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4
要素一
ESCAPE
The Perks of Being Unavailable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没有伟大的孤独,一切严肃的事情都无法做成。
——巴勃罗·毕加索
弗兰克·奥布赖恩(Frank O'Brien)是Conversations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营销服务公司,已入选“美国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500/5000榜单。面对现在疯狂的职场节奏,他采取了一种激进的做法。
每个月,他都会把自己这家50人的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集中到一个房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禁止使用手机,不准收发电子邮件,没有任何议事项目。会议的目的仅仅是抽离出来,专心思考和讨论。请注意,每月中间的那个周五一般是工作效率低下的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不会在“真正的工作”上面有什么进展。但他不是在这一天召开这种会议的,而是在每月的第一个周一开这个会,一开就是一天。这种做法也不仅仅是一种内部纪律,因为连他的客户都知道,在这个“别打电话的周一”不要指望得到这家公司的任何答复。
他这样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员工如果随时待命的话,就会迷惘于何事才重要。他们需要空间来思考真正重要之事。他这样写道:“我认为,留出点时间来喘一口气,四下望一望,好好想一想,是必不可少的。你需要这样的安静清明来创新和成长。”此外,对他来说,这种会议类似于一种石蕊测试,提醒他是否有员工在非精要事务上花了太多时间:“如果有人因为太忙抽不出时间来参加这个会议,就说明我们要么工作低效,要么人手不够,需要补充。”如果员工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那么他们真的是太忙了,起码这段时间是这样的。
我们需要逃离的空间,以便从不重要的多数中分辨出重要的少数。不幸的是,在这个时间宝贵的时代,默认情况下我们没有那样的空间,除非主动安排。跟我合作过的一个领导人承认说,在一个公司里待五年太长了。为什么?因为在公司上班时他忙得连考虑该不该留在那里的时间都没有。每日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让他无暇抽身退一步看清局势。
无独有偶,全球一家重要科技企业的高级副总裁告诉我,他每周花在开会上的时间多达35个小时。这些会议消耗了他太多的时间,使他每月甚至连一个小时都抽不出来规划一下自己的事业,更不用说带领他的团队再上一个新台阶了。他没有给自己留出空间来讨论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和究竟该干些什么,而是把时间消耗在了没完没了的业务报告和沉闷乏味的跨职能会议中,这样的活动往往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评估事情的重要性之前,你需要探索一下自己的选项。非精要主义者往往对最新的想法做出反应,飞快地抓住刚刚出现的机会或是回复最新接收的一封邮件。精要主义者则会选择给自己创造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留出空间,设计人生
我在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The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工作期间,深刻领悟到了留出空间用以探索的价值。有一次,我走进一间教室,在那里我要讲授一门课程。我最先注意到的是那间教室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椅子,只有一些泡沫立方体充当座位,我很快就发现那些所谓的座椅坐上去很不舒服。就像设计学院里的一切东西一样,这也是一种设计。它的设计初衷是:因为这些立方体坐起来很不舒服,学生们坐几分钟后就宁愿站起来,四处走走,相互认识,而不仅仅只认识坐在自己两侧的同学。这就是设计的关键理念所在。学院就是利用物理空间来鼓励社交和思考方法创新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院还建立了一个名为“黑色隔间”的隐藏空间。这是一间小屋子,故意设计得只能容下1~3人藏身。屋子没有窗户,完全隔音,而且被有意地去除了一切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史考特·多利(Scott Doorley)与史考特·威硕夫(Scott Witthoft)合著的《制造空间》(Make Space)一书指出,这个“黑色隔间”“连低技术含量都不具备,简直就是无技术含量”。它在一楼隐蔽地存在着。就像多利和威硕夫指出的那样,它不通往任何地方。思考,是人们去那里的唯一目的。有了这样一个思考和聚焦的空间,学生们得以后退一步,看得更清。
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对“焦点”一词有着错误的理解。就好像对“选择”一词的理解一样,人们习惯于将焦点视为一种事物。是的,焦点的确是我们的拥有物,但它(聚焦)同时也是我们的行为。
我说的焦点,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我们要挑出一个问题或一种可能性,然后很痴迷地思考它,而是要创造一个空间,来探索一百个问题和一百种可能性。精要主义者关注眼睛聚焦的方式,不是死死盯住某事,而是根据视野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In order to have
focus we need to
escape to focus.
