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以心交心,互惠互利

如果能被对方需要,你也会变重要

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特定价值:货币因流通的需要而存在,食物因饥饿的需要而存在,火因寒冷的需要而存在……人虽然与其他的事物不尽相同,但却同样有被需要的情感诉求,就像母亲被子女需要、情侣被对方需要一样。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让人们需要,而不是让人们感激。因为,如果你能被他人需要,你就会在他人心中变得重要。有礼貌的需求心理比世俗的感谢更有价值,因为有所求,便能铭心不忘,而感谢之词最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淡漠。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在国会中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让人意外的是,他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身为国王,但个性软弱,明哲保身,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让步。这种缺乏骨气的人,正是俾斯麦在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麦的选择的确让人费解,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诸多愚昧的举措时,只有俾斯麦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他并没有满足,仍然不断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使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国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继承王位。然而,新的国王很讨厌俾斯麦,并不想让他留在身边。

威廉与腓特烈同样遭受到自由派的攻击,他们想吞噬他的权力。年轻的国王感觉无力承担国家的责任,开始考虑退位。这时候,俾斯麦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采用高压手段将自由派斩尽杀绝。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自己更需要俾斯麦,因为只有俾斯麦的帮助,才能解决统治的危机。于是,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虽然两个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国王对他的重用。每当俾斯麦威胁要辞去宰相之职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俾斯麦聪明地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国家的权力。

作为一名强者,俾斯麦认为领队强势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强势已经很强大,根本不在乎你的存在,也可以说根本不需要你;而与弱势结盟则更为明智,可以让别人因为需要你而依附你,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主宰力量。他们不敢离开你,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他们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崩溃。俾斯麦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趁机登上了德国的政坛,成就了其辉煌的一生。

就这样,俾斯麦利用别人对他的需要创造了轰轰烈烈的人生。除此之外,有些人则利用别人对他的需要保住了差点丢掉的小命。

在酷爱占星学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宫廷中,养着许多占星师,其中有一个尤为与众不同。这位占星师曾预言一位贵妇会于三日之内死亡,结果预言成真。大家非常震惊,路易十一也被吓坏了。他想:如果不是占星师杀了贵妇以证明自己预言的准确,就是占星的法力太高深了。路易十一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决定杀掉占星师,以摆脱自己受制于人的命运。

路易下令士兵在宫廷中埋伏好,只要他一发出暗号,就冲出来将占星师杀死。占星师接到路易十一的召见,很快便来到了王宫,路易十一一见到他便问:“你自诩能看清别人的命运,那你告诉我,我能活多久?”聪明的占星师稍做思考之后,回答说:“我会在您驾崩前三天去世。”

占星师的话令路易十一震惊,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路易十一最终没有发出杀占星师的暗号。占星师凭着路易十一对他的依赖与需要,不但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国王的全力保护。路易十一甚至聘请最高明的医生照顾他,享受了一生安康和奢华生活的占星师比路易十一还多活了好几年。

可见,让自己变得重要会使你人生之路更加坦途,也可以令你有更大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别人依赖你、需要你,一旦离开了你,他的计划就无法进行,他的生活就难以继续。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只需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带来无数的感激。需要能带来感激,感激却未必能产生需要。

正如卡耐基所言:“别指望别人感激你。因为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你的价值因别人的需要而存在,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与其让对方感激你,不如让他有求于你。

激起“心理共鸣”,让他感觉帮你像在帮自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共鸣”是一种以心交心的有效方式,也是一门非常微妙的相处艺术。它不仅可以拉近交际双方心灵的距离,而且可以在你求人办事过程中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虽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但是要产生共鸣,还需要相当的说话技巧。当你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为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父亲不假思索地答道。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于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以后也不会。因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说到这,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接着伽利略又说:“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忙的。他们只需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动了父亲,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这里,伽利略请求父亲帮忙,采用的是“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先顾左右而言他,以对方当时的心情来体会现在的心情。例如,伽利略先请父亲回忆和母亲恋爱时的情形,引起了父亲的兴趣。

