制造业,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用互联网来承担制造业的任务,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用“互联网+”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互联网成为制造业的“救世主”,家电制造业更是如此,直接关乎未来的存亡。
在“互联网+”不断发酵的趋势下,德国与中国展开合作,德国借助中国广大的互联网消费市场实现工业4.0,中国借助德国打开德国和欧洲市场,重点都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让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为双方的制造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机会,对于家电制造业来说,更是一次翻身的机会。需要深度与互联网融合,收集大数据快速做出分析,改变信息与数据的不对称;改善产品和服务,转换角度,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极致体验,满足消费者多方需求,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到位,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当前“互联网+”大行其道的趋势,家电制造业还是要继续做好新品研发、生产制造,解决营销、批发和物流的问题,及时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企业自身能力。同时,加快自身转型,从里面开始改变,强硬自身能力,面对外界的强势冲击时,才有面对的底气,才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与传统行业相加,开个网店、网站和微信,而是通过网络收集大数据、挖掘、分析和整合资源,加入智能感应能力,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传统行业,提高效率。
虽然“互联网+”成为时下的趋势,工业4.0也是未来的制造业发展方向,面对这样的情形,家电制造业发展显得有些举步维艰,但是这也是一种推动力。现在看似“互联网+”概念火热,表面上看起来能促进制造业转型,但是要重点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上。尤其是现在国家按照《中国制造2025》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家电制造业要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在为家电智能化方向迈进时,不要沾沾自喜,更是要耐心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及时收集大数据做出分析,以便生产更优更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行业不断发展,真正地向工业4.0迈进。
●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家电制造业率先实施“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出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互联网思维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也适用于传统制造业乃至任何行业和领域。目前国内转型较成功的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以互联网思维实现从代工制造向电商供应链转型,且取得了明显效果。未来的企业要互联网化,每家企业都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在未来不用互联网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没办法在社会展开竞争。
互联网思维讲究平等、即时、互动,主张迅速捕捉市场异动,重视“用户体验”,打通企业的七经八脉,并快速做出反应,使其更有能力迎合当下与未来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能实时把握物流速度、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售后服务等,并通过互联网及时反馈消费者满意指数。这无疑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改变经营链条过长、产能有余而个性化不强、市场反馈过慢的掣肘。因此互联网思维能使制造业企业鼻子更灵、反应更快,更能适应“快时代”、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与开放平台,从消费者的角度上思考、设计产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并将用户提升为设计者,让消费者从产品的被动接收者变成参与者,使目标受众的消费喜好得以精准锁定,并使企业与用户之间形成一个“互动、反馈、改进、创新”的循环的生态,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提升创新与设计的水平。因此互联网思维能使制造业企业眼光更准,并最大限度弥补创新与设计不足等诸多短板。
互联网思维强调企业平台化发展,要求企业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整合优秀的资源,并联周边的服务,创造一个新的生态圈,挖掘新的商机。这个模式促使传统企业从“封闭式”企业发展成为“开放式”的“聚宝盆”。这样,企业不仅能从产品、服务中获取利润,还能从整合的平台中创造一种共赢式的、智能家居型的商业生态。同时,QQ、微信等沟通方式越来越丰富,有利于企业积累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以智能化的方式来维系客户关系,让企业打造更加庞大、稳固的客户关系网。因此互联网思维能使制造业企业增强开放性与包容性,拓宽经营范围,走出价值链低端,甚至实现跨界经营。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定制产品策略
通过互联网,企业能够及时把握和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完善企业的产品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网络化也使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产品接受者,他们只需要利用搜索工具就能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并进行组合,做出个性化的选择,或者定制其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企业应该通过互联网,向潜在客户推广产品和服务,向已有客户介绍新产品和服务企业还应该通过网络反馈回来的客户信息,使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更趋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如果能适应这个特定时代的市场需要,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占领市场。
●个性化新产品开发的主要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的研制过程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者可以全程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过程。消费者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不再是传统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简单地被动接受测试和表达感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和协助产品和研制开发工作。
2.供应商和经销商也可以直接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的速度。