为了找到焦点,
我们需要抽身而退,
全力聚焦。
在设计学院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在另一间没有座椅和桌子的房间里,从地面到天花板都是白板,上面贴满了各种透明便利贴),我见到了杰里米·厄特利(Jeremy Utley)。他同我一起合作开发过一门新课程的雏形,有一次他突然灵光一现地称这门课为“设计你的精要人生”。
这门课的唯一目的是给学生们打造一个空间,用以设计他们的人生。每星期,它都会给他们的思考提供一个计划好的理由。这使他们被迫关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让自己的头脑开足马力地思考。练习经过深思熟虑后将最精要的少数从很多好东西中识别区分出来,这是他们的作业。其实,要培养这样的习惯未必一定要在设计学院,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
留出空间,专注探究
我认识一位经理人,他聪明机敏而又干劲十足,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经常分散注意力。在任何时候,他都离不开Twitter、Gmail、Facebook和其他各种即时聊天工具。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分心物的空间,他曾一度让他的行政助理拔掉了他电脑上的网线。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可以找到很多其他的上网办法。因此,每当他要竭力完成一个特别重要的大项目时就不得不采取一个极端的方式——丢下手机,去一家没有上网条件的汽车旅馆办公。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8个星期后,他才得以完成项目。
这个经理人居然被逼得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对此感到有些遗憾。然而,他的手段固然有点极端,但目的却是毋庸置疑的。他深知,唯有思路不受打搅和干扰,才能达到个人贡献峰值,因此他努力创造这样的空间。
艾萨克·牛顿爵士的例子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些启发。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一书上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阐述了他最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这些定律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突破,奠定了接下来3个世纪的科学思维,而这段几乎与世隔绝的研究岁月所具有的重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理查德·韦斯特福尔(Richard S.Westfall)这样写道:“在牛顿名声大振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答案就是持续地思考……’他一旦要思考什么,就持续地思考,也就是排除一切杂念或是几乎排除一切杂念地思考。”换句话说,牛顿创造了进行高强度专注思考的空间,而这种不受打搅的思考空间使得他对宇宙间最基本构成要素的探索成为了可能。
深受牛顿的启发,我采取了一种相似的,但也许不那么极端的方法来写作这本书。每周5天,每天从早上5点到下午1点共8个小时,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专心写作。我给自己定下的基本规则是:直到下午1点前,不收发电子邮件,不接打电话,不安排约会,拒绝任何打搅。这样的状态也并不是总能实现,但是这种规则却产生了奇效。我设置了电子邮件自动回复,向对方解释在本书完工前,我将一直处于“修行模式”。这种方法给我带来的自由,怎么高估都不为过。通过创造空间来探索、思考和写作,我不仅提前完成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更好地支配了剩余的时间。
这看上去并不难理解,但是你有多久未从忙忙碌碌的一天里专门抽出时间,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我不是指你每天早晨上班路上抽出5分钟来列一个今日必做的事项清单,也不是指你在开会时溜会儿号琢磨琢磨手头的那个项目该怎么做。我指的是,有意识地留出没有分心物的时间和没有分心物的空间,除了思考,绝对不做任何别的事情。
今天的世界充斥着各种玩意儿,人们受着过度的刺激,因此,毫无疑问,如今要实现这样的专注思考已是难上加难。Twitter公司的一位领导人曾问过我:“你还记不记得无聊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再也不会出现了。”他说的一点不错,也就是在几年前,如果你因为航班晚点而被困于机场,或者在候诊室等待时,你可能会坐在那儿,发呆发愣,百无聊赖。然而现在,所有在机场候机的人和在候诊室里等待的人都会选一样高科技工具,死死地盯着不放。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还有一种悖论需要人们去面对: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以思考。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忙,你依然可以从工作日中切出一块专门用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领英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Jeff Weiner),他每天都从自己的工作日程表中留出两个小时的空白,什么工作都不安排。因为接二连三的会议使他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身边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便养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惯例。刚开始时,这像是一种自我放任,而且还有浪费时间之嫌,但他最终发现这是最具价值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他将之视为一种黄金法则,保证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一天,而不是成为这一天的奴隶。
他向我解释说:“有那么一天我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情况特殊,我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一直都在不间断地开会,不是在参加电话会议,就是在各个会议室里。我清晰地记得,就在那一天结束的时候,当我想到自己对那一天的工作毫无发言权,而是任凭工作摆布时,自己非常沮丧。但是,那种沮丧的感觉很快就被一种感激之情取代了,因为自从我采用了现在这样的方法以来,这是我唯一记得的出现沮丧感的一天。”
这样的空间让他能够专注于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公司未来3~5年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完善一个已经很畅销的产品,或者处理客户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竞争优势怎样扩大,而竞争劣势又怎样消弭?与此同时,他也利用这个空间来进行情感上的充电,让自己在问题解决模式和作为领导者而被期待的指导模式之间自如转换。
留出空间于杰夫而言,意义不止于一种惯例,而是一种更宏大的哲学的组成部分。他亲眼目睹过盲目贪多求全给公司发展和高管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因此,留出空间对他来说绝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个时髦词汇,而是一种哲学。
留出空间,阅读思考
比尔·盖茨的故事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灵感。他经常性(而且是众所周知)地从日常工作中抽出一个礼拜时间,仅仅是为了思考和阅读。我曾参加过一次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总部举行的关于比尔的问答会。凑巧的是,他当时刚刚结束了最近的一次“思考周”。尽管我之前已经听说过他有这样的惯例,但是并不知道原来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样做了,并且一直坚持着,甚至在微软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也不曾间断过。
也就是说,在公司发展史上最繁忙、最迅猛的时期,他依然为自己创造时间和空间,每年安排两次什么也不干的一周,专门用来阅读文章(他的最高纪录是112篇)和书籍,学习新技术,勾画更远大的图景。现在,他仍然从自己日常的基金会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思考。
留出整整一周似乎有点奢侈和不可能,但是在每一天都享受一点点“思考周”,办法还是有的。我发现有一种做法很有用,也很简单,就是用每天的第一个20分钟来阅读经典文学(不是博客,不是报纸,也不是最新的海滩小说)。这种做法不仅打消了我以前一醒来就要去查收电子邮件的冲动,而且使这一天有了中心任务。这种阅读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回想起了很多重要的主题和理念,其中的精要和华彩足以抵御时间的考验。
我偏爱励志文学,这种选择有点个性化,但要说到感兴趣的,则有以下这些:《禅宗,非理性的理性》《孔子的智慧》《摩西五经》《圣经》《道,知与不知》《古兰经的深意》《人如其所思》《甘地典藏》《瓦尔登湖》《摩门之书》《沉思录》《奥义书》。可读的书很多,只要保证选择的书写于我们这个过度互联的时代之前,并且具有永恒价值即可。这样的书籍能够激励我们去颠覆关于“何事最重要”的种种固有见解。
不管你是每天花2个小时,还是每年花2个星期,或者甚至只是每天早上花5分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退出。
精要Tips
● 为自己创造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 适时抽身,退一步看清局势。
● 用每天的第一个20分钟来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