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集录/南宋/宋慈/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作者简介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阳人,南宋法医学家。小时候受业于同邑“考亭高第”吴稚门下,受朱熹的考亭学派(又称闽学)影响很深。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历任主簿、县令、通判兼摄郡事。一生四次担任高级刑法官。嘉熙六年(1239年),升提点广东刑狱,后又移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淳祐年间,除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协助湖南安抚大使处理大使行府一切军政要务。宋慈居官清廉刚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豪,决事果断。20余年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与刑狱方面有关,深知“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认为检验乃是整个案件“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括”,因而对于狱案总是审之又审,“不敢生一毫慢易心”。发现吏仵奸巧欺侮,则亟予驳正;若疑信未决,必反复深思,决不率然而行。认真审慎的实践,得出一条重要经验,“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于是博采近世所传诸书如《内恕录》、《折狱龟鉴》等数家,荟萃厘正,参以自己的实际经验,总为一编,名曰《洗冤集录》,刊于湖南宪治,供省内检验官吏参考,以指导狱事的检验,达到“洗冤泽物”的目的。宋慈死后,理宗为表彰他的功绩,曾为其御书墓门。其挚友刘克庄(后村)在墓志铭中赞他:“奉使四路,皆司臬事,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
作品评价
宋代的笔记小说数以百记,《容斋随笔》堪称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该书一问世便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孝宗赵的称誉。这是一部广涉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随笔集,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其中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皆钧纂不遗,辩证考核,也颇为精确。
背景介绍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宋代成就卓著。在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宋朝政府十分重视与广大民众卫生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事业,不仅政府出面编辑刻印了很多医学典籍,而且要求各州县加以推广应用。其中《太平圣惠方》100卷,收录中药处方16834个,《圣济录》200卷,是医学上的一部百科全书,收集了诊断、处方、审脉、用药、针灸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政和本草》共介绍各种药材1558种,其中新增加628种新药,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药物学著作。南宋时期的宋慈收录并总结了前人的法医知识,创作出《洗冤集录》一书,其中涉及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死伤鉴别、检骨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对毒药和医治服毒的方法也进行了总结,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上述仅仅是介绍了宋代医学领域很小部分的成就而已,由此亦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一斑了。
名著概要
《洗冤集录》出版于宋淳祐七年(1247年),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急救、内外科、妇科等方面知识,共分5卷53目,约7万字。前有作者自序。卷一包括条令、检覆总说、疑难杂说等目;卷二至卷五分列各种尸伤的检验区别等项。《条令》目下辑有宋代历年公布的条令29则,都是对检验官员规定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其余52目,排列分卷不甚有序,各目下内容亦有穿插交错,但细加缕析,其内容大致可分三方面:1.检验官员应有的态度和原则;2.各种尸伤的检验和区分方法;3.保辜和各种救急处理。本书对尸体现象、窒息、损伤、现场检查、尸体检查等方面都有较科学的观察和归纳,有的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主要成就有:尸斑的发生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的条件;自缢、勒死与死后假作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而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焚死与焚尸的区别;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本书影响广泛,曾被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国文字。
阅读指导
宋慈在《洗冤集录》的序言中,一开头就提出写作此书的目的:“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典,直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又说:“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宋慈辑撰此书,是为了“洗冤泽物”、“起死回生”。因此,宋慈对于狱案,反复强调要“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他再三教诫审案人员“不可辟臭恶”,“须是躬亲诣尸首地头”。深入现场调查,“须是多方体访,切不可凭信一二人口说”。检验时“务要从实”,同时尚需了解被害人生前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要充分掌握真凭实据。在当“经制日坏”的南宋末年,宋慈的这种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洗冤集录》对于法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宋慈对于验尸的方法,曾总结了一整套比较合理的措施。《洗冤集录》对于毒理学也有许多贡献,书中记载了各种毒物中毒症状,指出服毒者“未死前须吐出恶物,或泻下黑血,谷道肿突或大肠穿出”;死后“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书中附有许多切合实用的解毒方与急救法,对后世法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延伸阅读
《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经验范畴,但却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令人惊叹。如用明油伞检验尸骨伤痕,就是一例:“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现,用糟(酒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现。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拉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如此检验尸骨伤损,与现代用紫外线照射一样,都是运用光学原理。只是宋慈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处于尚未自觉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尸骨是不透明的物体,它对阳光是有选择地反射的。当光线通过明油伞或新油绢伞时,其中影响观察的部分光线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伤痕。再如书中论述的救缢死法,与当代的人工呼吸法,几乎没有差别。还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药物拥罨洗盖伤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伤口的作用,也与现代科学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药物不同而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者运用和记载这些方法,目的在于查出真正的死伤原因,无不体现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名家点评
● 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
——明·臧晋叔《元曲选·序》
●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窦娥冤/金末元初/关汉卿/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作者简介
《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但是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却很缺乏,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知道一个大概。他号已斋(或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很可能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南宋灭亡(1279年)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还曾到过扬州。关汉卿熟悉勾栏伎艺,《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是元代前期杂剧界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之高。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
背景介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蒙古人用他们的精兵铁骑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也灭亡了腐朽的南宋王朝,占据了富庶的中华大地。蒙古人依种族将全国的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称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第三等称汉人,指黄河流域原来受金国统治的人民;第四等是南人,就是原来南宋统治下的人民。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低下,不能做官,很多事情都受限制。
元代的知识分子境遇更惨。元朝初年,士人与普通民众一样常常被掳掠为奴隶。蒙古人对士人的观念,似乎是把他们当作一种工匠。当时流传的形容元代的社会阶层的民谣:“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社会地位比娼妓还低。元代初年不设科举,士人失去了进身的机会,又没有谋生的能力,景况往往很惨,很多人混入勾栏瓦肆,以戏曲为业。
蒙古人看不起汉人与南人,所有的州县官员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有的甚至世袭。然而蒙古人中有政治才能的人实在不多,他们的政治,大抵只是防止反叛与聚敛赋税,统治的黑暗可想而知。官员颠倒黑白,社会道德败坏,民众的生活水深火热。当时社会的黑暗催生了《窦娥冤》这样的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
名著概要
本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主要情节如下: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城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于是乘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瑞云三岁丧母,七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十七岁时窦娥与蔡婆的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想赖账,骗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及其父把她救下。
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和他的父亲想霸占婆媳二人。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中毒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决不屈从。桃杌转而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招认,被判死罪。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这些誓愿果然一一应验。
窦天章后来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给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昭雪。
《窦娥冤》是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著名的悲剧。
阅读指导
悲剧《窦娥冤》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也赋予主人公窦娥以决不妥协的性格。本剧着重描画窦娥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给作品洒上一层浪漫的色彩。作者还以高超的艺术手腕,细致地刻画了窦娥内心矛盾冲突和性格的不同侧面,使她成为一个令人同情和崇敬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戏的高峰,这是一场唱工戏。开始的【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几支曲子,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而此后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等曲情绪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剧中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扉。最后窦娥发出三桩誓愿,这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剧终时窦天章的出现以及窦天章对案情的重新审理,表现了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古人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生动流畅的语言风格。他的人物语言,酷似人物口吻,符合人物身份,如本剧中窦娥的朴素无华,张驴儿的无赖油滑,都惟妙惟肖。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曲
作者简介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纪君祥,一作纪天祥,生平不详。《录鬼簿》记载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现代研究者考证李寿卿为至元(元世祖年号)年间人,由此可推知纪君祥的活动年代应该在元初。他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1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另外《陈文图悟道松阴梦》1剧,仅存曲词1折。
背景介绍
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
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基础。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兴盛。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若干中心城市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的繁荣。《马可·波罗游纪》记载的元大都,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珍奇物产汇聚。都市经济的发达使市民阶层相应地壮大,市民不像文人士大夫那么高雅,却比乡村农夫见识要广,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大都的著名杂剧艺人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司燕奴等,当时在观众中都很有吸引力。
蒙古贵族的爱好也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蒙古人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搞懂儒学到底有什么用,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多数人的素养不足以欣赏诗词等高雅的艺术,他们特别嗜好歌舞伎乐。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专门作家是使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都是简单粗糙的,这是因为编剧者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元初很长时期废除了科举,大量儒生便从事戏曲,走上这条谋生道路。这样,有不少文化素养、艺术趣味很高的人投入到这一行业,用他们的文学专长创作剧本。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懂得表演,能够粉墨登场,写作才能又高超,而且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他加入民间编剧团体“书会”,从事剧本创作,对于元杂剧艺术的提高是很有贡献的。
京剧《赵氏孤儿》剧照
名著概要
《赵氏孤儿》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当然,作者作了提炼、改造和虚构。
