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没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门:那崾岘

关于上圈

上圈(建制组),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西吉县北部,隶属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紧邻海原县李俊乡。上圈地名始于元代,据传当地一富庶人家在这一带分别有上圈、中圈、下圈三个牲畜圈养场,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最早到上圈定居的人家有两户,分别是李万林家和马彦奎家。而早至民国初期,杜家河人马志祥为了放牧方便,便在上圈“打了庄子”(放牧人居住、圈养牲畜的窑洞、圈舍),偶尔居住。1929年,甘肃张家川李万林因家中不和,带着5个孩子,迁往海原县李俊乡,后来到上圈定居下来。同年间,甘肃秦安县莲花镇人马彦奎流落至西吉县辛店子,来到阳庄村干活,被该村马彦福收为义子。马彦福在上圈一带开有土地,他家娃多地少,分家时便把上圈的地分给马彦奎。为了让马彦奎在上圈安家,马彦福还将收留的一个女子介绍给马彦奎当老婆。这个来自甘肃靖远的女子,当时还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马彦奎一家3口来到上圈后,开荒、种地、挖窑、生子。至1949年,上圈有干旱坡地约100亩,真正的住户只有2家,共16口人,均以窑为居。其中,李万林家7口人,马彦奎家9口人。

1952年后,在上圈有“庄子”的马志祥一家3口迁到上圈定居,不久又盖了土房子,这是上圈的第一间房子。1955年,马志明一家10口迁到上圈定居。

1958年,上圈实行农业合作化,9户45口人,200多亩土地,150只牛羊(驴)。具体是:李万林家4口人,马彦奎家12口人,马志祥家4口人,马志明家8口人,安进财家(王家)5口人,拜登云家3口人,郑旺付家3口人,冶正堂家3口人,王生财家3口人。

1982年,上圈共有14户114口人,不足570亩土地,需上交公粮2200斤。上圈在人丁最旺的时候,共有63户,336口人。

一直以来,进上圈一般都走泄洪自然形成的沙沟(猫儿沟),其他的路则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上圈距离沙沟乡政府6公里,路程不远,却得翻过三座大山。村里弯弯绕绕的山路不止十八弯,村户分散居住在南北山梁上和沟底下。梁与梁之间隔着深沟,两边的村民互相看见时,要提高声调、隔沟喊话才行。由于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又身处大山深处,他们只有靠天吃饭。为了将收成运回家里,崎岖的山路让不少村民连人带骡马、农用车摔下山谷。几十年来,有近20名村民为此落下残疾。这里距离最近的海原县李俊乡中心医院也远在20里外,走的也是山路,就医出行多有不便,吃水更是艰难。村里有两眼泉水,一眼是苦水,用来盥洗;另一处山泉也略微发苦,含氟量太高,加热后方可饮用,否则“肚子就胀胀得浑身不得劲”。上圈人多水少,有时想舀满一小铁桶水得等上很长时间。条件好的村民有时候会去20里外的海原县李俊乡拉水喝,3元一大塑料桶,够8口之家吃一周。花钱虽然不多,但由于是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运回来的饮用水,村民们都很“稀罕”它。

上圈35~80岁的村民识字的寥寥无几,现在的教学点设于2000年,是村民自发筹建的。学生最多时有50多名,老师只教授一、二年级课程。大点的孩子,则到海原县李俊乡住校读书,每个星期五步行回家,星期天步行去学校上学。如今20岁的代课老师马生花,已在这里代课3年多了。马生花原可以搬到李俊乡的婆家去住,却因割舍不下23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婚后说服丈夫阿訇糟绍国住在娘家,与他一起承担教学点的授课工作。

西海固地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隆德、彭阳、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是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上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自国家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后,宁夏计划在2013年前将上圈的58户276人全部生态移民到平罗县。截至2013年3月,上圈的搬迁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仍有22户91人没有搬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