3.企业与企业之间以新产品开发为纽带的协作关系增强。因为在网络时代企业之间的关系主流是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可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新产品开发的主要程序
新产品开发的首要前提是新产品构思和概念形成,然后按照一定的步骤推进。
1.进行新产品构思。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伟大发明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个时期的新产品构思和概念形成主要是依靠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推动的。新产品的构思可以有多种来源,可以是用户、科学家、竞争者、公司销售人员、中间商和高层管理者,但最主要来源还是依靠用户来引导产品的构思。网络营销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与用户的交互性,它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记录、评价和控制营销活动,来掌握市场需求情况。网络营销通过其网络数据库系统处理营销活动中的数据,并用来指导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营销活动的开展。利用网络营销数据库,企业可以很快发现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而形成产品构思。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可以对产品构思进行筛选,并形成产品的概念。
2.网络营销新产品研制。与过去新产品研制与试销不一样,用户可以全程参加概念形成后的产品研制和开发工作。用户参与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收测试和表面感受,而是主动参与和协助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与此同时,与企业关联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也可以直接参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因为网络时代企业之间的关系主流是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可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经销商和用户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新产品研制与开发速度。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产品并不能直接提供给用户使用,它需要许多企业共同配合才有可能满足用户的最终需要,最就更需要在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强与以产品为纽带的协作企业的合作。
3.网络营销新产品试销与上市。网络市场作为新兴市场,消费群体一般具有很强的好奇性和消费领导性,比较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因此,通过网络营销来推动新产品试销与上市,是比较好的策略和方式。但须注意的是,网上市场群体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消费意向比较单一,所以并不是任何一种新产品都适合在网上试销和推广的。一般对于与技术相关的新产品,在网上试销和推广效果比较理想,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覆盖目标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与用户直接进行沟通和交互,有利于用户了解新产品的性能,还可以帮助企业对新产品进行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互联网作为新产品营销渠道时,要注意新产品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特性,即同一产品能针对网上市场不同用户需求生产出功能相同但又能满足个性需求的产品,这要求新产品在开发和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产品式样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如Dell电脑公司在推出电脑新产品时,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和挑选配件来组装自己满意的产品,Dell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将用户订单送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根据个性化需求组装电脑。
●个性化新产品开发策略
与传统新产品开发一样,网络营销个性化新产品开发策略也有下面几种类型,但策略制定的环境和操作方法不一样。
1.新问世的产品。即开创了一个全新市场的产品。全新产品是指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研制出的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这种产品无论对企业还是市场来说都是新产品。全新产品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主要特征。
2.新产品线。即使得公司首次进入一现有市场的新产品。
3.现有产品线外的新增产品。即补充公司现有产品线的新产品。
4.现有产品的改良品或更新。即提供改善了的功能或较大感知价值并且替换现有产品的新产品。
5.降低成本的产品。即提供同样功能但成本较低的新产品。
6.重定位产品。即以新的市场或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的现有产品。
企业网络营销产品策略中采取那一种具体的新产品开发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但结合网络营销市场特点和互联网特点,开发新市场的新产品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对于相对成熟的企业采用后面几种新产品策略也是一种短期较稳妥策略,但不能作为企业长期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总之,个性化定制现象已蔚然成风,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和定制带来的高附加值,个性化定制势必将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同时也给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而个性化定制服务也将一步步走向规模化和大众化。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设计战略思考
协同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工作群体成员在共享环境下的协同工作、交互协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它支持多个时间上分离、空间上分布,而工作又相互依赖的协作成员的协同工作。
有制造就有设计。设计与制造从来都是共生共长,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设计”和“制造”应该怎样协同创新,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的自觉性
我们已经在协同创新,如我们积极提倡的产学研用相结合,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觉性,扩大协同范围。一是工业设计者要进一步认识自己,要继续深入地进行工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自我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协同创新有新的认识。二是要认真学习国家的规划、政策和指导意见。这里既有协同创新的思想、指导,也有实际内容。它们都是政府部门放眼国内外、调查研究后出台的,很有学习、参照价值.
