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其心(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入定的四个层次

上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与入定是一样的。今天接着上一堂课,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中如何出来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把入定的过程再讲一遍:首先感觉到身体逐渐消失,接着感觉到呼吸逐渐由粗变细,接着感觉到念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那么,怎么出定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要入定多久(比如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时间一到,自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有动念,没有把出定的时间输入头脑,又没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难出定的,必须靠别人帮助。

中国的修行人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当看到同修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耳边三弹指叫他出定。由此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从甚深的禅定中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

出定和入定的感觉恰恰相反,首先是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接着是感觉到自己有呼吸了,再接着是感觉到有念头了,会分析、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出现时,眼睛一睁开,就发现自己又真实地存在了。

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然入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突然出定的呢?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会出现。在打坐的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感觉空掉,这种感觉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对身体、呼吸和念头的觉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修禅者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要到哪里去,就是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同样,当你把握了入定,自然会知道如何出定。

在最初阶段,通常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要赶快出定,然后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就掌握了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上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突然唤醒后,就入不了定了。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把怎么入定给忘了。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有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身体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了。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了。

有些人天生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钟感觉不到身体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慢慢地,才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的出现。这时候就要翻身了。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有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时是由重到轻,身体逐渐消失,所以感觉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痛。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绝对正确。因为入定的过程与死亡的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后,他的神识也走了。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语——“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离开前一个身体,还未进入后一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但对于能把握的人就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的修行人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入定分为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前三禅都有身体的存在、喜悦的存在。初禅是身体空掉了。在打坐的过程中,如果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进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已进入三禅。

在三禅,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能进入三禅的人,从外在的生理现象看,即便80岁的老人,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

人的身体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发硬,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大人会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一样,而大人却没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就会变得柔软。

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伤筋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呢?越是坚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破碎、受损。越是柔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损。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好,即便在冬天,手脚也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进入二禅,最明显的一个反应就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时,连自己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都听得到。这种内在的安静超过了外在,所以对外在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他也听不见,就是因为他的头脑很复杂,内在很散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时,你喊他不需要大声,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的磁场延伸得很广,甚至把你也包容进去了,所以你轻声一叫,他就听见了。如果内在的宁静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你也听不见。

处在三禅时,最明显的反应是不愿意思考,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都会感到身心很累。这时候也会有念头,但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刻意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就意味着这股力量处于定中,也即所谓的气定则神闲。

为什么有的人打坐一个小时就感到很疲劳,想伸伸懒腰,躺下休息;而有的人疲劳时只要静坐一个小时,疲劳就消除了,就感到很轻松呢?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这意味着他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所以会很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打坐的时候很放松,身体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了休息。前者是在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者是处于高质量的休息状态。为什么修行好的古人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在这一个小时中,他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当进入四禅时,六根已关闭,受、想、行、识已尽,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而是自然存在。“知”即《心经》中讲的“照”。此时你已成为一面镜子,任何人来到你这面镜子前,内在是什么样子,都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现在你看不清别人,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修成一面镜子。有一天你修成了一面镜子,就会看清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人,还原他的本来面目。

佛教讲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都走的一条路,是所有教派共同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的瑜伽教派就已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境界和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的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须经过四禅八定。

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无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的姿势调好;二禅,要把呼吸调好;三禅,要把意念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意念,所以不能入定。

深吸一口气,停在那儿,是什么境界?没有杂念,心内灵灵明明,身心高度放松。但不到1分钟,5秒钟一过,又有了杂念。但是你可以在这5秒之内进入初禅。一个人入定,一定是在吸气时,而不是在呼气时。念头是在呼气时才产生。

有的人通过多年死坐,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道是怎么进去的,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坐了几个小时,出定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入定、住定、出定,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在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的道理(指圣人的睡)。

问:进入三摩地,是否胎息停止了?

师:停止了。《俱舍论》和《华严经》都有论述。四禅八定的境界,在我们身上都出现过多次!一旦捕捉到一次,就会依循这个记忆,不断地出现。比如我知道有个姿势能进入梦境,就用这个道理来修禅,偶尔捕捉到初禅、二禅、三禅,就会根据这个记忆不断地演习。当进入四禅再出来后,才发现三禅与四禅有很大区别。

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他的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前几次入定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所以刚开始入定时,定十分钟就要出来几分钟,然后再进去十分钟,再出来……如此反复训练。就像你们进这个山洞一样,在里面待十分钟就赶快出去,在外面待几分钟又赶紧进来,再待十分钟又出去……如果进来后住上几年,就会忘了如何出去,如何再进来。

问:四禅八定是修行唯一的一条路吗?

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以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

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

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是身体运行的规律。有的人刚开始坐禅很清醒,接着就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则越坐越昏沉,甚至不打坐也昏沉。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时,头部不缺氧,就不会昏沉。当这股力量从上往下行时,头部就缺氧,就会昏沉。这个过程会持续地重复,究竟要重复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昏沉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到丹田,不要马上呼出去,气就会冲到头部,头部补充了氧气,就不会昏沉了。

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

师:可以。但如果功夫浅就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则没有问题。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是用吉祥卧入定。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了才可以。牛头懒融禅师修的就是睡禅。我有个师叔从不打坐,成天躺着,但绝不会睡着。躺着更容易放松,但一般人躺下就睡着了。

为什么古人都是采用“打坐”入定,而不是“打卧”入定?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我们的生理特点,时间最持久,也最容易入定。所以古人都不坐凳子,而是跪着或者把腿一盘。这时候下半身就不需要能量了,这样的姿势就把能量直接往上逼到头部,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部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当腿盘起来,这3/5的能量就供给了上半身使用。

子时,人体的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在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和合的过程。之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种种境界。但功夫差的人子时打坐会影响身体,最好休息。老参则不存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