故事讲述春秋时晋国奸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也被逼自杀,其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赵朔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时,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继而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他。公孙与假孤儿被害,真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将赵氏孤儿过继给屠岸贾抚养。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赵氏孤儿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程婴则自刎,以谢二十年前为此而死的公孙杵臼。
《赵氏孤儿》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赵氏孤儿》曾经于1735年被伏尔泰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塔齐奥改编时将它改名为《中国英雄》。
阅读指导
古人经常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很简单化的处理,本剧基本上也是这样做的。剧中程婴的行为,是为了报答赵朔平日的优遇之恩。宋代的皇室姓赵,他们对这一段故事情有独钟,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这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屠岸贾之“奸”与赵氏之“忠”,在剧中主要是作为基本的背景,是作为对两大家族之间对立的简便的解释而出现的,作家并无意对此作过多的渲染。正如剧本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所显示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它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忠与奸的对立。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三百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单纯的“忠”更有人情味的道义根据。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他所携带的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者杀身成仁,或者忍辱负重,便都有了人格的高尚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赵氏孤儿》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这是它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我们阅读时须细心体会其紧张的戏剧氛围。
西厢记/元/王实甫/才子佳人的第一声号角
作者简介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的《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据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推测,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王实甫所作杂剧,今仅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等三种。
背景介绍
我们称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特别重要。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古的时代,原始歌舞就是戏曲的萌芽状态。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和金院本。
说唱有古老的历史,唐代发展为变文;北宋中叶,艺人孔三传创造了说唱长篇故事的“诸宫调”;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术更为成熟了。它的音乐即是元杂剧音乐的基础;它按不同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节;体式上曲与说白交错;经常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自叙来展开情节,这些都给元杂剧非常大的影响。
以诙谐、调笑为特点的艺术表演,始于上古宫廷弄臣“优”,东汉时演化为双人表演的“弄参军”。唐代“参军戏”很兴盛,现代的相声还保留着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参军戏与歌舞相结合,并渗入了戏剧的因素,便形成宋杂剧和金院本。宋杂剧和金院本已经是基本成型的戏曲,它们的内容以诙谐调笑为主,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形式上有的偏重于唱,有的偏重于念白,两者逐渐结合;角色有四五个,各有不同的名目;正在向代言体转化。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元杂剧已经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戏剧。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唱词和演唱方面,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宾白方面,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便于程式化的表演。
名著概要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故事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情节概要如下:相国之女崔莺莺随母亲回乡,与书生张君瑞邂逅于普救寺,彼此生相慕之心。守将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带兵合围普救寺,想抢夺崔莺莺为妻。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冒险写信给他的朋友蒲关守将杜君实,杜君实带兵解围。然而紧接着老夫人赖婚。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莺莺心存疑惧,好事多磨。张生相思成疾,卧病在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大怒。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使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迫使张生赴考。之后,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设计骗婚,再度横生枝节。最后张君瑞得中进士,与崔莺莺团圆成婚。
作品评价
封建社会中,礼教思想束缚着男女自由恋爱。该剧写了李千金与裴少俊墙头马上偶遇后结姻缘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李千金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
《西厢记》很受文人推崇,金圣叹把它称为“第六才子书”,赵景深称《西厢记》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阅读指导
《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性格忠厚,他对莺莺一往情深。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对张生虽亦一往情深,但欲前又却,内心曲折。红娘伶俐机敏,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西厢记》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发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
《西厢记》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爱情剧的模式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就是所谓的才子佳人模式。
墙头马上/元/白朴/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之作
作者简介
白朴,原名恒,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卒年不详。祖籍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为金宣宗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官,又是著名文士。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金元之际,饱经战乱,入元后终身不仕。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词和散曲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他剧作见于著录的有16种,完整留存的有《墙头马上》与《梧桐雨》两种。另有《东墙记》,经明人篡改,已非原貌。从内容看,白朴杂剧大半写男女情事。其杂剧以文采见长,《梧桐雨》文辞华美,是优美的抒情诗剧。《墙头马上》与《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并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名著概要
武则天年间,皇族宗室李世杰因讽谏武则天被谪降为洛阳总管。他有一个独生女儿叫李千金。李千金生得秀丽可人,深通文墨,胆识过人,被李世杰老两口视为掌上明珠。不过李世杰对女儿管教甚严,李千金每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洛阳作为唐朝东都早就是全国闻名的花锦之地,每年三月初八上巳节时,人们都出来踏青赏花,以求去邪迎福。这年又值上巳节,城中的王孙仕女、才子佳人照例出门来赏花游春。李千金也随贴身丫鬟梅香来到后花园,她和梅香都通过矮墙兴奋地向外张望。这时,一个骑马的青年书生迎面而来,吸引了李千金的目光。
这位书生名叫裴少俊,是当朝工部尚书裴行俭的独子,年方20,尚未娶亲。这位裴公子品貌出众,平日唯亲诗书不近酒色,今天特奉父命来洛阳城置办花木。裴少俊显然也看到了李千金,他平日从未注意过女性,今日矮墙内露出的女孩子神采夺目的脸,却一下让他看呆了。随从的老仆人张千见状赶紧催他离开,裴少俊却心有不甘,当即写了封情书让张千送去。李千金打开信看到里面是一首向自己表达爱情的小诗,羞红了脸,梅香早就看透了小姐的心思,便催促她回了一个便笺。裴少俊高兴极了,打开便笺,其中也是一首小诗“: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拈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他知道这是小姐在约自己相会,于是他朝李千金行了个礼,悄然退去,欣然等待着那月上柳梢头的时刻。
终于等到日落月升,待人人都睡去后,李千金在梅香的陪同下来到了后花园。正在这时,裴少俊跳墙而入。两人相视良久,都觉得这是上天安排好的相遇。梅香催促二人来到小姐的绣房,一对才子佳人羞涩地偎依在一起,互诉相见恨晚之情。半夜时分,在门外把风的梅香突然急促地敲门,“小姐,嬷嬷来查房了。”话音刚落,李家忠心勤快的奶妈已经来到门前。她发觉小姐房中有异,很快推门而入。一对年轻人慌了神,奶妈明白了怎么回事,指着裴少俊道:“你这汉子哪里来的?”裴少俊被人当贼一样抓住,不愿道出自己是裴尚书之子,只说是路过的书生。奶妈对裴少俊大骂一番,要去禀报老夫人,还说要将他送到官府。李千金起初吓得直落泪,跪求嬷嬷原谅。然而看嬷嬷百般羞辱心上人,素来有主见的李千金索性强硬起来。她站起来道:“送官有什么怕,就是死我也认定了他。”说着还拿起一把剪刀道:“不要逼我,你逼我,我就死。”裴少俊见李千金对自己一片深情且敢做敢当,十分感动,镇定地说:“我与小姐倾心相爱,求嬷嬷不要声张,成全我们,小生感激不尽。”奶妈看如今木已成舟,也只好答应放二人走。她叮嘱裴少俊要好生待小姐,尽快考取功名后回来认亲。然而真要离家了,李千金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不禁潸然泪下。
裴少俊回到京城后,将李千金藏在了后花园的书房中,他知道父母断不会接受这桩没有媒妁之言的婚事,只能将事情搁下。转眼7年过去了,裴少俊和李千金有了一儿一女,男孩端端6岁,女儿重阳也已4岁。
这年清明节,裴尚书身体不适,便让裴少俊和妻子去上祖坟。他自己一个人在家,便想到儿子的书房看看他的功课。没想到他刚一进后花园就看到两个孩子在嬉闹,不禁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守门的老仆人张千正在打盹,这时一下回过神,忙上前遮掩。然而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两个天真的孩子说出了父亲的名字,恰巧这时李千金也走了出来。
事情终于瞒不住了。裴尚书大怒,斥责李千金坏了自己儿子前程,辱没了裴家门风。李千金不甘身受侮辱,大胆为自己辩白。这时裴少俊赶回来,裴尚书要儿子立即写休书。裴少俊不敢违背父命,最终将李千金送回了娘家。李千金悲愤地回到洛阳,此时父母因思女过度早已亡故,回首往事却恍如隔世。孤独悲凉始终笼罩在李千金心头,每到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难免暗自伤心落泪。
这天,李千金正在院中望着绿窗朱户出神,梅香匆匆跑过来报告相公来了。原来,自那天被父亲逼出家门,裴少俊便去应试,竟一举及第,被授予洛阳县尹。如今功成名就的裴少俊来找李千金重归于好。想起当日被休之事,李千金怒气难消,拒绝与他再做夫妻。这时,裴尚书夫妇也带着两个孩子找来了。原来,裴行俭自离任后闲居在家,每每想起李千金之事,便十分后悔,后来又听说李千金是前任京兆留守李世杰的女儿,更意识到自己行事鲁莽。今天他和夫人亲自带着孙子孙女来请儿媳回去。李千金感慨万千,说道:“我是您原来的媳妇,今日才拜见公婆。只恐日后再被赶出门去。”她还举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之事来说服公婆。裴行俭很是惭愧,令人大摆筵席庆祝团圆。一双儿女也来求情,李千金只得回去。这样一家人终于团圆。
阅读指导
《墙头马上》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它的素材来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写裴尚书之子裴少俊和洛阳中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一见钟情,李千金当晚私奔至裴少俊家,在李家后花园一住就是七年。裴尚书知道后,怒不可遏,要赶她出门,可是她义正词严,据理力争。但是裴少俊屈从他父亲的压力,要休掉李千金,遭到她的责备和讥讽。后来裴少俊中了状元后,他父亲得知李千金是李总管的女儿,又要他去赔礼道歉,并娶回了李千金。虽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佳人式的故事,但故事中的李千金和以前戏剧里的女主人公有了不同的闪光点。她虽然也是贵族女子,可是对爱情的追求却显得大胆而泼辣,对裴尚书的指责,她毫不示弱,不但有力地回击了裴尚书的指责,而且还无情地奚落了他。李千金的这一连串大胆的举止一扫此前大家闺秀端庄、淑雅的形象。这在戏剧文学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汉宫秋/元/马致远/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其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无确考。曾任浙江行省务官,是元初戏剧家和杰出散曲家。一生共著杂剧15种,今存7种,代表作:《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湿》、《黄粱梦》、《陈抟高卧》等。此外他还留下130多篇散曲。因为他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神仙戏,所以当时人称“万花丛里马神仙”。
名著概要
西汉自建立起来与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和亲惯例,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公元前32年,此时正值汉元帝刘奭当政时期,为了选天下美女为宫妃,汉元帝命亲信画师毛延寿到各地选访美女,绘制画像送上。毛延寿每次都借给人画像之时,百般敲诈,中饱私囊。
这天,毛延寿带随从来到长江边上的兴山县,他得知县里王员外家有一名嫱字昭君的女孩,年方十六,有倾国倾城之姿,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来到王家,见王家富有便起了敲诈之意,他亮明身份,开口向王员外要三百两黄金,说保证让他的女儿王昭君日后享受荣华。此话正好被屏风后的王昭君听到。王昭君从屏风中站出来,不卑不亢地行过礼后,说道:“毛大人奉旨出京选美,已领皇家俸银,再收笔资于理不通,别说是黄金三百两,一两我也不给。”然后拂袖而去。毛延寿气愤地走出王家,心想:你不让我画,我偏要画,我叫你住一辈子冷宫。于是,他回到驿馆凭记忆将王昭君画得十分传神,最后收笔时,在王昭君的右眼下点了一颗不小的黑痣,因为他知道当今皇帝十分注重面相。
几天后,毛延寿陪元帝翻阅美人图。刚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元帝心头一震,被画中人的美貌深深吸引,然而他看第二眼时,不由地叹了口气:“可惜!美人痣破了面相。”毛延寿趁机说:“这是滴泪痣,这痣命主妨夫。”就这样王昭君没有见到皇帝就被打进了冷宫。
转眼王昭君从家乡来到长安已有一年,这一年中,她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边的寂寞,人消瘦了许多。她习惯了用读书弹琵琶来打发内心的凄惶,许多夜晚以来,她总是在轻栊慢捻中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想起家中慈爱的父母……
中秋节的晚上,汉元帝到宫中赏月,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悦耳的琵琶声。他听得入了神,循着音乐找去,不觉来到了永巷。“去问问是哪位宫女,”汉元帝在门外听了半晌,他让小太监去问,“弹得那么好——不要惊着她。”
相关链接
历史上汉元帝在位时汉代依然强盛,而北部匈奴则相对衰败。汉元帝并没有宠幸过王昭君。昭君出塞和亲也不是受匈奴逼迫,而是汉朝为了加强与匈奴的关系,王昭君出塞后,曾在匈奴生儿育女,虽然她寿命不长,但并没有投江自杀。
王昭君惶恐地跑出来迎驾,汉元帝一见顿时惊呆了,眼前的美人容貌骇俗,有着宫中众嫔妃难以比拟的气质,而且……似曾相识。通过问话,元帝才知道她正是一年前就曾打动过自己的王昭君。元帝令王昭君抬起头来,心想要是没有滴泪痣就好了。他盯着王昭君左观右看,却没有发现痣,心想:可能是晚上的原因吧。第二天上午,元帝下朝后召见王昭君,这次终于证实了画像的错误。仔细问过后,他才知道是毛延寿捣的鬼。元帝一方面为绝色美人而惊喜,一方面也为弄权小人而震怒,他令人立刻捉拿毛延寿。然而这个诡计多端的画师,前一天晚上就得知了消息,带着大笔的钱财,快马加鞭连夜逃到了匈奴。
王昭君从此得到宠爱,元帝封她为明妃。毛延寿逃到匈奴后,对揭发自己的王昭君心怀仇恨,他画了一幅昭君像,送给匈奴王单于,说王昭君从小向往草原大漠,不愿进汉宫,因此激怒了皇帝,被打入冷宫。单于惊诧于昭君的美貌,对毛延寿的话也信以为真,“好,我一定指名索取王昭君来。”
不久,匈奴呼韩邪单于的使者手捧毛延寿所画的昭君像,声称单于要娶这个宫女,与大汉和亲。汉元帝当然不答应,单于便派大兵南下,直逼关内。朝廷上下一片骚乱,以尚书为首的众大臣奏请元帝答应和亲。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哪有自家将士畏惧敌人,却叫一个女子去和番的道理?”
“匈奴声势浩大,真要打起来有个失利怎么办?百姓怎么办?望陛下以全国生灵为重。”
“陛下还应以社稷为重,要知道对方有百万雄师哪!”无能的尚书如今只会重复这句话。
平日里“山呼万岁、舞蹈扬尘”的满朝文官武将,此时竟全是这样一副懦弱的嘴脸,汉元帝不禁绝望地悲叹道:“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一旦国家有难,就只知道靠这个法子来姑息吗?”