2.转接阶段。伽利略巧妙地通过这句话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3.正题阶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这也正是他要说服父亲的主题。

4.结束阶段。明确提出要求。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还可以指出对方这样做的好处。伽利略正是这样做的,他说:“……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正是巧妙运用了“心理共鸣”的方法,伽利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妨试着用这种方法求助别人,它往往会带来让你满意的结果。

让合作者生活得更好,你也能更好地生活

高尔基曾说过:“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事实上,这句话在生物界同样适用。

在广袤的欧洲大陆上,生活着一种美丽异常的动物,名叫蓝蝶,由于它外形的炫目,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作会飞的“花朵”。然而几十年前,蓝蝶的翩翩身影在暖春的晴空里消失了。

道格拉斯·麦其逊是一个专门研究蝶类的昆虫学家,对这些会飞的“花朵”凋谢之谜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很是吃惊。麦其逊发现,导致蓝蝶的绝种竟然与两种蚂蚁的灭绝息息相关。

原来,蓝蝶是在醋酸植物上产卵繁殖的,必须得到两种小蚂蚁的帮助才能顺利进行。蓝蝶的幼虫,腹部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于蚂蚁来说是极具诱惑性的香甜美食。闻到这一特殊的香味,蚂蚁就会爬到蓝蝶幼虫的腹部边尽情享受。

而蚂蚁并不是白吃。当蚂蚁在草地上发现蓝蝶卵时,马上来照顾这些幼小的生命,生怕被其他昆虫掠去。蓝蝶的幼虫是吃树叶的,每吃完一片树叶,众工蚁就把它抬到另一片新树叶上,让它吃个饱。蚂蚁与蓝蝶的这种互惠互利关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考验。由于接受了工蚁的照顾,经受过刺激的蓝蝶幼虫的表皮,生长得比其他蝴蝶幼虫的表皮厚上60倍,可有效地防止蚂蚁那铁钳一样的上颚咬穿幼虫的表皮。冬天来临,工蚁就把它们搬进自己温暖舒适的蚁穴里,蚂蚁在吸食蓝蝶幼虫分泌的“蜜露”时,甚至把自己的幼虫作为食物奉献给这位“贵宾”。

刚从茧蛹中钻出的蓝蝶也不必担心受到蚂蚁的攻击。因为新生蓝蝶的体表附着一层细小的鳞屑,就像滑石粉一样保护着蓝蝶。进攻的蚂蚁只有踉踉跄跄地在空中乱抓一气。就在这时候,蓝蝶伸展翅膀,自由自在地飞走了。

可是几十年前,贪婪的人类为了自私的目的,无情地侵占了这两种蚂蚁的生存空间。他们用推土机无情地把它们的栖息地毁了,小蚂蚁从此灭绝了。没有了相依为命的小蚂蚁,蓝蝶也就花陨香消。

无独有偶,在风景如画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年轻的海洋生物学家布兰姆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实验。

一天,布兰姆潜入深水以后,看到了一个奇异的场面:一条银灰色的大鱼离开鱼群,向一条金黄色的小鱼快速游去。兰姆布以为,这条小鱼已在劫难逃了。然而,大鱼并没有恶狠狠地向小鱼扑去,而是停在小鱼面前,平静地张开了鱼鳍,一动也不动。那小鱼见了,便毫不犹豫地迎上前去,紧贴着大鱼的身体,用尖嘴东啄啄西啄啄,好像在吮吸什么似的。最后,它竟将半截身子钻入大鱼的鳃盖中。几分钟以后,它们分手了,小鱼潜入海草丛中,那大鱼轻松地去追赶自己的同伴了。在这以后的数月里布兰姆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观察研究,他多次见到这种情景。看来,现象并不是偶然的。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布兰姆认为,小鱼是“水晶宫”里的“大夫”,它是在为大鱼治病。

