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雅致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闲情雅趣(1)

第一节饮酒赋诗

1.诗酒结缘——酒酣耳热说文章

饮酒赋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不知从何时起,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诗中奔流,诗中溢着酒香,源远流长,千古不绝。早在先秦时期,最著名的《诗经》中就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和饮酒时的心情的竟达到48篇,这已经是相当壮观的比重了。“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小雅·大东》)先民们在简陋的环境下也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北斗星是由七颗明亮的星组成的,其状如长柄勺,在想象中正好可以用来做舀酒的酒斗。从诗歌的始祖开始,文人雅士就已经学会了对诗和酒赋予浪漫的情怀。屈原说“援北斗兮酌桂浆”(《九歌·东君》),李白说“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短歌行》),顾况说“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游子吟》),南宋词人张孝祥也说“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这些都是从诗与酒中获得的浪漫启悟。诗的源头,就这样与酒结缘,从此,酒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那颗追求清雅浪漫的心。

汉魏六朝七百余年,诗与酒的结缘日趋紧密。这一时期开创了诗酒风流、饮酒赋诗的先河,诗酒融合影响后世,使人们感受到酒赋予诗歌的文化内涵,有了乘酒作诗、借酒浇愁的习俗。

从汉代开始,我国的传统酿酒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酒的普及使诗酒文化的底蕴日趋深厚。汉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连年的战争和朝代的更迭使人们借酒浇愁、感慨良多。其中,曹操的《短歌行》最为有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诗酒风骨。而晋代的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归隐田园的他虽有“饮酒避世”、“借酒浇愁”的思绪,但更多的却是通过饮酒来实现物我两忘、回归自然、超然脱俗的境界。陶渊明的一生曾做过几次小官,最后一次是做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上任后,他就叫县吏替他种下糯米等可以酿酒的作物。到了晚年,他生活贫困,常靠朋友周济或借贷。可是,当他的好友始安郡太守颜延之来看他,留下两万钱后,他又将钱全部送到酒家,陆续取酒喝。“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在一杯浊酒、一缕菊香中,他吟出了鄙视尔虞我诈的官场,向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这种高雅脱俗的情操,构筑了隐逸文人纯净的精神家园,为后世称颂不绝。

短歌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酒中抒发情怀、无拘无束是大部分文人所向往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常在家中裸身喝酒,朋友讥笑他,他反而说: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其狂放之态,真令人哭笑不得。他与酒不能须臾相离,经常乘鹿车,携酒浆,叫家人荷锄相随,并说,要是我死了便将我就地掩埋即可!

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发诗歌创作热情。唐代诗酒最相连,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特文化。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属李白,他不仅是“诗仙”,还是名副其实的“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便是其诗酒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白一生常饮酒放歌以言其志,诗酒交融,或是以酒咏志,或是以诗咏志,把诗酒文化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其中一首《将进酒》更成为酒与诗的千古绝唱!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酒关系到了宋代则转变成为一种追求心灵安适和审美愉悦的清雅之态。宋朝词人不再像唐代诗人借酒和诗来激发昂扬之气,而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对酒追欢莫负春”的那种细细品味饮酒乐趣和美味的“浅斟低唱”。唐代诗酒粗豪雄伟、宋代词酒含蓄秀雅,酒与宋词的渊源形成了新的风格。在古代,不但诗人词客好酒,其他文人墨客也不例外。他们先找一近水亭阁,红桌石凳,三五团坐,侍女斟酒,书童摇扇,天上镜月高挂,地下黄菊盛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吟诗,作画,书法,此情此景不知迷醉了多少文人雅士。

2.酒令助兴——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也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通行情况是推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按一定的规则,或划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负者、违令者、不能完成者,罚饮。若遇同喜可庆之事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相对地讲,酒令是一种公平的劝酒手段,可避免恃强凌弱,多人联手算计人的场面,人们凭的是智慧和运气。酒令是酒礼施行的重要部分,也是文人士子饮酒助兴,激发才情不可或缺的手段。

酒令的产生可上溯到东周时代。有一句成语叫“画蛇添足”,其典故来自《战国策·齐策二》,其实是一则最古老的酒令故事: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不如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汉代由于国家得到统一,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饮酒行令之风开始盛行。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贾逵编纂的《酒令》专著。但酒令的真正兴盛是在唐代,由于“贞观之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后代流行的各种类型的酒令,几乎都是在唐代形成的。酒令的种类众多,且各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

