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风暴:斯大林格勒的围与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轴心国指挥官

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被公认为二战德国陆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生父是冯·莱温斯基,官拜普鲁士炮兵上将,祖父在普法战争中任第2军团第9军军长。作为普鲁士军事传统的集大成者,曼施泰因的履历相当完整,18岁便进入军队服役,以中尉军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在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战斗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包括总参谋部作训处处长和副总参谋长在内的各种参谋职务,1938—1944年间历任第18步兵师师长、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第38军军长、第56摩托化军军长、第11集团军指挥官、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和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是以参谋的身份参加波兰战役的,之后由于提出了那个日后令其声名大噪的“曼施泰因”计划而被发配到一个步兵军,直至法国战役后期才参与了追击残敌的行动。

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元帅

曼施泰因真正在指挥官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是从苏德战争开始的,尽管兵力相对较弱的北方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围歼任何苏军重兵集团,但他指挥下的第56摩托化军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开战100小时后,该军就攻克了坐落于边境线300公里后的迪纳堡,不到一个月就饮马伊尔门湖畔。在南下接任第11集团军指挥官后,曼施泰因着手攻占克里木半岛,在历时半年的战斗之后最终征服了赛瓦施蒂弗波尔要赛,全歼了克里木方面军,并借此战功加封元帅。在罗马尼亚休养一段时间后,这位志得意满的战场新星和他的集团军北上夺取列宁格勒,然而苏军捷足先登的反击却打乱了他的计划,尽管他在拉多加湖反击战中再次取得辉煌胜利,但是列宁格勒却变得更加遥远了。在这座城下,曼施泰因还失去了当时正在第18步兵师第51装甲掷弹兵团服役的长子埃罗·冯·曼施泰因。战争没有给他更多时间来哀悼自己的儿子,在遥远的南方,那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城市正在颤栗,这座城市将会把他的名字和另外一位元帅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赫尔曼·霍特

1885年4月12日,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出生于勃兰登堡的一个军医家庭里,1904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军校学习,战争爆发后以上尉军衔担任首席参谋。志愿上前线后,他先后担任连长和营长,甚至还在陆军航空队服役过一段时间,战争结束时已经官拜师参谋长。大战结束之后,表现杰出的霍特毫不意外地留在了魏玛国防军中。纳粹上台后,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从少将一路晋升为上将。1939年9月,霍特指挥第15摩托化军参加了波兰战役,凭借此役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在法国战役中,该军势如破竹,突破缪斯河防线。在“巴巴罗萨”行动中,他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后更名为第3装甲集团军)参加了明斯克和基辅两次歼灭战,将苏联西部边境的重兵集团扫荡一空。

从1942年6月1日开始,直至1942年9月中旬,霍特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跨越了半个乌克兰,从哈尔科夫推进至高加索地域。随着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受挫,霍特奉命北上驰援保卢斯,第4装甲集团军途经科捷利尼科沃,直指斯大林格勒城区,但是这一攻势伴随着德军巨大的伤亡和苏军日益猛烈的抵抗而陷入了停顿。最终,实力已大为衰退的第4装甲集团军非但未能协助第6集团军攻克斯大林格勒,其部分单位还在苏军的反击中被苏军一并装进了口袋。

第57装甲军军长弗雷德里希·基希纳

弗雷德里希·基希纳(Friedrich Kirchner),1885年3月26日出生于莱比锡,1906年2月进入“约翰·格奥尔格国王”步兵团(皇家萨克森第8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西线和东线的多支部队里服役,战争结束时已经成为营指挥官。战后基希纳加入骑兵部队,先后在多支骑兵部队任职。1934年晋升为上校,1938年晋升为少将,带领第1摩托化步兵旅参加了波兰战役。1939年末,基希纳接任第1装甲师师长一职,在法国战役开始前被授予中将军衔,1940年5月获得骑士十字勋章。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负伤退出战斗,同年11月15日回到前线接管了第57装甲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执掌着这支军队。