●总结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形式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中国制造已经是世界产值第一,但是大而不强,国内所需要的一些关键设备多数需要进口。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研发设计能力不强。就中国设计而言,尽管国内有一些设计创新佼佼者,但总体上原创设计、自主设计少,跟进设计、模仿设计多,由国外设计在中国制造的更多。为改变这种格局,装备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努力。现在,设计业里有制造,制造业里有设计,交互设计,协同创新是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设计的旗帜下各类设计企业协同创新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类别的设计企业和设计院所。如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等。应该说,这些设计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更应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都是要以人为本,都在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方向发展。现有的各类设计各有侧重,各有比较优势,也各有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工业设计相比较这些设计来说是最有综合特点的。在工业化过程中诞生的工业设计,有更广的科学性、艺术性、复杂性,涵盖面很广。
现在各类设计可以“合而不同”,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可以互学互补,协同创新。系统科学里称为“差异协同”。有差异要承认,但更重要的是协同,无论哪种设计都是中国设计,希望在中国设计的旗帜下,把各方面的设计优势、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中国制造与中国工业设计的协同创新,将引发我国制造业和产业格局的大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供应链管理
互联网+时代,作为商业生态中的企业或供方,需要创建协同化的环境,即建立供应链网络,在此网络中,企业或供方可动态地共享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文件、供应链计划、库存等信息。任何的用户需求、变动、设计的更改,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的网络中快速传播,及时响应。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以最低的总成本满足用户的需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内容。
●战略协同
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下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成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
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在这个层次上。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现实的目标相同,也就是说,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供应链运作战略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2.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用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
3.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用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的用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如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战略、运营战略等)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
●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分工合作、独立与融合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动和共享,否则各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用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用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和欺骗等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且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般来讲,信息共享的方法常见的有零售商向管理其库存的供应商提供销售时点数据,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生产需求信息以支持零库存计划。随着因特网的出现,EDI在共同预测、计划和补货(CPFR)方面的应用使得信息沟通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比如,沃尔玛和SaraLee服装公司通过CPFR方法将库存减少了14%,销售收入增加了32%。
●信任协同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信任协同。然而,虽然供应链各企业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对“合作条款”缺乏信任度,或处于“观望”和“保留意见”状态.为避免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吃亏”,希望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合作企业,同时却竭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的囊中。如果是这样,企业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合作企业间建立信任机制。合作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机制,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一方面,加强相互之间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改进企业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在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努力保持供应链的协调性,谋求整个供应链共同的利益。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时间和成本耗费。
●业务协同
所谓业务协同,就是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整合,使得各个合作环节的业务“对接”更加紧密。流程更加通畅。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以便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机遇,应对外部的挑战。
一方面,面对机会与挑战,企业期望真正做到“随需应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利用业务协同平台既可帮助企业实现与供应链上供应商、用户之间,也可帮助企业实现不同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计划协调。如通过集成CRM、信息系统、EDI通讯等模块。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基于工作流的信息传递,使得整个链上业务协调运作。另一方面,作为供应商,要从简单的产品供应转为服务供应,创造使用户成功的价值。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供应商转变思维,更好地探索用户真实的价值诉求或疾苦,还需要组织网络中的各类主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用户(甚至用户的用户)、技术合作伙伴,以及其他机构进行协同创新和发展,从单纯强调高性价比产品供应,走向链式、聚合式、辐射式的网络创新。
●分配协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成功实现必须以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的制订为基础,因此分配协同问题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供应链各个节点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机制,真正实现供应链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保证供应链的顺利高效进行。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供应链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整个供应链联盟的分配应保证各成员企业的付出与收益相对称。付出大获得就多,反之就小。要避免根据节点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不是依据投入资源与贡献来确定收益的分配。