1)流觞传花类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代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著名的“曲水流觞”当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举办的文人集会。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被引为千古佳话。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3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被称为“禊帖”。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曲水流觞”后来简化为文人们的一项固定活动。文人们在自己家与友人聚会时,事先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作一首诗,如果作不出的话就要喝酒。

有趣的是,后来也有人用花来代替杯,用顺序传递来象征流动的曲水。传花过程中,以鼓击点,鼓声止,传花亦止。花停在谁的手上,犹如漂浮的酒杯停在谁的前面,谁就被罚饮酒。与“曲水流觞”相比,“击鼓传花”已是单纯的饮酒娱乐活动,它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适合在酒宴席上进行。唐诗中便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的记载,可见唐代就已盛行“击鼓传花”的酒令。“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古老民俗对此后的集会活动影响颇深,后世不少酒令都是由它脱胎变化出来的,堪称我国酒令之嚆矢。

2)手势类

划拳又称豁拳、搳拳、拇战,是一种手势酒令,两人相对同时出手,各猜所伸出手指之合计数,猜对者为胜。因是互猜,故又称猜拳。划拳由于简便易行,故流传极广而又久盛不衰,是所有酒令中最有影响、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如猜拳令中有这样一种:行令者二人各出一拳,且同时各呼一数,猜度二人所伸指数之和,猜对者为胜家,由负家饮酒。如皆猜对,则各饮酒一杯。如皆未猜对,则重新开拳。每次每人最多出五指,最多呼十数。猜拳令辞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略有区别。拇指必出,是“好”意。令辞很多,如:

一点儿。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六。七个巧。八匹马。快喝酒。全来到。

这种酒令多见于寻常百姓之中,因为通俗简单,易于被人接受,故广为流传,也叫作通令。

3)筹类

筹,本为记数之用,后来又被引用到酒宴席上,做行酒令之用,称作觥筹或酒筹。筹在酒令中主要有两种用途:其一,仍作记数之用。唐代王建《书赠旧浑二曹长》:“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酒量大者,谓之大户,酒量小者,即是小户。多少觥筹就得饮多少酒,如应饮的觥筹之数自己不能胜任,还要请别人代饮。很明显,这里的觥筹是作记数之用的。酒令如军令,为保证酒令的正常进行,当遇有违反酒令不遵守规则之人,可取出一种特制的酒筹,形如旗状或纛状,谓之罚筹,有如军中之令箭。当时是采用“竹制筹令”,把竹签当筹,签上面写有酒令的要求,比如作诗、作对,抽到签的人要按照签上的要求去做。白居易的“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说的就是这种酒令。

4)骨牌类

骨牌,一般是以竹为背,以兽骨为面,二者以燕尾榫互相铆合而成的长方体,也有的采用高贵的象牙为面,故又称牙牌。骨牌共计32张,其点分别涂以红、绿两种颜色。每张骨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如:

天牌:上下皆六点。地牌:上下皆幺点。人牌:上下皆四点。和牌:上为幺点,下为三点。

以骨牌行酒令,主要是根据骨牌的色点象形进行附会,行令者或说诗词曲典赋,或说成语俗谚,只要应上色点就行。有时为了翻花样,又常将三张骨牌的色点配合着来,附会一个名目,称作“一副儿”。行令时首先由宣令者洗牌,每三张码成一副儿,挨次逐一翻出并宣出名目,行令者则相应与之对句,这犹如单张骨牌的组合,只是增加了一个必须押韵的要求而已。《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面就对骨牌的使用方法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

“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

贾母饮了一杯。

酒令的繁荣在于诗词文化的高度繁荣,士大夫、文人之间流行的对诗、对联等酒令使得行酒令成了一种风雅。饮酒的理想场所是花前月下、竹林兰亭、孤馆高阁等处,理想时间是雪夜、清秋、花时、春绿等,而最佳对象则是文人雅士、故交知己、玉人可儿之类,在此前提之下,出口成章、言出有典的酒令才更有意味。由此看来,文人间的雅令其实是一种以文入酒、睿智隽永的智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