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水道:鸣梁海战的神话和真相
发生于1597年10月26日的鸣梁海战,由于参战双方事后各持一辞的说法和对战局后续影响的不同看法,早已演化成了一出“罗生门”。朝鲜王国方面宣称,此役击沉日军战舰31艘,重创92艘,给对方造成了超过8000人的伤亡;而己方无战舰损失,付出的兵员代价更微弱到几乎不值一提,因此鸣梁之战堪称旷世大捷。但对于这个说法,日本方面则认为此战不过是一场根本不需要记入战史的小规模遭遇战而已,己方舰队的确吃了点亏,但不过损失了几十人而已;何况战后日军还成功地控制了战场,攻占了李舜臣的水师基地。俨然一副“对我不利的事物都不存在,我才是胜利者”的模样。
综合各方史料来看,朝鲜王国的捷报固然注水不少,毕竟日方投入扫荡全罗南道的水军总计不过7000之众。但日本方面也无法解释仅仅损失几十人的战斗为什么会出现前锋来岛通总战死,后援毛利高政落水,主将藤堂高虎负伤的情况。因此要揭开鸣梁海战的真相仍需要一番抽丝剥茧的梳理。
结合鸣梁之战前的战局态势来看,整体形势无疑是有利于日本方面的。自明日谈判正式破裂,日军主力重返朝鲜战场以来,日军不仅在漆川梁重创朝鲜水师主力,地面战方面也是一路凯歌。8月15日,丰成秀吉的义子宇喜多秀家率军攻破地处小白山脉要冲的南原城,直趋全罗南道首府全州。在攻占全州之后,日军征朝诸将定议三路分兵:北上汉阳、东攻庆尚、扫荡沿海。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以上三个战略目标,日军的兵力配属是倒置的。北上汉阳的任务由黑田长政、毛利秀元两人担当,此二人虽然都与丰成秀吉沾亲带故(一个是秀吉的养女婿,一个是秀吉的侄女婿),但此时却都已经淡出了丰成系核心。以石高计算,两人合计32万石,所部兵力不超过3万。此次北上与其说是准备再度攻占汉城,不如说是攻敌所必救,牵制中朝联军主力。而负责向东攻略庆尚道的小早川秀秋、加藤清正等人,由于深得丰成秀吉的宠信而兵强马壮。其中加藤清正由于长期独占九州对外贸易的肥水,据说隐藏石高达75万石。而日军真正的战略重点仍在巩固对全罗南道沿海的控制上,并为此集中了一半以上的陆军(78700人)和水军7000人主力。而其中李舜臣位于全罗南道海南郡的海军基地自然是首选目标。
1597年10月17日,黑田长政、毛利秀元于朝鲜天安郡稷山(就是那艘莫名其妙沉没的天安舰的命名由来)与明帝国援朝军队发生接触。面对明帝国大炮轰击、骑兵冲击的东亚大陆正统战法,在日本内战中自诩兵法出众的黑田长政显得很不适应。甚至有参战的日军写家书说“明军铁骑其势如长筱武田大军,望之极恐”,但其实对面所部明军一共才500骑兵。
明军痛击日军后,因为兵力单薄而后撤了。而凭借兵力优势控制了战场的日军,因为伤亡惨重已无力继续北进。因此稷山之战事实上已经缓解了汉城方面的危机。电影《鸣梁》中所表现的危如累卵的局面其实并不存在。
朝鲜国运转危为安的同时,李舜臣本人却不得不面对一场生死考验。外线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内部的军心涣散大致与电影中所表现的相仿,特别是朝鲜水师此时剩余的船舰均为庆尚右水使裴楔所率。对于裴楔这个元均旧部,李舜臣自然有些指挥不动。而有趣的是《鸣梁》电影上映之后,韩国也出现了当事人后代状告电影公司的案件。裴楔的宗族表示“裴楔将军虽然没有参加鸣梁海战,但是电影违背历史事实,有损他的名誉,作为后人我们也倍感心痛”。而根据李舜臣本人《乱中日记》的记载,裴楔是在鸣梁战役前半个月为了治疗疾病,在得到自己的准许后离开军队的。虽然没有出现电影中“行刺主将、焚烧龟船”的恶行,但不知道为什么两年之后裴楔还是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在自己的故乡被问斩。他的离去究竟是个人的胆怯还是“被病假”,或许永远没有了答案。
请走了裴楔之后,李舜臣基本接管了其舰队。但下一步何去何从却并不那么容易决定。放弃军港远走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战而退不仅有损士气,更可能会在撤退时遭到日军追击。因此在不利于大舰队展开且水文条件复杂的鸣梁海峡与日军一战,不仅不是李舜臣一时激昂的奋袂而起,反而是当时战场条件下唯一的合理选择。
关于具体战斗的经过,朝鲜方面的记述与电影《鸣梁》基本相同:10月26日的清晨,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本军舰驶入鸣梁海峡时,隐蔽于海峡内岛屿附近的朝鲜水师发起猛烈的炮轰。日军舰船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而李舜臣海军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入侵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前锋来岛通总被击毙。而随着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方的战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陷入混乱。李舜臣趁乱率领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艘军舰,凭借着天时地利击沉了日军31艘军舰,另有大约92艘被损毁到丧失战斗力。
