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维与心理
本能与天性
人们常说他们对某件事有本能的反应,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之前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对于本能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占多大比例,专家们尚未达成一致观点。
⊙关心他人
当看到别人哭泣时,我们常常会安慰他们。因为人们具有这种关心他人的愿望,所以当家庭中的成员哭泣时,他们会得到照顾,从而消除不良情绪。此外,人们还会对自己家庭之外的陌生人表现出关心。
本能是一种行为模式,出于本能,人们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做某件事情。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常常被描述成一种不受人们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当本能被激发时,人们会遵循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有人认为,本能通过基因遗传,目的是增大存活概率。
人类的基本本能包括饥饿、渴和性。如果没有这些本能,人类显然无法存活和延续。
对于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后天学习有多大作用,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例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一种持续的本能。他们将攻击比作一桶水,这桶水不停地自动填满,如果得不到疏导,桶里的水就会溢出来,也就是导致攻击行为。
其他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并非一种本能,而是人们生活环境的产物。根据这种观点,城市中心区的暴力事件是由过度拥挤和激烈的竞争导致的。
将你今天做的事情列成清单,总结一下有多少行为是本能行为,又有多少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生存本能
这些家庭通过逃离危险区增加了存活的概率。因为子女携带着父母的基因,所以父母有保护子女的本能,通过保护子女的生命安全,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基因继续留传给后代。
基因的影响
我们的某些本能对于生存的意义似乎比其他本能更重要。我们关心自己以及那些和我们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这很可能是一种本能。那些和我们共有部分基因的人,例如儿女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饥饿的母亲会把食物留给她的孩子,因为这样能确保她的基因流传给后代。
一方面,有些母亲遗弃或虐待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人们为了陌生人而拿自己生命冒险的无私行为,我们很难将这种无私的行为解释为本能反应。有一种解释是我们的本能没有想象得那么强烈,我们的经验(即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居住地等)很可能在塑造行为方式的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专家们一致认为,虽然我们遗传了父母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并调整这些行为模式。环境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可能和本能同样重要。
⊙攻击本能的宣泄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一种本能,它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如果这种本能不能得到正常宣泄,它就会积累,最终导致更加激烈的攻击行为。体育比赛是一种安全的宣泄攻击本能的途径。
人格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我们经常用“人格”这个词来描述我们所了解的某个人的性格。我们经常推断他人的行为,如果某人的实际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说他的行为源于他的某种性格。我们还常常将某些特征归为一类,例如,我们会将安静和羞涩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类型划分确实准确吗?
当我们描述别人的温和、好斗等种种性格时,常常会用到“人格”这个词。过去有种观点认为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整体外貌,例如面部特征和体格判断他们的性格。虽然这种判断并非准确可靠,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将外貌视为判断他人的基础。
为了解释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理论,其中有两点是公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这一人格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特征;而且人格具有长期稳定性。
在关于人格的理论中,人格特质理论影响较大,该理论研究的是在人们身上得到普遍表现的特征,或者说特质。根据这种理论,确定的以人格类型来划分人群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研究具有相似人格的人群,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特征对行为的影响。我们还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想象出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采取哪种行为。
⊙马斯洛金字塔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行为受到基本需求的驱动。只有金字塔中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了金字塔最高层次需求的人才能说实现了自我价值(自我实现)。
艾森克的理论
心理学家艾森克所创立的人格特质理论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赞同。他提出人格主要有两个维度:外向与内向,稳定与不稳定。艾森克认为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个人特征在出生前已经基本确定。左图是艾森克针对不同特征进行的分类,例如一个属于不稳定外向型的人很容易冲动,并且有攻击倾向;而一个属于稳定内向型的人则是镇静和可以信赖的。你能判断出自己和家人分别属于左图中的哪种人格类型吗?
弗洛伊德的理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人格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3个阶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们最早发展的是本我,本我以自己为中心,是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本我受饥饿等无意识的本能驱动,要求立刻得到满足。例如,婴儿饥饿时会哭泣,直到他得到食物为止。
自我在儿童期开始发展,这部分人格试图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例如,在我们饥饿但不能马上得到食物的情况下,我们学会了等待。
人格中最后发展的是超我,我们从父母和他人身上学到的是非道德观念组成的超我,超我要求我们的行为趋于完善。
事实上,本我和超我都会向我们提出不可能实现的要求,现实的自我能够对这两种要求起到平衡的作用。如今仍然有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理论,不过这种理论并不是十分科学的,而且不能得到验证。
⊙他是哪种类型的人?
你会如何描述这个男孩的性格?我们常常根据人们的外表推测他们的人格类型,然后根据人格类型猜测他们可能做出的行为。
别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所以能对我们遇到的人做出判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有时我们在和某个人简短会面之后就决定不想再见到此人。我们对别人的印象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第一印象往往并不准确,我们可能会因为对某个人的错误印象而失去了认识一个好朋友的机会。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我们往往会通过搜寻他的明显人格特征来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的主要特征,又称中心特征,这些特征被用来概括描述某个人。例如,我们会说某个人很友好,而另外一个人不友好。
我们首先在脑海中确定他的主要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经验添加其他可能的特征。大脑往往会将某些信息归为一类,称为图示。例如,当你听别人说某个人很羞涩时,你大脑中关于羞涩的图示就会启动,你很可能会联想到安静、不善交际、孤僻等其他特征。当我们对某人的了解加深之后,我们会修正脑海中那种粗略的图示。
在评定某人的大体人格时,图示有时是不准确的。当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中心特征时,往往会发生成见效应。当某些人具备一些正面特征时,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们也会具备其他正面特征,反之亦然。例如,如果我们觉得某个人是个招人喜欢的好人,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如此。同理,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印象不好,我们很可能会不喜欢他的所有行为。但是当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人之后,我们会根据所获得的重要的新信息修正第一印象,改变对他的看法。
⊙第一印象
在见到某个人的几秒钟之后,我们已经从他的衣饰、外貌、声音和礼仪等方面对这个人的性格做出了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我们对他以后行为的推测。
⊙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当遇到某些不常见的场面时,例如上图,我们的理解判断常常会脱离现实。我们可能会认为图中人是在哗众取宠,而事实上,他很可能是丢失了车钥匙。
印象的形成
某些特征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部分原因是我们受到心理定势(见第38~39页)的影响。我们常常预先设定某个群体会做出某种行为,这种观念就是定势。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擅长做游戏,这就是一种定势。
