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此诗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年)春。早在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官至监察御史时,当时唐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藩镇割据,穷兵黩武。对外失控的唐王室却不思励精图治、逆境奋发,反而去追求更为腐朽糜烂的生活。“宫市”扰民已成为当时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怨鼎沸,亟需釜底抽薪。而连年干旱,更使大片禾黍歉收,饿死者相望于道。身为监察御史而又常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的韩愈于是上书唐德宗,请求罢除“宫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减轻农民负担,没想到因此而触犯了德宗。同时由于韩愈与朝中力主政治改革的王俭、王叔文等人政见不合,遭到了改革派的排挤和打击。这次上书后,韩愈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十二月,韩愈离开京城,前往岭南,途经湘江,触景伤怀而写下了这首《湘中》绝句。
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是战国时屈原投水殉国的地方,千百年来,迁客骚人途经此地,发出了多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韩愈上书遭贬,心情是非常郁闷的,而他的深层次悲痛却在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黯淡。诗的开头“猿愁鱼踊水翻波”便是此种心情的表现。一叶孤舟行驶在浪涛翻滚的湘江,与其说是此去岭南路途并不平坦,不如说是宦海沉浮、人生仕途并不平坦。胸怀经纶大计,却又无用武之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而舟行江中所见所闻则是哀啼的寒猿在为行人唱愁歌,不懂是非的鱼儿在水中欢跳(古人常云: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无是非)。猿是解人性的,哀啼之声使人愁上加愁;鱼是不分是非的,其嬉戏欢跳则使人愁上加悲。悲愁之气如此浓烈,置身江中岂能不悲哉,更何况是遭贬之人!
而这湘江的支流汨罗江又恰是屈原矢志殉国的地方。屈原因数谏怀王,握瑾怀瑜,不同流合污,以忠直见放,与自己上书力陈时弊,不被德宗赏识,又不为朝中诸大夫所容而被贬谪蛮荒,颇有相似的地方。于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便引出了诗人想在此处祭奠屈原,以示忠贞的想法。可“藻满盘”,屈原到底在何处投江,魂归何处,面对着两岸到处蔓延的藻,又不知何处才是祭奠忠良的地方。看来自己的忠贞不仅不能被昏庸之辈所容忍,即使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倾诉也不可得,岂不是惆怅悲哀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孤独?结尾“空闻渔父叩舷歌”更是意味悠长,借《楚辞》中的《渔父》篇渔父劝屈原放弃忠贞,与世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达诗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皇上不察其忠,同僚嫉妒其直,而是整个社会的人都不理解他的这种忠直行为。古诗中渔父、樵夫、农夫指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韩愈上书本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为图存社稷着想,可连普通老百姓都不理解其良苦用心,他还指望去实现什么兼济天下的理想?从上到下都如此的糊涂,这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又怎不令人忧心忡忡呢?
全诗着墨不多,却又字字用力,容方丈于咫尺,化无尽的悲哀于寒猿、鱼跃、藻、渔歌之中,付之湘水,引起读者无尽的叹息和悠长的惆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