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亲民:乃知国家事,成败固民心(1)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先向全国人民表达了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祝愿,随后在谈到民生问题时,温总理语重心长地说道:“‘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文中记载,齐宣王有天在别墅里接见孟子,并问孟子,贤人有没有享受过在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孟子回答说: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贤人也是可以享受在别墅里游玩的乐趣的。百姓如果得不到这种游玩的快乐,就会埋怨国君。虽然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王,您不懂得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把人民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还不能称霸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孟子是要告诉齐宣王,当政者应该将人民的疾苦当做自己快乐忧愁的基础,把自己的喜忧放置在百姓的喜忧后面,这样才能施行王道,达到“王天下”的目的。相反,如果统治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结果自然是民怨鼎沸,没有好下场。齐宣王一直想恢复齐国昔日的辉煌,经常向孟子讨教如何成就霸业之事。孟子回答说是要实行仁政,但是齐宣王认为只实施仁政不切实际。

孟子就借和齐宣王讨论居住别墅是否快乐,而提出与民同乐、同忧的重要性,建议齐宣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以成就一番霸业。

这种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或用笔墨、或用生命完美地诠释了孟子的这种“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思想。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语出初唐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之第十九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从来不追求一己私利,他们所关心的、救济的是天下百姓: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当时,女皇武则天执政,大肆修建佛寺佛像。陈子昂因为看不惯这种行为,愤而写下《感遇》第十九首,批判统治者的行为。这首诗开头就强调英明的君王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百姓疾苦为疾苦,而不是一味追求一己私利,从而讽刺武则天大肆挥霍不顾民生的行为,批判武则天修佛寺的举动不仅不符合圣主的“尚俭爱民”的品德,更加不符合佛教“清净慈悲”的宗旨。纵观陈子昂的一生,他时刻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即使屡遭迫害,仍然屡次上书谏诤。他的言论因为恳切直白,往往不被采纳,并且一度因为反对武则天而被下狱。但他始终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自勉,反而愈挫愈勇。不仅如此,在文学上陈子昂也努力革新六朝时期绮丽纤弱的文风,提倡刚健质朴的诗歌风格,并且身体力行,他的这种文风最终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这句话出自北宋林逋等人编撰的《省心录》,大意是说,为国忧虑的人不会顾虑自身的安危,爱护百姓的人不会欺瞒上级。也就是说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是敢于舍身为民的。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这段话出自明代张居正的《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使得人们安居乐业;而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在于要懂得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的疾苦,及时解决人民的问题。

清代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重民》篇也提到:“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情,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必强。”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是,统治者要能够了解百姓疾苦、隐情,从而达到不利于百姓生活的措施不被施行,百姓不承认的措施不强迫百姓去执行。这样才能使得国泰民安,才能够使得统治长治久安。

温家宝总理自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提高和完善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温总理每年都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回答他们的提问,这就为政府工作人员亲民、利民树立了榜样,就是告诉政府工作人员,只有了解群众的心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疾苦,才能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7日0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他说道:“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多达数百万条,参与的恐怕有上亿人。这么多群众以如此高的热情关注两会,特别是关心政府的工作,使我深受感动。他们的意见、批评都是对政府的信任、支持、鼓励和鞭策。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群众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精力来上网写问题、提建议,是要政府解决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意思是说:百姓所忧虑和关心的事情,正是我要思考的事情;而百姓正在思虑和担心的问题,正是我要用行动来改变或达成的事情。虽然仅有十六个字,但却字字包含着总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良苦用心。一个国家要想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把人民的问题放在首位。只有积极地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国家才能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也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会同心同德、不遗余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

《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到:“民惟帮本,本固邦宁。”可见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便有。早在先秦时期,民生问题就备受重视。这句话的意思是: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定国家才会稳固。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如果国家是一座坚实的高楼,那么百姓则是使其稳固的地基。倘若地基没有打牢就开始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势必会倒塌。所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领导者只有体恤民情、顺应民意,时刻关注百姓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需要,身体力行地解决影响人民生活的问题,做到顺民心知民意,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民本”思想是孟子一贯主张的,他竭尽心力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这一思想被各国采纳。在孟子的大量论说文中,他以巧妙的言辞、高超的辩论技巧传达给我们“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孟子理性地对人民、国家和君主的地位进行了排序。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百姓,其次是国家的社稷,最后才是国君。

国君是因为百姓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因为百姓的拥护而存在的。国家的各项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贡献。因此君主只有以“执政为民”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才会受到百姓的爱戴,君主的地位才会稳固,国家才会强大。如果自私自利只想满足自己的享乐和欲望,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最终会起来推翻暴政。

春秋时期著名改革家管仲在《管子·霸言》中也提到了人民的重要性。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就是,一个国家要想成就霸业,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是国之根基,只有百姓的生活稳定,国家才会稳固。如果人民的利益被压制,国家就会走向衰亡。

所以一个明智的国君会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以平稳的姿态持续发展。《管子·牧民》上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明了民心向背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在管子的思想影响下,汉代董仲舒认识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唐白居易也认为“人者,邦之本”。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也曾说:“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可见,“民本”的思想在历朝历代都被能人志士所关注。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录了刘备与百姓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故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意欲攻打荆州。但他到达襄阳后,刘备已经逃向江陵。愤怒异常的曹操立刻派遣五千名精兵,夜以继日地火速赶往那里。因为百姓们拖儿带女行走很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但面对曹操的追兵,刘备却始终不肯抛弃百姓轻装前进。当时曾有人劝刘备,赶快放下百姓,火速去往江陵。刘备执意不肯,始终与百姓同进同退。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的意思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要以人为本,现在百姓归顺于我,我怎么能独自逃离,而叫他们忍受苦难呢!

刘备之所以能得到百姓的爱戴,与他这种不离不弃、与百姓共命运的政治理念有很大关系。他不因自己的危险而弃百姓于不顾,反而时刻以百姓利益为先。

佛经中有“王以人为本,亿兆同一身”的说法,这与“以民为本,执政为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2006年1月1日,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了历史,这体现了国家“以民为本”的宗旨。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保障他们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只有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才能使其他产业良好运行。党和政府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的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政府顺应民意而进行的改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我们的国家必然会以充满生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3月19日04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2003年9月10日下午,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看望参事和馆员。温家宝为新聘任的六位国务院参事和三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随后与五十多位参事、馆员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温家宝说:“新中国刚刚建立,毛主席、周总理就决定设立参事室、文史馆,目的是为了广开思路、广纳群言。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出自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意思是说:心中要想到农民劳作的艰辛,耳边要听到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民众的呼号。诗人因新缝制的绫袄而想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以推己置人、自身温饱而不忘寒民的悲悯情怀,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温家宝总理在这里引用这两句话,不但是对领导干部提出与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要求,而且是对正确树立忧乐观的重申。这与我国古代圣贤所一直提倡的与民同乐、恤民之苦的精神一脉相承。

“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的思想出自《六韬·文韬·盈虚》。“盈虚”的意思是盛衰,《盈虚》篇主要阐明了国家的兴衰不是由天命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君主的贤明与否。文王问姜太公尧帝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姜太公借机进一步阐明“国安而民治”,国君要生活简朴、善养孤苦:

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斲,茅茨遍庭不剪。

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