此外,非常显著的特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眼睛发青时,我们会认为他刚和别人搏斗过。无论这种看法是否符合事实,它都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整体印象。
他人所身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看法。如果一群无趣的人中有一个人有点风趣,我们就会对此人印象极佳。
作为观察者,你自己的许多状况也会影响你对别人的印象。当你觉得某个人在某些方面跟你相像时,你可能会认为他在别的方面也和你相似,而且他的整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应该和你没有很大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我们就可能对他很友好,此人也很可能会以同样友好的行为回馈,所以我们都会给彼此留下友好的好印象。
知识库
●信息呈现的先后顺序会影响最终印象的形成,最先呈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最大,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如果别人对我们有好印象,我们也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印象。
●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我们对别人的印象会越来越好。
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面孔”,虽然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即使是在我们刻意努力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知道别人究竟是怎样看待我们的。虽然别人不能彻底了解我们的思想,不过有些人很擅长发现我们无意中流露出的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不只观察到我们的相貌,还会关注我们的礼仪、言语和不断变化的表情。我们紧张或者担忧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拨弄头发,别人也会注意到我们这种下意识的表现。
我们通常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总是试图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自我表现类似于舞台上的表演,我们展现出某种面孔,不断调整自己的服饰、说话方式和用词,以使别人对我们形成某种特定的印象。有时这种表现是刻意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通过调整自我表现来适应某种情境。
我们身处的具体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例如当我们身处陌生场合时,我们会觉得不自在,所以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反应,而当我们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时,就会放松很多。
真正的你
因为大多数人的脸并不是对称的(左右脸颊并不完全相同),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的脸和别人眼中看到的你的脸并不一致。首先,二者是左右倒置的,这种位置的转换将导致产生不同的整体印象。其次,镜子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你的脸,而人脸的表情是很丰富的,因为人的面部肌肉运动远远超过其他动物,表情变化非常之快。某些表情在你脸上虽然只持续了1/5秒,但是也会向别人透露某种信息。
有些人非常在意自我形象,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并能根据别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现方式。
成功塑造预期形象的能力称为形象管理。你必须清楚各种社交场合的行为举止,并且具备观察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功塑造你预期的某种形象。
即使你精通形象管理的技巧,你仍然会在无意识中透露某些信息。别人虽然不能准确地了解你脑海中的想法,但是他们会下意识地从你的声音和体态语中筛选一些信号和线索,进一步构筑对你的整体印象。
⊙“面具”
小丑的妆容看上去永远是一张笑脸或哭脸,这张脸可以隐藏真实的情绪。我们在公共场合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戴上一副“面具”。有时,我们也通过化妆强化某些特征。在另外一些场合中,我们只需将真实的情绪掩藏在一张笑脸之后。
潜意识中的信号
当我们努力展现某种形象时,那些潜意识中的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很可能会泄露我们的真实感受。非言语信号的作用很重要,我们谈话时的表情往往比话语更有影响力。
你的某些行为会透露你的情绪。如前文所述,不住地用手摆弄某个东西的行为暗示了你的焦虑。在我们不认识某个人的情况下,我们也能下意识地通过他的声音判断他的情绪。
我们常会认为别人对我们有某种看法,并以此树立自我形象(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但是我们自己的假设不一定符合别人心目中对我们的印象。
服装蕴涵的信息
在我们开口之前,我们的着装已经先一步透露了我们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我们常常是根据一个人的着装判断他的职业和地位的。
我们也会通过服装来塑造各种形象。例如在面试时,我们会穿正式的服装。我们也会在婚礼上选择特别的服装,以便使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符合这一场合的要求。
一个人的服装往往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穿着高尚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影响力。穿着得体的人,譬如身穿整洁西装的人更容易得到陌生人的帮助。颜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常常将成功人士和灰色、深蓝色以及棕色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鲜艳的红色、黄色或绿色。
你受环境的左右吗
你对各种情境的反应取决于若干因素,包括你当时的情绪、你的类似经验和社会期望的行为等等。
当我们遇到一种新情况或一个陌生人时,我们会运用在过去经验中积累的价值观或信念来做出适当的反应。例如,我们对善恶的判断即属于价值观的一部分。这种价值观又称为自我建设。
例如,当我们遇到说话直率的人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很粗鲁,让人心烦,也可能觉得他们很坦率,值得信任。我们不仅运用自我建设来判断他人,这种建设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和他们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对他们是第一种印象,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回避他们。反之,如果我们对他们是第二种印象,我们可能会在遇到麻烦时征求他们的看法。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我们的自我建设不同,就会对他们形成不同的印象。
⊙正式场合
正式的社交场合要求人们举止庄重自制,人们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和右上图中的球迷有显著不同。
⊙网球迷
在网球赛这样的体育赛事中,观众常常衣着随便,任意地欢呼喝彩,有时裁判都需要提醒观众保持安静。
知识库
●人们很难拒绝直接的要求。在一项研究中,当地铁乘客被要求无条件让出座位时,有一半乘客这样做。
●破坏社会规范会使人焦虑。
●我们倾向于服从穿着“官方”制服的人。
⊙影响你反应的因素
你对各种情景的理解和反应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社会角色
通过社会化过程或者和他人融合,我们很早就学到了各种规范,这些规范对我们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起指导作用。有些规范是家庭制定的,例如在室内穿拖鞋。另外一些则是社会规范,又称社会准则或文化准则,例如遵守法律。我们期望在各种情境中他人的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同样别人也期望我们做到这一点。
当我们第一次尝试某件事时,例如上学,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我们逐渐适应了这个新情境,最终可以自如地扮演这个新角色,这个过程称为角色内化。通过不断学习新角色,我们可以对多数情境做出自动反应。回想一下你每天要扮演多少角色:父母的子女,别人的朋友,公车乘客以及学生等等。你需要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做出各种适当的行为,符合各种特定的情境。如果我们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破坏了社会规范,就常常会遭到社会谴责。
⊙保持距离
我们通常在公共场合和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如果有人坐得太近,打破了这种非正式规范,我们就会觉得奇怪,并且感到不安。
什么是心理定势
如果有人问:“你认为大学生是什么样子?他们一般有什么样的行为?”很少人会回答说:“这个很难说,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某个群体的观点会扩展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这就是心理定势。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定势,但是心理定势经常是我们判断别人的基础。
心理定势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人群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虽然心理定势相当刻板,但是它们的作用仍然是很重要的。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人,接收很多关于他们的信息,心理定势可以帮助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归档”,这是我们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起点。
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更深入更准确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成见。我们的脑海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心理定势,或者说成见,它们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群体,诸如男性和女性、种族、年龄以及宗教等等。你还能想到其他心理定势吗?
