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00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岁星纪年

星岁纪年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左传》和《国语》中。西汉末年的刘歆曾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次”,在古汉语里指行军停留之所。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前面我们提到,古人已经根据斗柄的旋转方向,结合地面的方位,在天空划定了十二个区域,配以地支序列。所以,十二次也可以和地支相配,并且在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又与黄道十二宫相匹配。

遗憾的是,至今发现的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确实使用过“十二次”来标记岁星的位置,《甘石星经》和《史记》里也没有提过。所以,一直有人怀疑“十二次”本身就是一个旷世阴谋,是刘歆为了使自己推算的历法获得认可,借着整理《左传》等书之机,篡改原文,在里面埋下了“地雷”。总之,用现代天文回推法还原的天相,却无法与《左传》等书记载的岁星位置吻合,成为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桩悬案。

岁阴纪年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岁星在天区的目测运行方向与斗柄相反,所以对应岁星在天区的位置是逆序的。天学家们为了迎合斗柄旋转的顺序,虚拟出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星体,名为“岁阴”,又叫摄提、太阴或太岁。岁阴如同鬼魅一般,与岁星逆向而行。由此,当岁星经过天空的某一位置时,根据一定的规则假定岁阴出现在另一个位置上,然后以岁阴所在天区的地支编号与之对应,并用一个特殊的名称表示这一年,于是就形成了以下的对应关系表:

这套奇怪的岁名体系不像是汉语,似乎是外来词汇的音译,当年郭沫若奇思妙想,猜测岁阴纪年的岁名语源是古巴比伦的星座名称。这一论断过于大胆,其他学者不敢轻易信从。

地支有了一套古怪的名称还不算完,好兄弟天干也得来一套,于是,天干也被纳入岁阴纪年的体系,不同古籍中还有一些差异:

目前发现岁阴纪年最早的资料是河南淅川徐家岭M11出土的春秋时期的蔿夫人鼎:“唯正月初吉,岁在涒滩,孟甲在奎之际。”

“岁在涒滩”如果按照战国时代《甘石星经》的解释,并不是指岁星在涒滩(申)之位,而是说岁阴在涒滩之位。岁星的位置按照铭文记载,位于奎宿附近(相当于戌位)。王长丰、郝本性将“孟甲在奎之际”解读为“孟春在奎之际”,推测蔿夫人鼎的时间为公元前507年,这个考证的正确性或许还有争议。

不过,由于岁星的公转周期比十二年略短,所以假设从某一年开始使用岁阴纪年,过了大约86年之后,岁星定位就会跃到下一个位置,称为“超辰”。春秋时代的涒滩之岁,岁星位于戌;到了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著作年代,岁星则位于未;秦朝和汉初时,岁星已经跑到了巳位。那么,使用岁阴纪年,每过几十年就要通过实测岁星的位置对这种纪年法进行重置,再偏移再重置。但重置之后,由于推算规则产生分歧,使得岁阴纪年异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