鱼“大夫”身长只有三四厘米,这种小鱼色彩艳丽,游动时就像一条飘动的彩带,因而当地人称它“彩女鱼”。鱼“大夫”喜欢在珊瑚礁中或海草丛生的地方游来游去,那是它们开设的“流动医院”。栖息在珊瑚礁中的各种鱼,一见到彩女鱼就会游过去,把它团团围住。有一次,布兰姆发现,几百条鱼围住了一条彩女鱼。这条彩女鱼时而拱向这一条,时而拱向另一条,用尖嘴在它们身上啄食着什么东西。而这些大鱼怡然自得地摆出了各种姿势,有的头朝上,有的头向下,也有的侧身横躺,甚至腹部朝天。这多像个大病房啊!

布兰姆把这条彩女鱼捉住,剖开它的胃,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寄生虫、小鱼以及腐烂的鱼皮。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合作:鱼“大夫”用尖嘴为大鱼清除伤口的坏死组织,啄掉鱼鳞、鱼鳍和鱼鳃上的寄生虫,这些脏东西又成了鱼“大夫”的美味佳肴。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生”。

在大海中,类似彩女鱼那样的鱼“大夫”共有45种,它们都有尖而长的嘴巴和鲜艳的色彩。

这些鱼“大夫”的工作效率十分惊人。有人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发现,那儿的一个鱼“大夫”,在6小时里竟接待了300多条病鱼。前来“求医”的大多是雄鱼,这是因为雄鱼好斗,受伤的机会较多;同时雄鱼比雌鱼爱清洁,除去脏东西后,它们便容光焕发,容易得到雌鱼的垂青。有趣的是,小小的彩女鱼在与凶猛的大鱼打交道时,不但没受到欺侮,还会得到保护呢。布兰姆对几百条凶猛的鱼进行了观察,在它们的胃里都没有发现彩女鱼。然而,他却多次看到,这些小鱼进入大鲈鱼张开的口中,去啄食里面的寄生虫。一旦敌害来临,大鲈鱼自身难保时,它便先吐出彩女鱼,不让自己的朋友遭殃,然后逃之夭夭,或冲上前去对付敌害。

鲨鱼是很凶猛的海洋生物,被人们称为“海上魔王”。可是,这个魔王的身旁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一种不大的“垃圾鱼”。我们之所以叫它“垃圾鱼”,主要是它们的生活习惯比较特别。它们一般不会自己独自猎食,而是靠清理鲨鱼等大鱼口中的垃圾为生。在大海中,不带“垃圾鱼”的鲨鱼是很少见的。这种“垃圾鱼”的体长不过30厘米,身上有着美丽的条纹,它们和鲨鱼之间建立了奇妙的合作关系:鲨鱼的视力不佳,机灵的“垃圾鱼”在鲨鱼身边游来游去,把鲨鱼引向鱼群集结的海面;鲨鱼吃剩的食物残屑,成了“垃圾鱼”的美味佳肴,有时“垃圾鱼”干脆进入鲨鱼的嘴里,吃牙缝中的碎屑,使鲨鱼感到十分舒服。

凶残的鳄鱼也有合作伙伴。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埃及。在奥博斯城的鳄鱼神庙,他发现大理石水池中的鳄鱼,在饱食后常张着大嘴,听凭一种灰色的小鸟在那里啄食剔牙。这位历史学家非常惊讶,他在著作中写道:“所有的鸟兽都避开凶残的鳄鱼,只有这种小鸟却能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从不伤害这种小鸟,因为它需要小鸟的帮助。鳄鱼离水上岸后,张开大嘴,让这种小鸟飞到它的嘴里去吃水蛭等小动物,这使鳄鱼感到很舒服。”这种灰色的小鸟叫“燕千鸟”,又称“鳄鱼鸟”或“牙签鸟”,它在鳄鱼的“血盆大口”中寻觅水蛭、苍蝇和食物残屑;有时候,燕千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会一哄而散,使鳄鱼猛醒过来,做好准备。正因为这样,鳄鱼和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不难看出,在动物界,互相合作和帮助,会使付出努力的双方均受益,大家也因此都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其实,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员,同样需要相互合作。

