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文化——国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习之风蔚然兴起;“国学热”正在把国学知识普及成为男女老幼都热心学习的通识。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积累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文物宝库。可以说,在中国,每个人都离不开国学。国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做人需要修身,做事需要诚敬,旅游要观赏名胜古迹,有益身心的爱好需要欣赏书画和民族乐曲等,这些都是国学的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国学者,一国固有之学术文化也,也就是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主要指“六艺之学”,即儒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诸学及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知识,研究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及与这些经典有关的研究性的著作等。广义的国学则泛指一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天工开物、百草医药、纺织锦绣等。国学是会通之学,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的学问。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
“国学”一说,最早出现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一书。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学者。中国在近代史上可谓政治腐败,科学落后,因而备受西方列强的凌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先进文化的熏染之下,不断在西方文化中寻求国家苦难的解救之道。一直到现在,持续不断的现代化思潮几乎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种主流思潮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化逐步“让位”,以至于被不少人抛在了脑后。
当下的“国学热”,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华民族历史进入了重新崛起的重大转折时期兴起的。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空虚。他们总是找不到满足感,常常感到困惑、迷茫,心灵家园显得一片荒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泛滥的倾向。社会道德面临滑坡的危机,社会诚信、和谐的面貌仍有待提高。这时候,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社会和谐、道德修养、礼义廉耻、道德自律、理想人格等方面为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人性本善、和而不同、君子务本等思想观念,成为了人们所大声呼吁的社会正能量。议论纷纭的读经运动之争方兴未艾,曲阜市政府开始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大倡尊孔之风,山东济宁则将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些轰轰烈烈的“复兴”活动,正显示了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国学作为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基本常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忽略的。
其实,国学与我们并没有离得太远。从小时候起,我们的父亲母亲,无论读书多少,都会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仁义,要接近君子,不做小人;都会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好好学习。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良品德,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所在。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总会碰到一些不了解的人物来历、职官制度、宗法礼俗,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了解的传统文化现象,对这些东西缺乏了解,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不便,还可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充满尴尬。这些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国学知识的一部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国学的土壤。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直到近现代社会的一切,无不深深地刻着国学的烙印。我们实际上就是吃着国学的“食粮”长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时刻都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一个民族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特征、自信的支柱,还是国家富强的资源,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之一。传统文化的前途何在?对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问题正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民族的富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有,还包括文化上的富有。在国势日益上升,国家正在向世界、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特殊历史阶段,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整理、使用、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的文化为世界做出贡献。
本书撷取诸家国学论著之精要,涉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时间的甄选、分类、整理,取其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梗概精粹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一册在手,便可提纲挈领,触类旁通,通识中华优秀文化的方方面面,观其大略,得其要旨,使博大精深的国学能够了然于胸。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本书随文配置了详尽的图解说明和近千幅精美手绘彩图。图解说明帮助您见图明义,方便记忆。手绘插图均经过了详尽考据,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衣饰、动作、神情,还是器物的形制、环境的描绘,都力求反映其真实的历史面貌,让您如见其人,身临其境,在悠远的意趣中饱览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