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扶桑海路:二战日本海上护卫战史及船舶武备改造(2)

之后,所罗门等方面的战况对日军越来越不利,增加所罗门地区的兵力对日军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期间,日军海上护卫作战的主方向变成了从菲律宾、爪哇岛、香港、法属印度支那西贡方面到拉包尔的护航,运输日本陆军部队的船舶的直接护卫与以特鲁克为中心的出入港船舶的直接护卫。负责所罗门地区护卫任务的第2海上护卫队的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但是第2海上护卫队的兵力过于弱小,即使投入全力给日本的运输船队护航,也无法满足需要。于是,第2海上护卫队很快就得到了日本海军镇守府、警备府部队的支援。到了1942年10月末,联合舰队把第6水雷战队解散之后,编入了第2海上护卫队,使其兵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2海上护卫队在战争中期的兵力是:轻巡洋舰“夕张”、第29驱逐队(“追风”、“朝凪”、“夕凪”、“夕月”)、“浮岛丸”、“长运丸”,驱逐舰“旗风”(横须贺镇守府部队临时编入)。

得到了轻巡“夕张”、驱逐舰“追风”等强力舰艇的第2海上护卫队,随着日军兵力向所罗门地区大量输送,开始更为频繁地行动,还以帕劳作为基地与第1海上护卫队保持密切联络,以东经130度线为界进行海上护卫作战。

随着战况对日军越来越不利,第2海上护卫队原来的兵力也有不少被调去参加更重要的作战,其中就包括原第6水雷战队的部分兵力。此外,新造海防舰的服役也使第2海上护卫队兵力得到了少量增强。到1943年11月末时,第2海上护卫队的兵力有驱逐舰“追风”、“朝凪”,海防舰“隐歧”、“福江”、“平户”、“天草”、“满珠”,水雷艇“鸿”、“鹎”以及特设炮舰“长运丸”。

1943年1月之后到1943年11月的护卫作战情况因为战时日志等相关资料的缺失而无从查证,不过笔者根据现存的1943年12月的战时日志进行推定,应该与前阶段的情况无太大差别。

日本本土内各港口之间的海上交通线的护卫任务主要还是由负责海域的日本海军镇守府以及警备府部队承担。虽然这些部队投入了全部兵力,实际作战情况却并不理想,由于护卫舰艇不足,大部分日本船舶还是要单独航行。日本海军各镇守府以及警备府部队兵力虽然非常弱小,但其承担的不仅仅是日本本土各港口间海上交通线的护卫,还要进行必须的远洋护卫。也就是说在日本本土到其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中,他们要承担第1、第2海上护卫队及中国方面舰队负责区域以外地区的海上护卫作战任务。他们要保护的海上交通线主要都是从各镇守府以及警备府负责区域内的主要港口到太平洋各个岛屿的交通线,这些船队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航程比较近的有小笠原群岛、西南群岛,比较远的都到了印尼等东南亚日占区。

这些护卫行动是以《大东亚战争(各镇守府警备府)海上交通保护要领》(1942年10月制订)为基础实施的,采取直接一贯护卫(护卫队从出发一直跟随船队护卫,直到船队到达目的地)的方式,由于护卫舰艇数量不足,他们只能在特定地点进行直接护卫,所以船舶独自航行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另外日本本土到中国大陆日占区之间,除了日军在大陆作战方面需要的军事运输船舶在日本到中国的海上交通线上不间断地航行外,运输日军从中国掠夺的物资的日本船舶也在不间断地航行,所以日本海、黄海、东海的海上交通线也非常繁忙。对这些运输船舶的护卫,包括在中国大陆日占区航行的船舶的护卫作战任务,主要由日军中国方面舰队承担。

与此同时,美军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完善了潜艇部队的装备以及战术,对日海上破交战已经进入正式化阶段。伴随着欧洲战场的胜利,美军于1943年9月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对日军发起正式的反攻作战。这个阶段美军潜艇的数量得到了明显增加,太平洋海域的美军潜艇部队已经达到了大型潜艇100艘,中型潜艇18艘的规模。美军潜艇部队的逐渐完善,将对战争后期日本商船队的损失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日军也逐渐意识到了美军潜艇部队的增强,日军开始在一些重要海域布设水雷来防止潜艇入侵。这样“作为海上交通保护方面护卫舰艇补充的应急措施,在沿岸以及外洋特点海域布雷,保护航路的侧翼”。

背景阅读:日本海军预备人员训练不足的情况

太平洋战争中,在日本海军海防舰等护卫舰上奋战的大多都是日本海军的预备人员。这些预备人员作为日本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出身者的替补,被投入战场参加战斗。

在当时的日本,高等商船学校学生同时作为日本海军的预备学员,从高等商船学校毕业之后,必须经过日本海军的半年教育,也就是进入日本海军的各大院校中。这些学员在进入日本海军的各大军事院校之后,会在半年内接受成为一名海军士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方面的教育。

