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雨前夕
干得漂亮!第6装甲师!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赫尔曼·霍特
重返东线
经历半年的休整后,第6装甲师开始为重返前线做准备,11月5日,前往东线的调令正式下达,各部开始接收冬季作战所需的人员和车辆装备。就在此时,急转直下的北非战事差点改变了该师的命运。11月8日盟军在北非登陆后,陆军总司令部曾一度决定将该师运至法国南部,但随后命令再次更改,后出发的部队直接绕过巴黎前往东线,而已经运抵法国南部的部队也于11月14日更换机车头后转而东进。就这样,齐装满员的第6装甲师乘着78辆军列踏上了重返东线的旅途。军列绕过巴黎,穿过德国西部,在奥得河畔迎来了第一场雪。此时“天王星”行动还未展开,该师的目的地暂定为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米列罗沃(Millerowo)一带,任务是在仆从国军队绵长的战线后方集结,充当B集团军群的预备队。
被颠覆的德军列车。游击队给运输状态下的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运输途中的第11装甲团6连,1942年11月12日摄于戈梅尔
劳斯预见到,此次运输第6装甲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防范游击队的破坏活动,二是做好在前线甚至是火线卸车的准备。
时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的朱可夫元帅
从布列塔尼到顿河,运输全程长达4000公里,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军队调动不可能完全避人耳目,尤其是游击队的耳目。军列经由巴拉诺维奇开进了游击队的天堂——白俄罗斯,广袤的森林一直延伸到戈梅尔(Gomel)地域。在普里皮亚季广阔的森林沼泽地带,平均每列搭载50部车辆的火车极易成为游击队的盘中餐。望着散布在铁路两旁的损毁的火车头和骡马拖车,官兵们有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关于游击队员们在这一时期的活跃表现,可以从朱可夫的回忆录中了解一二:“当时,德军极端缺乏预备队。能够拼凑到的部队在漫长的交通线上极其缓慢地前进着。而在苏军后的我方游击队,了解德军为什么匆忙向南方调动,因而竭尽全力阻止德军前进。我国英勇的爱国者,不顾法西斯极其残暴的恐怖,不顾敌人所采取的种种防范措施,颠覆了几十列运送希特勒匪军的列车。”
搭载在平板列车上的装甲部队。图中的坦克属于第19装甲师
漫长而又缺乏保护的铁路线是游击队最易下手的目标,他们或是炸毁铁轨,或是在铁轨上放置障碍物使列车脱轨,更有甚者直接放置地雷炸毁列车。解决的办法是在列车前面加装“除障堆”——有时候是两到三节空车厢,不过更多时候是盛满沙子的马车,后者无疑要经济一些;像火炮和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是游击队最为青睐的目标,运载它们的平板列车缺乏保护,德军一般仅仅使用帆布对火炮和坦克进行简单的遮蔽,这样做不仅收效甚微,还给驾驶员们增添了额外的工作(为防止游击队夜袭,每个晚上坦克队成员们都要再次揭去帆布以便让坦克做好战斗准备)。在短促的交火中,坦克装甲车辆很少有出场机会,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布置在各处的移动滑道快速卸载,在抵达科捷利尼科沃西南后,由于沿线各车站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无法容纳更多列车停靠,第11装甲团的几个连也是采用此方法直接在野外完成卸载的。装甲车上装备的20毫米口径机关炮发射的曳光弹原本被用于矫正弹道,但是它对人体恐怖的杀伤力也可以对游击队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运送装甲部队的平板列车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在准备运输的过程中,劳斯不顾民政铁路部门的反对,坚持进行武装押运。人员物资不再像往常那样尽可能紧密地装载,而是按照作战需要以一定比例混合装车,每列火车上的人员装备均可以单独投入战斗。这样一旦遭遇游击队的大规模袭击或是在下车时遭遇正规军的攻击,单独一列火车上运载的部队就可以独立组建战斗群,支撑到援军抵达。车厢两侧遍布值班的士兵,时刻监视着铁路线两侧的风吹草动。刹车员的位置上都布置了机枪,列车上甚至还加装了为夜间作战所准备的探照灯。官兵们不断演练反游击战术,在遭遇袭击后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行动、集结、防御。列车出现故障时,伴随部队行动的铁路职工会进行维修,必要的时候工兵部队也会搭把手,其余的官兵则就地警戒,同时组织巡逻队对附近进行搜索以确保安全。
运输状态下的坦克用防控网等进行了遮盖,但是这一招对游击队并不怎么有效
事实证明,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游击队对部队调运的影响可以大大降低。在一次奇袭中,游击队连续破坏了多段铁路并发起猛烈攻击,第76装甲炮兵团因此损失了一名营长和若干士兵,但连同遭袭军列在内,整个运输过程中所有装备均未遭受损失,列车也几乎没有晚点。这些措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确保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集结地域能够向前延伸至阿克塞河,缩短了与斯大林格勒的距离,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被隆隆的大西洋海浪冲刷着的布列塔尼海岸、映射着秋日阳光的凡尔登草原、金光灿烂的教堂和尖顶高耸的城堡,所有这一切美景,都已成为即将奔赴战场的第6装甲师官兵心中一个遥远的梦。现在,从斯大林格勒传来的消息主掌着所有的谈话内容,尽管车厢中的士兵们对于整体局势并无清楚的认识,但是那条爆炸性的消息却不难理解:11月21日,一支颇具规模的德军部队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并且苏军还在试图向亚速海推进,以截断A集团军群的退路。军官们心下已定,第6装甲师迟早将在这一地区投入战斗。短短十几个昼夜之后,列车就穿过了德国东部边境,穿过了广袤的森林和草原,穿过了一望无际的平原与丘陵,穿过了缓缓流淌的小溪与河流,在哈尔科夫渡过顿涅茨河后开进了米列罗沃地域,接着又在罗斯托夫渡过了顿河,最后所有军列都在萨利斯克(Salsk)转向东北方。现在,此行的目的地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斯大林格勒!