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赫尔曼·霍特上将

第57装甲军军长弗雷德里希·基希纳

1942年2月1日,基希纳晋升为装甲兵将军。在同年夏季开始的“蓝色”行动中,第57装甲军作为A集团军群的一部分,从乌克兰推进至库班。顿河曲部的形势急剧恶化后,该军在第一时间北上驰援斯大林格勒,但受地形和气候所累,迟至12月10日前后才陆续抵达目的地。该军辖有第23装甲师、第651战斗工兵营和战斗工兵教导营,很快第6装甲师和第17装甲师也将划入其中。基希纳是德军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之一,除1944年2月和1945年1月先后获得橡叶饰和双剑饰外,还两次获得国防军公报提名,但是在晋升为装甲军指挥官后未能再进一步,这部分是因为他行事低调,部分是因为这一位置已经充分发掘了其潜力。战争结束后基希纳被美军拘押,1947年被释放。1960年4月6日基希纳去世于德国的福尔达(Fulda)。

第6装甲师师长埃哈德·劳斯

埃哈德·劳斯(Ehard Raus)1989年出生于摩拉维亚的沃尔夫拉米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指挥1支摩托化轻步兵营。大战结束后,他常年在不同的参谋岗位上任职。德奥合并后,劳斯进入国防军服役,波兰战役爆发时驻扎在西线。1940年6月法国战役接近尾声时,劳斯接任243步兵团团长一职,随后调入第6装甲师,指挥第4摩托化步兵团,1941年5月升任第6摩托化步兵旅旅长。1942年4月29日,劳斯被正式任命为该师的第四任师长。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劳斯先后获得二级、一级铁十字勋章,同年10月获得骑士十字勋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后加挂了橡叶饰。劳斯历任第11步兵军、第47装甲军军长和第1、3、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1945年3月由于意见与希特勒相左而被解职。

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少将。“冬季风暴”行动结束后劳斯暂时离开了装甲部队,接手了刚刚重建的第11军

照片中左起第三人为埃哈德·劳斯,摄于1941年夏季

身为前奥地利军官,最后跻身装甲指挥官之列,这在德军中是极为罕见的。在装甲部队的中高级军官中,奥地利军官只有11人,所占比例仅为4.1%,劳斯的最终军衔为大将,而整个国防军中做到中将的前奥地利军官也仅有3人,另外两人是亚历山大·罗尔(Alexander Rolle)和洛塔尔·伦杜利克(Lothar Rendulic)。尽管奥地利没有普鲁士那样优良的军事传统,但劳斯的表现并不输给那些出身传统普鲁士军官家庭的同行,这并不仅仅表现在其堪与巴尔克相比肩的晋升速度上,他的上级、同僚乃至对手也对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古德里安称其“在漫长的战争中一直表现卓越……是德军最好的装甲兵将军之一”。战后,部分德军指挥官参加了李德·哈特组织的战史研究项目,其中劳斯的报告被认为是最具见地的。劳斯语言天赋秉异,不仅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捷克斯洛伐克语也说得非常好,还会一点法语。

第23装甲师师长汉斯·福尔曼·冯·博伊内堡-伦斯菲尔德

汉斯·福尔曼·冯·博伊内堡-伦斯菲尔德(Hans Freiherr von Boineburg-Lengsfeld),1889年6月9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埃森纳赫,1910年10月参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多支骑兵部队中服役,曾五次负伤。战后在多支步兵、骑兵和山地部队任职,战前在陆军总司令部作训处任职时曾与曼施泰因共事,两人私交甚好。1940年6月至10月博伊内堡曾指挥第4装甲师参加法国战役,同年7月从曼施泰因手中接过了骑士十字勋章。博伊内堡从1941年9月第23装甲师建立时起就出任该师师长一职,指挥该师从哈尔科夫直入高加索,顿河流域的战局急转直下后又奉命挥师北上,驰援第4装甲集团军。不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落下的旧伤复发,博伊内堡交出了指挥权,1943年4月恢复健康后调至法国,接手巴黎地区的守卫部队,此后再未返回东线。

在隆美尔的影响下,博伊内堡也卷入了密谋组织的活动。7月初,他曾从参谋长冯·翁格尔那里获悉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即将展开。“7·20”事件当天,巴黎地区的德军迅速解除了1200多名党卫队和秘密警察部队士兵的武装。不过随着形势被扭转,博伊内堡也不得不转变态度,同羁押中的党卫队领袖奥伯格(Oberg)达成了谅解,这才算逃过一劫。而同样在巴黎起事的冯·霍法克、施蒂尔普纳格尔等人就没那么幸运了。1945年5月8日,博伊内堡被俘,次年5月底即被释放,1980年11月20日逝于费尔斯堡-阿尔滕堡。