⊙心理定势的作用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定势给别人下断语。这个自发过程可能会使我们形成对别人的错误印象。
然而,有时心理定势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一旦我们抱着心理定势去观察某个人,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方面,而忽略与期望相反的方面。例如,在某项测验中,有人前半部分做得好,也有人后半部分做得好,然而,即使后者的总分比较高,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前者更聪明。
⊙人的外表
我们的心理定势常常建立在外表的基础之上,例如我们常常认为胖人会比瘦人更风趣。
心理定势可能会得到自我验证。当我们期望他人有某种行为时,我们就会对他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例如,我们常常期望女孩温柔可爱,男孩有阳刚之气。
⊙眼镜和心理定势
研究证明,人们常常认为戴眼镜的人比不戴眼镜的人更有智慧,尤其是戴眼镜的女性。比较这位女性戴眼镜和不戴眼镜时的照片,见上图和下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心理定势的变化
当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人们的心理定势也会随之改变。有一些职业曾经被认为是适合男性的工作,现在也有很多女性参与其中。过去女外科医生很少见,人们只能见到男外科医生,这就强化了外科医生必然是男性这一心理定势。随着女外科医生越来越普遍,这种心理定势就被弱化了。
建立在种族基础上的心理定势也很普遍,如果这种定势是负面的,并且被整个群体持有,它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们可以通过几种途径修正自己的心理定势。一种方法是增加对个人的了解。另一种方法是社会变革,例如通过颁布法律的手段要求雇主给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求职者以相同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定势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知识库
●从婴儿出生开始,我们就对男孩和女孩进行区别对待,这种做法强化了我们关于两性的心理定势。
●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着装。
●增加了解是打破心理定势的一种途径。
自我意识和自尊
我们都对自身有某些看法,并且对自身寄予某些希望。我们需要别人肯定我们自己的价值,这样我们才会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能力,并且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自我意识很可能是我们祖先的一种生存手段。首先,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最善于躲避野生动物和其他敌人。其次,富有魅力或有能力的人往往是社会的宠儿,所以能为自己创造这种形象的人具有一定的优势。
婴儿能够辨认出有些东西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例如手和脚,而其他东西并非是自己的一部分,它们只能停留一段时间,这就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开端。
婴儿长成儿童之后,开始理解自身,了解自己具备的能力,开始形成自我形象。
自尊
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尊源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和他人的肯定。我们需要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特别的,才能培养自尊心。例如儿童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才会感到自身的价值,并且具备发展自身潜力的信心。
⊙自我意识
婴儿在出生6个月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在18个月时能够辨认自己的面孔,当别人提到他/她的名字时,婴儿会指向自己的照片。婴儿很快就学会运用代词“我”和“你”,表明他/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如果父母能够鼓励我们尝试新事物,赞扬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将会有利于我们培养自尊心。但是有时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他们的孩子会感到只有自己取得一定成绩时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很难培养自信心。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形象,此外,我们心目中还有一个“理想的自己”。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理想形象相差甚远,这个人的自尊心通常比较低,他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此外,大多数人的自我形象也是不准确的。例如,某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是成功而且有魅力,但是,如果他认为永远考第一名才是成功,赢得每个人的喜欢才是有魅力,那么他的过高期望也会降低自尊。
自我形象
每个人心中都对自己有一个看法,这就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我们对自己外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观察;其二是我们心目中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别人的重视会加强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尝试各种自我表现方法,并观察别人的反应,其中最成功的自我表现将成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自我形象不一定是真实的自我,也可能和理想的自我有所差距。
如果你的自我形象和理想形象十分接近,你就会感到快乐,富有成就感。
⊙公众认可
如果我们的成就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会愈加肯定自我价值,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会看重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技能或成就。虽然我们不能擅长所有事情,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
人类独有的特征
一方面,人类喜欢群居生活,和他人分享各种爱好;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不同于他人,并且能够表达这些不同,正是这一点使人类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
每个人都有希望,都有恐惧等情感。人类通过文学、艺术甚至战争表达个人情感。但是,无论是远古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社会整体利益都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战争或饥荒期间,生存是首要问题。
在中世纪早期,人们被严格的社会制度所约束。违反律法的人要受到极其严厉的刑罚;农民整日在土地上耕作。在14世纪初,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的大瘟疫,人口急剧减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作为个体的农民们开始为自己争取较好的待遇。
伴随着封建制的解体,个人主义的新时期开始了,这是一个创造性活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个人不再仅仅是贵族领主和宗教制度的从属,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歌颂人本身。在1790 年左右,个人争取权利的斗争第一次取得胜利。心理学这一科学新分支在1880年左右建立,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探讨人类思想的奥秘,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
⊙人群中的面孔
英国伦敦某体育馆外,球迷们在热烈期盼着一场足球赛。人们在人群中的行为和独处时不同,他们会通过穿相同的服装和唱相同的歌曲来表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
⊙文艺复兴天才
莱昂纳多·达·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此时已是欧洲中世纪的尾声。他所生活的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学术、艺术和发明不再局限于宗教领域,人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达·芬奇的一生展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巨大潜力,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此外,他还是杰出的剧作者、建筑师、工程师、雕塑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
反叛还是顺从?
