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从小康谈起
稚珊命题作文,我应命试作。
我们现在举国上下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什么叫“小康”?我还没有看到权威性的解释。现在,我不揣冒昧对这个词儿来做一番解释。
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特别是首都中,居民约略可以分为三个阶层。第一是大款,收入极高,人数极少,享用奢侈,匪夷所思。第二是中间阶层,人数相当多,收入不甚丰而花费有余。他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来自五湖四海普天下的产品,他们都能得到。他们绝不像大款那样,一次宴会开支万金;但是,日子过得颇为舒适,颇为惬意,他们是满足的。至于第三阶层,人数颇多,收入拮据,日子过得不能称心如意,还不能算是小康社会。
上面讲的第二阶层,我认为就算是“小康”。拿这个例子来同北京比较一下,北京中间阶层的人可以说是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他们想要吃的,想要穿的,不管是来自天南,还是海北,而且还是一年四季的产品,他们都能够得到,难道这不就算是小康了吗?
但是,衡量小康的水平标准,不仅仅只有物质,而且还要有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平常讲的人文素质就是指的精神方面的东西。一讲到人文素质,问题就复杂起来。我个人认为,有对全人类的要求,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要求。前者的内容有:要正义不要邪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友谊不要仇恨;要协商不要独断;要互助不要掠夺,如此等等,还可以列举许多。后者则复杂得多。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传统不同,人文素质的行为细则则必然不同。在这里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如果拿世界上许多大都市已经进入小康境界的人们的人文素质的水平来同北京市(可能还有别的大城市)的我以为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人们的人文素质水平来比较一下的话,我就不禁英雄气短。有一些暴发的小康者,骄矜、浮躁,忘乎所以。就以市民的平均水平而论,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将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连续发表四篇谈公德的文章来谈这个问题,希望能起点作用。我们中国在这方面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
我想在这里顺便谈一个问题。在现在这样消费高潮汹涌澎湃的时候,再谈节俭,是否已经过时,是否算是冥顽不灵?我认为不是这样,过去谈节俭是对个人,对自己的家庭而言。而我现在讲的节俭是对人类而言的,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生活日用资料,毕竟不是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国家用多了,别的国家就会用少。就必将影响世界上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进入真正的小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