青年时代的汉斯·福尔曼·冯·博伊内堡-伦斯菲尔德

第23装甲师师长博伊内堡-伦斯菲尔德中将

第17装甲师师长弗莱德林·冯·森格尔·埃特林

弗莱德林·冯·森格尔·埃特林(Fridolin Rudolf Theodor Ritter und Edler von Senger und Etterlin),1891年9月4日出生于怀德胡特的一个罗马天主教贵族家庭里,1910年作为志愿兵加入军队,随后获得罗德奖学金罗德奖学金,1902年由赛西尔·罗德创立,是英国大学历史最长、声誉最高的奖学金,每年都在13个国家选取85名优秀大学生去英国牛津攻读,获得者将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学习两到三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大战爆发后埃特林长期为预备役,1917年方才参战,并于战后留在了魏玛国防军。埃特林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纳粹的统治非常反感,同时还是古德里安的众多反对者之一,这些都给他的军事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未能参加波兰战役,在法国战役中则指挥一个第2骑兵团担纲组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摩托化旅,并于停战后担任法意停战委员会德国代表。

第17装甲师师长埃特林将军

1942年10月10日,在短暂担任骑兵总监的职位后,埃特林接手了位于苏联南部的第17装甲师,在“堡垒”行动前夕(1943年6月)被调到西西里,8月又被调到萨丁和科西嘉,负责指挥当地德军的撤退行动。1943年10月23日,埃特林接手第14装甲军,直至战争结束。在蒙特卡西诺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令盟军在5个月里寸步难行,但是由于其反纳粹立场,战后埃特林坐牢的时间并不长,1946年即被释放。20世纪60年代,埃特林出版了回忆录《欧洲的战争》(Krieg in Europa),英文译本名为《无望无惧》(Neither Fear nor Hope)。埃特林还参加过BBC广播关于卡西诺山战役的访谈和其他一些广播节目,1963年1月4日在弗赖堡(Freiburg)去世。他的儿子费迪南德·埃特林战时曾在第24装甲师的侦察营服役,战后参加联邦德国国防军,1984年以中欧联合部队总指挥官的身份退休。

第11装甲团团长瓦尔特·冯·许纳斯多夫

第11装甲团团长冯·许纳斯多夫上校

瓦尔特·冯·许纳斯多夫(Walther von Hünersdorff ),1898年出生于埃及开罗,1915年参军,战后成为十万魏玛国防军中的一员,战争爆发时是253步兵师的首席参谋,之后历任第15摩托化军和第3装甲集群参谋长,是霍特将军的老部下。1942年7月1日晋升为上校并接手第11装甲团,同年11月随第6装甲师开赴顿河前线。在解围行动中,该师组建了以第11装甲团为核心的许纳斯多夫战斗群,并以该战斗群为主力向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推进。

行动之初,德军轻松突破了阿克塞河一线,但随即在上库姆斯基与强大的苏军坦克集团相遇,在持续数日的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战事进入胶着状态。12月19日夜间,许纳斯多夫亲率战斗群强行军向瓦西里耶夫斯基方向突破,这一冒险行动大获成功,德军遂于梅什科瓦河北岸建立桥头堡,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双方再次围绕该桥头堡展开激战。德军在补给匮乏的条件下坚守多日,在得到必要的增援后,更试图进一步扩展桥头堡,但是没有成功。12月22日,在“冬季风暴”行动即将结束时,许纳斯多夫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许纳斯多夫接任第6装甲师师长。库尔茨克战役中,他和一干参谋在前线遭到己方轰炸机的误击,受伤的参谋都被送往了野战医院,许纳斯多夫负伤不下火线,没过多久就被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头部,虽然钢盔挡住了子弹,但是飞溅的碎片击碎了他的头骨,最终于7月17日不治身亡,德军为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和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曼施泰因均有出席。