“臣妾蒙陛下厚爱,今国家有难,当以死相报。”昭君站了出来,“臣妾情愿和番,以息刀兵。”
势在必行,就这样王昭君一句话退却了千军万马。朝臣们都松了一口气,元帝虽又恨又怒,但终是无奈。
这天,昭君含泪上马,元帝不顾可能遭到外夷的耻笑,亲自送她到灞桥。在那里她换乘匈奴的毡车,带了两名宫女,怀抱琵琶,与使者向北而去。在汉番交界的黑河,单于带领千军万马亲自来迎接。呼韩邪单于眼见面前的王昭君比画上更动人,心花怒放,下马相迎。昭君要了一杯酒,说要洒酒祭江。酒尽了,她回望故国,悲声长叹,突然纵身跳入了滚滚江水之中。单于慌了手脚,忙令打捞,但终不见踪影……
呼韩邪单于悲痛万分,他很快发现了毛延寿的欺骗,于是派人将毛延寿绑送汉朝处置,对汉朝依然以姻亲相待。
两国同好,四海升平。
又一年秋天,草已添黄、秋雁哀鸣,汉元帝在秋风中向北伫立……
阅读指导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的历史剧之一,它艺术地再现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它写汉元帝时国势衰弱,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成,将王昭君画成丑女,事发后叛逃匈奴,以昭君为由挑起两国战争。面对匈奴的攻势,朝廷上下束手无策,只得将昭君献出。昭君行至两国边境,投江自杀。匈奴主大为后悔,杀了毛延寿,与汉和好。
《汉宫秋》在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作品很擅长借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环境气氛和人物感情。在第三折写汉元帝送别昭君的曲词,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其中的【梅花酒】尤负盛名:
呀!俺向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染上浓浓的悲凉,句式的回环往复,在顶真的修辞格中写景状物,将王昭君走后汉元帝独自回城时的悲怆无奈和伤感低沉描摩得逼真具体。
琵琶记/元末明初/高明/元代南戏绝唱
作者简介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理学家黄的弟子,是刘基(伯温)的好朋友。至正五年中进士,先后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椽吏、浙东阃幕(统帅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平生为人耿直,“意所不可,辄上政事堂慷慨求去”,“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官声很好。晚年时,天下大乱,方国珍想强召他入幕府,他力辞不从,并从此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栋社,以词曲自娱。顾德辉《玉山草堂雅集》称其“长才硕学,为时名流”。作有南戏《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全元散曲》收其【二郎神·愁怀】等三首;另有少量诗文传世。
背景介绍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发展出的元杂剧,另有一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南戏发展较晚,到元末才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最初应该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温州是一座古城,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造成了南北剧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水准因而得到提高。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
南戏的体制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它的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形式。由于南戏体制更自由,更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取代了杂剧。
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有明显区别。总的来说,它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气息较淡。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的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在南戏中很集中,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是南戏最重要的内容。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宋代以来,科举制度使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本剧就是这一类的作品。
名著概要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赵贞女》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功名富贵,长期不归,赵五娘独力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却不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
本剧共42出,剧情大致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觉得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去考试,打算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是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考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朝廷牛丞相看中伯喈,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理由,打算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他被迫滞留京城。自从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发现后,痛悔而亡,不久,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却被拐子骗走,以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乡思,被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被女儿说服,于是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她历尽风霜,来到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他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来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
《琵琶记·蔡公逼试》插图
作品特色
戏剧中的蔡伯喈是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是被人胁迫而不得已的。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这就是所谓“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她坚韧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作者对赵五娘作了多方面的强化,并为她设计了极端艰困的处境: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这种描写确实集中反映了当时妇女所受的非人的磨难。作者对赵五娘这样的人物怀有深刻的同情,他进一步在赵五娘的性格中加入明确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说教,使得赵五娘成为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为了达到“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肉,不因为说教的目的而变得苍白僵死。剧中的语言,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在戏曲的声调格律方面,《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对句格、四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所以它在这方面也被明清传奇奉为圭臬。
作品影响
《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的最高水平,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元末元杂剧走向衰落,但戏曲活动仍很频繁,这都是因为《琵琶记》等南戏的兴起。它的双线结构的形式,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模式;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的主选对象;它的表演艺术,成为演剧的典范,是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剧本。它从明代开始一直是被名家仿效的典范,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上,是戏曲史上传演最广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也是人们案头阅读的对象。后人称《琵琶记》是“词曲之祖”、元代剧坛的殿军、明代戏曲的先声。
阅读指导
高明写《琵琶记》的主观意图是宣扬道德,他在全戏开场时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正是这种创作意图促使他改编了《赵贞女》的故事情节,也因此使作品中的人物都带上了说教的色彩。
本剧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蔡伯喈步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一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在荒凉萧条的境地里挣扎。许多场面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教化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肉,不因为说教的目的而变得苍白僵死。剧中的语言,正如汤显祖所评论的,“都在性情上着工夫,并不以词调巧倩见长”,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两段唱词非常精彩(见“精彩语段”部分所引)。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很有特色。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蔡伯喈离家后的种种遭遇,一条是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这两条线索交叉对比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同时,作品的戏剧冲突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考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使蔡伯喈无法照顾家庭、奉养父母,结果父母在饥荒中死去,“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在封建时代正统观念中,忠、孝原来是统一的,但作者却注意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这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于政权之间常常会出现两难选择。把握了这一点,在阅读戏剧原文时就容易理解其思想主旨了。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历史与叙事的失落和迷惘
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与人寡合”,“遭时多故”流浪江湖。罗贯中生当元末社会动乱,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流俗,东奔西走,参加了反元的起义,明朝建立之后,即不再从事政治,而“传神稗史”,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相传他写有巨著《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著录他创作的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他所有的著作以《三国演义》最著名,被后人称为“第一才子书”,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最杰出的巨著。
相关链接
《隋唐演义》:清初人褚人获作。故事起自隋文帝起兵伐陈,而止于唐明皇回京抑郁而死,共一百七十余年间的事情。全书的基本结构线索为隋炀帝、朱贵儿及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以隋末群雄并起、瓦岗寨英雄聚义、花木兰代父从军、唐太宗武功文治、武则天改元称帝等事件穿插其间。
《反三国演义》:作者是周大荒,民国初年湖南人。该书对《三国演义》中凡是让人感到痛憾的人物故事,几乎逐一加以翻案。比如,庞统不仅未死于落凤坡,反而屡立大功。魏延也偷渡子午谷,袭取了长安。这是一部翻案奇书。
《中华全史演义》:民国期间蔡东藩著。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等。演绎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卷帙浩繁;只是艺术上稍嫌粗糙。
背景介绍
演义是一种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它要求所写的故事和人物生动形象,细节往往虚构,但基本情节不能违背史实。
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炀帝观赏水上杂戏,便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刘知几《史通·采撰》记载,唐初时有些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骄儿》诗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到了晚唐,三国故事已经普及到小儿都知道的程度。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同时皮影戏、傀儡戏、南戏、院本也有搬演三国故事的。这时的三国故事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是经常地被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三国故事流传的历史如此长久,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可能很早就产生了。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所刊《三国志评话》,其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有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写得很突出,但情节颇与史实相违,民间传说色彩较浓;叙事简略,文笔粗糙,人名地名多有谬误,显然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与此同时,戏剧舞台上也大量搬演三国故事,现存剧目即有四十多种,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重要情节都已具备。此后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出杰出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文人素养与民间文艺的结合。他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史籍所提供的材料,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史实相符;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形成“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目。
名著概要
《三国演义》的故事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止,叙写了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亡盛衰过程。第一回到第三十三回,写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第三十四回到第五十回,集中写赤壁之战以及战后天下三分的局势;第五十一回到第一百一十五回,重点写刘备集团活动,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南征北伐等事情;第一百一十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写晋朝统一全国。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是三国历史只是一个框架,作品的细节部分则主要是虚构的。著名的情节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吕布射戟辕门”、“夏侯拔矢啖睛”、“关公五关斩六将”、“煮酒论英雄”、“关云长挂印封金”、“刘备三顾茅庐”、“官渡之战”、“刘备跃马过檀溪”、“隆中对”、“诸葛亮火烧新野”、“张飞大闹长坂桥”、“赵子龙单骑救主”、“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箭”、“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孔明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遗诏托孤”、“七擒孟获”、“孔明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等。
《三国演义》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势力中,把曹操与刘备作为主要对立面,而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孙权更多是作为刘备对抗曹操的联合力量出现的。小说刻画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极端利己的典型。把曹操本来有诡诈、残暴的特点夸大,成功地刻画了曹操诡谲多变、心狠手毒的形象。小说中有他的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也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在与董卓、袁绍等人的对比中描写他的政治远见与政治气度。同曹操相反,对刘备则在政治与道德上都加以美化。刘备有一句话:“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刘备是一位理想仁君的形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刘备对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不仅言听计从,而且付托军国大事,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是理想的贤臣。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关羽。《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同关羽、张飞的关系,着重表现他们的“义”。关羽武勇刚强,“义重如山”。刘、关、张“桃园结义”已经成为古往今来人们讲求朋友信义的楷模。民众看重“义”,因此,把关羽推崇到了很高的地位,直到现在,关帝庙依然遍布全国各地。
作品特色
《三国演义》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作者喜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即从人物的各种复杂性格中,舍弃次要方面,而集中笔墨突出、渲染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一方面,他的身上集中了狡猾诡诈、阴险毒辣、两面三刀、假仁假义、损人利己、专横残暴等“奸”的特征,不但用残暴的手段消灭异己,而且善于用狡诈的方法来开脱自己的罪责,奸诈和残忍令人发指;但另一方面,他身上又充分地体现了“雄”的特点: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富有长远发展的政治手段和谋略,能够以本集团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而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因此才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他最终能兼并其他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残暴狡诈和雄才大略紧密结合,显示了这个千古奸雄的独特性格。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演义”体小说中是最为突出的。作者成功地把历史因素与艺术因素结合起来,把历史人物和艺术典型统一起来,使这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成为不朽杰作。全书叙述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几百位人物,尽管头绪纷繁,但作者依然能组织得法,详略得当,做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作者既善于把一些简单的小事件写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也善于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大事件写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作者还善于使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明写、暗写、正写、侧写各尽其妙,在叙事时又能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方法。这样,既避免了行文的冗长和繁复,又使故事参差错落、浓淡适宜。
