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法国红酒和佛罗里达的甜橙,西得克萨斯的棉花并不因产地而闻名。西得克萨斯从来都没有旅游业,那里荒无人烟,土地贫瘠,天气不是热得要死,就是风暴或冰雹肆虐。那是个晴朗的秋天,我乘飞机来到拉伯克附近的棉产地,那里的景象如同月球表面,没有山,没有草木,没有过往的汽车,简直荒无人烟。如此的空旷虚无起初让人感到不适和恐惧,因为身处此地只能让你感到人的渺小。即便我几乎走遍各个大洲,去过数十个国家,当我第一次踏上得克萨斯的拉伯克时,却觉得这是让我感到最陌生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我的T恤和你的T恤很可能都来自这里——这个被当地人自称为“世界棉都”的地方。
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与这里令人生畏却又有着粗犷美丽的景致相得益彰。的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土地以其难以捉摸的性情和广袤使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使人驯服并让他们在棉花种植上收获毛茸茸的“白色金子”,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让他们自豪。当地有这样的传说,上帝在创造西得克萨斯时犯了个错误,忘了为它装饰上山丘、山谷、河流和树木。看着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荒芜与贫瘠,他本想重新装扮这里,但却又有了另一个主意。他说:“我知道该如何做了。我要创造出喜欢这样风光的人。”
于是他就这么做了。
棉农纳尔逊·雷恩斯,虽已有87岁高龄,其看上去却依然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他爱笑,但却言辞谨慎。他称妻子露西为“甜心”,称其他女性为“女士”。他是位老派的绅士,待人真诚有礼。我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2008年,显然,他与2000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没什么变化。
过去的87个春秋里,他只错过了4个棉花采摘季节,而且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美国海军服役期间。如果客人愿意,纳尔逊和露西非常乐意(或许是出于礼貌)讲述他们过去的故事,但它们并不沉浸于“过去的好时光”。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们的思想开放,也不故步自封。对这个世界,纳尔逊和露西依旧充满兴趣。在我为本书进行的众多访谈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他们家厨房里度过的。我边吃露西做的蛋糕,边向他们学习有关棉花的知识。2008年,纳尔逊和露西仍然还守在他们位于西得克萨斯空旷的农场上。但那时,纳尔逊已经决定缩小他们的棉花种植面积并将自己的大部分土地租出去。
虽然种植棉花不再像过去是个繁重的体力劳动了,但每年纳尔逊和露西还是要跟无法预测的大自然和变化多端的市场做斗争。每年夏天,与大风、沙尘、高温和害虫的较量从未停止。到了秋天采摘的季节,他们又要在世界市场上与来自70多个不同国家的棉农较量。若全面种植,雷恩斯家1000英亩的土地可以出产大约50万磅皮棉,足以生产130万件T恤。纳尔逊将其一生奉献给棉花事业,这一切不仅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他个人的故事,还能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美国棉花种植业的故事。
历史证明,所谓的优势在世界市场几乎都是暂时的。即使民族工业取得胜利的故事令人震撼一般也是以比较优势转移而终止。出生在婴儿潮时代的人们,一生中经历了电子消费品的优势从美国转移到日本,然后到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台湾,最后到中国大陆的过程。服装生产优势从美国南部转移到东南亚,再到加勒比地区,然后又回到了亚洲。钢铁方面的优势从美国的铁锈地带转移到日本,又到韩国。但200年来,从任何方面来衡量,美国都无可争议地保持着全球棉花种植业领袖的头衔。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更难与之并驾齐驱。有史以来,美国棉花的总产量(尽管近年来低于中国)、出口(尽管偶尔被乌兹别克斯坦超越)、种植规模和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均保持世界第一。
从表面上看,棉花对美国经济的成功不太可能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美国与“同类”国家在行业与制造产品上形成竞争。美国公司与日本汽车制造商、德国化工公司以及瑞士制药行业竞争。但受气候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几乎都不生产棉花。实际上,美国棉农的竞争者是世界上最穷、最不发达地区的棉花种植者。像服装、钢铁和造船业等诸多行业因为美国的劳动成本过高(几乎是全球最高的)而凋零或外迁,而为何美国的棉花种植业却依然能够占据着全球的优势地位呢?
更广泛地讲,在先进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中,像棉花种植这样一种处于“下游”的基础行业是如何持续繁荣发展的呢?在各类行业中,棉花种植似乎并不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商业战略模型预测这种产业的优势总是短暂的:缺少产品差异化、激烈的价格竞争、进入门槛低,几乎不值得做。商学院教授及战略家迈克尔·波特指出:
这些产业的优势总是短暂的……劳动成本和自然资源对这种产业的竞争优势尤为重要……投资回报率过低。由于进入门槛低,这些产业参与的国家众多,要面临许多竞争者……由于生产要素优势的快速易主吸引了更多新的生产者,他们压低利润,降低工资……发展中国家经常会受困于这种行业……身处这种位置的国家常常面临丢掉竞争地位的威胁中……
这种经济悬崖般的生活对南亚和非洲等地的棉农来说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拉伯克附近的棉花种植者的真实情况。年复一年,美国的棉农们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处在产业的顶端。我们该如何解释为什么自197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贸易赤字,但其棉花出口却能取得的成功?又如何解释美国的棉花种植者为何能将如此低端的商品出口到更贫穷的国家?为什么是这儿?为什么中国制造的T恤的棉花产自得克萨斯?