第4装甲掷弹兵团团长马丁·乌尔莱茵

马丁·乌尔莱茵(Martin Unrein),1901年1月1日出生于德国魏玛,1918年3月18日加入陆军,服役于第71步兵团,同年9月在战斗中负伤被俘。1920年被释放后加入了魏玛国防军第21步兵团,随后又被调入第2骑兵团,其后职务又经过多次变动。入侵波兰期间,乌尔莱茵在第11军参谋部任职,1940年初又调任第268步兵师第268侦察营营长,同年9月调入OKW轮值。1941年9月15日进入第6装甲师,任第6摩托化营营长,在惨烈的莫斯科战役中该营几乎全军覆没,为此乌尔莱茵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不过法庭驳回一切指控并为其恢复了名誉。1942年2月28日,乌尔莱茵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同年4月1日接手第4摩托化步兵团并晋升为上校,在许纳斯多夫阵亡于库尔茨克后短暂代理过师长一职。1943年11月5日乌尔莱茵出任第14装甲师师长,同年9月10日因在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有功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次年6月26日加挂橡叶饰。1944年9月,乌尔莱茵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而去职,1945年2月11日至3月5日期间还曾接手武装党卫军第3装甲军,同年4月4日任克劳赛维茨装甲师师长。

第4装甲掷弹兵团团长马丁·乌尔莱茵中校

第114装甲掷弹兵团团长赫尔穆特·佐伦科夫

赫尔穆特·佐伦科夫(Helmut Zollenkopf) 1896年5月19日出生于希尔德斯海姆。1914年8月参军,1920年3月退役,1934年7月重新加入第16步兵团,二战爆发时为少校营长,此后陆续参加了波兰、法国和苏德战争,1942年2月升任第114步兵团(后改编为114装甲掷弹兵团)团长,同年4月1日晋升上校。库尔斯克战役后他一度离开前线在后方任教,1945年1月25日至2月12日短暂指挥过第21装甲师,之后又于3月调入第9装甲师任师长,直至1945年4月26日被俘。

第114装 甲 值弹兵团团长赫尔穆特·佐伦科夫中校

第39装甲团团长奥托·布辛

奥托·布辛(Otto Buesing),1896年8月22日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口城市基尔,1915年1月27日进入第二帝国军队服役,曾长期服役于骑兵部队,1938年作为师部副官被调入第5轻装师,1939年底又被任命为第8侦察营营长,投入一线作战。1940年10月离开部队接受装甲兵培训,次年1月15日正式升任第39装甲团团长,不过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布辛都没能到任,而是被调到第2装甲集团军指挥部任副官,直至1942年2月1日再次接管第39装甲团,同年11月21日荣获骑士十字勋章。

在“冬季风暴”行动中,他的团虽然实力衰微且姗姗来迟,但是在投入战斗后立即改变了战场态势,有力地支援了第6装甲师夺取上库姆斯基的作战。1943年1月5日布辛从火线上被紧急调离,出任第26装甲师第26装甲团团长,1943年10月10日前往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就任大德意志装甲团团长。1944年2月布辛升任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师长,3月8日阵亡,由于任期极短,他可能是这个闻名遐迩的王牌师的历任指挥官中最不知名的一个。

第39装甲团团长奥托·布辛上校

第11装甲团2营营长弗朗茨·贝克少校

弗朗茨·贝克(Franz Bake),1898年2月25日出生于辛塔尔(Sinntal)。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和千千万万军官一样,在大裁军的浪潮中离开了军队,之后重返学校学习牙外科,1923年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也正是这段特别的经历让他在日后获得了“装甲牙医”的绰号。1939年他返回军队后在第6装甲师第65反坦克营任排长,1940年1月晋升为连长。1941年5月1日,贝克上尉升任第6装甲师第11团参谋长,1941年8月1日晋升为少校。

第11装甲团2营营长弗里茨·贝克少校

1942年7月1日,贝克正式成为第11装甲团2营营长,1943年11月接手第11装甲团。在次年2月的切尔卡瑟战役中,贝克指挥以他名字命名的重装甲团再一次参加解围攻势,宣称击毁苏军坦克267辆。被调到西线后,贝克指挥第106装甲旅。1945年1月,贝克正式由预备役军人转入职业军官,在接受了师指挥官的培训后接任重建的第13装甲师(原部队已经在布达佩斯战役中被歼灭)师长,5月8日被俘,1947年初被释放,1978年在哈根死于交通事故。

