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完善自身,尽显人格魅力(1)
人皆可以为尧舜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浩浩天宇,人本平凡;茫茫人世,我本平凡。人世间固然存在着非凡的事业,但事实上却并不存在先天就“非凡”的人。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并非先哲要鼓励我们人人都好高骛远,而是要告诉我们:只要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身,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曹交问道:“每个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种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一丈,商汤身高九尺,而现在的人身高虽然有九尺四寸多,却只是会吃饭而已,应当怎么做才能成为他们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自己认为自己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么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而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可以举起三千斤的重物,那么这个人便是一个非常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能够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人,也就成为乌获了。人难道可以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不过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么,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不悌之人,其实不是这些人不能走慢一点,而是他们不那样做罢了。所谓尧舜之道,也不过就是孝悌而已。倘若你穿着尧的衣服,说着尧的话,做着尧的事,那你就是尧了。同样,倘若你穿着桀的衣服,说着桀的话,做着桀的事,那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去他那里借个住处,还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您的学生。”
孟子说:“所谓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还真的难于了解吗?只恐怕是人根本不去寻求罢了。我看你还是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到处都有啊。”
由此可见,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的立身处世,都只是一个问题而已,那就是“不为”与“不能”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后,每个人都可以树立起立志向善的信心,只要你自己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追求自尊自贵,你最终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跟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既然本质一样,那么,别人能够成为圣人,我们也一样可以。孟子用生命写就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与仁者所显现出的精神魅力。
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谓地狱起于心,一切的艰苦折磨或满足幸福都缘自于你,你的心是最大的佛。
——释迦牟尼
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诚信越加地显示出它的可贵,是人们在社会中立足必不可少的品质。一个人如果不讲究诚信,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失去了诚信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跟他人竞争最起码的资格。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是以信义为本,自古就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流传下来。
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回到自己的家乡秭归举行了一场考试来选拔人才。
“楚地多才子”闻名于全国,刚回到自己的故乡,屈原就感受到了学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一天晚上,屈原正在出考试题目,这时有一群学生过来拜访他。于是他就把拟好的试题随便放在一边,和蔼可亲地招待他们。屈原看到他们兴致高昂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内心感觉十分欣慰。
这场考试举行完以后,出来的结果却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有九十九个学生的成绩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一共就有九十九个人并列第一,只有一个成绩稍微差一些,排名第二。这下子即使是只取前两名就有一百个人,很明显,这样的结果是不正常的。
屈原仔细想了想,又回忆了一下每一个环节,明白了一定是在那天晚上拟考题的时候,那些拜访他的学生中间有人偷看了考题,而且把它泄露了出去。屈原不禁埋怨自己太粗心了,于是他立即考虑再重新组织一次考试。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次考试开始了,屈原对着学生们大声宣布:“你们的成绩都非常不错,可是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通才。这场复试的题目是‘种谷子’。今天正好是谷雨时节,也是播种的好时候,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百粒谷种。回去以后,你们要细心照料这些种子,考试的结果就按秋后收谷子的数量来算。”
一转眼,秋收的时间就到了。那九十九个得了第一名的学生背着筐挑着担,还有人用车装载着来的,看起来都获得了好收成。惟有那个考了第二名的农家青年,是最后一个来的,他手里捧着一个很小的瓦罐,见别人都满载而来,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垂头丧气地站在门外,不敢进来。
屈原挨着个检查那些丰收的谷子,脸色非常阴沉。当他看到那个站在门口的农家青年的时候,眼睛里闪出兴奋的亮光,问道:“你收的谷子呢?”
小伙子很不安地答道:“学生惭愧,仅仅收了九百多粒谷子。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最后却只有三粒种子发了芽,所以就产了这么少一点粮食。”说完这话,他就特别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另外九十九个第一名顿时全都哄笑起来。这时候,屈原却十分严肃地说道:“这次选拔的结果已经出来了。他才是真正的贤才,因为他是最诚实的一个。我发给你们的一百粒谷子种里面有九十七粒都是煮过的,但是你们交上来的粮食却是这么多,这不是明摆着想欺骗我吗?”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之根本。孟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定会被人们所不齿。“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而一个信誉名满天下的人,则一定会有人跟你一起打天下。为人处世,本就应当以诚信为本。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谨守诚信之道,才可能获得下属的信任;做人也是如此,惟有讲诚信,方能结识天下朋友。因为诚实会给你带来福祉,而欺骗却只会招来失败。
轻诺必寡信。
——老子
诚心待人,人恒助之
