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歌德/青涩的恋曲

背景介绍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诉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4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曾经深深震撼了与歌德同时代的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维特”的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服饰,甚至于同样因失恋而步“维特”的后尘,轻易就结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书再版时的扉页上题诗告诫。据说,当年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皇帝也曾对此书青眼有加,即便是烽火连天的征战也不忘将其带在身边,以便随时阅读。1808年,拿破仑率大军攻破魏玛公国之后,亲下谕旨召见了歌德,并跟歌德大谈特谈他本人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见。无形之中,这本小书的地位又被抬高了许多。

歌德手持夏绿蒂的剪影,眼中充满无限深情。

作者简介

歌德(l749~1832),德国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此后的近30年,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名著概要

初春之际,刚刚经历了一场爱情波折的少年维特离开家乡,到一处僻静的地方隐居。他写信给朋友威廉,描绘当地风光,在那儿他逐渐忘却了早先郁闷不乐的生活。维特生长于富裕阶级的家庭,靠着父亲的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邂逅了住在城镇郊外、一位代替母职照顾八位弟妹的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夏绿蒂长得非常漂亮迷人,虽然她已经订婚了,可维特却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持。他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告诫,对她充满了爱意,想尽办法吸引她的注意力。然而就在夏绿蒂的未婚夫亚伯特旅行回来之后,维特立即感受到生活蒙上一层阴影;随着寒秋来临,维特的精神亦陷入萎靡状态。威廉写信劝他放弃这种无望的爱情,最后他不得不下决心离开瓦尔海姆,离开夏绿蒂和亚伯特。

维特在距离遥远的某一座公使馆谋得书记官的工作。但是随着时光消逝,他渐渐讨厌这份无聊的工作。到了严寒的冬天,亚伯特与夏绿蒂没有通知他便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他深受打击,更感到无比的侮辱。翌年春天,维特为了治愈所受的创伤决心回到故乡,回到心上人夏绿蒂身边。这对夫妇仍把维特当成老朋友来接待,夏绿蒂还依然对他保留从前的那份天真活泼和温柔多情。然而这一切却加倍刺痛了维特的心。当他感受到自己和夏绿蒂之间爱情无望时,他内心的忧愤使他的言行举止变得非常古怪。这时,恰好有一位长工因为暗恋房东寡妇而杀掉了房东后雇的工人。这件事使得他开始对人生感到厌倦,萌生了辞世的念头。

圣诞前夜,维特违背了夏绿蒂之意,趁亚伯特外出之际,来到夏绿蒂身边。这时,他感觉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于一瞬间又重放光芒,于是对着夏绿蒂朗诵奥希安之诗,同时忘情地拥着感动不已的夏绿蒂。次日,他以外出旅行为由,向亚伯特借取手枪并于当日午夜自杀。消息传来,夏绿蒂当场昏倒在地;亚伯特担心她的安危,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最终,他的送葬行列中竟无一位神职者同行,只好如此凄凉地告别了人世和他所眷念的心上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插图:维特初识夏绿蒂

名家点评

歌德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马克思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称他“在自己的领域(指文学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大哲学家尼采也对歌德倍加推崇,他断言:“歌德的文学属于比‘民族文学’更高的那一类文学。”由此可见歌德在德国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

阅读指导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的构思来源于作者的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所以读来才觉得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虽然书中的主人公与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也只是一个艺术的创造,绝不等同于作者个人。

小说是用书信体写成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对爱情充满了炽热的幻想。但周围的现实却一步步地击碎了他的希望:无望的爱情、庸俗的官场势利、傲慢的贵族对他的轻视和压迫,迫使他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维特这个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德意志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烦恼、憧憬和苦闷,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所以它所提出的问题也自然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主人公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受上层社会歧视的不满正与当时欧洲盛行的“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联系起来,因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书中所流露出的悲观厌世等思想也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时间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伤感多愁竟变成为一种时髦。这恐怕也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无论在思想的深刻或艺术的精湛方面,歌德都超过了他的前辈。此外,本书的语言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意,书中的很多景物描写都与主人公的情绪结合起来,描写得感伤而优美,使得全书读上去更像是一首长篇的叙事抒情诗。这种巨大的艺术魅力也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