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Virtual SAN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存储从产生至今,已经经过数十个年头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虚拟化、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大背景下,在满足了企业计算高可用、网络高可用之后,企业对于存储的高可用、双活等的要求也就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

传统的存储解决方案要想实现存储的双活,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于用户来说,实现双活的费用太高了,尤其是对于用户的TCO与ROI而言,更是如此。大家可以想一下,这就相当于你买了两台iPhone 6 Plus手机,一台正常使用,一台放着不用。这毕竟不是豆浆,价格低廉到可以让你买一杯倒一杯。

同时,传统的共享存储有一个大问题:支持真正双活的存储设备价格很高昂,而中低端存储设备根本无法实现存储层面的双活。

可随着业务的发展,必然存在双活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Nutanix、Ceph和Virtual SAN之类为代表的存储虚拟化产品出现了,这类型的产品最大的卖点就在于:

❑ 不用独立的Standby存储设备;

❑ 不用额外的双活软件支持;

❑ 不用额外的兼容性;

❑ 不用额外的可用性;

❑ 不再需要考虑LUN、Volume等的规划;

❑ 价格低廉;

❑ 改造技术成本低廉;

❑ 深度整合数据中心虚拟化产品;

❑ ……

在存储虚拟化的支持下,存储虚拟化产品全面转向了面向对象的服务级别。所有业务的可用性、数据可靠性,都依赖于面向对象的策略进行工作,可以个性化地针对不同业务级别定义不同的对象策略,实现不同的可用性级别和数据对于物理硬件的写入位置分割。

在保障计算可用的基础上,存储虚拟化产品同时保障了数据的可用性。在闪存设备与HDD设备的有机组合下,提供了远超传统共享存储的IOPS支持,解决了传统性能密集型业务(例如:Oracle数据库之类的业务)无法运行在x86平台上的问题。

在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出现之前,x86结构下对于承载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或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之类的业务是有所欠缺的。因为x86结构下的业务模型,导致了对计算、I/O密集型业务的承载能力的欠缺,尤其是I/O密集型业务,比如Oracle RAC之类的业务、医疗领域PACS系统等。传统的SAN存储用于虚拟化,要么成本过高,要么无法匹配x86虚拟化本身。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Server SAN出现了,其迅速迎合了这类业务的需求。

以Virtual SAN为例,它已经得到了国内部分三甲医院的认可,并用于PACS系统,也得到了部分证券型业务的认可。虽然现在其应用规模还不算太大,但无疑证明了它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