从前,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谋生。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发现路边有一根扁担,便停了下来,拾起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上面。这样,兄弟二人轮流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不难看出,合作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让你的合作者生活得更好,你也能更好地生活。

帮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过:“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没错,永远不要吝惜对别人的帮助,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也正是在帮助你自己,你将从中不断收获幸福和快乐。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见了觉得非常奇怪,问他:“你自己根本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走路呢?”盲人回答道:“这个道理很简单,这个灯笼当然不是为了给我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看清道路。也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看见我,不会撞到我身上,我的安全才有保证。”

当盲人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方便他人时,恰恰帮助了自己,给自己带来了方便。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盲人这样学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时,仅仅只是举手之劳,却解决了人家的大麻烦、大问题,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你也许会说,帮助别人需要耗费你大量的精力、体力,耽误你的时间,但要知道,你的付出,不仅能助他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给对方带来力量和信心,使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于逆境之中时,如果我们能热情相助,那将犹如雪中送炭,别人也定会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危难中见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后,总能以更真诚的感激报答别人,你为他人所做的一切将为你赢得尊重、感激、信任等弥足珍贵的感情。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帮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

有些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能收获到意外的利益。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显而易见,上尉的善意之举,不仅救了小战士的性命,而且也意外地让自己免于牺牲。这种帮助,不正是一种双方的共赢吗?

最后,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还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和满足,这本身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不报复对方,也是在为自己开路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意思就是说,多结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路;而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人与人之间,只要矛盾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相识就是缘分,还是少结冤家为好。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他们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好想办法化敌为友。这样人生之路就会走得平坦许多,顺畅许多,而且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地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智、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进入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生人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兵长跑过来,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地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卫兵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卫兵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卫兵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以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们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的心理予以原谅,反而会引发新的仇恨。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带着尊重的心理原谅别人,收缴他心中的锐器。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仇敌会越来越少。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言:“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而使你的仇人却成为你的朋友。”放开眼界,收起报复的心态,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即便不能都使其成为朋友,也能避免使其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

如果你有用,别怕被利用

我们常说“我好像被某某人利用了”,其实如果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是因为有价值才被利用,利用正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没被利用反而说明你没有多少价值,至少没有被利用的价值。

“狼狈为奸”的勾当是令每个人所不齿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狼和狈为何要相互勾结呢?狼和狈是两种长相十分相似的野兽,它们口味还都极其相似——都喜食猪、羊等动物。唯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脚长,两条后脚短;而狈则是两条前脚短,两条后脚长。

一到夜晚,狼和狈就出来一起去偷猪、羊等家畜。有一回,一只狼和一只狈共同来到一个羊圈外,看到羊圈中有很多又壮又肥的羊,非常想偷吃。但是羊圈的墙和门都很高,它们使尽了各种办法,费尽了力气还是进不去。

于是,它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先由狼骑到狈的脖子上,然后狈站起来,把狼抬高,再由狼越过羊圈把羊偷出来。

商量过后,狈就蹲下身来,狼爬到狈的身上。然后,狈用前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狈伸直身子后,狼将脚抓住羊圈的门,慢慢伸直身子,把两只长长的前脚伸进羊圈,把羊圈中的羊偷了出来。

这样偷羊的事,狼和狈经常互相利用对方才得以成功。如果它们不这样相互让对方利用,谁都不能把羊偷走,任何一方都要挨饿。正是由于狼和狈互相成功利用,农民大受损失,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狼狈为奸”。

其实,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是意味深长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学会了合作的技巧,懂得了取长补短。在利用对方的同时也谋得了自身的利益,达到了共赢的目的,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做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我们被人利用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在利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不足,然后学会反过来利用他人。这个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会合作的人才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要再重演“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怕被利用的心理,只能造成1+1+1=0的结果。