国际发展组织——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又称乐施会)(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Oxfam)认为,它知道答案。根据其一系列尖刻的报告,美国棉农的比较优势在于他们善于获取美国政府的补贴。2003年秋天,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谈判在墨西哥的坎昆召开。基于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研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在谈判的最开始就抨击那些最富有的国家。像贝宁和布基纳法索这种贫穷弱小的国家表现得立场坚定,紧盯美方谈判代表。他们控诉美国棉花补贴阻碍了他们的脱贫之路,因为他们无法与获得山姆大叔慷慨支持的美国棉农竞争。其中一段话相当具有冲击性,贫穷国家指出,美国棉花补贴已超出了非洲许多贫穷的棉花生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美国打算支持自由贸易,那就应该说到做到。这种对立的局面又持续了几天,最终导致谈判破裂,富国和穷国都放弃谈判回家了。但他们的观点已经表明,几个月后,世贸组织裁定美国棉花补贴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补贴制度不公平地倾向了美国棉产户。2004年夏天,巨额补贴成了公众焦点,美国贸易代表同意将棉花补贴问题拿到桌面上谈,并希望在多哈回合谈判期间“有效地、快速地、明确地”解决棉花问题。到了2008年秋天,谈判的僵局仍没被打破,而大部分的补贴也依旧存在。
毫无疑问,美国的补贴数额巨大,对贫穷的国家是不公平的。但那些认为美国棉花种植的竞争力仅仅因为政府补贴的人应该找个时间去得克萨斯的拉伯克附近看看。当然,这些补贴的确是美国棉产户的福音,但像纳尔逊·雷恩斯这样的成功者,其背后是有多重原因的。
首先,在美国实施棉花补贴政策前的一个多世纪,美国棉花种植的优势地位就已确立。正如本书第2章中描述的,早在200多年前,美国棉产业就将它的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因此,虽说当前的补贴政策的确是其棉产业成本优势的部分原因,但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美国能在这一产业长期占有优势地位。
其次,用补贴政策来解释美国棉产业的优势地位,却忽略了美国棉花生产者令人赞叹的企业创新能力。在很多方面,美国的棉农的实践已经成了工商管理课程研究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案例。为了应对全球市场的供需变化,美国棉农改进了生产方式、市场营销、科学技术以及组织管理形式。有时候,棉花的供需相对平稳,趋势可预测,棉农能够看清市场前景。但有时棉花市场会突起变化,眼前形势被完全打乱。每一次,美国的棉农都通过新想法、新技术,以及促成新的政策等创新的方式应对变化。在我第一次与纳尔逊和露西见面时,仅仅几分钟的时间,他们开放的思维和前瞻性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这是他们有意为之或必须这样做。这既是地区特性,也是比较优势。而出于多种原因,贫穷国家的棉农通常是传统型而非创新型,所以面对竞争而失败。
美国棉农非凡的适应能力和经营企业才能来自他们的性格本身,当然还有美国强大的制度与管理机制,这些正是贫穷国家所缺乏的。美国的农场、市场、政府、科技、大学各施其能,而且都在一个有效循环内运行,领先那些最穷的国家数十年。在西非的大部分地区,制度基础薄弱导致其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与美国是否有棉花补贴无关。此外,许多贫穷国家实施的政策倾向于将资源和力量转向其他地方,而非转到棉农身上,使其获益。
虽然补贴不足以解释美国在这一行业的优势地位,但是补贴却是众多现象中的一个实例,它似乎让美国棉农永远处于领先地位。200年来,美国的棉农为了能够缓解棉花种植和经营中的重大竞争风险而推动了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他们已经了解如何在市场上竞争,还有在风险过大时如何避免竞争。换个说法,美国棉农从一开始就受到制度的保护从而避免了各种市场冲击。
当我们想象着棉铃变成为T恤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时,会发现,我们能够有衣服穿真是个奇迹。棉花的生长环境既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水量也要适中,它害怕遭遇冰雹的袭击,也禁不住大风大雨。棉株易受杂草侵害,可毁掉棉花的害虫多达数十种。因此,棉花价格很不稳定。此外还有劳动力市场风险,因为在除草和摘棉花时,工人也要求有合理的报酬。世界上的所有棉产户都要面对这些风险。当然,还有些常有的商业风险,如价格下跌、成本上涨、国外竞争和融资等。正如第2~4章中所讲述的,美国棉花种植取得成功的那些故事,正是如何出色地避免或者减少了风险带来的影响的故事。
如今,在美国棉花种植取得成功的故事中,市场与全球化的支持者能够找到许多他们喜欢的东西,但其反对者也能找到支持他们论点的论据。美国棉产业取得的每次高尚的成功,每一个体现出美国人比竞争对手更聪明、更快、更好的案例里,也都存有可耻的因素。其中最可耻的就是美国棉产业发端于奴隶制的棉花种植园,这也是美国人首次超越其国外竞争者的地方。而如今虽没那么可耻却也依然令美国人尴尬的就是棉花的高额补贴。但是,要想理解美国棉产业的长期优势地位,我们首先要达成一致,那就是对美国的棉农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太过浪漫主义。在美国主宰这个产业的200年间,有时可以赢得光明正大,有时却不行。我的T恤的原材料产自美国南部的田间,在这里有许多地方值得美国人骄傲,但也有些东西是见不得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