1930年左右的政治体系,例如法西斯主义曾经试图摧毁个人主义。然而,个人主义在1960年左右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波普艺术、流行音乐、电影以及大众对社会的新态度为个体的特立独行创造了整体氛围。
然而,个人主义也导致了自私和贪婪。1980年左右许多政治家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对弱势群体则不予照顾,甚至有人宣称从来没有社会这回事。
个人主义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观念和中国、印度以及日本等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日本人尤其服从社会传统。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经济日趋国际化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逐渐融合,许多东西方传统都发生了转变。
指纹
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而且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体格特征,例如指纹。你可以通过图中的方式拓下自己的指纹和其他人的指纹进行比较。
1.在白纸上削出一些铅笔屑,用手指沾取铅笔屑。
2.将透明胶带(光滑面朝上)贴在手指上,拓下指纹。
3.将透明胶带贴到一张白纸上。
个性的形成与表达
因为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和价值观,所以会采取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的表达。我们能够注意到他人和自己的区别,并且重视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然而,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宣扬自己的个性并非易事,当你的看法和大多数人大相径庭时更是如此。
我们通过父母基因遗传到的特征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人格,但是人格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个性,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逐渐形成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并且学会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自身。
本书第30页介绍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们生活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个人,为自己设定目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成为独特的个体。
他人的个性,即他人的观点与信念和你自己的个性同等重要,对这一点的认识也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你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强加于人,正如你不希望别人将他的观念强加于你一样。
⊙领导力
许多领袖人物,例如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表现出杰出的个性。杰出的领导往往目标清晰、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个性形成
个性不等同于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它意味着成熟的是非价值观念,在必要的情况下你应当维护它。
我们的观点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很难坚持表达自己的信念。当你自己的信念和大多数人不同时,情况更是如此。社会压力可能会成为我们发展自己个性的阻力。你可能在社会压力面前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行为违背了你自己的信念。例如,在上学时,你可能和别人一起取笑某个同学,尽管你知道这样做很刻薄。
⊙个人风格
有个性的人乐于展现自我,所以他们的着装往往与众不同。不过大多数人的着装并不能反映他们的个性,因为人们选择某种服饰多数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某种信息,他们往往是为了符合集体规范、为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或者为了给别人留下特别的印象。
书中介绍群体行为的章节描绘了我们是如何寻求群体的认同。我们常常为了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转而接受群体的观念。有关实验数据表明,只有少于30%的人愿意支持一个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其中包括阿希经典实验(详见本页)。
阿希经典实验
这个实验证明了反对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多么困难。一位心理学家让几组人首先观察左上方的3条线(测验线),然后展示给他们右上方的另一条线(刺激线),最后让他们依次回答哪一条线(A,B或C)和刺激线的长度一样。大多数人已经事先得到指示,故意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每组中只有一个人(实验对象)毫不知情。当轮到他时,他因为和大多数人观点不同而感到不安,参加此次测验的很多人会在这种压力下“屈服”,转而赞同其他人明显错误的答案。
有些父母也会给自己的孩子施加这样的压力,比如,他们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努力,我们就很难发现自己的个人优势。在我们的青春期,虽然有的时候自己的观点会和父母或同龄人的不同,但我们仍然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设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应当自信,遇到问题时能够打破思维惯性,面对社会压力时毫不退缩,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自己的信念,发现自身的优势。
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发展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掌握社交技能,适应社会角色,并且形成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的成员。人们一出生便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随之贯穿一生。从出生到成年这个阶段中,儿童和青年生长发育很快,并且加深了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关键性阶段。
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和其他看护人对新生婴儿的影响最深。随着婴儿的成长,亲属和朋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幼儿园、学校以及其他更广阔的社交圈和文化圈在人们的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大城市中成长的孩子和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的经历可能差别很大,所以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可能有很大区别。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直系亲属对一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最大,因为我们是通过关爱我们的人了解到社会对我们所持的期望的。随着我们日渐长大,学校和工作也开始影响我们社交技能的发展。
⊙童年游戏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许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机会。游戏是一种鼓励儿童掌握新技能的途径,儿童通过游戏对不同行为进行实践,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3~5岁这个阶段,儿童参加的游戏迅速增多,词汇量也迅速扩大。在以后的阶段,游戏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和游戏规则。
早期社会行为和交流
新生婴儿通过许多行为和他们的看护者建立社会联结。例如,婴儿喜欢把头转向熟悉的声音。一些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便能够区分自己母亲和其他女性的声音。
婴儿对和人脸相似的图形特别关注。
发展阶段
我们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我们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发生不同的变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社交圈的不断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因此也就不再局限于自己家庭内部。然后许多青年会选择离开家庭,他们进入大学,参加工作,和朋友们一起生活或者结婚。
个体发展
社会化过程对我们的发展(所谓发展是指人们一生中逐渐成长并发生变化的过程)有直接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历的日益丰富,我们也掌握了更复杂的社交技能、担任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此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例如,我们的家庭环境会影响我们理解感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
个体发展可以分为3个不同方面:情绪发展、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
情绪发展是指儿童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们的情感的能力。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和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即形成联系)的能力。
认知发展是指学习知识和发展推理能力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简·皮亚杰的作品针对儿童如何学习周围世界这一课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悲伤和愤怒
上图的小男孩不太开心。学习处理自己的负面感情是成长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儿童很早就认识到他们有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这种状况。
