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件事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产品低智商”说不
小O入职一月有余,作为师傅的老K一直在暗地里观察,为了不让小O这棵好苗子误入歧途,老K可没少花心思。为了培养小O,老K时不时交代一个任务给小O,比如说撰写竞争对手分析报告,观察小O是怎么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后,不到半天时间小O就完成了,结果却是让老K大失所望,原来小O都是从网上抄的现成的,观点也是现成的。老K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赶紧把他叫到办公室,跟小O说道:“你已经不知不觉步入产品低智商的‘神圣殿堂’了,被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绑架了。”小O有点犯迷糊,我北大毕业,明明智商很高,有130多分呢,为什么师傅说我是产品低智商呢?
老K看小O有点不服气,于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解释说: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的著作,诸如《M型社会》《思考的技术》《低智商社会》《质问力》和《创新者的思考》等,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见解独到且深刻、逻辑分析严密、发人深省。凡是读过大前研一这些书的人,无不为他超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所折服。作为产品经理来说,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拒绝成为低智商的产品经理。
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不盲目相信和跟随甚至附和。绝对要杜绝这样的现象: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媒体说什么就是什么,意见领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也懒得去质疑,也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很多产品经理在面试的时候,说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网上某些所谓的专家顾问、分析师的,迷信权威,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智商也就下降了。国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文化是抄袭和拿来主义文化,国外什么产品火,国内的人就跟着人家做什么,人家发布一个新的功能,产品经理硬着头皮机械地去测试和使用,继而快速写出需求文档,快速迭代快速上线,上线后发现没几个用户在使用,结果产品经理免不了要被批评,严重一点的话可能就要卷铺盖走人了。《刻舟求剑》的故事都听过,可是真正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怎么也警示不起来了。更有甚者,某些公司的领导号召全公司的人向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看齐,挖墙脚、机械照搬它们的产品、技术流程和制度,有效果吗?收效甚微!通俗一点来说,巨头是一棵长满果实的大树,不客气地说,人家的一个果子砸下来都可能将你这棵幼苗砸死。也不想想,巨头沉淀积累了多少年,自己沉淀积累了多少年。能按照对待成人的药量来给小孩服用吗?很明显,这会出大事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模仿之前也需要独立思考。
在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经常用下面这道题目来考察产品经理的独立思考能力:百度为什么要做贴吧、知道、百科、经验等产品?有的候选人至少独立思考过,百度要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那怎么去满足呢?一是通过机器实现,那通过爬虫、存储、索引、排序等展现搜索结果。但是,这就够了吗?不是!机器的能力毕竟有限,还有很多用户的需求解决不了或者说解决不是很到位,所以就需要人来实现,通过广大的用户来为某一用户提供其需要的信息。这样的形式融合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从机器角度解决,一是从人的角度实现。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从垂直的角度来说,贴吧、知道、百科、经验等都解决用户在人的这个方面不同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有问题要寻求答案时,一般是比较简单的why、where、when及how等问题,大多数采取的解决方案都是去问别人,然后按照别人的答案去执行,这种问答对应的就是百度知道;当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名词问题时,一般是what、who等问题,且问题一般有标准答案,大多数人都会去查字典和百科全书,这个对应的就是百度百科;当遇到一些问题,一般是比较复杂一点的which、what、why、who等问题,且一般没有标准答案,有可能需要用到群体智慧来解决,即一群人对某个问题或帖子进行探讨,这种BBS对应的就是百度贴吧;当遇到一些问题,一般是比较复杂一点的how等问题,且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大多数人会去找有专业经验的人,这个对应的就是百度经验;诸如此类。
微信为什么要做朋友圈?解决用户什么问题?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有的产品经理至少独立思考过。社会网络有三个关键要素:连接关系、传染物(内容)和互动。通讯录对应连接关系,建立社会连接,解决用户结交新朋友和管理老朋友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社交连接上的价值;朋友圈对应传染物和互动,解决用户维护老朋友关系的问题。如何维护?通过发布内容来维护甚至强化朋友关系,来传递信息、情感、观点等,这个内容会有一定的选择性,比如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游戏等,微信偏重图片内容,这些传染物由一个用户传染给一群用户,之后一群用户会对内容产生互动,比如赞和评论,这样会给内容发布者带来尊重和被认同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研发人员总是会质疑或者排斥甚至产生消极抵抗情绪,为什么?