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但作者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较少琐碎支离的情况,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这在艺术上是很高超的。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政治事件,尤其善于描写战争。作者总是围绕战争双方的人物,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精彩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其中赤壁之战最为精彩。《三国演义》用长达八回的篇幅,把赤壁之战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写双方备战,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来回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过周瑜。作者善于在紧张的气氛中点染抒情的笔调,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生动。叙述战争时还善于运用实写和虚写结合的手法,对战争的胜利者,往往不惜详尽描写,如上引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段就是典型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风格,并使之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为精;还有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经世奇谋/明/俞琳/奇策异谋之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俞琳,生平不详,字汝良,号象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在《明史》卷191、列传第79何孟春条里,附带提到他的姓名,“孟春、金献民、徐文华复相号召。于是九卿则尚书献民及秦金、赵鉴、赵璜、俞琳、侍郎孟春及朱希周、刘玉,都御史王时中、张润,寺卿汪举、潘希曾、张九叙、吴祺,通政张瓒、陈沾,少卿徐文华及张缙、苏民、金瓒,府丞张仲贤,通政参议葛,寺丞袁宗儒,凡二十有三人”,知道他曾官拜尚书。替《经世奇谋》作序的柴寅宾,则称他是“翩翩然佳士也”。
名著概要
《经世奇谋》初刊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四库全书总目》无著录。共八卷十九类,每类皆有小序,言简意赅,率含警策之论,共搜录明代俞琳将这些智慧故事采撷整理,编撰了此部《经世奇谋》。它收集了我国历史上先秦至明朝著名人物通权达变、转危为安的精彩故事六百余则。书中的奇人奇事不但浸润着先哲们的智慧和权谋,更渗透着古代士大夫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因为所录都是实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讲述的是从先秦至明代治国、齐家、修身、平天下的事例,阐释为人处世的谋略与经验。从中可见古人非凡的洞察力、预见力、应变力,以为当世之用,经世明鉴,于今仍如日月之光,启发世人心智。此书与冯梦龙《智囊》齐名,因满纸奇策异谋被世人误解为旁门左道而禁锢,迄今几百年终见天日。
作品影响
《经世奇谋》如同一座智慧谋略的宝库,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既有曲折的历史故事,也有启人心智、催人上进的对话,更有看似浅显、实际深刻的处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对人生、命运、机遇、成就、生死、谋略等都有独特的看法。引人深思,让人感悟。
《经世奇谋》行文流畅,可读性强。品读此书,是一种艺术享受。每一个阅读《经世奇谋》的人,一定能从历代精品典籍和历代英杰人物身上,学习哲理,吸取智慧,拓展你的谋略思维,助你事业有成。
书中的奇人奇事不但浸润着先哲们的智慧和权谋,更渗透着古代士大夫不变的理想与追求。阅读这些先人的智慧经典,大者可以治国安民,小者可以应变保身。
传习录/明/王阳明/揭露人性之作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谥文成,后人称王文成公。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才兼文武”,有“奇智大能”,28岁中进士,第二年步入仕途。
年轻的时候,他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为了实践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他曾“格竹子”七天七夜,试图从中领悟出永恒不变的真理,最终不但一无所获,人也因思虑过度累病了。他在极大的失望中,不得不放弃这种尝试,并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游历高山名川,交游道士,苦苦思索哲学理论。1506年,他因为上书请求“去奸臣”,得罪了专权的刘瑾,被贬官到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在那里,他日夜静坐沉思。一日深夜,他突然悟出“心即理”,明白了“真理就在自己心中,根本不用向外求”的道理。他在这里得“道”,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从此,王阳明的思想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他以此否定了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和理是一个东西,是不可分的,天下的真理都包括在人心中。他还认为,心外不仅无“理”而且无“物”,他说:“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的意志活动的结果,离开人的意志,便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人的意思决定物质,因此,他的哲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在“知行”问题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以此否定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知本身就是行动。因此,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从修“心”做起,去“破心中贼”。
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认为“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和是非观念。“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内心的省查存养功夫,保持良知不丧失,让天理良心常在,就成为好人了。他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强对人心的控制,以挽救明王朝的社会危机。
王阳明做官的成就没有做学问的成就大。但是在做官期间,他还是为老百姓说出了一点心里话。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弊病。同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人们的称赞。刘瑾倒台以后,他的官位一路高升,并成功地解决了南赣的多起叛乱。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就称病住在寺院。以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学。1528年他镇压了思恩、田州、八寨等少数民族的起义,第二年去世。
他的主要作品有《传习录》、《大学问》,后人把他的作品辑录为《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
名著概要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是他和弟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起编写的一部书籍。“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问答《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中卷主要是王阳明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中卷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下卷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阳明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下卷收录的王阳明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
《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阳明的手笔,是王阳明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阳明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铜陵观铁船歌 明 王阳明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作品影响
蒋介石留学日本时,接触到阳明学,从此崇敬王阳明,故后来在台湾将许多校名、地名、路名改为“阳明”二字,以示纪念。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阅读指导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延伸阅读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为人欲所蔽而不见,因而要复天理,就得去人欲。在他看来,犯上作乱的“山中贼”易除,而人欲这个“心中贼”难灭;只要杀尽了“心中贼”,自然就不会有“山中贼”了。所以,他号召人们起来狠杀“心中贼”。这种功夫就是“省察克治”,“知行合一”。
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对人欲要明察秋毫,人欲一起,就抓住不放,紧追不舍,直至消灭为止。他把这种功夫形象地比喻为猫捉老鼠,“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这种功夫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就是“减”:“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这样减之又减,直至没有一丝人欲存于心中,就超凡入圣了,因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所以他谆谆告诫人们:“静时念念去欲存理,动时念念去欲存理。”
虽然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并不否认饮食男女等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的存在和应该满足,但是,如果人的欲望只剩下最基本的生存欲望,那么,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农桑衣食撮要/元/鲁明善/元代农书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鲁明善,以父字为姓,名铁柱,字明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元代后期。鲁明善是维吾尔族人。父亲伽鲁纳答思,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外交家和学者,通晓印度、中亚、汉、藏等多种语言文字,曾经作为外交使者到过许多国家,也接待过许多外国使臣。待人接物处处表现出宽厚、机智、廉洁的作风。元世祖时,他由西域进入大都(今北京)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并担任过皇太子的师傅。他历事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做过禁卫领行人,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地位显赫,深得朝廷器重。鲁明善长期跟随父亲居住在汉族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治过圣贤之学;取鲁明善为姓名,亦足见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深。鲁明善受父辈的恩荫,曾在朝廷里为皇帝主持文史工作。后来又以奉议大夫的名义被派到江西行省辅佐狱讼之事。延祐元年(1314年)被任命为中顺大夫、安丰路(今安徽寿县)达鲁花赤。第二年(1315年)改授亚中大夫、太平路总管。后又在池州府、衡阳、桂阳、靖州等地任职。虽然每次任期都不长,但政绩显赫,声振朝野。他重视抓农业生产,每到一处或“讲学劝农”,或“复葺农桑为书以教人”,或“修农书,亲劝耕稼”。所管辖的人民对他深表怀念,为之树碑立传,《农桑衣食撮要》就是在延祐元年他出监安丰路时撰写并刊刻的,以后又在至顺元年(1330年)再刊于学宫。鲁明善为人慈祥,为官清廉。平日喜抚琴作书,除《农桑衣食撮要》外,还撰有《琴谱》8卷。
背景介绍
在蒙古对金作战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此外从成吉思汗到元世祖,一直存在农牧争地问题。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而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在元军攻宋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之北方要轻一些。这种“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思想,还贯穿在元朝其他许多行政措施和命令中。1261年,忽必烈就设立劝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1270年又成立司农司,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同年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劝农使、副使各四员。由劝农司到大司农司反映出元朝对农业的逐渐重视。由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私人撰写农书的风气也随之兴起,在元王朝不到百年的统治期内,见于后人著录的农书就有十几种之多,《农桑衣食撮要》即其一。
名著概要
《农桑衣食撮要》又称为《农桑撮要》,分上、下两卷,是一部按“月令”体裁撰写的农书,列有农事208条,约15000字。该书体例略同东汉崔瑗的《四民月令》和晚唐韩鄂的《四时纂要》,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把每月的农事简明地列举出来。资料主要采自元初官颁的《农桑辑要》,并增选了一些新材料编成。内容丰富,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等的栽培,家禽、家畜、蜂、蚕等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酿造等,都加以详细记述。在此书中,鲁明善强调建立和巩固农桑为本的思想,提出政府在发展农桑生产上加强技术指导,反对当时废农为牧的错误主张。强调正确利用天时地利之宜,不误农时,实行多种经营,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求既要取得地利,也要保持水土,增加土地肥力,切不可破坏性和掠夺性地使用土地。他还提出在发展生产和实行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力争兼收“货卖”之利,主张发展城乡间的商品交换,这是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品评价
《农桑撮要》文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既吸收了古人的生产经验,又总结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先进技术,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元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且既继承了汉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又发扬了少数民族在农牧业生产上的好经验,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古代一部比较优秀的农书。
《农桑衣食撮要》从书名和内容看,都与司农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有相同之处。首先,这两部农书都继承了《齐民要术》的传统,皆为百科性、综合性农书,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括气象、物候、农田、水利、作物栽培(如谷物、块根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绿肥作物、药材、染料作物、香料作物、饮料作物等)、蔬菜栽培、瓜类栽培、果树栽培、竹木栽培、栽桑养蚕、畜禽饲养、养蜂采蜜、贮藏、加工等。其次,这两本书中蚕桑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农桑辑要》中栽桑、养蚕各占一卷,篇幅和条数上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农桑撮要》中蚕桑也占有五分之一的条数,两书名中“桑”与“农”并列,也反映了对蚕桑的重视,体现了元代农书的特色。第三,《农桑辑要》中一些新添的内容在《农桑撮要》中也有反映。《辑要》添加的一些新的内容,大多被改编收入《撮要》之中,如种苎麻、木棉、西瓜、萝卜、菠菜、银杏、松、桧、皂荚、栀子,以及取漆、养蜂等。
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体裁上《农桑衣食撮要》采用了古已有之的“月令”体,书中“考种艺敛藏之节,集岁时伏腊之需,以事系月,编类成帙”,因此,明代有入将此书改名为《养民月宜》。虽然《农桑辑要》之后所附“岁用杂事”一节亦属月令体,但内容十分简略,仅相当于《撮要》的目录,而《撮要》不仅列出每月该做的事,而且在每件事下面还写明该怎么做,语言通俗易懂,切实可行,使读者能够“一览了然”。其次,《撮要》较《辑要》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增加。如关于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齐民要术》 等农书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已不适用,而当时的《农桑辑要》 中也记载。鲁明善便在书中补上了这条,他在“八月,种大麦小麦”中写道:“白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种子七升。”把播种量与播种期联系起来,播种期越早,播种量越小。值得注意的是鲁明善作为维吾尔族的农学家,还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如种葡萄技术,制造酪、酥油、干酪的方法等。同时增加了南方农业方面的内容,一些南方特产,如鸡头(即芡实)、菱、藕、茭笋(白)、茈菰(慈菇)、竹笋、鳜鱼等,均在书中有所介绍。
除了增加新内容外,还删除了一些旧内容。作为月令体农书,全书没有任何商业行为的叙述,其中有关教育的条文,也仅仅是以农民为对象,这就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加精炼,也体现了作者“农桑,衣食之本”的思想。
阅读指导
农书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越来越专业化,并且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东西也比较多。不妨找来《王祯农书》、《农桑辑要》一起阅读,找出异同点,并且重点掌握《农桑撮要》较前人进步的内容。在讲到某种技术时,可以参阅相关的书籍,如讲到养蚕技术时可以参阅《蚕书》,这样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
水浒传/明/施耐庵/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
作者简介
《水浒传》的作者,明代人有多种记载。明代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罗贯中和施、罗合作。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底本。”高儒《百川书志》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这是认为施、罗合作的。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载罗贯中作。而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
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也有少数人认为施、罗合作。关于施耐庵,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记载。他大概是元末明初人,生平不详。民间传说他曾参与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这未必可信。但是他生活的时代较罗贯中稍早,可以肯定的是,元末如火如荼的农民大起义,他应当是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也许有某种影响。
背景介绍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关于宋江起义,史籍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与征讨方腊。宋代说书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成为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有小说《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都是水浒故事。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地写出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有一部分涉及水浒故事,只是内容非常简单,可能是说书人的提纲。它所记水浒故事,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至今存目的有30余种,其中完整传世的有六种:《李逵负荆》、《燕青博鱼》、《黄花峪》、《双献功》、《争报恩》、《还牢末》。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发展丰富起来。其中有的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施耐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并且加上自己的修饰点染,写成了这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
名著概要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七十回为前半部分,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聚义排座次。《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造反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压榨,参加劫“生辰纲”的行动,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好打不平,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有地位的人,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但最终也被逼上梁山。其中精彩的故事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智深火烧瓦官寺”、“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林冲水寨大并火”、“宋江怒杀阎婆惜”、“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怒杀西门庆”、“施恩再夺快活林”、“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血洗鸳鸯楼”、“梁山泊好汉劫法场”、“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三打祝家庄”、“时迁偷甲”、“时迁火烧翠云楼”、“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等。
名家点评
●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
● 我想《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占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大的多。
——胡适《〈水浒传〉考证》