群体行为模式对个体的影响
我们一生中会参加许多群体,诸如家庭、朋友圈、体育组、俱乐部,以及宗教和政治组织。人类似乎有一种归属于社会群体的强烈需求,群体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群体既能激发出人类最优良的行为,也能激发出最恶劣的行径。
我们很早就学会了在群体中和其他成员合作,通过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群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使我们能做到单独一个人时做不到的事情。在童年我们参加的小组游戏中,所有成员都遵循同一规则,而且在游戏中表现出对自己所属小组的忠诚。
在童年之后,我们会参加许多其他团体,这些团体对我们产生类似影响。我们倾向于赞同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想法。如果我们加以反对,就可能被群体孤立,失去社会认可。
一方面,群体常常激发成员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群体有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首先,我们会感到群体弱化了自己的个性。其次,我们所属的群体还会影响我们对待其他群体的方式。不同群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立,例如不同足球队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即使某个群体的是非标准和观念并不正确,如果接受这些观念的成员足够多的话,所有成员都会信以为真,并将这些观念视为自己行动的依据。20世纪30~40年代德国纳粹分子所鼓吹的极端民族主义即是一例。
⊙自我表达
当置身于高度兴奋的人群中时,我们会随之激动,不再那么羞涩。我们感到自己成为沧海一粟,不再那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印象。这种场合为人们提供了释放情绪的机会,他们可以任意尖叫,挥舞手臂,而他们平时是不会做出这些举动的。
知识库
●当我们看到某人遇到困难而附近有其他人在场时,我们去帮助他的可能性较小。
●我们倾向于接受群体中大部分成员所做出的决定,即使我们个人反对这个决定。
●当我们属于某个群体时,我们常常会做出不符合自己性格的行为。
⊙合作
对合作的习得是成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他人合作有诸多益处,这个过程更有趣,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通常可以更迅速地达成目标。
群体行为
如果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单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使我们和他们素不相识。在我们身处人群中时可能会做出自己平时想象不到的行为,因为当人群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我们监督、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会降低,我们成为了周围环境的一部分。
这种群体行为可能会导致激烈的后果,单纯的兴奋可能会在瞬间转为歇斯底里、恐慌,甚至暴力。
旁观者冷漠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别人。但是如果附近还有别人在场的话,你是不是会袖手旁观呢?研究证明,这种袖手旁观的现象的确是很常见的。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旁观者冷漠,并且为这种效应找出下列两种原因。
首先,我们不能确定情况是否紧急,所以我们先观察别人怎么做。其次是责任分散的因素。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还有别人在场,所以责任就不会降临到具体某个人身上。每个人都认为会有人提供帮助,而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在袖手旁观。
一旦人们意识到旁观者冷漠效应,就不会再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他们会立即提供援助,缓解这种状况。
风险性转移效应
群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比个人所做决定的风险性要小,这就是风险性转移效应,因为承担该风险责任的是整个群体。
磨砺你的社交技能
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中心部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从父母和其他看护人那里学会了如何和他人进行交流,以及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
我们在先前的章节已经了解到婴儿的早期社会行为。儿童通过藏猫猫这类简单的游戏学会了在社交中运用视线接触,以及依照顺序做某事。他们还常常扮作医生、护士或西部牛仔,通过这种游戏练习各种行为、语言和手势。
⊙用餐礼仪
在欧美地区,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使用刀叉等正确的用餐方式。长大后他们又掌握了和用餐相关的社交技能,包括穿着适宜的服装,礼貌地感谢厨师或主人。
我们的父母、看护人和朋友在我们学习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类似情境。父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会我们说“请”和“谢谢”,这是我们学习礼仪的第一步。
别人做出的反应
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影响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结识新朋友。别人对我们的反应非常重要,这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应当学会视线接触(看着说话人的眼睛)、微笑、认真倾听、关心他人的感受等基本的社交技能。
当别人不喜欢我们的行为方式时,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常常会提醒我们。我们很快就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诸如打断别人的谈话。
我们会对不同的专业人员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教师、护士和其他权威人士,我们和这些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有时被称为正式关系。
⊙正式关系
这个男孩在医院受到护士的照顾。在这种关系中,护士和病人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都不同于他们和朋友聊天时的方式。
胆怯心理
我们都有过在某个场合感到胆怯的经历,我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举止和穿着是否适宜。我们常常通过观察并模仿别人的行为来克服胆怯,或者是向别人咨询。掌握对话技巧是克服胆怯心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了各种场合的行为方式,并且增加了自信。
胆怯有时会阻碍我们结识他人和尝试新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社交技能失去信心,于是更加胆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克服胆怯心理。你可以向家人或朋友诉说你的问题,你会发现不只是你一个人会感到胆怯,这种谈话还常常会帮助你找到克服胆怯心理的方法。
知识库
●我们能够很快掌握需要遵循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这些规范随着具体情境而变化。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些规范,别人会通过具体行为表示反对。
●所有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胆怯和局促不安。
胆怯心理的循环
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之发展不同的关系。我们首先是同母亲发展关系,因为我们在出生前是在母亲的子宫内生长的。我们出生之后,会同自己的监护人形成牢固的关系,称为依恋。同时,我们会同其他家人形成亲密的关系。然后,我们会拥有广泛的朋友圈并且和亲属之外的人交往。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试图确定情绪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他们的理论都只是概括性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体发展时间有所不同。有的人学习技能的速度比较快,有的人身体发育比较快,还有的人开始走路和说话的时间比别人早。
⊙幼儿园
这个期间儿童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很多,语言能力提高很快。他们喜欢尝试各种新活动,而且乐意创造新事物。这些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并且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年发表了一部关于情绪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品。他在书中确定了人们从出生到老年要经历的几个关键性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在从婴儿出生到1岁这个阶段,婴儿同监护人之间达成的信任是最主要的关系。
我们信任自己心目中重视的人,这种信任他人的能力对于结识朋友和维持友情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有助于我们同他人发展关系。
在1~2岁这个阶段,幼童主要是同他们的监护人进行交流,他们还开始发掘自己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我形象。学前3~5岁的幼童开始形成道德感,这种道德感指引着他们对别人的行为,并且使他们能够辨别是非。
从6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交流场所从家庭转到了学校,他们在学校和他人发展了许多新的关系。
从6~12岁这个阶段,儿童对合作的理解加深,并且认识到朋友应当互相帮助。儿童8岁之后的友谊开始具备稳定性。当某段友情破裂时,例如某个朋友搬家,他们会为失去这个朋友而感到悲伤。12岁之后,儿童开始学会欣赏朋友身上的优秀品质。
童年中期
在9岁之后,儿童开始和朋友分享秘密,对朋友表现出忠诚,并且肯为朋友做出牺牲。他们开始从别人的角度观察事物,并且开始与别人合作。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他们的“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极具占有性的。
青春期
自我定位在我们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开始生长发育(性成熟),在此期间,他们往往致力于建设自我定位。
