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还是歼灭
11月23日下午4时,由日德科夫上校指挥的隶属于坦克第4军的坦克第45旅抵达苏维埃斯基,并与机械化第4军所属的由罗季昂诺夫中校指挥的机械化第36旅会合,对第6集团军的包围圈最终形成。在这一天结束以前,在拉斯卡将军的带领下顽强抵抗的罗马尼亚第4军和第5军也放下了武器,走进了战俘营。此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形成的包围圈宽度在20至80公里之间,对外正面总长度为450多公里,其中只有276公里(一说265公里)有部队掩护,最薄弱的两点是苏维埃斯基至下奇尔斯卡亚一线以及苏维埃斯基至阿克塞一线,包围圈厚度只有15至20公里。这就要求合围圈上的苏军一方面要尽快歼灭第6集团军,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对外正面,并将这一正面尽量向西推移,以便可靠地孤立包围圈内的守军。
大本营对此早有准备,原属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坦克第5集团军被调入西南方面军,反攻开始后,近卫第1集团军左翼和坦克第5集团军的右翼将实施辅助突击,形成合围圈的对外正面。截至11月21日,以上部队将前出至上奇尔斯卡亚,在扩展包围圈的同时预防德军可能发起的任何解围行动。不过,围绕如何彻底消灭保卢斯的部队的问题,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意见,华西列夫斯基回忆道:“一位著名的将军提议对它不必认真对待,因为他认为这个集团已是‘一只被困起来的兔子’。他建议苏军的主要力量应调往罗斯托夫去截断北高加索撤退下来的希特勒匪军的后路。”
毫无疑问,这个计划是很有诱惑力的,并且歼灭A集团军群也的确也是这次反攻的最终目标之一。尽管轴心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战线已经灰飞烟灭,但是德军从外部解围的可能性还远远没有消除,苏军需要在压缩及巩固包围圈的同时,积极扩展包围圈的对外正面。三个方面军需要承担如此之多的繁重任务,再抽调部队南下不是明智之举。正如红军总参谋长本人所言:“这只困兽(第6集团军)仍是有力量的,仍然能够打一场硬仗。如果我们对它的封锁稍加放松,它就会给我们造成惨痛的后果。”
11月24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向各方面军司令员说明了其各自应当承担的任务:经过加强的第21集团军自西向东进攻,第24、65、66集团军自北向南推进,第62和第57集团军从东向西压缩包围圈。激战声再次回响在斯大林格勒西部的平原上,套在第6集团军脖子上的绞索开始收紧了。不过,苏军初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他们大大低估了被围德军的数量,这个数字不是原先认为的8万5千至9万,而是约25万,德军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数量也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测。
第6集团军在11月24日至30日的战斗中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御,截至11月底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面积已经被压缩了一半,但是3个方面军合力也未能分割被合围的德军,在下奇尔斯卡亚和科捷利尼科沃(Kotelnikowo)地区的德军部队增强后,又不得不抽调一些部队到对外正面,导致包围圈对内正面的兵力进一步被削弱。12月初,苏军再次尝试分割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仍旧未能取得显著战果。在经历“天王星”行动和第一次收缩包围圈的作战后,3个方面军下属的各集团军都已人困马乏。这样一来,给包围圈注入一支生力军就显得很有必要了。12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统帅部上报了顿河集团军群的组建和动向,决定从大本营预备队中调出包括近卫第2集团军在内的诸多兵力。18时,该集团军装载于165列火车上,开始向顿河方面军输送,预计12月18日完成集结。
下奇尔斯卡亚和科捷利尼科沃方向上的进攻不久之后也止步不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叶廖缅科获得了新组建的突击第5集团军,下辖坦克第7军、机械化第4军和5个步兵师,波波夫中将任集团军司令。此外,为了应对德军随时可能的解围行动,第51集团军的部分单位已经从包围圈上抽调出来。沙普金将军的骑兵第4军下属的2个骑兵师在得到坦克第85旅的加强之后,与步兵第302师、第126师由东北方向沿铁路线向科捷利尼科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