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应当去主动帮助别人。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而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必定会广纳贤才,以辅助自己争夺天下或者治理国家。要招揽人才,为己所用,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以诚相待。
作为一个君主,如果能推心置腹地对待下属,施以恩德,下属定会竭尽全力为他效劳。宋太祖刚刚即位时,外患频繁。太祖十分关心戍边将帅的家族,同时允许这些封疆大吏进行边塞贸易,并免征赋税。正因为太祖能礼贤下士,用人不疑,才保障了西北边疆二十多年的平安。
我国的三国时期可谓是人才济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国的君主都精通用人之道。就拿刘备来说,他便是以宽厚仁慈的德行来感化下属的。刘备在起事之初,就是人心所向。少年时代结交的兄弟都归附于他;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早早就备好钱财,以供他招募士兵使用。平原相刘平派刺客暗杀刘备,但是刺客却向他告了密。曹操大举兴兵来讨,刘备败走江陵,而荆州民众跟随他的竟然多达十余万人。此时的刘备身无立锥之地,但所到之处竟能使如此之多的人情愿追随,这完全是刘备以诚待人的缘故。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讨教治国平天下大计时,他谦恭诚恳的态度更是令人感动不已。于是,《隆中对》的美谈传于后世。而关羽、张飞自结义始,终身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即便是逃亡,寄人篱下,无寸土之业可立时,仍然能够同生共死,绝无二心。刘备临终之际,嘱咐诸葛亮道:“对于我的儿子,若是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可辅助,你可以取而代之。”这样肝胆相照、感人肺腑的话是刘备真真切切的感情流露,若是换了别人,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三国时期,各国纷纷招揽贤才,但诸葛亮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心甘情愿地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想而知,正是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相待的诚意彻底感动了他。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人在很早以前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以情动人才能真正打动人心,高尚的德行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威望,而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这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做人应该遵循此道,在现代社会中,小至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避免失道寡德,自然就会“多助”了。只有如此,企业或者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才不会是一纸空谈。
以诚待人,非为益人,益己尤大。
——爱德华
忠诚赢得尊重
真正的忠诚,不是消极的盲从,相反,它是积极的,并且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甘愿付出的一片赤诚。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能忠于自己制定的某些目标,那么你将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什么事情;假如你向来是一个真诚的人,做事情有自己的原则,别人就会很尊重你。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一路攻下郊围,直抵郑国的都城。郑襄公无奈只好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一直坚守了半个月之久,军士们死伤了大半。后来,眼看楚国就要攻破郑国的城门了,郑襄王只得亲自前往楚军,谢罪并请求联盟。
但是当楚庄王正准备要班师回国时,晋国派荀林父为大将,先觳为副将,率军前来援救郑国了。于是楚庄王派使者到晋国,请求停战议和。荀林父答应了但是先觳不同意,还把楚国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楚居然敢夺取我国的属地,还想以修和为借口故意拖住我军,即使是元帅应允了,我也绝对不会答应的,一定要将你们杀个片甲不留!”
于是,楚晋两国开始交战,由于先觳不听从主帅的号令,一意孤行,以致晋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最终丧师辱国,大败而回。晋景公闻讯后大怒,立即喝令左右将荀林父推出去斩首。荀林父长叹一声道:“我身为三军之首,兵败而丧帅,臣死而无怨。但请主公务必吸取这次兵败的教训,以使我晋国再次强大起来……”众臣全都低着头,认为荀林父乃是晋国的有功之臣,如果仅因打了一次败仗就将他处死的话,实在是有些不合情理,于是便有人出来替他求情了。
“败军之将,罪当至死。若是再有多言之人,便跟荀林父同罪!”晋景公的话毫无商量的余地。此言一出,便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讲公道话了,群臣都害怕正处于暴怒之中的国君会杀了自己。
“请主公赐臣一死,饶晋国的统帅!”死一般寂静的宫殿里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原来是大夫士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国君。
“你!你好大的胆子!”晋景公正要下令,一见是他平时最看重的臣子士会,内心还真的有些舍不得。
“荀林父乃是晋国的栋梁之才,有着赫赫战功,进则尽臣之忠,退则常思己过,如果连这样的人都要杀的话,只会于我国不利,而令敌国高兴啊!”士会根本不容景公答话,便继续说了下去,“国君一定没有忘记城濮之战吧,晋军大败楚军,并缴获了许多兵器财物,可是先君晋文公仍然心怀忧虑,他说:‘楚军的将帅成得臣骁勇善战,只要有他在,晋国便没有安宁之日啊。’后来,成得臣在回楚国的途中自杀,晋文公兴奋得手舞足蹈。果然不出他所料,从那时起楚国两代便一蹶不振了。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个治军有方的统帅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晋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怒气也逐渐消散了。最后,他接受了士会的意见,把不听帅令的先觳斩首,同时令荀林父官复原职。通令六卿治兵练将,为待机复仇做好准备。
真正的忠诚是敢于冒死直谏的精神,没有私心的品质,好好地磨砺自己,去做一个忠诚的人吧——忠于家庭,忠于事业,忠于社会的人。
说真话的人,才算忠诚。
——谚语与人为善,终是为己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我国自古就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箴言。因此,但凡成大事者往往会打着与民为善,道德仁义的旗号来赢得民心,以信义之军获得政治资本。有个成语叫“结草衔环”,讲的就是以善良示人,终得善报的故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秦桓公兴兵讨伐晋国。晋国的大夫魏颗率领民众奋力抗敌,最后击败秦军,并将秦国的名将杜回俘获。据说魏颗本来敌不过杜回,但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有一位老人帮助了他,老人将地上的草打了许多结,把杜回绊倒在地,魏颗才能够活捉了杜回。魏颗不知道这位老人为什么会帮助自己。到了晚上,魏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正是那个老人在梦中告诉他:“我的女儿,也就是你父亲的小妾。你父亲在临终前,不是命你让她殉葬吗?但是你并没有照办,反而允许她改嫁。我一直十分感激你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在战场上结草将杜回绊倒,就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