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为政: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5)
《论语·卫灵公》篇也提到:“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事情以后的发展,必定很快就会面对令人忧虑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必须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生有所规划,这样才能使得今后的事情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人生也会因此变得顺遂。相反,如果没有做好规划,没能预见到事情的发展走向,那么很可能在下一秒就会遭遇困难。
今时今日,我们都很清楚“蝴蝶效应”的危害。它是指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中,初始条件下一个非常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引起整个体系长期的、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诗意地解释道: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孔子的这句话中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人和事都是处于一种关联当中,今日的忧愁或者欢乐,都是由昨日的决定造成的。如果昨日的决定是正确的且周全的,就会使我们今天很顺遂;同理,如果昨日的相关决定是错误的或者不够周全的,很有可能会对今天的事情造成坏的影响。假如事情能够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呢?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告诉我们要思虑周全,不光要对已经发生过的事重新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周密的打算和规划。凡事都是“今日行,明日果”,我们必须学会对明天负责。
另外,这种思想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军事策略中。《战国策·魏策一》中说: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问题初现的时候不把它解决掉,等它发展壮大了该怎么办呢?刚生发的嫩芽如果不立即拔除,将来就有可能长成斧头一样粗大。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准备,考虑好对策,那么以后肯定会有大的祸患。
这段话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当时七国并存,秦强而其他六国弱。苏秦提出合纵的战略,联合六国共同抵抗秦国。他说服赵王,挂赵相印,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而魏国相对来说国力不弱,劝说的难度要大很多。因此苏秦先是分析了魏国的地形和面临的问题:秦强威逼,而魏国一国之力无力抵御强秦,但是六国联合则可与秦抗争。借此,苏秦从而提出“前虑不定,后有大患”的告诫,劝告魏王应该迅速决议,促成合纵之事,联合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这样才能在乱世谋得生存机会。最终苏秦挂六国相印,成功联合六国共同抵御秦国,从而使得“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纵观苏秦的一生,从怀才不遇到后来执掌六国相印,从家人嫌弃到六国宠信,从一无所成到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达二十九年之久。他的“合纵之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苏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一系列的成就,一方面在于他受教于名师鬼谷子,有丰富的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思虑周全,目光远大,能够看出七国在战乱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从而逐步规划,一举成功。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国际定位和周密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稳步前进。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形势紧张,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作为执政党和决策者必须“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要明确认识到当前环境的发展趋向以及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发展。
《人民日报》2011年3月15日02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1年2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鼓励全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温家宝总理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要有迎接苦难的心态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生活中的困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像宝玉一样珍贵。它可磨砺你的意志、锻炼你的品格,使你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而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所以把困难当做一种珍宝对待,正视它,克服它,并在这一过程中积蓄力量,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说:富贵和福泽将会使得生活更加顺利和美好,但是生命中的困难却是人生中更大的一笔财富。这些苦难和经历会提高我们的能力和个人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后来在范仲淹的劝导下专心治学。范仲淹曾对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法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开始做学问。他曾经当过几任地方官,但由于刚直不阿不被世俗所容,所以辞官归隐于横渠。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以几亩田地为生,收入微薄,只够维持生计,但他在这种生活中自得其乐,潜心治学。张载每天读书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想问题。即使在深夜,家人早已酣然入睡,他仍躺在床上思考有关学问的问题。如果有所收获,就起身下床,提笔记录。因为他的博学多才,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拜师求学。他还努力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因此断送学业。张载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哲学家,他的成就和他的为人以及努力是分不开的。
宋代刘克庄在《顺宁舍记》中提到“不以厚吾生者为荣,而以玉汝于成者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事情会使得我们生活优厚富裕,但并不能因此而觉得荣耀;有的事情虽然是艰难的,但会磨砺人的品格,反而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才是值得我们引以为乐的事情。不论是张载还是刘克庄,他们在磨砺自身的同时也心系国家。他们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要报效国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这样的理想使他们不为艰难勇于攀登。
《诗经·生民之什·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这句话可以看做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最早的出处。大致的意思是大臣劝谏君王要体恤民情,人民已经够辛苦了,所以要注重休养生息。大臣之所以直言劝谏,是因为想要君王克服困难,成为明君明主。这样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的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努力,也需要领导人的正确领导。
国家领导人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制定各项政策,克服各种困难,与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要想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体目标,还会遇到很多挫折与艰难,还要付出很多努力与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就成了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遇到困难时,只有具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够正确勇敢地直面困难,也只有具备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毅力,才能够坚定不移地去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战胜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坎坷,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日报》2011年2月2日01版《在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华世纪坛,观看正在这里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观看专题展时,温家宝总理与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亲切交谈。在山东潍县年画传人张殿英的展台前,温总理拿起刻刀问:“这是您的工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温总理说:“《诗经》中有句话:‘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说,我们做斧柄时,只要按照先人传下来的斧柄的样子去做,大体能像。做出来的虽然不是同一把斧柄,但是同根同源。即观斧造斧,斧砍斧削,互为其根,互为其本,这就叫一脉相承。”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出自《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大多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再加上《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使得其中一些诗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专业研究人员有时候也是众说纷纭。
这首《伐柯》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彬县)的一首地方民歌,是男子迎娶自己心仪女子时唱的歌。这首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把娶妻时的媒人比喻为伐柯时的斧子,把迎亲时遵循传统礼仪比做伐柯时比照原来斧柄的样子,以此来向人们深入浅出地说明婚嫁时遵循传统礼仪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世因此把媒人叫做“伐柯人”,把做媒叫做“伐柯”、“作柯”或者“执柯”。
但是从引申层面来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已经超出了男婚女嫁的狭窄含义,而广泛的比喻两种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想形成这种协调的关系就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方法,就像要想砍削出一把恰好配上斧头的斧柄,就必须比照原来斧柄的样子去做一样。这样,具体的斧头与斧柄的关系就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含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那就是只有遵循基本原则才能达成事物之间的协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董必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于病榻前写下了“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壮丽诗句,这里的“伐柯”就是指做事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认为只要遵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正确的科学理论,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不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是说,道本身是不排斥人的,如果有人为了实行中庸之道而排斥、远离人,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修道的。手里握着斧子作为榜样去砍削斧柄,看似不会出现差错,但如果你斜着眼睛看一下,差别还是很大。所以君子对待问题总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只要犯错误的人能够改正,就不再追究。一个人能像这样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忠恕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于别人,不强求别人去做。
如果说《诗经·豳风·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主要是侧重于教导人们做事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强调的是事物的普遍性的话,那么《中庸》中这段话则主要是要求人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加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如果说前者侧重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后者则更加侧重于不拘泥成规、灵活多变。这其实就涉及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笔下的花鸟、山水、人物皆精而新,既传递出质朴清新的艺术气息,又有微妙精深的艺术内涵。齐白石晚年尤善画虾,艺术精湛,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关门弟子许麟庐,在跟随他学画时,模仿他画的对虾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并因此而得意自豪。齐白石先生看在眼里,对许麟庐说了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在告诫自己的学生,学画的目的不在于学得有多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开创自己的绘画风格,自成一家,这样才能在画坛立足。其实齐白石先生的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艺术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颠扑不灭的真理与原则,就像温总理在专题展中所引用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们需要继承这些宝贵“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得中国文明能够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创造出新面貌、新风尚。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做到既坚持科学正确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又不墨守成规;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http://www.gov.cn/ldhd/2007-06/09/content_642746.htm·guonnewsid=32352007年6月10日《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