通过参与群体活动,青少年认识到自己作为成年人应当适应的角色,开始建立在家庭之外的身份。同时,青少年对抽象事物和假设情景的理解能力在青春期得到发展,并且他们更加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许多青少年为自己发育缓慢而担心,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人们生长发育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女孩通常在10~14岁开始发育,男孩的发育通常开始于12~16岁。
在进入成年期之后,青少年开始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们的自我定位更加清晰,开始同异性发展亲密的关系,并且确定了若干个人生目标。他们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适应以后的新角色做准备。
⊙进入成年期
从青春期到成年期是一个转型时期,各种关系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异性之间吸引力加强,我们开始同异性发展较为亲密的关系,并且开始考虑选择人生伴侣。
性别角色透视
科学家一致认为,在某些情境下,男性和女性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其一是因为男女生理构造有所区别;另外,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抚养方式和期望也有所不同,这个原因也许更重要。这些区别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对某些关系的处理方式的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遗传基因导致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构造;其次,家庭、朋友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有不同的期望。人们在视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对他们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儿童在3岁左右就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能够辨别他们的小朋友的性别。换言之,他们已经意识到男女行为的区别,开始形成关于两性的心理定势。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认为女孩应该做饭,打扫房间,并且话很多;而男孩则会给父亲帮忙,还会说一些“小心我揍你”之类的话。
儿童很早就开始形成了关于性别角色的心理定势,对父母和周围人们的行为的观察与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途径。虽然在许多家庭中,母亲在外工作,父亲看护小孩,但是在影视作品和书籍杂志中,关于两性的心理定势表现得仍然很普遍。
⊙工作场合
过去,女性很少能在公司中担任高级职位,但是现在有许多女性都身处重要职位。女性处理同下属关系的方式可能不同于男性。
父母往往会鼓励儿童的某些行为,他们的鼓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倾向于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他们会鼓励女孩跳舞、打扮,和洋娃娃玩耍;而对于男孩,他们常常鼓励他参加运动,而且会给他买卡车模型。
人们在同别人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会将童年所习得的心理定势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男性的友谊通常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他们会在一起做某种活动,例如运动;女性的友谊则通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她们会讨论各种人际话题,常常通过谈话或行为表达感情。
⊙照顾孩子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主要承担照顾小孩的责任。不过,如今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转变,许多男性开始学习照顾孩子。
我们以上讨论的都是西方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在许多其他社会中,人们认为女孩应该照顾别人,男孩则应该自强自立,取得成就。在重视男权的社会中,例如游牧狩猎民族,这种性别差异尤其明显。
⊙学习照顾别人
这个小女孩正在喂她的洋娃娃喝奶,她可能是在模仿她的母亲或父亲的动作。成人通常不会给男孩子买洋娃娃,更不会鼓励他们像女孩一样学习照顾婴儿。
人在职场
男性处理与同事关系的方式可能会和女性有显著不同。虽然女性领导也像男性领导一样坚定和富有竞争力,不过总体而言,女性上司更加心思缜密,也更关心下属(被管理人员)的行为。
不过,所有领导都开始注重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上述两性区别可能也会不复存在。
理清自己的情绪
许多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是每个人的具体体验又有所不同。我们有时能够轻易描述自己的情绪,但是有时情绪亦使我们迷惑不解,以至于无法用语言表达。
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其中有些情绪会很快消失,另外一些情绪则会持续较长时间。有时,我们还会感到若干种不同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我们能够运用语言给各种情绪命名,从而将它们区分开来。人们会通过采取行动对自己的情绪做出反应。此外,人们还会同别人讨论自己的情绪,对该种情绪做出解释。倾诉能够帮助我们明白自己情绪的来源,进而理解和描述这种情绪。
⊙描述情绪
我们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包括3方面: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我们当时的想法以及我们的生理反应。这个小女孩可能体验到几种不同的情绪,她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悲伤、害怕、孤单或者愤怒。
所有情绪都会导致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有时这些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正常思考能力,例如焦虑反应。而在我们感到放松或平静时,我们常常不会感觉到具体的生理变化。
不同的情绪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生理变化。人们常常以为恐惧和兴奋是完全不同的情绪。实际上,两者都以脉搏加快为主要特征,这种区分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反应做出的解释。我们刚坐上过山车时的感觉是兴奋,但是一想到过山车的俯冲,就会转而将自己的感觉表现为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理感觉是相同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们通过3方面的信息来解释某种情绪:其一是我们体验这种情绪的情境;其二是我们当时的想法;最后是我们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你看到一只恶狗时,你可能会想到它会咬你,于是你的脉搏跳动加快。(在这个例子中,你的想法和情绪往往组合产生为恐惧。)
情绪的发展
前面已经介绍了我们是如何学会给自己的情绪命名的。所有社会中都存在用来描述情绪的语言。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不断体验着各种情绪,并且学会向自己和别人描述它们。我们对情绪的名称有一致的看法,但是每个人的生理反应都不一样。
人们常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为某件事恼火,有的人却认为这件事不值一提。人们在性情和经历上的差别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一个人的性情决定了他是否容易激动,因此有的人容易情绪化,有的人偏向沉静,还有的人较为忧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当我们遇到和以前类似的情况时,曾有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有时我们会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情绪,从而预料到自己将来在类似场合中的反应。你是否曾经盼望得到某件东西,但是你如愿以偿之后却感到失望?也许是你期望过高导致了失望,也可能是你当时的心境影响了你的情绪。
有时,我们会意识到过去的情绪对现在情绪的影响。如果某个人会让我们想起另外一个我们所讨厌的人,我们可能会不喜欢此人。不过,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过去的体验在影响着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个地方的感觉。
⊙理清情绪
青少年渴望寻求新体验,父母却对子女有天然的保护欲望,所以他们常常需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青少年和父母争吵之后,双方可能都觉得自己被误解了。
知识库
●人们的面部表情主要分为7种:愤怒、快乐、惊讶、好奇、恐惧、悲伤和厌恶。这种分类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类社会的认同。
●人的左脸表情最丰富。
●每个人对情绪的体验都与他人不同。
如何处理情感
情感是我们所经历的最为强烈的情绪,情感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生理变化。对情感的处理并非易事,我们应该学会疏导情感,从而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我们通常将激烈的情绪称为情感,有的情感是令人愉快的,诸如快乐;还有些情感是使人不快的,诸如恐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规范影响着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和反应。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有些情感是消极的,例如忌妒;有些情感是积极的,例如快乐。
通过类似方式,我们学会了如何区分那些受欢迎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受欢迎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童年时期,如果为了某件东西十分伤心,父母会教导我们哭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微笑才能使我们感觉好转。于是,我们逐渐学会了在别人面前隐藏或控制自己的许多情感。
防御机制
我们在第43页已经了解了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还认为,我们有时甚至会对自己隐藏真实情绪,这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们通过转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使自己远离不快的情绪。
⊙交通堵塞
交通堵塞往往让司机心烦意乱。这种状况是我们无力改变的,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发泄情绪的适当途径,这种心烦意乱就会积累,然后转变为不可抑制的愤怒。