●标准协同
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所采用的技术、绩效评价等等都不尽相同。为了做好供应链协同管理。
实现节点企业间标准的统一十分必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标准协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个关键就是各节点企业的技术具有相互协调性和兼容性.而且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技术的标准化与专业化,使各节点企业技术柔性的获得成为可能。供应链标准协同要求各节点企业必须要有基本的柔性技术作为支撑,如条码技术、物流标识技术、EDI和连续补充战略等,同时必须使这些技术在各企业实现同步化。否则不同的技术平台以及不相兼容的软件系统,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陷入瘫痪。
2.绩效标准协同。在供应链管理中,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不注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以至于很难推动供应链的生产力发展。因此,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标准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状况。如果通过某种绩效评价标准使各成员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这无疑会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文化协同
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重要影响力。如何实现文化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有效进行文化上的整合对供应链各企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各节点企业应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良好文化基本不变;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合作伙伴企业的一些文化精髓。将其注入管理实践中去,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的兼容与协同,创造出新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针对文化的整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展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以加速对其他成员企业文化的了解:相互交流讨论问题,以取得对各节点企业一些基本认识方式的洞察,节点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帮助实现彼此间更好地沟通等等。
供应链协同在内容上说,应该包含供应协同、物流协同、销售协同、服务协同,因为这些都是产品或其组成部分在供应链之间流转时的必经阶段。从协同的方向上来说,包括纵向的供应链协同、横向供应链协同和基于核心企业的径向协同。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策略正由低成本为主导转向差异化主导,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帮助企业脱颖而出。中国制造企业与零售业、物流服务商、分销商,以及零部件生产商之间,必须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分享,实现敏捷高效的B2B供应链。在此基础上此外,有进行供应链协同计划与优化,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生产
协同生产,是企业在一定技术的统领下,按照需求计划将生产任务分配到各个制造部门,再经过制造部门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各个制造单元,进行作业计划调度,物料的搬运,设备的监控等。所有这一切活动必须以用户的需求变更,设计的修改,工艺的修改,上下游物料的供应,仓储物流,设备的运行状态建立动态协调的机制,以快速响应需求的动态变化。
协同生产其实主要是个技术问题。协同生产涉及几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与知识的处理技术;协同生产计划调度技术;远程设备监控技术。
●信息与知识的处理技术
制造业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在制造系统中,除一般的结构化信息外,还有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如图形信息、实体模型、数控程序、专家知识等数据类型。所有这些制造信息分布在制造系统的各个应用单元中,并且由于数据库建立的时间差异、系统环境的差异、应用目的的差异,使数据库的结构、应用环境呈明显的异构性。制造系统要考虑实时加工和监控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这就要求采用实时数据库技术。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化环境下,如何将企业信息由无序、分散、异构的形式转化为有序集成的状态,支持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协作,是实现动态协同生产有效运作的重要前提。技术方面可以通过XML的数据转换器转换成统一格式,使之能够在企业间进行信息传递,为协同生产的信息交互提供一致性保证,实现信息的双向交互。
信息是知识的子集或基石,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知识。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将数据、信息和知识高效地存储管理起来,并完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换,进而从知识中再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其处理技术主要包括ES专家系统、CAPP专家系统和安全系统。
ES专家系统,是支配一个知识库的软件系统,它表达部分领域中的专家知识。专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处理部分(推理部分),在它的帮助下,可以借助所存储的知识实现问题的求解。
CAPP专家系统,当输入零件的描述信息后,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判断,然后调用相应的子程序或程序段生成规程。CAPP专家系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及处理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CAPP专家系统还具有对话能力和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真正模拟工艺人员进行工艺设计。CAPP专家系统以知识结构为核心,按数据、知识、控制3级结构来组织系统,其知识库和推理机相互分离,这就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当生产环境有变化时,可以通过修改知识库,加进新规则,使之适应新的要求,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
客户端安全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部分。对客户端的制造企业来说,要顺利登录并使用ASP中心服务器上的制造信息资源,其安全技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认证,二是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是实现访问控制的前提条件,由身份认证结合制造系统的具体授权机制和访问控制策略,才能提供访问控制功能。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有可重用密码、一次性密码、集中式安全服务器以及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访问控制技术根据访问策略的不同,分为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系统允许用户自主地指定另一个用户对其所拥有的资源是否可以访问及访问类型。这种访问控制模型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强制访问控制系统预先定义用户的访问权限级别和信息的保密程度,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相应安全级别的信息。这种访问控制模型主要用于高安全性、多层次性的信息系统中,如政府机构和军事系统。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实施面向企业安全策略的一种有效的访问控制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对系统操作的各种权限不是直接授予具体的用户,而是在用户集合与权限集合之间建立一个角色集合。每一种角色对应一组相应的权限。一旦用户被分配了适当的角色后,该用户就拥有此角色的所有操作权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在每次创建用户时都进行分配权限的操作,只要分配用户相应的角色即可,而且角色的权限变更比用户的权限变更要少得多,这样将简化用户的权限管理,减少系统的开销。