劳斯将军和参谋们在一起,手中拿着一份大比例尺地图
11月24日,劳斯少将奉命前往停靠在哈尔科夫车站的曼施泰因专列,后者“用一种忧郁的语气来描述着当前的战局”,然后通知他第6装甲师正式划归第57装甲军指挥,在米列罗沃下车的命令已被取消,该师新的目的地是科捷利尼科沃东南。随后,劳斯就搭乘着曼施泰因的专列前往罗斯托夫。11月26日晚,先头军列经过第4装甲集团军临时指挥部所在地济莫夫尼基,疾驰的火车跳过了所有车站,有人注意到,沿途铁路线上的叉轨支线都被用火车头封死了。
每次停车时,好奇的官兵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听“可能的终点站”是哪里,最靠谱的答案是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将军给出的,他告诉劳斯“至少今天早上还是科捷列尼科沃”。在德军高级指挥官中,唯有霍特从去年夏季起就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苦战。就在苏军南北两路大军在卡拉奇会师的前一天,霍特还与保卢斯在塔特辛斯卡亚讨论战局。他介绍的态势比曼施泰因给劳斯留下的印象还要糟糕:得到坦克加强的骑兵第4军已经突入到顿河以南,其先头部队几乎已经穿过了阿克塞河南岸,两个隶属于第51集团军的步兵师正沿铁路线两侧向科捷特尼科沃缓慢推进。另有情报指出两个坦克军正在阿克塞河北岸集结,可能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稳定后发起进一步攻势。第4装甲集团军根本无力阻挡任何攻势,顿河南岸“只有几个刚刚从高加索撤下来的空军高射炮连”和“罗马尼亚第6军军部连同警卫连共计30人”。在更加遥远的草原深处,罗马尼亚第5和第8骑兵师残部共计约1200人正在后撤。
前线早已不复存在,事实上,在整个地域内没有一个独立的德军单位能进行哪怕是短暂的抵抗来阻止苏军的前进。罗马尼亚师散布在卡尔梅克大草原边缘一条非常宽广的战线上,它们的反坦克能力向来令人绝望,因此苏军坦克可以轻而易举地洞穿他们的防线,甚至连霍特的指挥部都险些遭殃。劳斯还得知,第23装甲师正在赶来,两天前该师的第一批部队离开德苏里卡乌(Dsuarikau)一带的作战地域,前往普利奇波斯卡亚(Prischibskaja)、颇里奇蒂尼(Prochladnyi)和纳尔奇克(Naltschik)登车。但这只能算作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因为按照他的说法,该师“只有两个虚弱的团,而且只有火炮没有坦克”,再次投入战斗之前将不得不先在库莫亚斯基阿克塞河以南的萨尔河后方休整。
第6装甲师正在通过顿河上的浮桥
第6装甲师的官兵们对此仍然一无所知,但是正在放缓的车速和各车次保持目视距离开进的做法,已经明确地告诉他们战斗不再遥远。火车尖叫着快速前进,从布列塔尼出发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月了,士兵们在冰冷的车厢内没法洗漱,连伸直躺平都成问题,如此持续450小时之久,恐怕也只有那些亲身体验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运输恐惧症”(Transportkoller)了。此时此刻,全体官兵无不渴望尽快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