第11装甲团2营6连连长霍斯特·沙伊贝特中尉

霍斯特·沙伊贝特(Horst Scheibert)出生于1918年9月29日,战争爆发前曾在第3装甲师第5装甲团服役,后调至第11装甲团,该团在波兰战役中配属给第1轻装师也就是后来的第6装甲师作战。沙伊贝特随该部队参加了西线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从排长晋升为连长。他也是第11装甲团唯一一名从“冬季风暴”行动中幸存下来的连长,1943年2月9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在战争后期晋升为营长。战后沙伊贝特加入德国国防军,1970—1977年出任第13装甲掷弹旅旅长,以准将军衔退役,2010年3月8日去世。沙伊贝特战后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有关德军装甲部队的书籍,本书多处引用了他的个人回忆。

第11装甲团6连连长霍斯特·沙伊贝特

第4航空队指挥官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元帅

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Wolfra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西里西亚,其堂兄就是著名的“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1913年春里希特霍芬加入皇家普鲁士陆军骑兵部队,1917年开始接受飞行训练,1918年4月加入堂兄指挥的第1战斗机联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落8架敌机。战争结束后里希特霍芬留在了魏玛共和国骑兵部队,1920年2月29日退役后进入汉诺威工程大学就读,1923年毕业后再次返回陆军,1925年秘密加入德国陆军飞行部队(德国空军的前身),1933年正式脱离骑兵部队,在空军参谋部负责飞机设计和试飞。

第4航空队指挥官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1937年,里希特霍芬前往西班牙担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8年起担任秃鹰军团指挥官。波兰战役中里希特霍芬指挥特别航空指挥部(Fliegerführer z.b.V.),1939年11月10日特别航空指挥部更名为第8航空军,苏德战争中该军负责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在残酷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返回国内休整后,第8航空军被分配至东线战场南部,与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了夺取克里米亚半岛的任务。1942年7月,里希特霍芬升任第4航空队司令,1943年2月16日晋升为元帅,1943年6月调任位于意大利的第2航空队。1944年10月27日,里希特霍芬因患脑癌退入后备役,1945年7月12日在奥地利巴德伊舍因病去世。

第8航空军指挥官马丁·菲比希

马丁·菲比希(Martin Fiebig),1891年5月7日出生在上西里西亚,1910年3月3日加入德国陆军第18步兵团,1915年接受飞行训练后在第3轰炸机联队任中队长。1918年6月20日晋升上尉,数周后被任命为第9轰炸机联队长,一战结束后于1919年2月退役。1926年至1934年间,菲比希在汉莎航空公司担任飞行教官。1934年5月1日菲比希加入成立不久的德国空军并获得少校军衔,担任格赖夫斯瓦尔德空军基地指挥官,1938年6月1日晋升上校,1938年7月至1940年5月间担任第253轰炸机联队(1939年5月1日更名为第4轰炸机联队)指挥官。他的联队在波兰战役和挪威战役中均表现优异,他本人也在1940年5月8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西欧战役首日,菲比希就在荷兰上空被击落成为俘虏,5月16日获释后他开始在多个航空军指挥部从事指挥工作。1941年4月12日,菲比希担任东线中部地区刚成立的第1航空师的师长,1942年7月1日接手里希特霍芬留下的第8航空军。

第8航空军指挥官马丁·菲比希

第6集团军被包围后,菲比希指挥第8航空军负责为包围圈内的德军提供空中补给,1942年12月23日获得橡叶饰。虽然空运行动最终失败,他还是因付出的巨大努力而在1943年3月1日被提升为航空兵上将。1943年5月22日菲比希被任命为第10航空军指挥官,同时兼管位于巴尔干地区的德国空军东南指挥部(Luftwaffenkommando Südost)。1944年9月1日,菲比希进入德国空军后备指挥部(Führerreserve OKL),1945年2月1日担任第2航空军指挥官。1945年4月12日,第2航空军被改组为德国空军东北指挥部(Luftwaffenkommando Nordost),菲比希在这里等到了战争的结束。德国投降后他被英军俘虏,1946年2月6日被移交给南斯拉夫,在那里以战争罪被判处死刑,1947年10月24日在贝尔格莱德执行绞刑。

