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2)
正在这时,市委副书记陈至立转来了一份内参,上面有篇标题为《教育电视台应该姓什么》的文章,批评了外地一家教育电视台除了教育的内容不播,其他什么都播。至立同志批转给台领导阅,没留下更多的批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中,市领导的用意十分清楚。
教育台姓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它像一份考卷一样放在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的领导面前。
教育台应该姓“教”!我们台领导班子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台姓“教”,是由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也是由办台宗旨决定的,更是由其功能决定的!教育台只有姓“教”,才有特色,才有优势,才有出路,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则既不符合市领导对我们的要求,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教育台应该姓“教”!台领导深入到群众中去,先党内、后党外,先骨干、后群众,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市委、市府领导的重要讲话,统一认识,逐渐引导大家对“传播科学知识,交流教育信息,弘扬优秀文化,提高市民素质”的办台宗旨形成认同、达成共识。
办台宗旨犹如一个总开关,解决了这个问题,栏目的设置、时段的安排、片源的引进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准则。
不久,南方有家音像传播公司想买断教育台一个半小时的时段,播放商业性娱乐节目,并答应支付给教育台一笔可观的播出费。这,对一家新建台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但台领导还是断然谢绝了对方的要求,坚持教育台的频道必须为教育服务。否则,市政府投资几千万,开这个台为了什么?
记得开台初,参与教育台筹建全过程的市教卫办副主任薛喜民同志,就办台宗旨,概括成“三贴”,即“贴近、贴紧、贴实教育”。这“三贴”后来成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口口相传的至理名言,在全国教育电视界也广为流传。
在“三贴”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台积极办好每天一档的《教育新闻》栏目,探讨教育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它成为了展示上海教育改革动态、经验、趋向、传递各地教育信息的窗口。“上海教育启示录”、“各区县教育局长话改革”、“高校综合改革巡礼”、“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会系列报道”、“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快专递”、“中小学课程改革巡礼”等等专题节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22个区县教育局每家出1万元集资为教育台买了第一辆采访车。
为培养上海90年代紧缺人才,教育台坚持在黄金时间播出计算机、外语培训内容。“市民通用英语”以及“走遍美国”等课程都受到观众青睐,除此之外,还开设了“科技与文化”、“人人健康”等栏目,组织了家庭英语知识大赛、JVC家庭摄像大赛、集邮知识大赛、中小学生辩论赛,围绕世界“爱眼日”、“电信日”、“无烟日”、“环保日”,组织了许多精彩的专题片。
教育台提倡尊师重教,推出《耕耘之歌》,专门介绍上海教育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与《新民晚报》一起,开展《我的老师,我的母校》征文活动,设立“冯老师信箱”,树立上海名牌教师的形象。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教育台还重视家庭教育,开办了电视家长学校,开设了“家教面面观”的栏目,还进行了今日儿童问题系列报道。
为了弘扬优秀文化,教育台开设了“文明史话”、“漫步地球”等栏目,专门介绍人类文明与优秀文化,“七彩讲谭”专栏,播放了大量爱国主义影片,引导大家学会欣赏京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绘画等高雅艺术。
在开播晚会上,陈至立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台“应立足教育,服务群众,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学习的需要,努力发挥电视优势,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节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它真正成为广大市民欢迎的良师益友和孩子们的课外辅导员,让观众从中获得丰富的新知识,学习各种实用技术技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教育台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在努力。
ETV家庭教师
教育台必须姓“教”,但怎么样的教育节目才能受到观众欢迎呢?教育台成立后,台领导组织了记者、编导深入社会调查。我们邀请了一批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以及部分家长,召开了好几个座谈会。会上,有专家提出,“当前社会有两大热点,一是如何赚钱,炒股票、经商,人人想发财;二是如何培养孩子成才,家家都智力投资。关于第二大热点,恰恰是教育台的用武之地。如果你们把全市200万中小学生抓住了,教育台就有了收视率,有了竞争力!”大家联系到如今的上海,无论是辛辛苦苦的工薪阶层,还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包括那些下岗人员,无一不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上,大家都舍得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资。从胎儿教育到幼儿艺术教育,到中小学生的家教,只要能让孩子聪明起来,只要家庭有这个能力,家长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花钱。然而,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就趁机利用家长们为子求教心切的愿望,走进了家庭,糊弄家长,而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和家长。
家长们都知道,优秀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引路人,繁重的工作已占据了他们整个生活,他们从不轻易应聘去当家庭教师,这就出现了钱再多的家长也请不到好的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专家们建议我们发挥教育台的优势,抓住家教这个热点,去开发新的栏目。听了这些建议后,我们倍感鼓舞,当机立断,决定开办一档名为“ETV家庭教师”的新栏目,将上海最优秀的教师请上荧屏,无偿为广大家庭的学生家长服务。
我们立即调动了台里的业务骨干,成立了以教学部主任殷振邦为总编导、广告部主任胡功国为制片人的制作班子,着手进行节目的策划和设计。当时有两个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一是在形式上要远离课堂教学的模式;二是要改变社会上家教的题海战术。考虑到是家庭辅导,所以教学场景设计成一个家庭的客厅,有一个主讲老师和一至两个学生,用对话互动的形式,为学生梳理学科重点、难点、疑点为主。这种教学手段设计,重在指导思维方法,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并让家长了解在家庭中如何正确科学地指导子女学习。我们在环境上采用暖色调,并在房间里布置上书橱、沙发、花瓶,点缀着绿化,营造出家庭教育温馨和谐氛围。