在某些情况下,防御机制是有益的。例如车祸幸存者会压抑甚至忘记对车祸的记忆,但是当他们的情感力量恢复时,这部分记忆也会随之恢复,因为他们此时已经能够处理这些记忆。
此外,当我们行为失当时,我们可能会给自己找借口,通过这种防御机制来维持自尊。例如,你吃掉了最后一块蛋糕时,你可能会说这是为了让妹妹正常吃晚饭,而不肯承认这是种自私的行为。这种处理情感的方式是不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的。
情感能量
我们通过喊叫、歌唱和大笑表达情感,它们都是释放情感能量的方式。如果在某个场合中,我们需要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来释放这种能量。
转移情感能量是一种我们常用的方式,我们会在别的地方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当我们生某个朋友的气但又不能说出口时,我们可能会摔门,也可能会冲着遇到的下一个人发脾气,结果别人会认为我们喜怒无常,难以预测。
⊙食物慰藉
当儿童闹情绪时,大人往往会给他们“曲奇”饼干或糖果,以此安慰他们。儿童长大之后,仍然会通过吃东西来缓解不快情绪。这种反应并不利于情感的健康发展,因为他们仍然没有学会从根本上解决不快情绪。
这种转移情感能量的方式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不快情绪。
在上学期间,我们常常被要求举止符合某种特定模式,因而需要压抑自己的一些情感。我们可以和朋友们一同开心玩耍,也可以参加体育、音乐以及戏剧团体的活动,这些都是释放情感能量的积极方式。
帮助自己
当你体验到某种情感时,立即采取行动未必是最理想的方法。首先,你应当了解这种情感反应的由来,然后你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感。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因为你迟到而生气,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也是很生气。如果你立即依照自己的情绪采取行动,你很可能会提醒他,上周他也迟到过。
这种反应是一种防御,你借此避免因为迟到让朋友不快而带来的糟糕感觉。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应该道歉,对朋友说明你迟到的原因。如果你的原因是合理的,就应当抓紧这个解释的机会;如果你的原因不合理,你也应当承认错误,并且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再次迟到)。
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使你心情好转,避免不快的情绪。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人类是喜欢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因此会同周围的人形成各种关系。学习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乃是同别人共同生活的重要一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认识越来越多的人,然后同他人发展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许多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展变化。
我们所经历的最早的关系是同家人的关系。如果我们是长子或长女,当我们的弟弟或妹妹出生时,我们同家人的关系会发生一定变化。我们不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因而通常会感到忌妒和困惑。我们对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失去了信心和安全感,这就是忌妒的由来。因此,在这段时期,父母应当对长子或长女给予特别的关爱,使他们明白自己依然拥有父母的爱。
羡慕这种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当别人拥有我们所缺少的东西时,我们会感到羡慕。我们羡慕的对象不局限于物体,例如朋友的外表也可能成为我们羡慕的对象。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羡慕,这种情绪也可能像忌妒一样,成为我们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障碍。
⊙通过谈话解决问题
我们同别人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当一段关系发生改变或终结时,我们会感到心烦意乱、生气、困惑,甚至失望。我们可以试着同对方讨论这段关系遇到的问题,这通常是最佳的解决方式。我们还可以向其他我们信任的人倾诉,这种方法对解决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家庭问题
近些年来,在许多西方国家,离婚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离婚常常会使儿童感到压抑和心烦意乱。由于儿童的年龄和父母离婚背景的不同,使得儿童对别人表达这些情感的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异。
儿童经历不快情绪的年龄越早,他们就越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会在自己所信任的成人帮助下,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学习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间的矛盾冲突
父母之间也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是有益的方法,因为他们在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冲突方面富有经验。
如果父母离婚后开始同别人发展新的关系,儿童常常会感到许多新的困惑。儿童认为这种新关系会威胁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所以他们会产生忌妒心;而且如果他们以往一直是父亲或母亲关注的中心,这种忌妒感就会比较强烈。
对儿童而言,青春期往往是一段艰难的时期。他们一方面试图脱离父母独立,另一方面又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阶段,他们体验着这两种矛盾的反应,所以常常会对父母产生负面的情绪。
孤独感
如果我们不擅长处理同别人的关系,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到孤独。你应当首先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这是克服孤独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你总认为没有人会喜欢你,对自己百般挑剔,你将会回避各种社交场合,然后感到更加孤独。你应当反思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代之以积极的看法评价自己。即使你没有非凡的魅力或超群的智慧,这也并不妨碍人们对你产生好感。接受各种邀请,到别人家做客,或者请别人来做客,这些都是克服孤独的途径。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做出友好的举动。在别人说话时给予积极回应,你可以通过微笑和点头来表达你对谈话很感兴趣,你还可以通过问问题来使对话继续。关注你和别人共同的兴趣爱好,努力克服你的羞怯(见第51页),才是克服孤独的有效方法。
青春期的不确定性
这张图表显示了对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的男孩和女孩的比例,他们的年龄段是11到17岁。青春期是一个转型时期,青少年常常对父母怀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在形成自己的身份或信仰,这种身份或信仰是独立于家庭之外的;另一方面,他们仍然在许多方面依赖父母。
学会在快乐或悲伤中成长
所有表达快乐和悲伤的方式都是类似的,它们都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情感。快乐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与自尊,悲伤则使我们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珍视的事物。
快乐的涵义是很广泛的,它既包括某段记忆所带给你的瞬间的快乐,也包括一种长久的心境,悲伤也是如此。当我们对自己和生活都感到满足快乐时,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沮丧和厌倦等消极情绪。我们都有感受快乐的能力,不过快乐的原因各不相同。
天生的性格以及对情境的反应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天生的性格,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比如说一个喜欢待在家里的人,他是不适合做长途司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决定了我们对各种事件的理解方式。有些人学会了对所有情况做最坏的思想准备,他们常常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这种心理被称为无助感。这种心理会导致焦虑甚至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我们将在第58~59页介绍认识和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的知识。
⊙同情心
看到别人遭受痛苦,例如这个饥饿的小男孩,我们心中也会产生类似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别人的感受,这种理解就是同情心。
有些事情能立刻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是它们不一定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成就感。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准备某场考试,而乐意去看望朋友,但是如果你不做准备,就不能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然后你的自尊可能会受到影响。有的事情能带给我们短暂的眼前利益,而有些最终达到目标的事情则能带给我们长远的快乐,每个人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能达到设定的目标,我们就会感到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成功会让我们有信心进行新尝试,创造新机会,从而能够以各种方式获得快乐。
寻求平衡
需要学会改善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情,以及暂时忘记困难,否则我们就会被过度的忧虑所压垮。同时,也应该留给自己时间去感受悲伤,因为悲伤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