第4航空军指挥官库尔特·普夫卢格拜尔

库尔特·普夫卢格拜尔(Kurt Pflugbeil) 1890年5月9日出生于柯尼希施泰因,1910年4月1日加入德国皇家撒克逊军第134步兵团,以排长身份随该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普夫卢格拜尔申请转入空军,随后接受战斗机飞行员和观测员训练。1918年4月23日,普夫卢格拜尔在一次空战中被击落负伤,以中尉军衔迎来一战的结束。战后他在陆军继续服役,直到1928年3月31日“退役”(实际上是被秘密派往苏联、瑞典和意大利等国接受各种飞行员课程学习)。1931年4月1日普夫卢格拜尔以上尉军衔重返陆军,1933年6月30日再次退役,随即加入尚未公开露面的德国空军。二战爆发前其先后在航校、教导部队和多个军区指挥部任职,开战时军衔已至少将。1940年8月20日出任第4航空军军长。

第4航空军指挥官库尔特·普夫卢格拜尔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普夫卢格拜尔指挥的第4航空军在南部战场表现优异,普夫卢格拜尔本人也在1941年10月5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1942年2月1日,普夫卢格拜尔晋升航空兵上将,之后第4航空军又作为东线南部德国空军的主力参加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要战役,表现不俗。1943年8月24日普夫卢格拜尔担任第1航空队指挥官,指挥了一系列成功的防御作战,因此在1944年8月27日获得橡叶饰。1945年4月17日,损失惨重的第1航空队被降级为德国空军库尔兰指挥部(Luftwaffenkommando Kurland),普夫卢格拜尔随库尔兰集团军群战斗到最后一刻。1945年5月8日普夫卢格拜尔被苏军俘虏,1950年6月8日在莫斯科被判处25年劳役。由于严重的疾病,他在1954年1月4日被释放,1955年5月31日在德国哥廷根去世。

第9高射炮师师长沃尔夫冈·皮克特

沃尔夫冈·皮克特(Wolfgang Pickert),1897年2月3日出生于波森,以炮兵军官身份参加一战并荣获二级、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加入魏玛国防军,1932年10月前往南高加索参加了为期6周的红军军事演习,并在当年年底通过了熟练掌握俄语的认证,1934年作为教官被调入高射炮部队,次年正式以上尉军衔从陆军转入新成立的空军,1935年10月1日成为空军高炮部队的巡视员,1936年元旦晋升少校,1937年10月1日调到第49高炮团担任营长,1938年7月再次被调入指挥机关从事参谋工作,并于1938年底晋升中校,1940年晋升上校,1940年9月27日升任第1高射炮军参谋长,1942年6月25日接手第9高射炮师师长一职,10月1日晋升少将,1942年12月17日因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出色表现而荣获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1943年1月11日在部队覆灭前夕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第9高炮师师长沃尔夫冈·皮克特

离开斯大林格勒战场后,皮克特率部在克里米亚休整作战,1943年11月1日晋升为中将,1944年5月28日出任第3高射炮军军长,镇守诺曼底前线。皮克特只将下属的4个高射炮团中的1个部署到了诺曼底地区,另外3个部署在了内陆的亚眠地域。他与隆美尔相处得并不愉快,因为他只听从第3航空队指挥部的命令,而后者直接由空军总部指挥。1944年6月5日,皮克特获颁第489号橡叶饰。在第二天开始的诺曼底登陆战中,第3高射炮军的表现很一般,该军宣称在两个月的激战中击毁了80辆盟军坦克,这远远谈不上令人满意。1945年3月1日,皮克特晋升为高射炮兵上将,同月20日成为高射炮兵总监,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1948年出狱,1984年7月在魏因海姆去世。

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指挥官康斯坦丁·康斯坦丁斯库-克拉普斯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斯库-克拉普斯(Constantin Constantinescu-Claps)1884年2月20日出生于贝切尼(Beceni),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1年11月9日被任命为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指挥官。“天王星”行动结束后,他的集团军已经支离破碎,因此在“冬季风暴”行动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1943年2月10日即被康斯坦丁·萨内提斯库(Constantin Sănătescu)替代,同年克拉普斯的军事生涯也宣告终结。1951年他被逮捕并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但是4年后就被免罪释放,1961年在巴克乌(Bacău)去世。