人是群居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活,彼此隔绝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团队,每个人都需要合作。哲人叔本华就曾经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推陈出新,市场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得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和情况越来越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对各种错综复杂信息的处理和解决的,更不可能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这就需要依赖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关联、协调行动,以解决各种复杂的难题,保持组织的应变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在当代的市场经济和人际交往中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不懂得团队合作、不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只有团队之间真正地合作,才会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实现最终的目标。

“狼狈为奸”是大势所趋,是明智之选,因为相互被“利用”后会产生1+1>2的成效。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告诉他“你很重要”,回报定比器重多

许多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成功的原因是他懂得驭人之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即最有效的一点就是: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重视。那么,你就不妨满足他这个需要。

罗斯福是一位懂得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的人。只要是去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无不为他那博大精深的学识所折服。不管对方从事多么重要或卑微的工作,也不管对方有着什么样显赫或低下的地位,罗斯福和他们的谈话总能进行得非常顺利。

也许你会感到十分的疑惑,其实不难回答,每当他要接见某人时,他都会利用前一天晚上的时间仔细研读对方的个人资料,以充分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从而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了。这样精心准备怎能不使会面皆大欢喜呢!

贵为总统尚且如此,我们凡人为何不肯承认别人的重要?所以,要使他人真心地尊敬和喜欢你,非常乐意为你做事,原则上是要拿对方感兴趣之事当话题,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在满足别人的重要感之后,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

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甚至有人会借着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自我满足。一家规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医生说:“有不少人进入疯人院,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受重视的感觉。”人们为求受重视,连发疯都在所不惜,试想如果我们肯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一句赞美,它的影响该有多大?

那么,在什么时候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他的重要?答案是:随时随地都可以。

譬如,你在饭店点的是鱼香肉丝,可是,服务员端来的却是回锅肉,你就说:“太麻烦您了,我点的是鱼香肉丝。”她一定会这么回答:“不,不麻烦。”而且会愉快地把你点的菜端来。因为你已经表现出了对她的尊敬和重视。

一些客气的话实际上就表达了你对别人的重视,“谢谢你”,“请问”,“麻烦你”,诸如此类的细微,可以很容易就让对方感到他被尊重、被重视。

很多人,尤其是身居上位者,极易产生一种高高在上之感,极易用一种俯视的心态去面对他人,仿佛他们只是自己实现理想的“棋子”,而忽略了其身为人对于自身肯定的需求。用真诚的心去肯定别人,就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内心所想的东西,即使不用嘴说出来,不用笔写出来,也会被对方觉察体会出来。假如你对对方有厌恶之情,尽管你没有说出来,但是由于你这种心理的支配,你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被对方捕捉住,或被对方体察出来,不久,他对你也会产生坏印象的。这跟照镜子是一样的道理,你对它皱眉头,它也对你皱眉头,你对它露出笑脸,它也还你一张同样的笑脸。同样的,如果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肯定对方,对方也会同样从内心感激你,用心回报你,直至将你所交代的事情做到完美为止。

正如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所说:“天下最易使人颓丧不振、冲劲全失的就是来自上级主管的批评、责骂。”抛开那些伤人的话语,随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他:“你很重要。”受到肯定的人自然会在尊重与肯定下以诚相待、全力以赴帮忙。

冷庙多烧香,临急才有佛脚抱

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朝风云际会,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在那些落难英雄有困难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别犹豫,这样在你需要人帮助时,他们才会不惜任何代价提携你走出困境。

当然,对他们的帮助要落在实处,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这种帮助也是需要技巧的,也就是说当你想帮助某个人的时候,你要注意具体方法,如何帮助他,才能使他真正受益。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你常常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一位盲人在大街上着急地用盲杖敲着地面,是在说他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好心的你走上去想帮助他,告诉他左边是北,右边是南,他其实仍然分不清楚,他需要你拉着他的手,带着他走一段路。

