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秋,李白游历幽州时所作。当时安禄山受命节度幽州等地,因玄宗好大喜功,安禄山为邀功媚上,不断向周围民族挑起战争。诗人通过描写一个北国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的罪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烛龙,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条神龙。人面而龙身,无足,身长千里,目能发巨光,居住在见不到阳光的极北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寒门,神话中北方酷寒地带。句意为:烛龙栖息在寒门,当它眼睛睁开时好像天亮了一样。此句借用神话传说,以寒门来指代幽州地区,极言其冷。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此,指代幽州,今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句意为:日光、月光的照耀为什么不能到达此地,这里整天只有寒冷的北风号叫着,怒吼着从天而来。此二句极言幽州天寒地冻的原因,日光不至,唯有北风。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为纪念黄帝的建筑物。句意为:燕山上的雪花好像席子那么大,一片片被北风吹落在轩辕石上。燕山一带气候干燥,因而雪花不易凝结,落下时一片迷茫,诗人以席子形容雪花,是强烈的夸张,给人以冰凉的印象,被奉为诗歌中夸张手法运用的典范之作。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蛾,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句意为:十二月时,幽州心含哀思的妇人停下歌唱,面无表情,双眉紧锁。在大雪纷飞、极度寒冷的背景中,一位惆怅的妇人形象被诗人推入读者眼帘,不由令人怀疑,她愁什么呢?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长城,古诗中借以泛指北方前线。句意为:她靠在门上望着行人,心想当初她丈夫前往戍守北方前线苦寒之地实在太可怜了,此句中的“行人”当是诗人,在读者的怀疑中,这位妇女将哀思向诗人倾诉。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句意为:想当初,丈夫和我分别时独自拎着一把长剑救援边疆而去,却留下了这绘有虎纹的镶金的箭袋。可见当时分别之匆忙,连武器都没带全,也许是故意留下,但这位妇人对这些细节记得如此清晰,可以想见当时的生离死别是多么令人叹惋,如今孤单一人,情境更是凄凉。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句意为:其中有一双白羽箭,上面已经结满了蜘蛛网,沾满灰尘。放在一边不去照顾它,是因为愁思之切方寸已乱,可以想见这种哀毁骨立的痛苦对一软弱的妇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句意为:虽然羽箭徒然存在,而人现在却已战死,不会再回来了。昔日丈夫弯弓射箭时的勃勃英姿想必是已深深地印在了这位妇女的脑海之中,如今物在人休,更增悲哀。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句意为:不忍心看到这个东西,已经把它烧成灰烬。悲痛之切,连丈夫的遗物都不忍再见,宁可将之焚化,或许是期冀自己的哀思能寄托在这遗物上,陪伴长眠的丈夫。此后她只能沉浸在无穷的哀戚中,甚至连一点凭借都没有。所有这些令人痛心的事实都是因为不义的战争而引起的,诗人对不义战争的批判不言而喻。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雨雪,化用《诗经·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之句意;裁,消减。句意为:黄河浩荡,捧起泥土填上,还可以将它阻塞,但北风呼啸,雨雪飞扬,我的无比哀怨却难以消减。以黄河可塞反衬哀怨之深,可见思夫丧夫之痛。
全诗先拉开一道天寒地冻的北国帷幕,在这背景中突然出现一个哀怨的妇人。环境之恶劣,人物之孱弱,两相映照给人以深深的震撼,随即这位妇人向诗人娓娓诉说因不义的争战而引起的悲壮的往事,人们在深切的同情中,沉痛地感觉到战争的可恶,发动这场战争的人更是罪大恶极。
全诗极为注重细节描写,如雪花、妇人的愁态、别离时的遗物、遗物的具体情况、妇人将遗物焚化等,无一不是纤毫毕现。
这种颇具功力的描写让读者可以真切地感觉到其中的痛楚,也能清晰地看到诗人对不义战争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