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力
警车鸣笛寻找受伤的老太太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改造制作”的功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得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它是一个智力活动过程,是人类特有的,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简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知觉是直接接收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刺激进行初级的加工。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和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一位民警在夜间接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个长期卧床不起的瘫痪老太太。她不慎从床上摔下来,头部负伤,一阵清醒一阵昏迷的,幸亏电话机伸手可以够着,这才打电话紧急求援。
老太太什么也没告诉警官,只说了有个保健医生常为她做治疗。
警官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位保健医生家的电话号码,但拨通电话后才知道,他外出度假了,而他的家人却对瘫痪老太太的住址一无所知。等到警官再次呼叫老太太时,她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告诉警官自己房里仍亮着灯,就又昏迷过去了。
老太太房间里亮着灯,而电话却没挂断,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条件却使警官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他与上级取得联系后,紧急命令全城各个公安局出动所有警车,拉响警笛穿行在城市的大小街道上。终于从电话耳机里,他听到了警笛声,据此可知有一辆警车已接近老太太的住所了。
可是那么多警车,到底是哪一辆车的警笛发出的声音呢?还是不好办。
警官命令所有的警车停止前进,停止鸣笛,然后按照编号依次拉响警笛。当电话里再次传出警笛声时,警官也就知道了是哪辆警车停在老太太住所的附近。
这辆车上的警察按照警官的要求,用高音喇叭向附近几座居民楼喊话,让居民们关掉家里所有的灯。
老太太仍昏迷不醒,她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当周围一片黑暗后,亮灯的房间就是老太太的住处。警察冲进去,救出老太太,火速送往医院,一场大规模的救援攻坚战才算告一段落。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思维的运用。故事里的警官,为了寻找到老太太,以没挂断电话为线索,对脑海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并在电话里一直听着警笛的声音,找到附近位置后,再命令其他居民关掉灯。这种间接迂回的认识过程,是只有思维才能做到的。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维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所谓概括性,是指在分析、研究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例如,牛顿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一旦失去支持都会落到地面的感性经验中概括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有了思维的概括性,从而才使思维的间接性成为可能,因为思维在进行推理时首先要对事物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所谓间接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进行推理、判断,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本质,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例如,人类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宇宙形成的奥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同样,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的认识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为前提的,没有思维对事物的概括,我们就不能超越现实而达到对事物的间接性认识。如果我们不能概括出乌云密布与下雨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在乌云密布时预计天将下雨。
人会越来越聪明吗
小勇今年4岁了,在妈妈的精心教育之下,他的智力发展一直都很好。但是妈妈仍担心会因自己的疏忽而影响了小勇的智力发展,为此,妈妈带小勇来做心理咨询。了解了妈妈的担忧,心理咨询专家告诉妈妈,其实人的智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从出生到十六七岁的这段时间里,智力发展呈上升趋势,之后智力发展速度减慢,但还是有所升高。22~30岁这段时间智力发展达到了顶峰,并保持这一水平。35岁之后,人的智力水平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只要教育得当,是不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的。听了专家的话,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智力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但是,智力成长过程呈何种趋势?其成长曲线是等速还是加速进行的?智力在几岁达到高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智力发展在10岁之前呈一条直线,超过这个年龄开始减慢,到18岁停止生长。
贝利以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克斯勒成人量表对同一组测试者经过36年长期追踪研究,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韦克斯勒与塞斯顿等人分别在1958年和1965年得出下列结论:
1.一般人的智力发展自三四岁至十二三岁呈等速趋势,13岁后则成负加速前进,即随年龄增加而渐减。
2.智力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虽然有个别差异,但是与人的智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年龄较早;反之,智力高的人,其智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停止的年龄也较晚。
3.早期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在15~20岁时达到高峰,并逐渐停止发展;但最近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大约在25岁达到顶峰。
4.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速率并不相同,一般说来,感知能力特别是反应速度,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的年龄比较早,而较复杂的能力如推理能力则发展较慢,下降也比较缓慢。如下图所示。
智力成长曲线(贝利)
智力成长曲线(据塞斯顿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结果绘制)
智力成长的顶峰与下降趋势(据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结果绘制)
由此可见,我们的智力发展既不是匀速的,也不是一直加速的。大体上来说,它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然后随着衰老,又会有所下降。
由大器晚成的马援说起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十二岁时就失去了父母,靠他的哥哥马况抚养长大。马援年少时胸怀大志,但生性并不聪明。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十二岁就能口诵《诗》、《书》。马援对照自己,感到差距太大,加上他的家境不富裕,就向他的哥哥提出请求,要到边疆去放牧。马况了解自己的弟弟,就鼓励他说:“像朱勃这样的人,是小气速成。如果你发奋努力,将来肯定会成功的,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千万不要自卑。”马援听了哥哥的话后,不再自卑,而是努力学习和锻炼。后来,马援当了汉中太守。建武十一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敌人。马援五十五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人称他是“大器晚成”的名将。