林玲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代表,一次,她准备去市医院拜访一位临床主任张某,临走时,同事马姐向她透露了一个“最新情报”:“张主任被免职了,现在XXX才是主任,不用对他多费心思了。”林玲十分感谢马姐,但真的直接去找新主任吗?这样做似乎对原来那位“老客户”有点落井下石。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接触中,林玲知道张主任是他们院的技术骨干,曾经荣获“杰出青年专家”的称号。但他性格狂傲暴躁,据说半年前曾经因为一件小事当面与院长吵得不可开交,平常又总是太刚正,经常得罪人,他要“倒霉”是大家意料中的事。林玲为他感到惋惜,毕竟,他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医生,这一点,病人和家属的交口称赞就是最好的证明。林玲想,反正拜访新主任是迟早的事,现在还是应该先见见张主任,于是,她带着准备好的小礼品来到医院。

这时张主任正在办公室“闭门思过”,林玲的到来令他感到有点意外。很明显,张主任的心情很差,他生硬地说:“以后直接去找XXX谈订货的事,我已经不是主任了。”林玲微笑着递上礼品:“新主任我以后会去拜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拜访您啊,您是我们公司的老朋友了,我就是来拜访公司的朋友呀。”

张主任愣了一下,似乎有些感动,态度也客气了许多,马上给林玲写了XXX的名字和办公室门牌号,说以后有什么问题找那位主任也可以解决。林玲知趣地告辞了:“那您先忙吧,我下次再来拜访您。”张主任苦笑着说:“还忙啥呀?主任也不当了,没什么可忙的了!”林玲转回身来,问道:“您怎么会这么说呢?”张主任显然牢骚满腹,一时还不适应角色调整,站在办公桌后茫然四顾说:“不当主任了有什么可忙的?”林玲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不当主任了您还有自己的专业啊,您照样是杰出青年专家啊。现在,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问了。要是都像您这么想,那我们这些大学毕业了却不能从事本专业的人又该怎么办啊?”

张主任惊呆了,从来没人敢这样对他说话,特别是一个他从未看在眼里的销售员。不过这个看上去还有几分稚气的小姑娘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林玲最后说道:“其实很多时候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无法让自己完全妥协,至少我们可以决定自己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不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发挥自己,这样才不会后悔。”张主任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似乎有泪光在闪动。

三个月后,张主任恢复了原职。他的心态已经非常平和,因为他永远忘不了那天下午,一个普通的销售员给他上的难得的一课。而林玲也多了一个难得的朋友,在这位“贵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她的工作业绩直线上升,成为公司的明星员工。

我们常常说某人的成功,是因为有贵人相助。的确,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贵人,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摸索与碰撞,少走弯路,减少挫折。而那些贵人就在身边,从现在起,多注意一下你周围的朋友,若有值得上香的“冷庙”,千万别错过了;趁自己有能力时,多结交些潦倒英雄,使之能“为己所用”,这样的发展才会无穷。

波斯诗人萨迪曾说:“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冷庙烧香”并不是很难办的事情,有时仅仅需要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即可。对受尽冷落之人,寸金之遇、一饭之恩,便足以使他终生铭记。

主动吃亏,让对方不得不还以人情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无论做什么,尽量别吃亏”。其实,吃亏并非都是坏事。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吃亏”也许只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他,就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吃亏可以争取更多的人愿意与自己合作。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才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很多时候,吃亏是一种福,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你主动吃亏,而旁边的人接受了你的“谦让”,他不仅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而且会因为感谢、感激,不断寻找机会还你人情。

曾经有一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故意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因为感激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不过,“吃亏是福”不能只当套话来理解,应在关键时候有敢于吃亏的气量,这不仅体现你大度的胸怀,同时也是做大事业的必要素质。把关键时候的亏吃得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赢家。

现实生活中,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是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着眼于更大的目标。那些没有“手腕”的人,都怕便宜了别人,可吃亏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出人头地,就要学会适度糊涂,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主动让别人占便宜,你就等于给对方放了一份人情债,那么他对你日后的请求也就不好拒绝了,甚至你无需请求他都会主动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