七十一回以后为后半部分。后半部分由五个小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平田虎、平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天有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没有这两部分。后半部分中,梁山受朝廷招安,成为官军,南北征战,英雄们或死或伤,渐渐离散,很少有人善终。最终有以宋江、李逵服毒身亡结局。这一部分读来令人丧气,因此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时将他们都删了。
作品特色
作为中国第一部成熟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首先表现在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施耐庵善于将人物置于具体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结合心理与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各自的性格,成功地塑造了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宋江的形象对于理解全书思想内涵具有枢纽的作用。作为梁山起义军的领导人,宋江的性格中同时存在着革命性与妥协性、进步的一面与落后的一面。他是出身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又做了个“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押司,这样的阶级地位和身份,使他对包括君权、父权、法权在内的统治权威从内心里绝对遵从,形成了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忠”的本质。但同时,他身上又非常富有正义感、仗义疏财、济困扶危、排难解纷,因此被人们称为“山东及时雨”,这是他身上的“义”的特征。在这种“忠”和“义”的双重主导下,宋江的性格既矛盾又统一的曲折发展着:他一边与梁山好汉有着斩不断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严守“忠”的尺度,害怕自己被扯入造反者的行列中。即使是被逼无奈上了梁山后,他也始终抱定等待朝廷赦罪招安的念头,直到饮了朝廷的毒酒死在旦夕,还表白着自己的忠心。而他所坚持不肯放弃的“忠”,正是造成他自身以及梁山泊英雄悲剧的根源。对传统皇权的“忠”和对江湖的“义”组成了一个矛盾的宋江,这种矛盾性正是这个人物艺术魅力的体现,不过也反映出了作者历史观的局限。《水浒传》不是仅仅描写某一方面的特征,它抓住了人物性格中的矛盾冲突,使得它塑造人物的艺术性达到了同期小说艺术的最高水平。
《水浒传》的语言也独具风格。施耐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的语言艺术,以北方口语、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明快、洗炼、表现力非常强的《水浒传》语言。状人叙事时,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寥寥几笔就神情毕肖。同时,《水浒传》的语言开始从《三国演义》的类型化写法摆脱出来,走向初步个性化写法,这标志着传统的写实方法在古代小说创作上的重大发展。
阅读指导
《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富有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情节,数百年来脍炙人口。《水浒传》最精彩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用不同的情节来表现不同的性格。武松、林冲都受过官府的陷害,被充过军,但他们面对厄运时的反应却大不一样。林冲在路上受差人任意摆布,忍气吞声;武松则相反,充军恩州路上,收拾了要害死他的差人,还不解恨,一口气奔回孟州,血洗鸳鸯楼。这是因为,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有地位懂法度的人,不幸遭受冤枉,只希望服刑期满,重振家声;而武松无家室之累,惯走江湖,性格强悍,无所顾忌,报复心强,手段也狠。作者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把握得十分细致。
《水浒传》的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炼、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还是人物的语言,都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写景、状物、叙事、表情,都很传神。《水浒传》善于白描,简洁明快,没有冗长的叙事,也没有繁琐的景物描写,比如“武松打虎”就写得简练而传神,简洁地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一只活生生的老虎便跃然纸上。
《水浒传》人物语言准确而精练,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地位以及文化教养。如粗鲁而不懂得客套的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他刚上梁山便大发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寥寥数语,便描画出活脱脱一个草莽英雄的形象。
西游记/明/吴承恩/神魔之域中的世态万象
作者简介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家世代书香,到他父亲时败落为小商人。吴承恩自幼聪敏好学,博读群书,闻名乡里。他喜欢奇闻逸事,爱读稗官野史和唐人传奇,这对他创作《西游记》可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吴承恩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屡试不中,以致于“迂疏漫浪”。中年当过长兴县丞,不久,因“耻折腰”而辞官。晚年归居故乡,放浪诗酒。《西游记》就是他晚年的作品。吴承恩另外还作有传奇小说集《禹鼎志》,篇幅很短。
背景介绍
《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成的。唐太宗贞观元年,和尚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17载,经历百余国,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657部。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西行取经事迹。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业绩,他们不免夸张其辞,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为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此后取经故事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离奇。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猴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出现猪八戒。到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其主要情节与《西游记》已非常接近。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经常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前,取经故事已经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出这部规模宏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
名著概要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原是破石而生的美猴王,占领花果山水帘洞后,海外拜师,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他不愿受冥府、天界管束,大闹“三界”,自封“齐天大圣”,与玉皇大帝分庭抗礼,搅得天昏地暗。第二部分为八至十三回,交代取经的缘由,写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访求高僧和唐僧出世,为取经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为十四至一百回,由41个小故事组成,写了孙悟空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克服了八十一难,斩妖除怪,历尽艰险,终于取回真经,师徒四人也都修成正果。其中著名的情节有“黑风山怪窃袈裟”、“高老庄”、“黄风岭”、“大战流沙河”、“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红孩儿”、“车迟国显法”、“大闹金山兜洞”、“女儿国”、“火焰山”、“盘丝洞”、“大战青龙山”等。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唐僧恪守宗教信条,善良慈悲,胆小懦弱;孙悟空叛逆大胆,急躁敏捷,足智多谋;猪八戒粗夯莽撞,好吃懒做,嫉妒心强,好拨弄是非,但是心肠倒也不坏,某些方面还有可爱之处;沙僧则任劳任怨,忠厚勤恳。
作品特色
《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如孙悟空的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勇于反抗等特点,体现着人性的欲求,这已经在前文作了分析。而他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则是人们自由幻想的产物;他的机灵好动、淘气捣蛋,又是猴类特征和人性的混合。猪八戒的形象也颇值得注意。他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自然,猪八戒也有些长处,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总记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帅”下凡等等。但他的毛病特别多,除了上述几项,他还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常动摇,老想着回高老庄当女婿,在取经的路上,还攒着一笔小小的私房钱。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但在作者笔下,这一形象不仅不可恶,而且很有几分可爱之处。比起孙悟空的形象多有理想化成分,猪八戒的形象更具有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实性,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这一种人物形象,是过去的文学中未曾有过的,他的出现,显示出作者对于人性固有弱点的宽容和承认,也显示了中国文学中的人物类型进一步向真实、日常和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
《西游记》虽是由众多零散故事传说汇聚成的一部大书,但经过再创作,结构却相当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阅读指导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是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西游记》神话实际上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的黑暗,有很明显的现实批判意义。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很多都是菩萨或天神的坐骑,当孙悟空打败妖魔、准备灭杀的时候,它们的主人往往就出来说情,将它们救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社会有势力的宦官庇护他们的干儿子干孙子们贪赃枉法的影子。另外,一些神圣的人物在《西游记》中形象很恶劣。如玉皇大帝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形象,遇到事情拿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而如来佛祖则贪图小利,向唐僧一行人索要贿赂,甚至把唐僧化缘用的紫金钵都要走了。这些细节描写都折射出当时当权者的所作所为,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西游记》图册 清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后,各种表现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艺术形式相继涌现,如诗歌、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不仅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在民俗学、社会学上也有不小成就。《西游记》图册由清代康熙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陈奕禧书写了简单的文字说明,图画生动传神,富有想象力,图文并茂,使故事情节经过图片与文字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延伸。
《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烂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强烈的浪漫色彩。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都充满幻想色彩。他们使用的武器法宝都具有超自然的惊人威力:孙悟空的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却可以藏在耳朵里;“芭蕉扇”能灭火焰山上的火,缩小了就能够噙在口里。而且“一生必有一克”,任何武器法宝都有厉害的对手: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变千条、飞蛇走蟒一般打向敌人;可是青牛怪却能用白森森的“金钢琢”一古脑儿套去。“芭蕉扇”能将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孙悟空噙了“定风丹”,就能在漫天盖地的阴风前面巍然不动。这些宝贝五花八门,让人惊叹不已。
《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鲜明的个性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富有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吴承恩提炼民众生活中的口语,吸收其中的新鲜词汇,利用它富有变化的句法,熔铸成优美的文学语言。敌我交锋时,经常用韵文表明各自的身份;交手后,又用韵文渲染炽烈紧张的气氛。它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在人物对话中,官话和淮安方言相互融汇,如“不当人子”、“活达”、“了帐”、“断根”、“囫囵吞”、“一骨辣”这些词语,既不难理解,又别有风趣。往往只用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写得神采焕发,写出微妙的心理活动。如猪八戒吃人参果、狮陀国三妖设谋、孙悟空以金箍棒指挥风云雷电的描写,都精彩纷呈。
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许人?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据考查,涉嫌的作者竟有十二位之多,连李笠翁、徐渭、李卓吾等都被列为考疑的对象,但说法最多的不外兰陵笑笑生与王世贞两人。有人论定为兰陵笑笑生,仅仅因为兰陵笑笑生是山东人,与小说中之方言有诸多相同。很显然,这个根据是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据《野获编》记载,《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年),明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诗文复古风气,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据说,他作《金瓶梅》乃出于为父报仇。王世贞是出名的大孝子,其父被奸相严嵩所害,传说严嵩好读奇书,王世贞于是著《金瓶梅》,在书角蘸以砒霜毒液,然后将书卖给严嵩,严嵩读完此书,遂毒发而死。这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但依然没有确证,仅仅是传说而已。
背景介绍
明代从正德年间开始,整个社会即呈现出末世的征兆。嘉靖、隆庆之后,整个社会奢靡淫纵,拟饰娼妓之风气更为猖獗。宪宗成化年间,大臣竟献“秋石方”以媚上。上行下效,举世若狂,纵谈服食采战,闱帏亵事,全无羞耻感。街市上公然出售春宫画和淫具。“男风”时尚亦于此时兴盛。
晚明及清初的文献史料记载,文人士大夫的“名士风流”俯拾皆是:王世贞作诗赞“鞋杯”;李开先宿妓染疥;袁中道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流连“游冶之场,倡家桃李之蹊”;钱谦益与柳如是“兰汤共浴”,一时也传为佳话;冯梦龙沉湎秦楼楚馆,为品评金陵妓女的《金陵百媚》一书撰写书评,其《情史》颇多对妓女浓情的歌颂。它们传达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虚无主义的信念。
精彩语段
在世为人保七旬,何劳日夜弄精神?世事到头终有悔,浮华过眼恐非真;贫穷富贵天之命,得失荣华隙里尘。不如且放开怀乐,莫使苍然两鬓侵。
——第二十回
我劝世间人,切莫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只在头上,昭然不可欺。
——第八十一回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晚明文人颓然自放,浪荡风月场,表现的只是表面的放荡。表面的玩世不恭掩饰不住内心的苦闷,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幻灭,他们把人生的寄寓从原先的仕途转向了市井曲巷的声色犬马;而摆脱了名缰利索的束缚,又使他们在做人为文上失落了可以凭依的准则。于是,他们的作品在涉及两性关系时,展现出了旷古的自主意识。历代人做得说不得的事,晚明文人做了也说了,而且更为狂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中,产生了《金瓶梅》等世情小说。
名著概要
《金瓶梅》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家庭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有“第一才子书”之称,清代被列为禁书。世传的版本有两个系统:《金瓶梅词话》和《金瓶梅》。《金瓶梅》是《金瓶梅词话》的改编本。书中除西门庆外,还着重写了潘金莲、李瓶儿和春梅,《金瓶梅》的书名,就是从这三个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联缀而成的。其情节梗概如下:
山东阳谷县人武植,人称大郎,因饥荒,搬到清河县,卖炊饼度日。邻居张大户的妻子余氏厌恶使女潘金莲妖艳,把她嫁与武大。
一日大郎遇见失散的兄弟武松。原来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猛虎,在清河县做了巡捕都头。潘金莲见武松体格雄壮,备酒招待武松,想撩逗他,可是却被武松严厉训斥了一番,讨了一个没趣。不久因本县知县到任一年有余,捞到许多金银,派武松送到东京亲眷处。
潘金莲由邻居媒婆王婆牵线与西门庆勾搭上了。这西门庆是清河县一个财主,在县城开着个生药铺,是个浮浪子弟。武大得知奸情,便去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伤,后又被潘金莲毒死。西门庆买通仵作,将武大火化,不留痕迹。武松回县后,到县里告状。因上下官吏都与西门庆有来往,不允拿西门庆审问。
武松只好自找西门庆报仇。找到狮子楼,西门庆跳窗逃走,武松打死在场的李外传。西门庆买通官吏,把武松刺配两千里充军。西门庆见已无事,就娶潘氏来家做了第五房妻妾。娶潘氏之前还娶了富孀孟玉楼,为第三房妾。第四房妾叫孙雪娥。吴月娘为了拉拢潘金莲,让自己的丫头春梅服侍潘氏。潘金莲为了收服她,又让西门庆收用了她。
西门庆有个结义兄弟名叫花子虚。西门庆勾搭上了花子虚的妻子李瓶儿,借官司侵吞了花子虚的财产,把他气成重病,不久死去。
当时西门庆的亲家因事被参劾,要发边充军。女婿陈经济带了财物和西门大姐来投西门庆。西门庆派家人进京找蔡京的儿子蔡攸打通关节。李瓶儿见西门庆家中出事,便招赘了医生蒋竹山。西门庆祸事已脱,逼打了蒋竹山,娶李瓶儿做第六房妾。西门庆又勾搭家人来旺的妻子宋蕙莲。来旺乘醉怒骂西门庆,西门庆与潘金莲设计诬陷来旺,买通夏提刑,将来旺递解原籍为民。宋蕙莲悲痛万分,上吊自尽。
蔡太师生日,西门庆奉送重礼。蔡太师大喜,送了西门庆山东提刑所理刑副千户的五品官职。正好李瓶儿又生了一个儿子,便取名叫官哥儿。第二年蔡京生日,西门庆又亲自进京拜寿,拜蔡京为干爹,以父子相称。
西门庆有了官衔,朝中又有了大靠山,更加贪赃枉法,大胆妄为。又曾伙同夏提刑,庇护见财起意、杀死主人的苗青。
西门庆家中妻妾之间成天争宠斗强,通奸卖俏。李瓶儿生官哥儿后,潘金莲心怀妒忌,常在家内挑拨是非。潘金莲特地养了一只猫,把官哥儿惊吓成病而亡。李瓶儿痛不欲生,加上潘金莲常在那边百般称快的暗骂,痛上加气,得了重病,不久病亡。
李瓶儿死后不久,西门庆又奸了奶妈如意儿,又与王招宣家的私通。后来酒醉多服了胡僧给他的淫药,贪欲得病,33岁纵欲而亡。当天吴月娘生子,取名孝哥儿。李娇儿乘乱偷去5锭元宝,随后嫁人去了。潘金莲与春梅一起同陈经济通奸。月娘先将春梅卖给周守备做二房,又叫王婆领潘金莲出去嫁人,随后又将女婿陈经济赶了出去。
陈经济往东京去取银子要娶潘金莲。这时武松遇赦回清河县,依旧在县里当都头。他假说要娶潘金莲,趁机杀了潘金莲和王婆,祭了武大的灵牌,便投十字坡张青夫妇去了。
不久孟玉楼改嫁给本县知县儿子李衙内。孙雪娥被月娘卖给周守备。春梅本来就与孙雪娥作对,便将孙打下厨房做厨娘。陈经济从东京回来交上了无赖铁指甲杨先彦,娶了娼妓冯金宝,把妻子西门大姐逼死。做生意的本金又被铁指甲骗走,一贫如洗,乞食街头,后到晏公庙做道士,却又偷老道士的钱去嫖妓,被抓到守备府,在周守备公堂上被春梅认出,认为姑表兄弟。春梅为了与陈经济姘居,借故将孙雪娥卖给了私娼家。后来陈经济被孙雪娥的姘头张胜所杀,孙雪娥也自缢身亡。不久,周守备升任统制,与金国兵马作战,中箭身亡。春梅在家纵欲无度,29岁身死。
兵荒马乱中,吴月娘带孝哥儿往济南府投奔云离守,想为孝哥儿成亲。在城郊遇见雪洞老和尚普静。月娘此时已经感悟,遂让孝哥儿随雪洞老和尚为徒,取法名明悟。
阅读指导
读《金瓶梅》,我们最应该注重的是它的世情描写。它描写了朝廷、官场、市井,各行各业,各种人物,各种场景。作者对于他所描绘的世态人情,都持一种冷眼观世的态度。这些描述,在他的笔下那样详细无遗、毫发毕现,总给人一种极端冷静的感觉,嘲讽的味道。
我们也应该注意他所刻画的女性的形象与性格。《金瓶梅》中刻画了十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虽然或淫荡,或狠毒,或滑黠,然而实际上都是弱者,甚至只是男人的玩物,她们的命运的悲苦也正源于此。
正如张竹坡《批评第一才子书读法》中所说:“《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便只看其淫处也。故必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
作者简介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许仲琳,号钟山逸叟,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生平不详。本书有原刊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卷二题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这就是认定本书最初作者为许仲琳的根据。成书的年代大概在明天启年间。
背景介绍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都是章回小说形式,它是宋元讲史话本渐渐发展而成的。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的故事,比如《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因为历史事实头绪复杂,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分若干次连续讲,每讲一次,就相当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说书之前,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本次说书的主要内容,这就慢慢演变成章回小说的回目。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等字样,显示出它和话本之间有继承关系。元末明初出现了一些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长期在民间流传,经说书艺人加工补充,最后由作家改写而成的。它们已经包括了作家的大量创作。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分为若干卷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个简洁的题目。很显然,这种小说已经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了。明中叶以后,章回小说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体式上保持了“讲史”的痕迹,但是内容上已经与“讲史”没有什么联系了。这时章回小说已经不再分节了,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采用工整的对偶句。本书也是一部章回小说。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的故事,很早就成为民间说书的材料,元代的《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已包含不少神怪故事。明代后期,许仲琳将它改编成《封神演义》。