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平常说某人聪明,某人迟钝;某人擅长形象思维,某人擅长抽象思维,都属于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在水平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上例中马援就表现在成熟早晚上。
1.智力水平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是呈常态分布(见下图)的。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图中的百分数表示一定智商分数之间的人数比率。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约68%的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间。他们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一般人口中的智商分布
智力等级的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儿童,智商在69以下为低常儿童,处在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超常和低常儿童,虽然他们人数比例较低,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与一般儿童显著不同的特点,常常引起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2.智力结构差异
人的智力差异不仅表现在水平上,而且还表现在智力结构上。智力结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智力类型。
(1)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而划分的类型。属分析型的人,在知觉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物体细节感知清晰的特点,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属综合型的人,具有综合整体知觉的特点,但缺乏分析性,对细节不大注意;属分析—综合型的人,兼有上述两类型的特点,既具有较强的分析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知觉类型。
(2)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某一感觉系统记忆效果最好而划分的类型。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好;混合型的人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时效果最显著。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艺术家)需要高度发展的形象记忆,而另一些人(数学家)需要高度发展的抽象数字符号记忆。有人记忆敏捷准确,保持长久,提取运用方便;有人则记忆迟钝,遗忘得快,再认回忆的效果差;还有的人虽然记得慢,但记得扎实、保持时间长。
(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这是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两种信号系统谁占优势而划分的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除语词外的各种刺激物)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还有他们的情绪容易被感染。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知方面注重对事物的分析、概括,在记忆方面善于词语记忆、概念记忆;在思维方面倾向于抽象、分析、系统化,善于逻辑构思和推理论证等。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具有两者的特点。
3.智力的年龄差异
智力发展与成熟早晚也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这就是“人才早熟”或“早慧儿童”、“超常儿童”。如唐初有名的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能读汉书,以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诗人白居易五六岁能作诗,九岁通声律;莫扎特六岁就能主演音乐演奏会;贝多芬十三岁时便创作了三部奏鸣曲……
人的智力除“早慧”外,还有“大器晚成”的现象,即有的人一直很晚才表现出才能来。我国古代早就有“甘罗早,子牙迟”的记载,战国时代秦国的甘罗十二岁就当上了上卿,而姜子牙七十二岁才任宰相。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四十岁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到五十多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一书。
人的智力虽有早晚的年龄差异,但就多数人来说,成才或出成果的最佳年龄是成年或壮年时期。美国学者莱曼曾研究了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与成就的关系。他认为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高智商就一定有能力吗
智力要通过一个人的思维和语言来变化,思维敏捷才能表达准确。智力是人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智力不等于能力,但智力却可以表现能力。智力属于能力的一种。
对于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心理学界观点很多,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智力归为能力的一种。但智力不等于能力,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能功能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具体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方面,是它们有机结合而成的。在此我们应先明白一个观点:头脑是控制人类心理活动的枢纽,所有的心理特征实际上都是有关头脑的特征,而人的智力是控制和调节各种心理活动的关键。
智力的高低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调控水平,对成功有重大作用。
但能力除了包含智力因素外,也包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对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单靠良好的资质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对于先天智力较差的人来说,成功也并非遥不可及。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道理在古代的《中庸》中也有很好的阐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可见,如果你想成功,即便你不够聪明,甚至染有一些疾患,只要肯吃苦,肯下工夫,肯付出,肯流汗,并且能够坚持,那么你终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小宇本科毕业后一直在IT行业做事。他头脑灵活,非常聪明,被一家著名外企公司录用,负责组织面向客户的网上技术交流、内部的知识共享、客户支持网站内容更新等。
由于职能要求,小宇的工作需要联络各个部门,包括技术、策划、市场、销售等,企业总裁对他的工作职责以及工作能力很看重,并且让他负责公司一个大型项目的组织和协调。经过各部门的有效配合,项目办得很成功。然而小宇将功劳都归功于自己,这引起了他的直属领导、平级的同事以及一些工作人员的不满。总裁原打算提升他,但由于遭到其他领导与同事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作罢。
小宇觉得在这样的公司待下去实在没什么发展,觉得这班实在是没法上了。
小宇属于典型的职场高智商低能力一族,他缺乏如下能力:
1.与领导的沟通能力
良好地与领导沟通的能力将有效地帮助职业人取得职业上的发展。根据职场规律,升职加薪的生杀大权掌握在领导手中,与领导关系恶劣只会造成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受阻。
2.处理好同级管理间的关系的能力
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当职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脉就成为升迁的资本。因此,人脉的累积需要从点滴做起,而小宇不仅没有善用公司人脉,反而因为与其关系不好而升迁受阻。
3.处理好与下属间的关系的能力
小宇不仅与领导、同级管理者之间关系恶化,即使是自己的下属也不能够认同他,可想他的工作将是多么难以开展。就算是他自身能力再强,但没有团队的配合,出色完成工作也只是空话,那么总裁对他的欣赏与信任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