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变革:农业互联网的商业逻辑
淘宝网CEO梁春晓在淘宝十周年的分享会上抛出了一个观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代表。与传统的B2C模式,厂家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动机不同,C2B是由消费者驱动,以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在商业链条上进行波浪式、倒逼式传导,最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农产品的“互联网+”变革,同样是一种C2B的倒逼模式,体现了“互联网+”的本质——消费者为王。这里的C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包括消费者,对农资行业而言,农民抑或种植大户就是C。总之,在这种模式中,是下游的消费端倒逼上游改变,使之更好地满足下游的需求。
中国传统农业的问题在于,生产者在生产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计划来安排的,而没有考虑(或者没办法了解)下游的需求。中国农业的中间环节较多,通常从生产到消费者,要经历5~7个环节,这样一来,供给和需求被人为隔断。生产者既无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更谈不上对这种需求的及时反映和满足。
供求的分离,是中国农业的核心问题。虽然需求端被人为隔断,但这并不代表需求不存在,只是未被满足而已。从根本上讲,整个农业互联网最核心的动力,就在于消费者的C端。互联网的意义在于,使得需求从隐性化走向了显性化。下游客户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社交平台,一点一点催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互联网方式之下,消费需求从隐性化变为显性化,个性化和及时性需求得以彰显。
互联网对农业的倒逼,一定是围绕下游消费环节,建立社区,真正找到数字化生存的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然后,通过重新组织资源和产品链的方式,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与之建立供求一体化的关系,并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持续升级。
需求的变化对上游的倒逼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便利性和体验度的需求,会沿着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传导,最终传递给生产者或者种植者。这是因为,农产品的安全,一定是整个产业链的安全,而不仅仅是某个环节的安全。而生产者和种植者的安全和高效,又倒逼其上游——农资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种植或者养殖技术上的指导,甚至帮助其找到下游的销售渠道。
这客观上要求,农资生产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过渡,从推销产品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转型。“互联网+农资”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绕过各级代理商直接和种植户、养殖户对接。同时,将产品链往下游延伸,把商务活动的触角延伸到需求端,比如需要生猪或者猪肉的食品企业或商店。
农资企业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将供给方和需求方真正连接起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对于农资行业而言,种植者或者养殖者是其C端。其客户的需求本质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状况,生产出好的农产品并卖出好的价钱。
间接传导:土地流转方式的变革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产品之所以不安全、不绿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端集中度较低,这和人均种植面积小有着很大的关系。从食品安全,建立可追溯的流程以及规模经济的角度而言,生产者走向集中或者规模化都是必需的。
相对而言,大户在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利益。而散户因为种植面积小、收益低,不少种植户选择了外出打工,由此产生了土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接问题。
土流网就是看准了这一趋势,围绕土地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建立社区,满足双方对土地交易的需求。目前,土流网已经登记土地3.4亿亩,已成功交易9000万亩,2012年起开始发展线下。土流网注册认证用户74万,已在全国建立137家分公司,帮助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到了4160万元信贷资金;拥有土地信息28万条,已成交16万条,直接促成3万多笔土地流转交易。
在业务及模式上,土流网相当于土地流转领域的“链家+58同城”。其提供的服务包括:土地租赁交易+评估服务+数据服务+金融服务+论坛。它将掌握闲置土地的农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土地种植企业三者联系到一起,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优化配置。
针对农民或者农户对土地流转的需求,土流网推出了土流通、土流金、土流学院等服务组成的业务组合,满足不同的需求。
从消费者需求端出发,倒逼产业链上游,逐渐改变原有低效能的产业组织方式、流通方式和物流方式,甚至上游的生产方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组织效能,这应当是中国农业互联网+演进的主要方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