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游逍遥、达齐物的智慧结晶
战国/庄周
■作者介绍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自司马迁开始,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较孟子稍晚,为惠施挚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任职不久即辞官。庄子一生视仕途为草芥,不追逐官禄,因而他家境贫寒,一生穷困潦倒,除讲学、著述外,有时靠打草鞋维持生活,有时靠钓鱼糊口。曾经向监河侯(官名)借过粮食,也曾经穿着粗布麻鞋见魏王。相传楚威王以厚金聘他做楚国的丞相,但他却坚辞不就,后来终身脱离仕途,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子蔑视权贵,鄙视吏禄,追求个人自由。他猛烈地抨击当时的社会,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圣人生而大盗起”,直接把矛头指向暴君,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庄子还是一位十分豁达的文人,面对什么事情都能处之泰然,并练就了一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功夫。庄周一生虽处于穷困之中,但他能在逆境中博览群书,这使他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相近,推崇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且“著书十余万言”,后被编成《庄子》一书。
庄子像
背景提示
庄子处于战国乱世,当时的许多统治者口尧心桀,盗用仁义之空名,奢谈无定之是非,以行其争权夺利,压迫人民之实,造成了社会黑暗和人生灾难。庄子生活的宋国,当时宋王偃“射天笞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在此背景下,庄子对人生的前途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因而更加推进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名著概要
《庄子》亦称《南华经》,根据汉代流传的古本,有52篇,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共10余万字。但传世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些是不是都是庄子的著作,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内篇》思想连贯,文风一致,是全书的核心,应当属于庄子的著作,《外篇》、《杂篇》冗杂,有可能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生梦蝶图 元 佚名
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画家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阴。童子倚树根而眠,庄周袒胸卧木塌,鼾声正浓,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
《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书中绝大部分是寓言。所谓“寓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谓“重言”是借重古先哲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的定论。所谓“卮言 ”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空而无底,隐喻无成见之言。
《内篇》是全书的核心,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道充符》、《大宗师》、《应帝王》7篇,各篇各有中心思想,但又具内在联系,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和社会历史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主旨是讲人应该如何才能适性解脱,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他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人生种种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己”,而“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的,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他力的。
老庄图 清 任颐
《齐物论》表述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要达到解脱逍遥,就必须齐物,所谓“齐物”就是齐同物。首先,从绝对“道体”的高度来看,认识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处于不断转化之中,其性质因而就无法真正认识。其次,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所以知与不知是不能证明和区分的。再次,探求事物的是非、真假,应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庄子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等都是相对的。
《庄子》书影
《养生主》主要讲人生观,即养生之道或原则。庄子正面阐述养生的原则,就是要“缘督以为经”,即顺乎自然的中道。而后,又以“庖丁解牛”等具体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找出客观规律以适应现实并“游刃有余”,形体的缺陷不影响养生,养生主要是使精神得到自由,人之生死是自然现象,不必过分感情激动而影响养生,养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体。
《人间世》是讲处世哲学,提出了“心斋”的命题。他认为耳目心智无法去认识道,只有使精神保持虚静状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又以一连串的寓言来说明待人接物要安顺,并说明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道充符》主要是讲道德论。通过寓言的形式,写了几个肢体残缺、形状丑陋的人,但他们的道德却完美充实。庄子所指的“德”指领悟大道,因循变化,顺其自然。《大宗师》的主旨是讲“道”和如何“修道”。“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它物为条件,不以它物为对象,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无始无终的宇宙生命。万物的生命,即此宇宙生命的发用流行。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著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修养的方法就是“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应帝王》主要是讲政治。通过寓言来强调“无为”的重要性。《外篇》和《内篇》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在《秋水篇》中提到物质的无穷性、时空的无限性和事物的特殊性;在《则阳》篇中论述了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天下》篇是介绍先秦几个重要学派哲学思想的专论。
阅读指导
《庄子》一书文笔纵横、气象磅礴,使人读来往往有一种心神清旷、超然欲仙的感觉。《庄子》一书的后世注笺本比较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郭象的《庄子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释》、刘武的《庄子集释内篇补正》。文笔风流,发藏掘隐,各具千秋,可以说是读者阅读和领略《庄子》一书神采的理想选本。
作品评价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后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到魏晋时成为玄学的“三玄”之一。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说的概念,创作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庄子》对后世的政治影响也很复杂,历代知识分子崇尚其悲观遁世、自我陶醉的人生态度,而统治者也较多地取其消极面作为麻醉人民的工具。《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