因为产品经理的专业度不够,或者说独立思考能力不够,说服不了研发人员。那么如何去说服研发人员?实际上就是要求产品经理具备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或者能力。这个思路是什么?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假设,然后再为印证假设进行现场访问,反复做各种实验,最终得出合理且正确的结论。概括起来就是说:假设→验证→实验→结论。看到这里,如果产品经理了解精益开发模式的话,就会发现,这两者基本上是相似的。很多产品经理经常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甚至把现象归结为原因,这样研发人员一旦质问:凭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产品经理往往无力招架,占不到半点上风,甚至误认为这是研发人员发起的挑衅。这非常不利于团队沟通和建设。例如,产品经理经常会做一些产品运营方面的活动,发现做了活动之后,用户数和订单数都增长了,这仅是现象,但是产品经理却把这个现象当成了原因。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里他们没有考虑用户自然增长这个因素,如表1-1所示。
表1-1 活动前与活动中的数据对比
根据表1-1所示进行网站活动数据对比分析,活动前日均订单数13648,活动中日均订单数15408,很显然,13648<15408。活动前日均用户数为270508,活动中日均用户数为305808,(活动中日均用户数-活动前日均用户数)/活动前日均用户数=13.05%,这是用户自然增长率。按照这个增加率算出的活动中日均订单数为13648× (1+13.05%) =15429,而实际活动中日均订单数为15408,很显然,15408<15429。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次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就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就是加强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换位思考。比如,如果我是小米的产品经理,我该怎么优化这个产品?如果我是微信的产品经理,我该怎么做?坚持这样的思维训练,也许一天看不出差距,但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显的差异了。
下面以草根经济(“即屌丝经济”)为例,独立思考一下草根经济出现的原因。说到草根经济,就必须要说一下M型社会。
什么是M型社会?M型社会是由日本趋势学研究者大前研一以日本近20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类型的判断。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日本的富者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随着资源重新分配,日本的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日本社会的财富分配,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英文字母“M”的字形一样,日本社会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
以如家、速八、汉庭、七天、锦江之星、格林豪泰等为代表的经济型商务酒店兴起和快速发展就是M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目标用户群体不是那些单纯追求廉价的消费者,而是商务游客和旅行者,他们的收入不错,具有较高品位的需求,既不愿付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的高价,又不愿在低档旅店凑合。
以美团、拉手、窝窝团、糯米网、大众点评团、聚划算等为代表的团购网站,也是M型社会的具体表现。它们的目标用户的特征:典型的“价格低,感觉质量好”和“只要稍微加点钱,就可以奢侈一下”。
以9158、呱呱视频、YY语音、唱吧等为代表的产品的目标用户特征:以前只有“高富帅”才能享有的东西,现在草根用户也可以享有了。稍微加点钱,让你过足高富帅般的瘾。
如何应对M型社会?M型社会有四种典型的用户,高收入者、中上收入者、中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中低以下收入者一般占八成(二八原则),也可以理解为草根群体。那么,针对每一种用户,我们做产品时的用户策略分别是什么呢?
❑高收入者:走彻底的奢侈路线。
❑中上收入者:稍微加点钱,就可以享受的新奢侈路线。
❑中低收入:走价格便宜,质量感觉要好的路线。
❑低收入者:走彻底的低价路线。
一位IDG的投资经理人道出了具有投资价值项目或产品的三个衡量标准:完美的团队;刚需;符合大趋势,顺势而为。对于第三点,什么才叫顺势而为,研读完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就会幡然醒悟。为什么SNS网站发展并不顺利,或多或少都遭遇了瓶颈?主要还是因为目标用户群影响了SNS网站的发展趋势。真正支付的人群主要是草根和精英,精英是不差钱,属于冲动型消费,草根是钱不多,但是舍得花钱,多为面子、虚荣心,也属于冲动型消费。白领生活压力大,可支配的收入减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消费却比较谨慎,典型的场景就是宁愿选择花掉5000多元买一个iPhone,也不愿意花钱去下载一个付费App。学生和白领不是支付和消费的主要人群,但是是陪着玩的主要人群。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时候,要讲究顺势而为,顺大势,时势造英雄。创业中的产品经理也不妨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创业的方向是否是大势所趋,是否抓住了草根这个世界经济的宠儿。
小O听得很入迷,打心眼里敬佩老K师傅。老K的这段话,深深触动了小O,给了小O当头一棒。小O很庆幸,有机缘遇到这么好的师傅。专家、媒体的观点不能盲目迷信,要批判性吸收。吸取这次教训,小O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看到小O误入产品低智商歧途后能够及时悬崖勒马,老K很是欣慰。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某个产品的负责人,我将怎么做以及如何优化它?多问为什么,切忌将假设当成结论,坚持这样的思维训练,产品智商就会逐步提升。常用练习题:你认为你们的产品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首先会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