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指挥官康斯坦丁·康斯坦丁斯库-克拉普斯

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师长拉图·科尔尼上校

在“天王星”战役中遭到苏军痛击的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已经支离破碎,第3集团军伤亡殆尽,第4集团军残部则被再次并入第4装甲集团军,在“冬季风暴”中扮演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尽管如此,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总共有4名罗马尼亚军人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其中就包括科尔尼独立摩托化分队指挥官、被誉为“骑兵的骄傲”的科尔尼少将。

1895年12月23日,拉图·科尔尼(Radu Korne)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个贵族家庭,1913年进入罗马尼亚骑兵军官学校,1915年从该校毕业并获得少尉军衔。随后科尔尼被分配到第9龙骑兵团,一年后又被调入第4“玛利亚女王”龙骑兵团并随该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晋升中尉。在1917年8月13日对塔拉潘(Tarapan)高地的进攻中,科尔尼指挥703高地上的一支机枪分队,尽管差点就被一发150毫米炮弹扬起的尘土掩埋,他依然坚持留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因在此役中作战英勇而获得了三级米哈伊尔勋章(Mihai Viteazul Order 3rd class),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罗马尼亚将军之中,很少有人获得这种只有亲临一线才能获得的勋章。1919年10月,科尔尼晋升为上尉,战后先后进入军事学院和位于法国索米尔(Saumur)的骑兵学校深造,此后多年一直在骑兵部队服役。1941年6月22日至次年11月4日服役于罗马尼亚第5骑兵旅第6机械化龙骑兵团。

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师长拉图·科尔尼

拉图·科尔尼上校获得的勋章

苏德开战之初,科尔尼上校麾下的第3骑兵中队席卷博贝卡(Bobeica)高地的战斗给德军第239步兵师师长费迪南德·诺伊林(Ferdinand Neuling)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者在安东内斯库面前盛赞其军事才能。1941年7月14日,第5骑兵旅接连渡过普鲁特河(Prut)和德涅斯特河(Dniester),开始洞穿斯大林防线,8月初推进至布格河(Bug),月底抵近第聂伯河(Dnieper)一线。9月下旬,罗马尼亚骑兵已经饮马亚速海北岸。也就是在这时候,苏军第9和第18集团军开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在阿卡摩维亚(Akymovka)地域,第6摩托化龙骑兵团开始止步不前,而第5骑兵旅的其他部队甚至开始退却。这场危机在持续数日后被德军和罗军的反击所化解,两个苏联集团军都遭到包围并被歼灭。鉴于在此期间的优秀表现,科尔尼获颁二级米哈伊尔勋章(Mihai Viteazul Order 2nd class)。随后,这支罗军随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进入克里木半岛,由于武装党卫军警卫旗队师被调走,该集团军失去了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作为替代品,科尔尼上校的机械化分队、第6和第10机械化龙骑兵团、第54机械化重炮营、1个反坦克营和1个摩托化连被合并成一支新的机械化部队,在攻克赛瓦施蒂弗波尔要赛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2年10月7日,罗马尼亚第5骑兵师开赴斯大林格勒,科尔尼则被调入当时隶属于波佩斯库将军的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指挥该师度过了1942年的最后两个月,因功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为陆军准将。1943年,第8骑兵师被改编为机械化师。科尔尼从1944年4月开始指挥罗马尼亚战斗力最强的第1装甲师,同年9月20日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阵营并将德军赶走后,科尔尼曾要求留在前线指挥部队,却被打发到战时政府部门任职。1944年10月21日科尔尼被逮捕,直到次年2月才被释放。在1945—1946年间科尔尼又遭到“人民法庭”的调查,最后并没有被找到什么罪行。1948年3月24日科尔尼又因为“密谋破坏国家安全”而被逮捕并囚禁在基拉韦亚(Jilava)。1949年4月18日,科尔尼因健康恶化而被送到瓦卡利斯特第一中心医院,4月28日下午1时去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