名著概要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灭商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十回重点写商纣王的荒淫暴虐;后七十回写武王伐纣。演义叙述纣王进香,题诗亵渎神明,于是女娲命令三个妖怪迷惑纣王,帮助周国兴起。纣王、妲己荒淫暴虐,作恶多端。姜子牙晚年遇文王,帮助文王武王谋划伐纣。武王起兵反商,商周之战过程曲折,其间神怪迭出,各有匡助。神仙们也分成两派,阐教支持武王,有道、释两家;截教支持纣王。双方各逞法术,互有死伤,截教最终失败。诸侯孟津会盟,牧野大战,纣王自焚,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列国,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重要人物一一封神。其中著名的情节有“哪吒闹海”、“姜子牙七死三难”、“十绝阵”、“诛仙阵”等。
相关链接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代罗懋登撰。写的是郑和七下南洋、征服外夷三十九国的事情。从中可以多少看到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但描写的神魔故事非常荒诞,文字也较杂乱。
《绿野仙踪》:清代乾隆年间李百川作。这部小说以明代嘉靖朝为历史背景,写冷于冰看破红尘弃家修道以及度脱连城璧、金不换、温如玉、周琏等人的故事。这部小说相当真切地描摹出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小说对官场的描写也有成功之处。小说还杂有一些神怪和秽亵的描写。
《封神演义》的作者信仰的是神道。不论人事还是国家兴衰成败都是劫数。劫数在天,即使是神魔鬼怪亦不能逃脱劫数的安排。“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不过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而已。作者是个正统思想很重的人,从书中的一些描写看,他认为商是正统,反商就是叛乱。比如两军对阵,交手之前都有一番辩论,这时纣王的将官都是理直气壮,而周的将官往往有理亏之嫌。作者通过设炮烙、剖孕妇、敲骨髓等情节,描写纣王的残暴不仁,从而为武王反商寻找道义上的借口。作者把武王伐纣写成“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举,姜子牙则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突出了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道义对立。哪吒剔骨还父、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也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不得不反的寓意。这些内容显然一方面是维护君主的神圣地位的忠君思想,一方面也说出了民众希望君主施仁政的愿望。作者还宣扬“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的“女祸”思想,这是很消极的。
阅读指导
这部小说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奇特的想象。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其中的人物,如杨任手掌内生出眼睛,雷震子胁下长有肉翅,哪吒有三头六臂;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陆压的躬身杀人之术,还有的或者有千里眼,或者有顺风耳,或者有七十二变,又各有各的法宝相助,显得光怪陆离,幻奇无比,从中可以感受到浪漫色彩。小说在人物描绘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谋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等,都写出了一定的性格。其中写得最好的是哪吒的故事。《封神演义》写他大闹龙宫,剔骨还父,后以莲花为化身。这一神话人物以儿童的形象出现,别具可爱之处。但总观全书,人物大都是概念化的,他们在天数的绝对支配之下,大部分缺乏鲜明的性格特征。此外,在故事情节上,许多场面显得呆板,后七十回中每次破阵斗法的描写,显得千篇一律。这是本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菜根谭/明/洪应明/为人处世之典,养性育德之教
作者简介
洪应明(生卒年不详),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洪应明的籍贯、事迹,都无从考证,从他的作品推测应当是一位勤于耕耘稼穑的布衣之士。洪应明著有《仙佛奇踪》。他与金坛(今属江苏省镇江市)人于孔兼是好朋友。于孔兼于明万历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仪制郎中,后来因为直言极谏而遭贬谪,罢官后隐居田里长达20余年。屏居茅舍,日与渔夫、田夫朗吟唱和。或许洪应明就是此时此地与于孔兼结为挚友的。于孔兼应洪应明的请求,给他所写的《菜根谭》写了“题词”,在“题词”中于孔兼称赞这部书:“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性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飞鱼跃。”他认为这本书“悉砭世醒人之吃紧,非入耳出口之浮华也”。
清朝乾隆年间,三山病夫重刻《菜根谭》一书,给它作了一个序言:“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三山病夫很看重这部书,认为《菜根谭》可以“启迪天下后世”。读者如果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清朝中叶以后,《菜根谭》逐渐得到重视,人们不断翻刻,各种版本流行于世,把它看成修身处世的通俗课本。
背景介绍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主要体现在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更为突出,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
名著概要
《菜根谭》一书共有6篇,篇目依次是:《修身》、《应酬》、《评议》、《闲适》、《概论》、《补遗》。
该书以“菜根”来命名,蕴含着作者的深刻含义。其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一、努力培养处世之根。蔬菜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营养极其丰富的佐餐佳品。菜可能是甘甜美味,也可能是清醇爽口,还可能是又辛又辣,但这都是由根产生的。一般老农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种菜的时候必定重点放在菜根上。人生在世,为人处世,也必须厚培其根,这根就是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和理解。二、不可轻视菜根。与菜叶、菜茎相比,菜根多被人们所遗弃,很多人认为,处世的道理就如同菜根,根本不值得重视。洪应明却认为处世之道不能等闲视之。三、菜根自有菜根的妙处。根与菜相比,远远比不上,但一些贫困人家常常把菜根当作菜蔬来食用。只要不存在太多的奢望,不贪求更多,菜根吃起来其实也是很香的。或许洪应明就是嚼着菜根谈“菜根”,他希望世人阅读《菜根谭》如同咀嚼菜根,能从中体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滋味来。
《菜根谭》书页
《菜根谭》所提倡的处世原则、处世方法、处世手段是十分广博的,涉及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菜根谭》提倡的处世哲学主要有三点:首先,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是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淡泊名利,是修身处世的做人原则。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应该要学会安于清贫的生活,甘心处于窘迫的境地,乐于接受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不存非分之想,也不做非分之事。名和利就如镜中花,水中月。洪应明在《修省》篇中反复强调不要把富贵名利看得太重,而要耐得住贫寒寂寞。惟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优游自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同他在《评议》篇中告诫的那样:“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它好,它益你反深。”其次,提倡克己博爱,厚以待人。《菜根谭》所有的篇章都闪耀着这一处世思想的光芒。“克己”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首要的是要节制欲望,要能制怒。要清心寡欲,抑制各种欲望,各种怒火要抑而不发。洪应明在《修省》篇中形象地说:“人欲从初起处剪除,便以新刍剧斩,其功夫极易;天理自乍明时充拓,便如尘镜复磨,其光彩更新。”在《应酬》篇中提供了一种节欲制怒的方法:“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人食五谷杂粮,接触千人万物,不可能不产生种种欲望,关键在于要肯于并善于控制,把“欲”消灭在萌芽之中。薄以待己,宽以待人,是人际交往、处世酬人时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最后,提倡心地坦白,慎于独处。“慎独”是儒家一贯提倡的修身处世的原则,今日也被人们所接受,承认这是应该具有的美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事要心地坦白,光明磊落,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对自己心安理得,无所愧悔,也就无偏私,无畏惧,对人则开诚布公,无隐瞒,无避讳。如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会失掉朋友,在人世中也难以容身。正如《概论》篇中所言,只有“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才能“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阅读指导
正如洪应明给此书命名的一样,他希望读者阅读《菜根谭》时如同咀嚼菜根,从中体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滋味。而菜根的咀嚼则应该嚼得时间越长,越能品味出菜根的与众不同,品味出菜根的另一番景致。所以在阅读时,要细细品味,慢慢体会,宁慢勿滥,心若止水,道自然就从中来。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东方医学巨典”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喜爱研究医药,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愿。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但是17岁、20岁、23岁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于是他便决心放弃科举途径,专心研究医药学。他拜名医顾日岩为师,苦读10年,以后也开始给人看病。34岁时,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掌管良医所的事,得有机会饱览藏书,以后曾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不及一年便辞官回乡,一面行医,一面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52年)。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一面“渔猎群书”,一面实地考察访问。“步历三十稔,书考800余家,稿凡三易”。可见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苦劳动。1578年在李时珍61岁的时候,书稿完成,共52卷,但1590年才开始由南京刻书家胡承龙出钱刻印,直到1596年首次出版。而李时珍已经于三年前去世,未能亲眼看到了。除医药学外,李时珍对生物、矿物、化学、地学、天文等也有研究。传世著作还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背景介绍
明代中叶开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它反映在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由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日益繁荣,出现了以手工工人、小商品生产者、工场主和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这使社会矛盾呈现出更加尖锐和错综复杂的状况,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一对基本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外,还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势力压制和摧残的斗争。
名著概要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1892种,共52卷。卷一至卷四是全书的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所有药物分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为若干类,共计62类。其中植物1195种,动物340种,矿石357种。
书中更有历代医家临床验方11096种,其中8100多个为新增,另附各种矿物植物插图1127幅。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第二,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第三,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第四,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物而后有机物,先植物而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物。该书首先是对矿物药之科学分类,这在无机化学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水平。李氏记述的每一物质,均评论其来源、鉴别其化学性质。该书以单体元素为纲,对各化合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分类,大体上对前代所存在的混乱作了澄清。
在生物药的分类方面,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基本上采用了“双名法”。其法虽不能达到现代所应用的拉丁系统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明代却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其次在关于动物药之分类方面,基本上有以下之特点,例如书中的虫类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和部分爬行类,介类则相当于两栖类和少数软体动物类,禽类则为鸟类,兽类系哺乳类动物。其分类方法富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近代中外学者称赞其有着生物进化论思想,为把人为分类法推向自然分类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考订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他的认识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的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发生改变的特性。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所载制药化学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的方法,较之以前也有着突出的发展。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与《战争论》齐名之作
作者简介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戚继光自幼聪慧,勤习文武。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浙江抗倭,翌年任参将。他见“各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顽钝无比”,作风腐败,乃倡议招募新军依法管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他率这支军队在浙江先后取得高家楼、龙山、缙云、乌牛、松浦、鉴云诸捷,扭转了战局。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两年后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朝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挤、诬陷夺职。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月五日(1588年2月1日)病逝于登州。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为兵家所重视。
背景介绍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特别是明代中叶开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主要表现在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但明中叶后,倭患一直困扰着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但明军却束手无策,戚继光受命抗倭后,他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局面为之一变,东南沿海倭寇的隐患基本消除。
名著概要
《纪效新书》是明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在抗倭战争中写成。全书共18卷,卷首1卷。有明刻本和清代以来的抄本和刻本多种,《墨海金壶》等丛书亦收录。国外有日本宽政九年(1797年)刻本等。另有万历年间成书的14卷本,内容与18卷本有所不同。
名家点评
● 当时的兵部侍郎、浙江总督胡宗宪夸赞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且任劳任怨,挺身干事,诚无出其右者”。
● 同僚们称赞戚继光“批亢捣虚,彼且畏之如虎;除凶雪耻,斯民望之如云”,“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戚继光在序言中说明了该书思想的基本来源以及结构和内容。他说:“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纪效新书》,万历二十三年本,下同)阐明该书以实战经验为主,汲取前人兵法写成。该书“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
全书分总序和正文两部分。总序由两件“公移”和《纪效或问》组成。作者在“公移”中,反复陈述结合东南沿海情况及针对敌情进行练兵的重大意义和势在必行的道理。《纪效或问》则历述练兵所急与可办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统一将士思想,使之“信于众,而后教练可施”。正文18卷记述的问题有:选兵和编伍;技术战术训练;军事纪律和比较武艺;行军作战及旗帜信号;守城和墩堠报警;兵船束伍、水寨习操、战艇器用和水上战斗等。
戚继光注重选兵,认为从“乡野老实之人”中选募兵员,才能把军队建设好。他根据敌情、地形、武器装备的实情,锐意改革军事训练,注重气质,讲究“气性活泼”;注重实用,平时所学与“临阵敌一般”,“不能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注重奇正多变,攻守结合,创制著名的鸳鸯阵等;注重各种火器及冷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改进了多种兵器,并训练铳手、炮手、狼筅手、弓弩手等在统一指挥下互相配合行动。所有这些,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叙。
书中所记载的理论都来源于戚继光的军事实践,如他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三十八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人,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败敌人。
该书文字通俗,配以图说,便于当时将士学习。它既是抗倭实战经验总结,又反映了火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军队训练和作战情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有较高的军事价值,为后世所重视。
阅读指导
正如戚继光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本书以实战经验为主,所以在阅读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战役,来了解和掌握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同时注意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牢牢把握明朝这一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
牡丹亭/明/汤显祖/人类自我发现的庄严仪式
作者简介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别号玉茗堂主人。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一生蔑视权贵,不肯趋炎附势,经常得罪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直到三十三岁时才中进士。中进士后,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仕途坎坷,很不得志。汤显祖晚年潜心佛学,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自号“茧翁”。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他生前有《玉茗堂文集》刊行。汤显祖也是世界文化伟人之一,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背景介绍
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丛杂记》记载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诟骂辱之,甚至有鞭打使从者”。可见当时妇女遭受的摧残是多么严重。