●协同生产计划调度技术
协同生产制造模式下,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能力范围从单个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动态联盟,且动态联盟企业都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使得生产计划调度有了新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度优化算法等,使整个动态联盟协同生产过程中避免发生冲突及不相容的现象。
协同生产计划调度在具体制定执行时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做出诊断和提供快速的维修服务使企业的生产能正常运转;二是使用较少的维修技术人员,来保证全球性的用户对设备维护维修的快速反应要求。其中涉及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规范服务能力的提高、人员成本的降低、对设备最终用户加快维修需求的响应能力、停机维修费用降低、以数据的流动代替人员的流动等等。
●远程设备监控技术
远程设备监控是以Web(网页)技术为基础的,广泛译作网络、互联网等技术领域。表现为3种形式,即超文本、超媒体和超文本传输协议等。Web技术保证了系统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实现跨平台的异构协同工作体系。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器实现远程监控。
Web已被广泛用于监控系统中,它可以提供统一的人机界面,并且操作简单友好。该系统结构使用Web来建立监控系统,Web监控系统通过过程网关获取现场设备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以Web的形式提供给远程用户。远程用户通过PC、PDA、笔记本电脑或手机访问Web页,将各种控制数据送回Web监控系统。Web监控系统再将这些控制数据通过过程网关传送给现场设备,这样就完成了对现场设备的远程监控。
当然,远程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过程网关来实现远程的监控。由于Web监控系统以HTML的形式来传送消息和过程网关提供的WebService的防火墙友好性,因此不管使用哪种方式来进行远程监控,都不会受到防火墙的限制。
互联网+时代的协同服务
产品的生产,变成大批量定制,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从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等动因出发,由提供产品为中心向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的一种动态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和服务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收入来源从有形的产品拓展到无形的服务,它延伸了制造业的价值链,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因此,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注重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着力点。
●把融合发展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突破口
基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源泉。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创新要素的投入,需要整合、汇集相应的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也需要一些创新服务的载体比如创新服务中心和平台的支持,政府应在创新要素投入、资源整合、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具体要做到如下四方面:
1.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
2.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通过深度合作,使制造企业能够进一步涉足设计、制造、运维、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企业的战略转型。
3.发挥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产品特征,大力推广应用不同的典型制造业服务模式。
4.强化制造企业核心能力建设。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不足,在转型所需的技术、人才以及运营管理经验方面都远远不够。一是加强企业技术和专利建设,提高面向服务的技术开发能力;二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制造业背景又能针对客户需求开展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为企业服务创新在投入产出、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措施
具体说来,制造业服务化包括以下四种实施措施:
1.满足消费者需求:务化很大程度上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服务,需要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把提供物重新界定为物品服务包,符合消费者的期望,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主要通过核心业务活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做法不再适用,企业的着眼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的关系上。此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通过服务活动向分销链延伸。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分销商和其他中间商,它们日益关注最终的使用者,积极寻找机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来提高信誉、创造需求。
2.创造竞争优势:许多管理者把服务看作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而成熟行业的管理者则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免遭淘汰。因此,服务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它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如积极建设协同服务平台,这方面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建设的制造业协同服务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平台可为制造企业提供空间定位、周边查询、分类检索、产品发布、设备协作、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协同设计、零件图库、视频会议、远程协助、协作企业推荐、制造技术数据、制造业论坛、GIS系统、用户中心等功能。对那些技术变化较慢的企业而言,一要适应了既有业务方式的演进,二要在既有业务基础上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提供物更具吸引力,有助于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因此,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3.增加经济收益:与物品相关的服务能够增加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现金流的脆弱性和易变性,有助于提高股东价值。制造业企业把服务整合到其核心产品提供物中的经济理由是:企业相当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者群;服务通常比物品有更高的利润;服务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
4.改善环境绩效:由于服务化战略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因此一些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纷纷采取这一战略。与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内在驱动力相联系的是环保法律的外在推动。像化学品行业,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化学品管理服务应运而生。许多企业,在遵守这些法律的同时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