由于日本海军中训练有素的人员全部被投入第一线作战,所以在太平洋战争中不仅只有日本海军特设小舰艇(大部分是征用的民用船舶)的乘员由海军预备人员组成,就连主要执行海上护卫作战任务的海防舰与其他护卫舰艇的乘员甚至指挥官也全部都是海军预备人员。然而在战前,日本海军根本没有考虑到这在情况。

此外这些商船学校的学员在日本海军各大院校接受的教育其实大部分都是陆战方面的教育。因为作为这项教育的目标,日本海军认为其海军预备员的任务是先要学会怎样做一个海军士兵,再去做舰艇上的乘员,所以精神教育是第一位的。为此日本海军院校训练这些预备人员的时候,就以射击训练等陆战训练相关的教育为中心,此外还进行了其他训练让这些预备人员初步了解战场的情况。

日本海军院校只对这些预备人员进行了半年的教育,半年的时间根本不够这些预备人员学完一名海军士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而且他们在训练结束之后能够到海军舰艇上实习的机会也很少。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以预备员配备计划为基础,日本海军会让他们到大舰艇上的副长或者甲板士官之类的位置上实习,而小舰艇上的实习却被禁止。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实际情况与战前的教育目标完全不同,大部分预备人员以及预备士官被送到了海防舰、驱潜艇等小舰艇上担任艇长或者科长,在极其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作战。这些日本海军预备人员中大多数人都对船队阵型以及兵员、物资的搭载方法等海军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

商船学校出身的学生被作为日本海军预备人员,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商船船员具备海军人员相关的素养,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参加海军作战。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兵学校和日本海军机关学校两校每年招生的人数都因为削减预算而减少,所以,每年日本海军军令部和日本海军省都会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他们认为增大招生的规模肯定会导致预算增加,这样会使非战时情况下维持海军院校的教育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在非战时情况下就要维持最小规模的招生。这样在爆发战争时造成的影响就是,除了商船学校有大量没有接受充足训练的学员之外,还有大量商船的船员也作为日本海军预备员奔赴前线作战,严重影响了商船的行动。此外日本海军对这些商船船员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训练,导致大量欠缺海军预备人员能力的人参与了作战。

日本海军中央的政策,年年都是把“舰队决战”放到重点上,对于海军预备人员方面的政策,一直都是不足的。当开战之后海军部队规模急速扩张的时候,日本海军在预备人员问题中的种种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日本海军最大的梦想就是进行大规模舰队决战,但是在战争执行上的部门却暴露出种种不足,预备人员训练不足的问题只是众多不足中的一个。

后期的护卫作战

(1943年11月下旬到1944年10月)

1943年9月15日,太平洋东南方面的战况对日军越来越不利,日军需要防御的新几内亚东部、所罗门北部、马绍尔群岛一线被美军逐渐攻破,今后日军即使在这些地区投入大量兵力也不能长时间保证这些地区的安全。所以日军大本营划出了为达成战争目的而必须要确保安全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绝对国防圈”),概定的区域包括千岛、小笠原、南洋地区日占区(中西部)、新几内亚西部、巽他群岛和缅甸,并在同月25日的御前会议中通过该项决议。日军大本营认为日军只需要撤退到绝对国防圈内并巩固这里的防御,对战力方面特别是航空战力方面进行整备增强,就可以抵挡住盟军的进攻并实施反击。

但是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并不会给日军完成强化防御工作的时间。太平洋中部以及东南两方面的盟军,正在以日军预期之上的速度进行着进攻。

为了给绝对国防圈的防御强化赢得时间,坚持到一兵一卒的任务就落在了马绍尔群岛、所罗门地区、吉尔伯特群岛、新几内亚东部等地区的日军守备队身上。这些部队对盟军的反攻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是这也不管用,他们有的全军玉碎(全军覆没),有的则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再来看日本海军海上护卫作战方面的情况。由于战争中期美军潜艇部队逐渐完善,导致之后在海上交通线上的日本商船损失数量开始激增。这直接使日本海军决定立即进一步强化海上护卫作战部队,相关的政策也在短期内得以实施,到了战争后期,这些政策的实施进入具体化阶段。

自1943年11月15日海上护卫总司令部的建立开始,日本海上护卫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强化:1943年12月15日由商船改造的护航航母被编入海上护卫总司令部,1943年12月15日护卫专用的航空队(第901海军航空队)建立,1944年4月1日特设船队司令部建立,等等。这一系列变革都是日本海上护卫作战历史中甚至是日本海军历史中划时代的决定。为了解决护卫舰数量向来不足的问题,一些预计在战争中期才开始逐渐竣工的新造海防舰,也在本阶段内开始不断竣工服役。

在强化海上护卫作战的各项政策得以在日本实施的时候,美军潜艇的不断出没以及战况对日本越发不利,把石油等南方重要物资尽快运输到日本本土,成为了日军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日军开始使用大兵力对运输船队进行护航的战术。还有就是为绝对国防圈的强化防御而进行的“松运输”(日军为了强化南洋日占区的防御而进行的运输)、“竹运输”(日军为了强化对新几内亚地区的防御而进行的运输)护航。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后期日军大规模地进行了海上护卫作战。