◎ 《鸣梁海战》电影海报
日本方面对此战的记述是当时水陆两军已形成对李舜臣海军基地的合围。日军前锋抵达兰浦达洋面,遭遇李舜臣所部,朝鲜水师不战而逃,藤堂高虎随即带领数十艘关船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为对手引诱到到鸣梁海域,遭到朝鲜方面12艘板屋船及数百艘民船的围攻。此时海水退潮,日军战舰为对手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所制,无法后撤。激战中前锋来岛通总力战而死,主帅藤堂高虎轻伤不下火线,副将毛利高政英勇反击敌舰不慎坠入海中。随后藤堂水军大举来援击退对手。但由于不熟路况,藤堂高虎下令暂不追击。次日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所部会合,再次抵达鸣梁海峡,但朝鲜水军早已不知所踪。日军随即攻克朝鲜水师根据地右水营,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的任务基本宣告完成。
至此结合双方所述,不难拼凑出此战的真相。10月26日清晨,担任警戒任务的朝鲜战舰发现日军主力来袭,李舜臣所部整个舰队随即进入战备状态。考虑到鸣梁海峡的宽度及认定朝鲜水师残余兵力不堪一击,担任日方水军前锋的来岛通总草率地突入敌阵,藤堂高虎、毛利高政率几十艘关船紧随其后。但在鸣梁海峡复杂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下,来岛水军显得很不适应,加上两军战法的差异,日军前锋接战不利,在藤堂高虎、毛利高政救援不及的情况下,来岛通总与侄子得居通年战死。由于得居通年死得不明不白,朝鲜方面便将这个功劳继续挂在射死其老爸的顺天府使权俊弓下。那么得居通年在电影《鸣梁》中或许就是那个颇为“娘气”的狙击手吧。
对来岛水军的一击得手之后,李舜臣一边继续围攻前出的藤堂高虎、毛利高政所部关船,一边掩护自己基地内的后勤及家眷乘小船突围。这一幕被日方记述为数百民船加入围攻,而在电影《鸣梁》中则成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傍晚时分,在日军后援抵达战场和疏散工作大体完成的情况下,李舜臣主动撤出了战场。一路北行,躲避日军的兵锋。而藤堂高虎等人则忙着捣毁敌方基地也无暇继续追击。鸣梁海战至此宣告结束。
综合全局来看,李舜臣水师无疑取得了鸣梁之役战术上的胜利:不仅成功地突破了对手海陆并进的围剿之局,还取下了来岛通总的首级以鼓舞士气并作吹谈之资。而站在丰成秀吉的角度来看,以一个海贼大名的性命把李舜臣赶到远离名护屋—对马-釜山运输线的朝鲜西海岸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在发动第二次侵朝之役时,丰成秀吉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大明帝国的阴影之下,日本鲸吞朝鲜半岛已成黄粱一梦,日本唯一取胜的机会便是在明帝国主力重新大举来援之前,扩大朝鲜半岛南部的占领区并将其要塞化,以期望国力远胜于己的大明帝国能够投鼠忌器,承认其实际控制区域为法定领土。
◎ 鸣梁海战复原图
数以万计的日本士兵和朝鲜劳工在泗川、固城、蔚山等地修筑倭城要塞的景象,与二战中后期日本不惜国力在太平洋诸岛修筑永备工事可谓别无二致。可惜的是历代日本统治者永远无法理解超级大国的思维模式:那些为了将对手赶出自己势力范围所付出的代价,永远谈不上高昂。1598年9月18日,在朝鲜南部堡垒群不断为明军所攻破,和谈信号却再无出现的情况下, 62岁的丰成秀吉病故于伏见城。丰成政权虽然长期隐瞒其死讯,但却不得不主动与明帝国重启和谈并逐渐从朝鲜半岛撤军。而朝鲜方面无论是水师的李舜臣还是陆军的权栗,此时对战局的影响都微乎其微。1598年12月16日,在截击日军归师的露梁海战中,李舜臣中弹身亡。这固然是其家庭的不幸,但又算是他个人的幸运。因为此时柳成龙的“南人”党已开始呈现瓦解的趋势,即便是在朝野颇有势力的权栗在日军撤退后也随即解甲归田,几个月后便病死家中。诚如巴顿所言:“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今天李舜臣仍旧是支撑韩国人的精神力量。据说如果有外国人第一次来到韩国,在大街上无论男女老少随便找个人问他最爱戴的历史人物是谁,可能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会回答是李舜臣。像李舜臣那样强烈影响韩国人的人物少之又少。但透过历史的真相,我们不难发现他也有迷茫和冲动,也有党同伐异的政治算计。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在鸣梁之战中勇撼强敌的英雄豪气和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至此,笔者也不得不对韩国电影人表示钦佩。正是他们用远超中国同行的水准,以一部异常精彩的战争电影,让李舜臣这位曾经为民族自由和独立而奋战的英雄,被世界观众所重新熟悉!
◎ 在明帝国军的强攻之下,只有少数日军堡垒可以长期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