台领导清醒地意识到,这档大型节目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请到一流的主讲者。总支书记、副台长谢家骝借助他原是区教育局局长的优势,揽下了一系列的公关任务。他找到了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的领导,汇报了我们的计划和方案。教育局的领导们得知教育台的这个意愿,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既能无偿为广大学生家长服务,推进优质资源的普及,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也能集中展示普教战线的名教师的光辉形象和优秀教学成果,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全力合作。他们组织专家帮助我们设定节目的分类和最佳时间长度,推荐了合适人选,并组建了审稿班子帮助电视台把好质量关。很快,一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教师队伍迅速从全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教育电视台来,他们都是学有建树、教有特色、声名卓著的名牌教师,大多为上海市的先进模范人物,更有不少是全国教育系统知名的模范人物。这些双肩挑着行政与业务重担的行家里手得知,是教育电视台请他们担任电视上家庭教师,深知这个栏目关系着成百万家庭的福祉,关系着跨世纪一代学生的素质提高,个个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们当即表示,再忙再累也会配合教育电视台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办好。
上海中学的唐盛昌校长是在国际上中学数学教学方面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特级教师。拍摄期间,正赶上他有重要的接待任务,他还是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参加录制。全国劳动模范于漪老师是全国语文教学的名师,录制节目期间,她发烧至39℃,为了不耽误拍摄,她打完针就赶来授课,讲完课又赶去医院挂盐水。为了保证《贾老师教作文》录制质量,特级教师贾志敏事先把学生请到自己家里,一遍又一遍的排练……
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前后三期《ETV家庭教师》一共请来了42位名牌老师,围绕语、数、外、理、化等各个主要学科,录制了一百三十多集节目。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进一步扩大《ETV家庭教师》的影响,我们在电视播出的同时,还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和像带。
大型系列家教节目《ETV家庭教师》开播后,在沪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每天晚上,只要按时打开电视机的26频道,一批大家仰慕已久但又难以企及的名牌教师就会笑容可掬地出现在你面前。针对孩子们学习上的重点、难点、疑点加以梳理点拨,举一反三,既传授学习诀窍,又启发解题思路,配以轻松的家庭环境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从而真正达到了为广大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这种由上海教育电视台首创的全新的电视家教栏目令学生们、家长们惊喜,他们奔走相告,一夜之间,ETV家庭教师成了千家万户最受尊敬的老师,最受欢迎的朋友了。
电话和信件如潮水般地涌向教育电视台,感谢之声不绝于耳,学生们说教育电视台给他们送来了一把学习上的金钥匙,老师们说ETV家庭教师荟集了上海教育界的一批精英,他们精湛的水平与优秀的教态教法是难得的教学上的示范。家长们说得更实在,属工薪阶层的我们平时请不起这么好的一批老师,教育台为他们救了急,送来了及时雨,大款们说就是有钱也请不到这些老师。大家称赞教育台为社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式的电视台。
《ETV家庭教师》栏目开播后,还举办了几次主讲教师与学生家长见面会,老师走下荧屏,与观众见面,回答学生、家长的问题。每次见面会都吸引了数千学生和家长参加,地处市中心的光明中学人头攒动,各个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当第二期ETV家庭教师们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新华书店举行签名售书活动时,热烈的场面再度出现。那天下着雨,说好签名售书在下午2时开始,可是从中午12点开始,学生和家长就排起了一支数百米长的队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新闻媒体对《ETV家庭教师》作了大量的报道。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从报上得知《ETV家庭教师》的情况后当即批示给北京电视台,让他们派人到上海教育电视台取经,江苏、浙江、湖南、山西、辽宁、新疆等地的同行更是来信来电洽谈节目引进事宜。
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广告客户,当年度该栏目的广告收入加图书、录像带的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它让教育台的员工尝到了做好教育节目的甜头,树立了办好教育台的信心。
《招生快讯》:窗口与桥梁
除了家教之外,中考和高考也是社会的热点。几十万考生,几十万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家有一考生,牵动了一群人的心。如何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是教育台大有用武之地。
1994年教育台刚开播,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有30万,其中17万为中小学生,13万为高考生。这一年,招生工作改革力度加大,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招生工作比以往更复杂。广大考生与家长迫切需要了解有关的政策,上海教育电视台抓住时机地创办了一个全新的栏目——《招生快讯》。
用电视的声画合一、图文并茂的手段来全面报道、介绍、宣传招生工作,在沪上以前的电视传媒中还不曾有过。我们通过认真的调研和精心的策划,根据招生工作的时间节点设计了栏目的8个板块:“快讯”、“政策问答”、“学校介绍”、“咨询信箱”、“升学指导”、“考前保健”、“试卷分析”和“路在脚下”。其中与招生工作同步进行的“快讯”是考生和家长获得招生信息的最快途径,每集均播出两三条3分钟左右的动态信息,其余的板块则根据招生工作的进度作灵活安排。招生工作伊始,我们重点安排了“学校介绍”和“政策问答”,精选了我们在栏目中播出的部分学校进行约谈,使考生对他们想要报考的学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每年学校招生政策和制度改革,我们邀请了市中招高招办的权威人士详细介绍了招生政策,把观众最为关心又最为敏感的信息面对面地呈现给观众,在考生填报志愿前一段时间里,我们又推出“升学指导”板块,让一些有经验的人讲授填报志愿应注意的问题,在考生复习阶段,我们的栏目又播放复习策略等相关内容。考试结束录取名单发榜后,我们又推出了“路在脚下”的板块,重点介绍自学成才的人物故事,为那些落榜的考生进行思想疏导。
该栏目以作为“报道招考信息”的窗口,在招办、招生学校与考生之间架设“沟通和服务”的桥梁为宗旨,在每年的3月至9月间为上海千家万户的孩子升学及时提供了“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最准确”的招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