然而,时代毕竟在变化。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这样,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比如反对超经济的榨取方式,主张个人主义的国民之富;反对君主专制的政体,主张没有皇帝的民主政治;反对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等等。在文学上,出现了以市井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背叛礼教的形象,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给妇女做“人”的权利,不能不说是进步社会思想的反映。这也是《牡丹亭》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方面。
名著概要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本剧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说同她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庄美丽,跟从师傅陈最良读书。她由读《诗经·关雎》章而产生伤春的情绪,于是由丫环陪同,去后花园游赏。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花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于是,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品特色
《牡丹亭》塑造了封建社会中为了真情而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走向人性解放的青年女子杜丽娘的形象,并以此折射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抑。杜丽娘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而疼爱的方式却是竭力把她塑造成一个绝对符合于礼教规范的淑女。杜宝夫妇以自己的“爱”给予女儿以最大的压迫。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自幼习儒”,穷酸潦倒;更可怜的是除了几句经书,他就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但他也不是“坏人”,他只是拿社会教导他的东西教导杜丽娘,这同样给杜丽娘以深重的压迫。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杜丽娘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所作的只是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的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显然,如果作品只是到此结束,也有相当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他通过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让杜丽娘复活。这种复活,不是简单生命的复原,而是爱情意识的觉醒和胜利,也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觉醒和胜利。作者所追求的并非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彻底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
《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诗剧,它的抒情气氛极为浓厚。构成这种抒情气氛的主要因素,一是众多的浪漫的幻想场景,一是大量的内心独白,再就是显示出作者富赡才华的优美文辞,像《惊梦》、《寻梦》两出,把春日园林的明媚风光、杜丽娘的伤春情怀和内心深处的隐秘融为一体,用艳丽而精雅的语言写出,非常动人。前面所录《皂罗袍》便是一支名曲。还有《闹殇》、《冥誓》、《玩真》诸出,都富于诗情,其中《闹殇》写杜丽娘临终之际凄凉的景象,充满伤感。总体上说,明传奇的语言比之元杂剧有较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在辞采方面追求过重。另外,《牡丹亭》也有卖弄才情的倾向,比起《西厢记》的既优美又老练爽朗,还是略为逊色。
阅读指导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它的浪漫色彩。它的浪漫色彩最重要的表现是“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杜丽娘所追求的爱情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种种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例如在《惊梦》里,杜丽娘在梦里和柳梦梅相见,“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又如在《冥判》里,杜丽娘还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她感梦而亡的全部经过,得到判官的允许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里的情人。作者用这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创造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本剧采用抒情诗的手法,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更多地像抒情诗,而不太像剧本。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曲是我国戏曲作家的传统,汤显祖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牡丹亭》以文词典雅秀丽著称。如《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这些曲子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态是很适合的。《牡丹亭》的曲文并不单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比如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
阳羡茗壶系/明/周高起/中国第一本专论紫砂壶的著述
作者简介
周高起(?~1654年),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明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博学强识,工古文辞,喜欢读书和藏书。《江阴县志》记载,周高起“颖敏,尤好积书……工为故辞,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纂修县志,又著书读志,行于世。乙酉(1654年)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唯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主要著作有《读书志》、《阳羡茗壶系》。
名著概要
《阳羡茗壶系》一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紫砂壶的著作。该书共一卷,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当时已誉为实用与陈设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书中着生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一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并将他们分别列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七大类。其中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被誉为壶家“妙手三大”。《阳羡茗壶系》记载了紫砂壶的起源,制作于明代中期,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紫砂壶受欢迎的原因及紫砂壶的使用与保养。文章最后为赞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实用功能及艺术特色。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
阅读指导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其主要刊本有:(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轩馆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粟香室丛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等。
延伸阅读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意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底、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相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衫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编订/春秋战国的宏伟画卷
作者简介
本书编订者蔡元放,名奡,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江宁(今南京)人,乾隆年间通俗文学家。生平不详。其主要业绩为润色增删冯梦龙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新列国志》,修定原书一些讹误之处,并附上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刊行。
本书成书过程中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冯梦龙的情况,后面“三言”将要详细谈到。
背景介绍
本书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关于春秋战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分节不分回,共8卷,226节,每节随事立题。内容起于武王伐纣,终于秦统一天下,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列国故事。其中若干章节,把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故事穿插进去,如“苏妲己驿堂被魅”、“穆王西游昆仑山”等,但并未改变历史演义的简朴面貌,文字也稍显粗糙。
到了明代末年,冯梦龙“本诸左史,旁及诸书”,加以改编,改名为《新列国志》,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全书共108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在文字、故事情节、人物描绘等方面也做了许多艺术加工,使原书的艺术水准大大提高。《新列国志》比较重视史实,故事基本上都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籍展开。它的长处在于文字通畅,能够把春秋战国纷繁复杂的历史编排得有条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较丰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戏剧性,经过作者的加工,更显得有声有色,如“郑庄公掘地见母”、“晋重耳周游列国”、“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等。但总的说来,此书文学创作的成分较少,过于平铺直叙,很多地方只是史料的联缀。它在历史知识的传播方面有较大的功用,文学性虽然不强,但在明代同类小说中,仍然可以算是上乘之作。
《东周列国志》书影
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做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二三卷,一百零八回。这实际上是冯梦龙《新列国志》的评点本,叙事起于周宣王,止于秦始皇,删去了《新列国志》中某些虚构情节,改正了谬误,更符合于史实,同时“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
名著概要
《东周列国志》叙述春秋战国五百年间的历史故事。所有的情节、人物都是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汲取来的。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按照时间的先后串联起来,熔铸成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全书一百零八回,前八十三回写春秋五霸,后二十五回写战国七雄。小说叙写幽王残暴无道,引起西戎之乱。平王东迁,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在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致使有的诸侯国为大夫所瓜分。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各国征战不断。其间谋臣摇唇鼓舌,武将东征西讨,天下多事。最终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烽火戏诸侯、曹刿论战、弦高退敌、赵氏孤儿、二桃杀三士、伍子胥过昭关、勾践复国、商鞅变法、西门豹治邺、孙庞斗法、苏秦合纵相六国、屈原投汨罗江、田单复国等。
阅读指导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共分封有大小诸侯国数百个,这一时期的历史纷繁复杂,头绪繁多。要将这一段历史有条理地叙述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需要很高超的艺术技巧。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本书结构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条分缕析,写得井井有条。本书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等。
本书讲述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里,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齐小白的王霸之度、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等。又如晋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孙膑、庞涓、廉颇、蔺相如、文种、范蠡等等,个个都写得个性鲜明。本书谴责了那些昏聩、残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诸侯,以及贪婪、狡诈、阴险的佞臣;本书同时也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勇敢、有才干的将相,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本书用语简洁、通畅,不过因为汲取了多种史书的内容,本书语言风格有前后不同的地方,文字繁简也有的地方不一致。
三言/明/冯梦龙/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
作者简介
“三言”的编者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出生于书香门第,与兄梦桂、弟梦熊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很有才情,博学多识,为人旷达,不拘一格。但他自从少年中秀才之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落魄奔走,曾经坐馆教书。57岁时才选为贡生,崇祯年间做过几年福建寿宁知县。清兵渡江后,他辗转浙闽之间,刊行《中兴伟略》等书,宣传抗清。南明政权覆亡后,忧愤而死。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他曾改编长篇小说《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推动书商刻印《金瓶梅词话》;刊行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山歌》;编印《笑府》、《古今谈概》、《情史类略》;编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也写作传奇剧本,并刻印了《墨憨斋传奇定本》十种;他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
背景介绍
话本原来是说书艺人的底本,是伴随着民间说书伎艺而发展起来的。说书这一民间技艺中唐就已经产生了。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市人小说”的记载;而且流传下来《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和《叶净能话》等唐话本;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一批中古史料,其中也有唐代的话本。尽管唐话本还很粗糙,情节还不够集中,语言还不够通俗,但无疑是宋元话本的先驱。
话本直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在宋代汴京、杭州等工商业繁盛的都市里,市民阶层兴盛,各种瓦肆伎艺应运而生“(瓦肆”也就是“瓦子”或“瓦舍”,取易聚易散的意思),各种民间伎艺有了固定的演出地点。《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城“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杭州演出的伎艺有50多种,瓦子23处。在这些瓦肆伎艺中,说书有四种:小说、讲史、讲经、合生或说诨话。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最为重要。“小说”原名银字儿,最初也用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减少了音乐歌唱的成分。宋代说话艺人还有书会、“雄辩社”等组织,用来出版书籍、切磋伎艺。
话本在体裁上很多地方残留着说唱的遗迹。说话人在讲正文之前,为了延迟正文开讲时间,等候听众,并且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往往吟诵几首诗词或讲一两个小故事,这就是“入话”。这些诗词、小故事大都和正文意思相关,可以互相引发。说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或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话本结尾也常用诗句总结全篇,劝戒听众。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故事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这是后来章回小说分回的起源。
名著概要
“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所录话本和拟话本有一部分是宋、元、明人的旧作,有一部分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本书所收话本,多数为宋、元旧作,少数为明人拟作。《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是宋、元旧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是明人拟作。还有一些作品可能是明人改编宋、元旧作而成的,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等。这些小说中,以描写市井民众的作品最引人注目,比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写东京开当铺的张富爱财如命,欺凌一个乞讨为生的穷苦人,引起“小番子闲汉”宋四公的不平,夜间即去偷取张富的财宝,终致张富破产自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写一个机户的儿子爱鸟被杀的“公案”故事。
《警世通言》:《警世通言》收作品四十篇,其中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等,但它们多少都经过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其中《老门生三世报恩》、《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玉堂春落难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缘》、《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篇,大概是冯梦龙作的。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都是通过爱情悲剧表现妇女不顾礼教,对于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警世通言》中描写的妓女命运往往很悲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见李布政公子李甲“忠厚老诚”,决计以身相许,共谋跳出火坑。但是她的妓女身份却不能被官宦人家接受,她终于被李甲出卖,于是愤而投江。《警世通言》中描写爱情的较好作品还有《乐小舍弃生觅偶》、《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等。
《醒世恒言》:《醒世恒言》的纂辑时间晚于《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其中所收的宋、元旧作也比前“二言”少一些,只占六分之一左右。可以确定为宋、元旧作的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海陵纵欲亡身》、《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冯梦龙纂辑宋元旧作时,已经作了一些整理加工。《大树坡义虎送亲》、《陈多寿生死夫妻》、《佛印师四调琴娘》、《郝大卿遗恨鸳鸯绦》、《白玉娘忍苦成夫》、《张廷秀逃生救父》、《隋炀帝逸游召谴》、《吴衙内邻舟赴约》、《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李公穷邸遇侠客》、《黄秀才徼灵玉马坠》等篇,可能就是出自冯梦龙的手笔。在《醒世恒言》的明人拟作中,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描写占有突出的位置,比如《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篇,借闹剧方式,嘲弄了扼杀青年男女幸福爱情的封建婚姻制度。
阅读指导
在艺术方面,“三言”中的优秀作品,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细节丰富,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话本小说迎合的是市民的趣味,富有世俗生活气息,语言新鲜活泼、富于生命力。从与文言小说的对比中,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白话小说的优势与特点。文言小说的语言是一种书面语,是与生活中的口语相脱离的,简练是其基本要求。活生生的、直接呈现的生活场景在文言小说中不太可能得到。文言小说是不用细致的笔触来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这既与史传传统的影响有关,也与文言讲究简洁有关。而“三言”在这方面却有突出的成绩,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蒋兴哥得知妻子与人私通时,描写了他又恼又恨又悔的心理活动过程,长达五六百字。在以前的小说中,没有出现过如此细致的心理描写。
二拍/明/凌濛初/市民意识高度集中的杰作