最剧烈的悲伤称为悲痛,我们常常因为失去的人或物而悲痛。当我们所爱的人去世时,悲痛最为强烈,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从这种悲痛中恢复过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情感变化。有些人无法面对这种情感,他们的逃避会导致长期的绝望或精神忧郁。人们在悲伤时,常常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感受,而那些得不到别人支持的人尤其容易变得抑郁。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有助于我们接受自己的情感,找出自己悲伤的来源。
悲痛的过程
我们在经历悲痛的过程中,需要顺其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一系列感情变化。虽然每个人的具体体验存在差异,但是大体上人们经历这些情绪周期的次序是相同的。
1.震惊和怀疑
感到茫然,不敢相信某个人已经去世了,正常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眼前的事物失去了真实感。
2.极度痛苦和绝望
十分悲伤,不断地思念死者。入睡变得困难,无法放松。有时感到身体不舒服。
3.愤怒和内疚
因为死者的离去而感到愤怒和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在他生前做到最好。
4.逐渐恢复
接受了失去死者的现实,虽然仍然有悲伤的感觉,不过开始对未来抱以希望。
⊙学会放松
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度的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暂时忘记面临的困难。在休息之后,发现看待问题的新角度,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无意识反应
人们在害怕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感到胃痛、嘴唇发干、喉结突出、心跳加快,脑海中闪过各种恐怖的画面。焦虑、恐惧和紧张都是重要的本能,它们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我们的存活概率。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无意识的反应,当我们身处困境或险境时,就会感到焦虑。我们面临的问题越艰巨,焦虑的程度就越深。当焦虑非常严重时,就转变为恐惧。焦虑这种反应能够使人做好体力运动的准备,以便人们迅速逃离险境,或者同面临的危险作斗争。例如当你穿越高速公路时,一辆轿车飞速地向你驶来,你的焦虑反应会帮助你迅速跳出车道。
所有的艰巨任务都会使我们处于紧张状态之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某些紧张是有益的。最后期限、新技术的学习和考试都会使我们紧张,并且激发焦虑反应。如果我们有信心达成这些要求,焦虑反应就会唤醒我们体内的功能,使我们有足够精力去完成这些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焦虑起到积极作用,使我们表现出色。
⊙恐惧症
对某个不会真正威胁安全的物体或场所的极度恐惧称为恐惧症。例如,对蜘蛛的恐惧就是一种常见的恐惧症。
紧张与表现的关系
紧张能够导致有益的人体生理变化,在我们身体被唤醒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警觉,注意力更集中。但是如果人体被唤醒的程度过高,我们的表现水平反而会下降,如下图所示。长期的紧张会使人精疲力竭。如果高度的紧张积累到某个程度(下图中的x点),将会导致神经崩溃。
然而,在过度忧虑的情况下,问题占据了我们的全部脑海,或者我们只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结果导致我们的表现水平降低。我们可能担心自己会出丑,或者无法掌控局面。这些消极的想法加剧了我们的焦虑情绪,在随后的事件发展过程中,焦虑又导致我们的想法更加悲观。
⊙享受恐惧感
通过坐过山车,我们享受到身体被恐惧唤醒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明白过山车不会带来真正的危险,而且它的持续时间很短。人们在大声喊叫中释放出身体内所积累的神经紧张的能量。
在上述情况下,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浪费在了担忧上面,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不幸的是,这种不自信行为模式是很难打破的。当我们再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会记起自己以往的焦虑和无能,然后开始了又一轮失败循环。
同理,长期的紧张会提升我们的整体警觉水平,结果我们轻易就会陷入焦虑。如果这种紧张程度得不到缓解,我们甚至无法完成最简单的任务。
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我们常常会感到莫名的极度焦虑,这种现象叫做惊悚。惊悚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当时会使人十分害怕。
焦虑导致的生理反应
焦虑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可能会使人体感到不适。人体在遇到危险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的能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为肌肉提供更多氧气,为行动做好准备。汗液帮助人体排出运动产生的热量,降低体表温度,人体还通过唾液分泌等各种生理活动转化能量。焦虑就是由这些反应构成: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嘴唇发干以及胃痛。
⊙影响紧张的因素
下次你感到紧张时,可以总结一下引起你紧张的因素,以及每个因素对紧张的影响程度。通过了解自己紧张的原因,你就能够做出积极调整,从而控制局面。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减轻紧张程度,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正常的生理反应时,我们的焦虑程度会加深,情绪也变得更差。我们是否能够积极解决问题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恰当地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
下一节我们将介绍几种控制焦虑情绪的方法。
人生需要积极心态
你对生活持何种态度?你是认为事情总会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的悲观主义者,还是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的乐观主义者?还是你的态度并不固定?无论你持何种态度,你的心态都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你的行动,甚至你能看到的事物。积极的心态能改变你对各种状况的看法,帮助你达到目标。
每个人都有解决难题的策略。当我们充满担忧时,某些策略有助于我们减少不快情绪和消极看法。前面介绍了焦虑反应,在我们遇到真正的危险时,这种反应是很有用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逃离险境,或者使我们集中精力面对眼前的危险。
但是,在某些场合中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我们却仍然感到焦虑,然后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避开这些场合。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回避过的场合或物体,以及你回避它的原因。你可能会发现,你所回避的大多数事物都是不具有危险性的。例如,许多人都会回避人群、会面和棘手的任务。
这种对事物的回避往往会加深我们的恐惧感。当我们的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会竭尽全力地回避那些使我们恐惧的事物,结果导致我们失去信心,而这又会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焦虑和挫败感。
消极的心态以及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会加剧人们的焦虑,成为他们发挥自己最佳水平的障碍。那些常常自责和自我批评的人会有无助感,他们觉得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同理,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将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境界,他很可能常常会对自己失望。
⊙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事情常常不按照我们计划的方向发展。这些妇女在雨天仍然保持心情愉快。她们预计到下雨的可能性,并做好了相应准备,所以无论天气如何,她们都会玩得很开心。
你看到了什么?
下图的这个水杯是半满的还是半空的?你对这个水杯的看法反映出你的心态:积极、消极或中立。你的心态又会进一步影响你的情绪。
积极心态不仅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它还可以帮助你预防焦虑。改变心态需要大量的练习,因为人们常常无意识地产生消极想法。
积极的心态还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不要总认为问题会将你击倒,你应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将问题击破。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然后做出适当的改变。对自己说积极的话语,这样可以消除消极的想法。即使你没有成功解决某个难题,这个努力的过程本身也能够增强你的信心。
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
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常常在我们的无意识中起着作用。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失败,如果你有积极的心态,就可以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如何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的步骤
确定你要改变的对象,以及改变的目的。找到你的起点。
决定最后目标,保证它的可行性。
确定完成目标的步骤,每一步都要难易适度。考虑辅助措施。
考虑一种记录进度的方式。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你的目标和措施
我打算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以便腾出时间做些别的事。上周我看电视的时间是22个小时。
我的目标是每周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这样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朋友相处。
我打算每周看电视的时间逐次减少1小时,并且在每周开始就决定要看的电视节目。
我通过画图表来记录自己的进度。每完成一个目标之后,我都会奖励自己糖果。
提前计划
当你再次遇到难题时,你可以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来帮助你达到目标。通过提前计划,你会感到自己拥有控制力;提前计划还可以杜绝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制订切实的目标,并且保持计划的灵活性,以便做出适当调整。