但是不断占领要地的盟军,其攻势也变得更加积极。随着马里亚纳群岛以及新几内亚西部等日本绝对国防圈的要冲被盟军接连攻克,盟军已经可以直接威胁到日本本土到南方资源区之间的要冲菲律宾了。

海上护卫总司令部的建立

1942年4月10日第1、第2海上护卫队被建立之后,日本海军内部的一些军官就提出过海上护卫相关中央指挥机构的建立问题,但是那时候这些提议并没有被采纳。

在这个时期,作为日本海上护卫兵力中央指挥机构的是1942年10月10日从日本海军军令部第2课的防备班演变过来的军令部第12课。军令部第12课负责港口的防备兵力与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兵力的指挥工作,但是其编制只有课长1人、课员2人、兼务课员2人,这种贫弱的阵容中只有1名中佐一人负责海上交通保护兵力的指挥,而他的助手只是高等船员出身的预备士官。

到了1943年中期之后,日本船舶的损失数量快速增加,为此不仅在日本海军内部,就连日本海军外的力量也开始要求海军实施新政策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建立海上护卫相关新机构的需要,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于是在1943年11月15日,根据《海上护卫总司令部令》(军令海第16号)以及《海上护卫总司令部处物流程》(达第276号),日本海军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正式建立。

海上护卫总司令部建立之初的兵力有:

第1海上护卫队

驱逐舰:“若竹”、“吴竹”、“早苗”、“朝风”、“朝颜”、“芙蓉”“刈萱”、“汐风”、“帆风”

海防舰:“佐渡”、“松轮”、“择捉”、“对马”、“若宫”、“干珠”

水雷艇:“真鹤”、“友鹤”

哨戒艇:第2号哨戒艇、第3号哨戒艇

特设舰船:“华山丸”、“北京丸”、“长寿山丸”

第2海上护卫队

驱逐舰:“夕月”、“追风”、“朝凪”

海防舰:“隐歧”、“福江”、“御藏”、“平户”

特设舰船:“长运丸”

新建立的海上护卫总司令部,作为天皇直属部队,由曾经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及川大将亲自担任司令长官,麾下有两支海上护卫队的全部兵力(之后新成立的第3海上护卫队以及第4海上护卫队也被划归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旗下),而且海上护卫司令部有权指挥各镇守府、警备府的部分兵力,有着非常大的权限和地位,这是日本海军传统型机构的一大改变。与过去作为海上护卫中央机构的军令部第12课相比,这可是划时代的进步。

海上护卫航空战

在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成立后的1943年12月15日,以反潜作战及护卫作战作为主要任务的日本海军第901海军航空队(队长上出俊二中佐)正式成立,成为了海上护卫总司令部的直属部队。

过去日本海军从来没有建立过专门进行反潜作战以及护卫作战的航空部队,各个海军航空基地的飞机都执行一部分哨戒及索敌任务,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支援一下护卫作战而已。在海上护卫总司令部建立初期,其可以指挥的航空兵力是隶属各镇守府、警备府的海军航空部队兵力。直到1943年12月1日可以指挥的航空兵力只有舰载轰炸机36架、舰载鱼雷攻击机80架、双座水上侦察机48架、三座水上侦察机64架、哨戒机(包括教练机)24架,合计252架飞机(包括备用机)。这些航空兵力被分配在11个不同的航空队,从北方的大凑到西边的镇海、旅顺,再到南边的台湾,在这些广大区域内分散着,只能进行地区性的反潜作战及护卫作战。而作为指挥日本海军全部海上护卫力量的海上护卫总司令部麾下的航空兵力来说,是完全不能满足需要的。

为改善海上护卫航空兵力,弥补护卫舰数量不足的情况,日本海军根据海上护卫总司令部部队(海上护卫司令长官直接指挥下的部队通称,以下相同)的要求,建立了一支全新的航空部队,这就是第901海军航空队(以下简称“901空”)。

901空在12月15日正式成立,同日在馆山基地进行了整编。901空当初的兵力有九六式陆攻(海军陆基中型轰炸机)24架、九七式飞行艇(大型水上飞机)12架。

在901空建立初期装备的两种大型飞机,其特点是大航程和大搭载能力,这个优势在之后的护卫反潜作战中渐渐发挥了作用。也就是说,反潜飞机的续航能力是广大海域进行反潜哨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可以进行对敌舰队的侦查任务。此外,大型飞机有着强大的搭载能力,可以搭载电探(电波探信仪、雷达)、磁探(磁力探知机、反潜装备)等有力的侦察设备以及对潜攻击兵器,这为战争后期901空的成名创造了机会。

在1944年3月1日,901空又得到了48架陆攻、32架飞行艇,其兵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6月中旬,901空的作战范围已经扩展到南中国海,可以进行正式的护卫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