作者简介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年)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他和冯梦龙一样科场不利,55岁才以优贡得任上海县丞,63岁任徐州通判。明末天下大乱,他对抗农民军,最后呕血而死。凌濛初著作有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初刻和二刻;戏曲《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乔合衫襟记》和《蓦忽姻缘》等;此外还著有《圣门传诗嫡冢》、《言诗翼》、《诗逆》、《诗经人物考》、《左传合鲭》、《倪思史汉异同补评》、《荡栉后录》、《国门集》、《国门乙集》、《鸡讲斋诗文》、《燕筑讴》、《南音之籁》、《东坡禅喜集》、《合评选诗》、《陶韦合集》、《惑溺供》和《国策概》等著作。
背景介绍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话本的发展演变过程。到了明代,有的文人开始采用话本的形式创作小说,这种形式的作品被称为“拟话本”。“二拍”的作者凌濛初是创作“拟话本”最多的作家。
话本和“拟话本”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注重趣味性和虚构。话本主要是叙述故事,为了使故事有趣,它们设计精巧的情节,如《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写书生吴洪与友人夜间从郊外返归,在一处坟地里遇到了鬼,两人拼命奔逃,不料所到之处都有鬼,而且连吴洪新娶的妻子及其陪嫁等人原来也都是鬼,在当夜一起出现,两人心胆俱裂。同时,它们叙述时注重诙谐,如《简帖和尚》写皇甫殿直怀疑妻子与人私通,吊打使女迎儿以逼问口供,迎儿痛得受不了,只好说他妻子在那期间是“夜夜和个人睡”,皇甫殿直以为她已招认,细问她却说那和他妻子睡的人就是她自己。这些情节具有幽默感,很吸引人。话本小说叙事明晰,对话也较生动,其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崔待诏生死冤家》等作品比较有代表性,这是与文人的参与分不开的,“三言”中宋元话本里的细腻描写很可能就是明代人加工的结果。
名著概要
“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这是凌濛初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社会传闻创作的两部“拟话本”小说集。从《初刻》的序言里,可以知道是由于“肆中人”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行世很畅销,因而怂恿凌濛初写的。在小说的取材上,宋元旧本已被冯梦龙“搜刮殆尽”,剩下的都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的东西,所以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
“二拍”包括小说78篇。其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商人的经济活动,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都用欢快的文笔描述商人的奇遇,流露出对冒险求财富的赞赏。与“三言”一样,爱情与婚姻也是“二拍”中最重要的主题,但两者有不同的偏向,“三言”每每把“情”看作人伦关系的基础;而“二拍”则更多地把“情”与“欲”即性爱联系在一起,并且对女性的情欲作肯定的描述。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写女尼静观爱上闻人生,便假扮和尚,在夜航船上主动引诱闻人生,最后成就完美婚姻。和“三言”一样,“二拍”在描写爱情与婚姻故事时,常常肯定妇女的权利。如《满少卿饥附饱飏》中作者明白地指出,男子续弦再娶、宿娼养妓,世人不以为意,而女子再嫁或稍有外情,便万口訾议,这是不公平的。作者在两性关系上的平等意识表达得相当明确。“二拍”在肯定情与欲时,每每直露地描写性行为。比如《任君用恣乐深闺》一篇,指斥富贵之家广蓄姬妾是对女性的不公平,认为“男女大欲,彼此一般”。其见识是高明的,但故事情节的描绘,则多淫词秽语,显得过于庸俗。这样的段子“二拍”中俯拾皆是,读时应鉴别。
阅读指导
“二拍”格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反映出的凌濛初的小说观,他反对小说的传奇性。《拍案惊奇序》说:“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今之人但知耳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止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他又批评当时小说“失真之病,起于好奇。——知奇之为奇,而不知无奇之所以为奇”。他的理想是写一种“无奇之奇”,如《韩秀才趁乱聘娇妻》、《恶船家计赚假尸银》、《懵教官爱女不受报》等篇,没有神奇鬼怪或大奸大恶之类,也没有过于巧合的事件。这就是凌濛初“无奇”观念的初衷。小说摆脱传奇性,这是艺术上的重要进步,因为这样小说就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于深入开掘人性内涵。后世《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作品,就沿袭了这一发展方向,而且获得更大的成功。
精彩语段
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到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有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及到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宿娼养妓,无所不为,虽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人愈加放肆,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里的所在。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 焦文姬生仇死报》
“二拍”中的故事大多写得情节生动、语言流畅。“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吸引力,如前所述,“二拍”不在情节的奇巧上下工夫,情节的生动,主要靠巧妙的叙述手法。读者细心阅读,自然会有所体会。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程技术著作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1663年),字长庚,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就聪明过人。宋应星的爱好兴趣十分广泛,对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比较注意观察和研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28岁的宋应星和他的哥哥在江西乡试时同时中举,一时间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即宋应星47岁时,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管教育的官),动手编写《天工开物》,3年后成书。以后在福建、安徽当过小官,但是他在科举场上屡次受到挫折,以致“六上公车而不第”,之后他就幡然醒悟。从此以后,宋应星一方面做官,另一方面著书立说。《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年)撰写成的,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宋应星便弃官回乡隐居。宋应星的著作还有《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背景介绍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在手工业方面,种类众多,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明代的商业和交通也较为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那个时代,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就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名著概要
西方曾把《天工开物》以《中华帝国古今工业》为书名,翻译出版。这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各个生产领域的知识。宋应星把天工开物分为三编,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列为十八个类目,每类一卷,共十八卷。上编记载了谷物的栽种、蚕丝棉苎的纺织染色,以及制盐制糖的工艺。中编记载了砖瓦、陶艺的制作、车船的制造、金属的铸造、矿石的开采和烧炼以及制油造纸的方法等。下编记载了兵器的制造、颜料的生产、酿酒的技术以及珠玉的采集和加工等。而当中更有附图一百余幅,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技文献。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炼锌技术,其中介绍了密封加热法,解决了锌极易氧化的问题。亦有记载铁矿石变成钢的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现代钢铁生产的原理。书中还介绍防治稻田八大灾害的方法,至今仍然在农村中广泛流传和应用。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国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利用不同品种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种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的精巧复杂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载的锌的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天工开物》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且与今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如它把古代农业归纳成了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甘嗜、膏液、曲蘖7个大类,这在先世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农书以及本草类书中是不曾见过的。该书还把水稻排到五谷之首,稻下又分出了水稻、旱稻,麦下又分出了大麦、小麦,并指出了荞麦非麦。这些分类方法,给人一种眉目清晰之感。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穗的关系,首次记述了再生秧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霜拌豆麦种子的防虫杀虫之法,最先指出了荞麦的吸肥性。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并指出家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提出“需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的处理方法。在金属冶炼、铸造、加工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工艺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的操作方法,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述了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较早图示了活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最早明确地记述了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艺,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理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基本操作。
作品评价
《天工开物》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在煤炭和化工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最早记述了银朱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化合物”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
阅读指导
阅读此书时注意两点:第一,《天工开物》是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写成的,必然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烙印;第二,对书中各方面知识的论述可以以现代学科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这样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如果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如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读起来会觉得比较轻松。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17世纪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元扈,上海人,明末天主教徒,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广东韶州结识西方传教士,初步闻知天主教教义及西方科学知识;后又读到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次年中举。二十八年春赴北京应试,途经南京,往访利玛窦,对西方科学知识发生兴趣。三十一年在南京聆听了葡萄牙耶稣会士罗如望的宣道,阅读了利玛窦的《天学实义》。他接受了“天学”,受洗入教,取教名保禄。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政之余随利玛窦问学,并与之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三十五年丁忧,回籍守制。次年邀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到上海传教,在家中设立教堂,并在其亲友、佃户中发展教徒,是为天主教传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间,将《测量法仪》参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西会通,加以整理,并撰成《测量异同》、《勾股义》。三年后回京任翰林院检讨。适值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遂和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主张翻译学习西方天文学说。因皇帝不予重视,其事遂寝。四十年,从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崇祯元年(1628年)复任礼部侍郎。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第六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徐光启一生著作颇丰:译著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历法方面主持编译《崇祯历书》,著有《徐氏庖言》、《兵事或问》、《选练百字括》、《选练条格》、《屯盐疏》、《种竹图说》、《宜垦令》、《农政全书》等,以《农政全书》影响最大。
背景介绍
明清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表现得尖锐而复杂。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它反映在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徐光启出生的松江府是个农业、工商业发达之区,早年他曾从事过农业生产,取得功名以后,虽忙于各种政事,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农本。他眼见明朝统治江河日下,屡次陈说根本之计在于农。
名著概要
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在书中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且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位居全书第二。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
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例如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后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所在。
《农政全书》书影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是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徐光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指导
我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所以,在阅读时,不仅要掌握百科知识,更应该体会和学习求实严谨的学风。
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古今游记之最
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自幼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应试失败后,淡泊功名,不求仕进。他酷爱史籍舆地之学,对历代地志的辗转抄袭附会深感不满,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他开始有计划的远游,直到五十五岁时为止。东游普陀,北游幽燕,南涉闽粤,西北抵太华之巅,西南达云贵边陲。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甚至饥食草木之实,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于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十六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他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科学问题,都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以科学的态度和惊人的毅力,以及锐敏的观察和生动入微的文笔,逐日写成考察记录。明崇祯十三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木知府用轿送回家乡。回家后,卧病在床,已无能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临危前,委托外甥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梦良、王忠纫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后因累遭战乱,多有散佚,幸有传钞诸本,历经后人校刊,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有初刻本问世,但已非全稿。20世纪20年代,其科学价值才被发现,1928年,丁文江主持编绘徐霞客旅行路线图36幅,连同据嘉庆年间刊本标点的游记及自著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一起印行。
背景介绍
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资本主义有了萌芽,探索自然、重视考察实验的风气开始兴起,徐霞客顺应时代潮流,摈弃利禄,冲破科举制度的罗网,毕生从事旅行考察实验,开拓了中国古代地理走上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
名著概要
相关链接
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去考察麻叶洞,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拿着镰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
《徐霞客游记》(包括《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和结晶,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异洞、瀑布、温泉的探索;从动植物生态品种到手工业、矿产、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置的记述;从各地风土人情到民族关系和边陲防务等等,皆有记载。它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徐霞客的主要贡献是详细地考察和记述了中国西南地区广大的石灰岩地区的峰林、洞穴、溶沟、石芽、石梁、圆洼地、落水洞、天生桥和地热现象等地貌景观的分布、类型、变化、特征和成因等,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在世界上开辟了岩溶地貌考察的新方向。
在水文方面,对很多河流的源流做了详细考察,对诸水的源头、走向进行过认真的探索,他勇于打破传统的错误说法,并纠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尤其是他的《江源考》,正确指出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不是岷江,大胆地否认了1000多年来陈陈相因的“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还将气候、地形对植物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描述。
《徐霞客游记》对一些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都作了许多科学解释,揭示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例如,它以福建宁洋溪(今九龙江)与建溪为例,说明二水发源的山岭高度相等,但距海的远近不同决定了二者流速的快慢,即所谓“程愈迫,则流愈急”。
《徐霞客游记》亦有不少篇幅记载有关各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土人情,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看到徐霞客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途,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并同情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因此,凡是读过游记的人,无不被徐霞客鲜明的政治态度,以及被他所描绘的秀美山川所鼓舞。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学佳篇,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徐霞客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如此种种,美不胜言。它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阅读指导
《徐霞客游记》采用的是日记体裁,既是一部历史地理学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在阅读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略有偏重。同时,要特别注意书中对前人研究不足的改进和对地方志记载错误的纠正,领会正确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